导图社区 印度佛教史(印顺)
这是一个关于印度佛教史(印顺)的思维导图,印度佛教史是记录佛教在印度兴起、发展、分派、鼎盛及至衰颓的历史过程。以下是对印度佛教史的详细梳理。
编辑于2024-12-03 15:10:28印度佛教史
1绪论
印度宗教
四吠陀
1、梨俱吠陀:1017篇祭祀圣歌,10%世俗歌,90%宗教类(以礼敬太阳神歌最重要) 考察雅利安人最古状态的唯一资料 2、沙摩吠陀:婆罗门酒祭所唱(1549首,歌咏类) 3、夜柔吠陀:教导如何施行祭礼者(与沙摩吠陀大致相同;大部分为梨俱吠陀未出现的独创) 4、阿闼婆吠陀:雅利安人与印度原居民接触后,吸收信仰要素集成,多属神咒,控制鬼神之法,少数歌颂上帝(多含迷信色彩)
四阶级
1,婆罗门
三大纲领:①吠陀天启②祭祀万能③婆罗门至上
祭祀阶级的宗教师,生来是僧侣,老年后始行林居出家生活
人生4时期①儿童教养期②结婚生活期③森林期④遁世潜修期
2,刹帝利:王者阶级武士族,对内统治对外防御,世袭且专职,借婆罗门祭祀而得神佑所以排第二 3,吠舍:初祭司和武士外,从事农工商业的雅利安人 4,首陀罗:被征服的先到印度的达罗维荼人,是奴隶贱民 5,旃陀罗:高种姓和低种姓通婚后,位居首陀罗下
来世
①前三阶级有权念诵吠陀经及祭祀 ②婆罗门:拜神诵经,返回宇宙本体,顿悟法 ③刹帝利及时吠舍:诵经祭祀+苦修方生梵天,渐证法
神的信仰
三大主神
梵天:创造神(大梵天王) 毗湿奴:保护神(遍入天、那罗延天) 湿婆:破坏神(大自在天,摩醯首罗天)
子主题
印度哲学
哲学分期
吠陀时期: 史诗时期: 经典时期: 注疏时期:
三大圣书
①吠陀经:四种吠陀的集本,吠陀哲学产生于梨俱吠陀末叶 ②奥义书:目的在于教人不知的秘密教义,形式上是婆罗门正统产物 ③薄伽梵歌:史诗的一部分,吠陀经学者将奥义书思想平民化于薄伽梵歌中
六派哲学
①尼夜耶派(正理,推理逻辑,辩论) ②僧佉耶派(数论派,最早,雨众外道) ③毗舍迦派(胜论派) ④瑜伽派 ⑤弭曼差派(与婆罗门教强调的祭祀有直接关系) ⑥吠檀多派(吠陀文化终末,后世影响最大)
2释迦世尊
时代背景
奥义书与佛教
奥义书是时代思潮所趋,内容有反传统锋芒,佛教亦曾受此书影响
时代思潮
反吠陀沙门团
①六派哲学是传统学派的繁衍,他们都承认吠陀的价值,这边的沙门团是否认吠陀的革新派 ②反吠陀各派均有特种的主义及其教团组织 ③为和婆罗门教区别,以沙门命名
思想界分类
①正统婆罗门教 ②习俗信仰(以史诗为中心思想,三神为中心的婆罗门教通俗化) ③哲学(如六派哲学大部分已在成立中) ④反吠陀的沙门团
六师外道
沙门团很多,最有名的为六师外道
①不兰迦叶:伦理的怀疑者,否定善恶业相应的根,无作用论 ②末伽梨瞿舍利:邪命外道之祖,唱无因而有论,佛世时除耆那教外最有势力 ③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否定灵魂,唯物论,以快乐人生为目的 ④婆浮陀迦栴那:心物永不消灭,世间长存 ⑤散若夷毗罗梨沸:诡辩派或捕鳗论者,舍利弗目犍连出此派 ⑥尼乾子若提子:耆那教始祖摩诃毗卢,出世稍早世尊也是王子。以命及非命二元论说明一切,否认造物主的无神论,
六十二见
降生与成道
年代
汉地:周昭王26年生 BC928入灭 藏地:BC961入灭 南传:BC544入灭 世界:生BC623 灭BC543 佛历:当年+543+1
佛陀家系
出家以前的菩萨
出家修行
成等正觉
转法轮
赴鹿野苑
向五比丘初转法轮,随即证阿罗汉果 法轮:正法制轮,将佛法比作转轮圣王的轮宝
法轮的内容:释尊成等正觉时所得的成果。最初说法四圣谛八正道 弘法便是转法轮
四圣谛
苦(人生八苦) 集(苦的原因) 灭(解脱的可能) 道(灭苦的方法)
三转四谛①示转②劝转③证转
十二因缘:说明宇宙的根源,说明三世两重因果
惑业苦
八正道
戒定慧
三法印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用三句话来印证诸法是否合于佛法的正见
五蕴
教团及行化
罗汉弟子
僧团
佛陀传
遗教
3原始佛教与三藏经典
原始佛教
佛教史分期法
一、太虚三期说:①初五百年为小彰大隐时期。②第二五百年为大主小从时期。③第三五百年为密主显从时期。此一分期法,虽有价值,但嫌粗略。
二、第二种三期说:①自释尊至龙树,为根本佛教的发达期。②自龙树至法称,为大乘佛教的兴盛期。③自法称至回教侵入印度后约一百年间,为佛教的衰颓期。此一分期法,以根本佛教概括了佛世的原始佛教以及佛灭约百年后的部派佛教,故亦有含混之弊。
三、第三种三期说:①自释尊成道至灭后约百年之间为原始佛教期。②自佛灭约百年后至龙树间为小乘佛教发达期。③自龙树至第二法称间为大乘佛教兴盛期。此说与木村泰贤及宇井伯寿等略同。
四、龙山章真四期说①原始佛教时代。②部派佛教时代。③大乘佛教时代。④密教时代
五、印顺五期说①佛陀时代为声闻为本之解脱同归②佛灭400年菩萨声闻分流③四世纪至七世纪,菩萨为本大小综合④七世纪至千年,如来之菩萨分流5佛灭千年一下为如来为本之梵佛一体
原始教理
原始佛教的教理指,佛陀在世时的言行,以及经过佛印证的弟子言行。
从阿含经与律藏看佛教最初面貌(阿含经有增损,但更可靠)
最初教理: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等。
原始佛教的世界观
大体是婆罗门教的吠陀世界观及唯物思想的混合产物
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世界观
我们的心
以人生的无明解脱为着眼。由染污心变清净心
染污心概括为“贪嗔痴”三毒(也叫三火、三不善根)
染污心分类
王舍城结集
何谓结集
结集:等诵、会诵之义,于众众推出精于法、律者,循上座比丘迦叶的发问各自诵出曾经听闻佛说过的经律,再由大众审定,次第编辑
原由:有比丘认为佛灭后可任意所为,无复拘碍,于是迦叶尊者决心结集
第一结集:五百结集法毗尼、王舍城结集。佛灭第一个安居,在七叶窟,五百比丘 阿难经藏,优波离律藏,富楼那论藏
何时有法、律
法与律自第一结集始定。但佛陀时代有专诵律的律师,半月布萨。
后世将经律论配合戒定慧修习,当时不必如此呆板,律以戒为主,法和经以定为主,慧即存于戒定之中
结集内容
大致为经律论三藏,《增一阿含经序》加杂藏为四藏,《分别功德论》和《成实论》将杂藏分为杂藏和菩萨藏共五藏
经指阿含经,律指八十诵律(优波离八十次诵完),今日所传律藏为部派时代各派所诵,内容颇有出入。论藏有疑问。
初次结集人员
499位罗汉,阿难在因未离欲,精进修行成阿罗汉凑满500
王舍城结集都是迦叶一派,是代表上座苦行派的一个大会,也因排弃了一堆有异议的人,所以得以顺利进行。但富兰那一派未被邀请,因此也留下一些问题。
富兰那长老
释尊第七位比丘(不是富楼那)
王舍城结集后,率500比丘从南方(南山)来王舍城,与迦叶从新论法及律。
《五分律》富兰那在饮食上提出异议,由此可见出结集的内容外,尚有其他的异行异见被遗漏,这也是部派分裂的原因
毗舍离结集
原因
第一次结集时,阿难提出佛陀遗训可以舍微细戒,但又没有说明微细戒的范围 (从地域上看,是西方系的波吒利弗城和东方的毗舍离城的争论)
七百结集盛况
西方系的耶舍长老巡化到东方看比丘乞钱认为不合理,后双方共有七百人参加辩论,但只取9人审查辩论。双方各取4人,外加一位受戒仅5岁而堪任教化并精识法律的阿耆多
十事非法的问题
七百结集起因是因为乞钱,第二次结集的目的在于审查十事是否非法(十事在微细戒范围内)
第三结集
传说有第四次结集,但是第三次比较有佐证
初期经典
圣典的开始
时间上大致是佛陀时代到阿育王时代,或很后面部派时代的初期
佛陀时代有法句等集成部类,但是提纲性的分类编辑方便记忆,
南传《大史》是法和律,未说出明目,《岛史》说第一结集的内容是九分教
律藏与法藏
律的初型难考查,近世以巴利藏律以及僧祇律比较近古。有认为律藏初出时分比丘和比丘尼两大纲
现存六部律藏(南传1部+五律)
九部经与十二部经
四阿含、五阿含与杂藏
杂、长、中、增一四阿含,化地部加杂藏为五阿含
杂藏的性质为四阿含未收录或出自四阿含
4阿育王与大天
阿育王与佛教的兴盛
非史传王统
阿育王是孔雀王朝(Maurya Dynasty)的第三位君主。在具体叙述阿育王事迹之前, 先略加说明古印度到孔雀帝国的历代王统。
史传王统
史传王统,属于有其他独立史料支持之说。印度进入史传阶段的王统非常复杂,下面主要从佛教史角度叙述与佛陀教化直接关联的王朝,因此以中印度的摩揭陀国与佛教相关的朝代开始。
僧团与部派分裂
分裂的条件
承许以三宝为皈依对象、为依止的僧伽基石未受到动摇(内在约束)
对教说的取舍,戒律、法的理解不同,出现不可调和都分歧(原因)
互诤双方都有支持者,且规模稳定,能存续一段时间(外在因素)
形成自己系统的教说与律法传承(分派存在的内在条件)
教内共许其属于佛教所摄(外在约束条件)
分裂的原因
僧制的民主自由
师承各异(佛陀十大弟子均各有专长,后来各部派,有的自认是承袭他们的法统的,如有部派认爲是承传罗眼罗学统)
语言隔阂(大衆部用俗语,正量部用杂语,上座部用鬼语(西北方土语),一切有部用雅语。)
应乎时势(教徒之分布愈广,入境随俗)
信受的旋异
进取与保守
初次分类
律诤
起因:表面上对戒律的看法不同,本质上是对法的分歧
吠舍离的七百结集过程中又没有弥合分歧,最终发生分裂。 这次分裂在南传佛教那里被视为根本分裂,即上座系与大众系的分裂。
理诤
理诤发生在华氏城,时间是在难陀王与摩诃钵土摩王时代,约在佛灭后一百数十年,具体为137年(或称116年),即在七百结集几十年后。
当时在华氏城的跋陀罗比丘提出“五事”(后多称“大天五事”),经过其他比丘如上座龙与坚意等的宣扬,引起论争,导致上座与大众比丘众分裂。这是第二次上座部与大众部分裂。
根本分裂
前两次分裂皆可称上座部与大众部分裂,接着还有一次上座部与大众部分裂。 这是在阿育王时代,在第二次上座部与大众部分裂后数十年,约佛灭后一百六七十年,因四众在华氏城大议“大天五事”(“跋陀罗五事”)而起理诤,发生分裂,分为上座与大众阵营。 这三次上座与大众比丘的分裂皆称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分裂,但哪一次相应于历史上的上座部与大众部的根本分裂,至此佛教分为了上座系与大众系呢?应该说并非前两次,而是第三次。
第三次分裂之所以称为根本分裂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乃因为其决定了后来部派进一步分裂的教理出发点,标志着印度部派佛教的开始。第二次分裂与第三次分裂都发生在华氏城,而且都是因对“五事”的看法产生不可调和的分歧而发生的,但为何是第三次分裂才称为根本分裂呢?可以推测主要原因大致有二: 一者在跋陀罗最初提出“五事”时,理诤的双方都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立场; 二者最初影响范围主要在东方比丘中,其他地域所受影响较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立场渐渐影响到整个僧团,而且在教理与修行上都逐渐建立系统学说,这才有了在华氏城的第二次大议“五事”,以大天为首的大众比丘与大多数上座比丘彻底对立起来,造成整个僧团范围的大分裂,形成了部派佛教的上座系与大众系两大系统。
第三次分裂之所以称为根本分裂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乃因为其决定了后来部派进一步分裂的教理出发点,标志着印度部派佛教的开始。
枝末分裂
根本分裂发生后,很快大众部又发生了多次分裂,约在数十年后上座部也发生了分裂。 从阿育王时代即佛灭后一百六七十年开始,到佛灭三百年为止,在一百余年的时间内,共形成部派二十余部,具体数目北传与南传记载稍有出入。不过,二十余部数仅指较大部派,实际远不止这些。这些部派乃是在根本分裂基础上的分裂,所以称枝末分裂。 枝末分裂有一个重要特点,即一般都因于理诤发生,不再因教诤或者律诤而起。 枝末分裂最先在大众部发生,这点北传与南传佛教典籍记载相同。
第三次分裂之所以称为根本分裂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乃因为其决定了后来部派进一步分裂的教理出发点,标志着印度部派佛教的开始。
大天与部派分裂
凡夫大天与大德大天
即称在佛灭一百余年阿育王(无忧王)时代,因大天五事引起乖诤,佛教发生根本分裂。又称在佛灭二百年,大天因重议五事,亦引起分裂。这两个大天时代相差数十年,引文视为两人。
在《十八部论》《部执异论》中,对佛灭一百年时代的分裂提到五事,而未与大天联系起来,但都提到佛灭二百年时代有大天出世。
大天五事
北传的“大天五事”应是“跋陀罗五事
《婆沙论》五事属于对阿罗汉的身心与证悟方面的认识
“余所诱”者,谓阿罗汉再无淫欲,所以不会因淫欲烦恼漏失不净,即遗精,但并非全无漏失不净,如恶魔可扰乱阿罗汉令其漏失不净。有部批评大天自己未证阿罗汉而说已证阿罗汉果,即未证言证,所以其有不净是因有烦恼,但大天却以阿罗汉可有漏失来掩盖真相。 “无知”者,谓无知,即无明,有染污及不染污二种,阿罗汉虽断尽染污无知,但仍未断尽不染污无知。有部批评大天无能力记别却记别其弟子也证了阿罗汉,所以其弟子才不知自己已证果,但大天却以阿罗汉尚有无知来欺骗。“ 犹豫”者,谓诸阿罗汉亦有疑惑。因为疑有二种:一者随眠性疑,阿罗汉已断;二者处非处疑,阿罗汉未断,独觉亦有。有部批评大天乱记别其弟子,其弟子自然对诸谛实相有疑惑,但大天却以阿罗汉犹有疑惑来欺骗。 “他令入”,谓有阿罗汉依他人记别,才能知自己是阿罗汉,如舍利弗及目犍连,亦依佛陀授记而方知已解脱。有部批评大天乱记别弟子而弟子不自知已得果,就以此情况来进行遮掩。 “道因声故起”,谓至诚唱念世间苦哉,圣道方可现起。有部批评大天因未证成阿罗汉,受苦时仍有哀叫,所以以“道因声故起”来欺骗他人。 这五事按照阿含佛教,并非完全不能成立,其实有部也未真正否定。
“道因声故起”,谓至诚唱念世间苦哉,圣道方可现起。有部批评大天因未证成阿罗汉,受苦时仍有哀叫,所以以“道因声故起”来欺骗他人。 这五事按照阿含佛教,并非完全不能成立,其实有部也未真正否定。 上座部反对五事,并非直接针对五事的内容,而是针对五事作为一个整体提出来的意义。五事整体形成了对阿罗汉地位的挑战,限定了阿罗汉的意义,显示阿罗汉在智慧与断烦恼方面并非究竟,这对保守的上座们而言是难以接受的。与此相反,对此五事,大众部各派都共同许可。因为大众部不同于上座部重阿罗汉本位,而是更重佛陀本位。甚至上座部的一些分派如雪山、犊子、正量等部也如此。但作为上座部的忠实继承者的说一切有部继续反对。 另外必须指出,大天时代的五事是否就同于最初跋陀罗时代的五事,实际并不能确定,或许有所改变亦未可知。
5部派分张
分系及分派
部派争论的问题
①未受报业会相续存在,但已受报业是否还相续存在 ②一切法(事物)是否都具有实在体性 ③死后再投生为新生命体,中间过渡的中阴状态是否存在 ④证四谛是渐次还是一次实现。 ⑤随眠与心相不相应 ⑥阿罗汉会不会退转 ⑦心性本净不本净 ⑧法是否过现未都实在 ⑨佛陀在不在僧数 ⑩有无人我(补特伽罗)
子主题
分裂的分期
子主题
部派的最初地理分布
大众部:根本分裂时分布在恒河中下游地区(中印到东印范围),后向南部传播,在南部案达罗地区发生分裂,出制多山部、东山住部、西山住部。在更后时期分裂而出的方广部应该在南部。 上座部:与大众部在华氏城根本分裂时主要分布在西部,向北印度雪山地区,得名雪山部 有部:在迦湿弥罗在迦湿弥罗葱花上座分出,向北传播,中西北印度都有分布 犊子部:在中印度从有部分出,
部派
部派数量
《宗轮论》记载有二十个部派。 (一)最盛行的五部:大众部、说一切有部、经量部、南方上座部、正量部。 (二)有思想体系的:大众部、说一切有部、经量部。 (三)思想最繁琐的:说一切有部。 ◆被传佛教通说有20部,但无具体可考文献(大众9部上座11部)
子主题
律分五部
五部分说有三种说法 《大集经》昙摩毱多、萨婆帝婆、迦叶毗、弥沙塞、婆蹉富啰 萨婆多部:昙无德、摩诃僧祇、弥沙塞、迦叶维(遗)、犊子 《僧祇律私记》《舍利弗问经》《大比丘三千威仪》《佛本行集经》: 昙无德、弥沙塞、迦叶遗、萨婆多、摩诃僧祇
子主题
分裂时间说法多种。以下以上座部根本分裂于阿育王时代为前提 ⑴说一切有部:佛灭后第345年。 ⑵犊子部:佛灭后第385年。 ⑶饮光部:佛灭后第425年。 ⑷经量部:佛灭后第445年。 ⑸法上部、肾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相继自犊子部即出;化地部从说一切有部分出,法藏部又从化地部分出。均与犊子部的年代相近。
部派大师
子主题子主题子主题子主题子主题子主题子主题子主题子主题子主题子主题子主题
迦多衍尼⼦ 出⾝婆罗⻔。有部论宗确⽴的阶段在世,要⽐有部最初分裂的时代稍晚(有异说)。师承关系⼀般认为富楼那与寐者柯(弥遮迦)要晚得多,不⾜采信。 著有《发智论》,对佛说予以解说,对教理系统组织,确⽴有部的理论基础。被称为有部阿毗达磨传统的真正奠基者。与其他六论“⼀⾝六⾜”的系统,建⽴了说⼀切有部阿毗达磨思想的理论体系。
⼤德法救在经典有四个法救(⽣平不可考),⽞奘说他出⽣于犍陀罗。《俱舍论(光)记》称约在迦多衍尼⼦之后不久。是有部中的持修多罗者、譬喻者。继承有部的古义(重经的),反对阿毗达磨论宗 。既继承有部又有经量部的先驱。采⽤了近于⼤乘的菩萨观,在中国古代被尊为菩萨。《婆沙论》等有部著述尊称其为“⼤德法救”“尊者法救”“尊者昙摩多罗”,或“⼤德”,可⻅其在有部的地位与影响。 法救的造论已失传,但有部著述常引⽤其观点,其整理、编纂过《法句经》
世友出⽣于摩卢,约BC2⾄AD1,有部西⽅系的代表论师。《⼤唐西域记》中称,在迦腻⾊迦王时代,世友曾作为上座,在迦湿弥罗与胁尊者⼀起主持结集集会,结集《婆沙论》。“凡有疑议咸取决焉”。 (⼀般认为世友时代要早,不可能参与这次结集)世友是有部中正统的代表。有部正统是随顺《发智论》,⽽在详解《发智论》的《婆沙论》中达到顶点的。《婆沙论》结集于迦湿弥罗,该地属有部东⽅系,世友是西⽅系代表,⽽受东⽅系的推崇,显⽰出世友思想的卓越。其作为论师的论义特⾊,即“重组织、重扼要、重简明、重定义”,对后来东西⽅系都有巨⼤影响。 流传著述有《类⾜论》、《⾝⾜论》。有认为《异部宗轮论》为其所作,但不⼤可能。
胁尊者⼜称胁者,因常坐不卧⽽得名。出⽣犍陀罗,约AD1、2是迦腻⾊迦王时代,最初是婆罗⻔,年⽼于有部剃度出家,后在犍陀罗弘法。引导迦腻⾊迦王护持,⽽为上座,挑选通晓三藏乃⾄五明的阿罗汉⽐丘五百⼈,结集论藏《阿毗达磨⼤毗婆沙论》集有部阿毗达磨学之⼤成,成为有部学的最⾼成就。(据靠有解释四阿含)。重实践、重契经、重禅思,为迦腻⾊迦王尊敬的⼤师。” 这个评价甚为得当。《婆沙论》有对⼤乘的肯定,有称胁尊者为“外现声闻⾝,内秘菩萨⾏”的菩萨⾏者
⻢鸣(经典有6位马鸣,此是佛灭600年的)AD2前后,⾊迦王时代。中印度舍卫国娑枳多城⼈,出⾝婆罗⻔,最初依于外道出家,⾄中印度⼀佛教寺院以论辩挑战诸⽐丘,被胁尊者所败,乃皈依出家,成为其弟⼦。此后胁尊者返北印度,⻢鸣住中印度,博通众经,明达内外,才辩盖世,四辈敬伏,得中印度国王厚遇。
鸠摩罗多意为童受,出⽣于呾叉始罗国,在⻢鸣之后,约BC2-3。有部中的譬喻师,光大譬喻论者思想,形成譬喻师大流与有部分离,成经量部,为经部本师。有“⽇出论师”美称。(东有⻢鸣,南有提婆,西有⻰猛,北有童受,号为“四⽇照世”。) 著述甚堕达数⼗部,现存极少,《⽇出论》《结鬘论》《喻鬘论》《痴鬘论》《显了论》等。有推测⻢鸣的《⼤庄严经论》为鸠摩罗陀所著《喻鬘论》。
室利逻多出⽣于AD4西印度。有传说其为鸠摩罗多的弟⼦,但时代不合。经部譬喻师,晚期最为卓越经部师。世亲、众贤是其前辈。世亲为⼩乘论师时受其影响,众贤尊其“上座”。其⻔下⼈才济济,包括有罗摩等著名论师。 撰有《经部毗婆沙论》,集经部⼤成之作,但已失传。
诃梨跋摩 ⽣于中天竺婆罗⻔,AD3—4,早年修学数论派。精通印度正统学问,同时亦擅各种杂学,后感数论之不⾜,后随鸠摩罗多出家。一月内通达<发智论>由此遍习三藏,初学有部后学大小乘及各部派。不满有部学说与僧众辩论,但僧众守旧不能改新,为斥迦旃延偏谬造<成实论>,该论介于大小乘之间,独为一学影响甚大,南北朝传入中国为成实宗。在华氏城破外道受国王尊崇奉为国师,号"像教大师"。
众贤北印迦湿弥罗国,AD4-5与世亲同时代。出家于有部,是严守有部传统⽴场的最后⼀位⼤师。 特擅于《婆沙论》。后来不满世亲造《俱舍论》破毗婆沙师之执,撰作《俱舍雹论》(后改名为<顺正理论>)。被认为是有部毗婆沙师中反对异说最为有⼒的⼀家。但此时⼤乘及经部发展,有部正统没落,众贤作书挽救及⾰新,有部有回光返照的意义。
7阿育王到迦腻色迦王
孔雀王朝
阿育王没落原因
◎阿育王崇佛对婆罗门教压制,引起反抗。(说法不可靠,阿育王宗教宽容只是以佛为本,其时期并无大规模反抗) ◎阿育王扶植僧团过度,导致经济衰竭,外道也贪图利养混入僧团 ◎阿育王提倡戒杀,统治后期避免战争,地域辽阔交通不便又损坏害了军事力量,地方自治又强,边远管理混乱以及外敌入侵
【后世多有将灭国与崇佛直接联系,从政治⻆度是有道理,但阿育王令佛教急速兴起,佛教的悲智精神快速影响印度及周边国家,对人类文明有不可估量的贡献】
111
分裂、割据
在阿育王去世后,帝国对各省的控制减弱,部分处于半独⽴状态。
西北印也独⽴⼀些⼩国。后希腊、塞种、安息⼈先后⼊侵建国。
约BC187至73年⼤将补砂密多罗建⽴巽伽(熏迦)王朝,仍定都华⽒城但领土小因当时印度分裂严重.
弥兰陀王⼤概是西北印度最伟⼤的希腊统治者,弥兰陀通达外道与沙门那先辩败后皈佛,这是弘法史上的大事,佛教真正进入希腊世界
巽伽王朝
种姓制度的变化
孔雀时代经济发展,传统种姓制度(瓦尔那)向阇提制(亚种姓、次种姓)发展,因瓦尔纳出现职业与只能的分化,一些吠舍负富商长者也与刹帝利婆罗门同等社会地位,职业世袭、内婚,导致种姓换位重组。
子主题
婆罗门复兴
①社会制度的转变让传统社会的束缚大为减少,婆罗门教衰弱耆那教兴起(非正统佛教),为印度社会文化注入新的动力因素。阿育王崇佛,后耆那教以及其他外道有与婆罗门抗衡的力量。 ②阇提制将社会碎片化,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们的思想境界、活动空间、创业积极性与交往能⼒都受到很⼤束缚,社会⼜开始趋于保守、封闭。 这样,传统的婆罗⻔教⼜有了⼟壤,开始复兴。 ③孔雀后期⾮正统宗教的扶持,激起了婆教徒的反弹,在巽伽王朝达到⾼潮。佛教不再为之所重甚至敌视,僧徒往西北及南印发展。 ④补砂密多罗出⾝于婆罗⻔,在建⽴巽伽王朝后,以婆罗⻔为国师,恢复婆罗⻔教的主导地位,重⾏曾为阿育王所严禁的⻢祀,并开始灭佛。
子主题
中印度法难
◆学者公认补砂密多罗王举⾏⻢祀,崇信婆教,但对是否灭佛却有争议。王死后法难结束,佛教恢复远非旧观,中印佛教元气大伤,僧侣逃至南北印,刺激南北印佛教发展。形成经量部、分别说部、化地部及发展部等。 ◆婆罗⻔教最初在北印度,佛教法难后转到中印,此时佛教与婆教的势⼒分布发⽣转换。北印西北印兴佛,婆教在中印复兴,后向南印传播产生湿婆派的新婆教,中南印婆教思想与类型发生转变,是转为印度教的初级阶段。
迦腻⾊迦王
贵霜王朝
√希腊人于西北印度殖民衰败之际,塞种人入侵。秦皇建长城阻断了匈奴、乌孙、月氏等游牧民族。塞种为大月氏所驱,于BC2中叶进入西北印,摧毁几个希腊殖民地,定居印度河流域。 √安息⼈进⼊西北印建国。约在公元前2世纪下半叶,⼤⽉⽒从中国西迁占据了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分为五侯,约百年后,贵霜翎侯邱就却攻灭四翎侯,建立贵霜。邱及其子入侵希腊人、驱逐塞种,其子治下国庶民安,色迦王时期贵霜进入极盛期,对印度史影响重大,因其出色及笃信佛教,后世佛子将他与阿育王并列最为护法王。
子主题
色迦王简介
为西北印贵霜王朝最伟⼤的统治者,一般以汉藏典籍考查其历史。色迦王始信婆罗门,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在位期间四处征战,攻陷华⽒城、征服塞种⼈,与汉朝也过战遭败。死于中亚⼀次战争,后贵霜衰败被笈多王朝吞并。 ◆阿育王后期不再征战,被尊为转轮王,色迦王被颂为护法王。
子主题
⾊迦王与佛教
㈠在宫廷⾥供养⻢鸣与⻰树两位⼤乘菩萨,推动大乘在西北印的弘传。据传王德马鸣感化皈佛。 ㈡多地建造⼤伽蓝,供养⼤量僧众。曾供养有部的胁尊者。建塔供养佛⻣⾁舍利⼀升(⽞奘游印时塔犹存)。造佛石像、钱币刻佛。 ㈢在迦湿弥罗召集五百⼤德结集,这是其对佛教的最⼤功德。
子主题
迦湿弥罗的法难
贵霜前两统治者的宗教宽容,以及⾊迦王晚年崇佛,使佛教在西北印的发展⼀度压过婆罗⻔,犍陀罗与迦湿弥罗成为西北印两⼤佛教中⼼。⾊迦王死后,⼟邦⻰族及婆罗⻔镇压佛教。到旃那陀王三世,才停⽌对佛教徒的迫害。此次法难时间长、破坏严重,非短时间可恢复。法难或与师子比丘有关,外道以幻术奸妃后,连累师子。 (▶佛教兴盛后僧团管理松散,戒律虚设,以至外道冒充僧人引起法难)
子主题
正统意识形态思想的逐渐整合
◆佛兴时印度多国并存、征战混乱,直至孔雀帝国建立。期间,非正统沙门思潮兴起,佛、耆那成部分国家的国教,婆教削弱且试图强化宗教政治思想。 ◆孔雀王朝结束后又陷入混乱局面,贵霜统一北部开创文化融合的时代,印度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法经>不再出现,<法论>成政治社会法律,以它为基础,⾄今仍影响印度社会与⽂化。 ◆<法论>中的<摩奴法论>,是⼀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程碑:做为法典维护种姓制,对四种性的性质地位等予以说明及规定,置婆罗门于最高位享受特权。 ◆婆罗门试图通过<法经><法论>维护种姓制,遭佛教反对,部派在中后期,结合对佛的怀念及对现实的否定,成大乘兴起的背景。
8初期大乘
大乘经典的来源与结集
来源与结集
1大规模结集可能性不大,主要在口耳相传 2传出者非作者,如龙树。大多传出一部或少量,推测龙树传出数量较多
出现年代
⼤乘的兴起以⻰树菩萨出世为标志,此后⼤乘中观派出现,奠定了⼤乘佛教在世间规模性弘化的基础。这在公元2—3世纪间。叙述⼤乘经典的早期出世情况,⼀般就以此为界。
判断经典时间、先后⼀般根据早期论师著述或者根据中国译经史寻找线索,然后综合论定。
初期经典
传出分期
1、BC1⾄公元前后,乃⼤乘经最早传出时期,⾃此到AD3,初期经典包括般若类、净⼟类、华严类、法华类等,但弘扬以般若类为主。 2、AD3-4中期⼤乘经典以佛性如来藏类为⾸,是对初期以空教为主的⼀种补充,构成借空谈有的⼀类,包括《⼤般涅槃经》《如来藏经》《⾦光明经》《胜鬘经》等。 3、AD4-5唯识教传出晚期经典,包括《解深密经》《阿毗达摩⼤乘经》《楞伽经》《密严经》《佛地经》等,通过三性唯识观以统摄空有两分,代表了⼤乘经教的最后传出阶段。 (此中不包括⼤乘密教经典在内)
传出时间
最早期⼤乘经、BC1⾄公元前后传出 最早传出的⼤乘经典较为零散,并⾮⼀类性,按照平川彰的推断,有《六波罗蜜经》《菩萨藏经》《三品经》《道智⼤经》。这些经典因为早期⼤乘经典所引⽤,被判作最早⼤乘经
早初期⼤乘经、AD1世纪前后传出 《⼤阿弥陀经》《⾦刚般若波罗蜜经》《⼩品般若波罗蜜经》(《⼋千颂般若经》),还有《阿閦佛国经》《舍利弗悔过经》《阿难四事经》《⽉明菩萨经》《⻰施⼥经》《七⼥经》《⽼⼥⼈经》《菩萨⾏五⼗缘⾝经》《梵志⼥⾸意经》《佛说⼼明经》《太⼦和休经》等。 在此阶段传出的⼤乘经以般若教为⾸,其普遍的弘传以及其破执为主的性质,为⼤乘佛教兴起奠定了基础。
早晚期⼤乘经。AD2-3 代表了初期⼤乘佛教的基本⾯貌,展现出⼤乘佛教的甚深、微妙与⼴⼤的⽓象。此阶段⼤乘经典⼤致可分为般若类经、华严类经、法华类经、净⼟类经、⽂殊类经等,以及《维摩诘经》《⼤宝积经》《⼤⽅等⼤集经》《⾦光明经》《⽉灯三昧经》《稻竿经》等。
经典分类
按义理(太虚、印顺)
⼤乘经为般若经类、 佛性如来藏经类 瑜伽⾏经类; (再细分可多净土经类)
按性质与内容(2大类7小类)
总相经:法华经类、华严经类、经集类 别相经:净⼟经类、般若经类、佛性如来藏经类、瑜伽⾏经类;
思想
般若类
经典
通称般若经,全程《(摩诃)般 若 波 罗 蜜 (多) 经 》后世流传经典极多,时间跨度⼤,从最早时期,到后来的瑜伽⾏派以及⼤乘密宗时期,都有这类经典出现。这在⼤藏经中形成了般若部,像通⽤的《⼤正藏》,般若部就占四册,规模甚⼤。般若类经典最⼤的有数百万字,最⼩的仅⼆百余字。般若类经典可分为六种。 一者,⼩章,如《般若波罗蜜多⼼经》,唐⽞奘译。这⾥的“⼼”,即精要之义。此经称为⼼经名副其实,在中国也颇受重视,是流传最⼴、念诵最多的佛教经典。通⾏的乃⽞奘所译。还有六种异译,如⼗六国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明咒经》等。存梵本与藏译本,形态有差别。 ⼆者,⼤章,如《⾦刚般若波罗蜜经》,⼗六国后秦鸠摩罗什译,如根据梵本原名直译,应称《能断⾦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此经简称《⾦刚经》,乃最早传出的般若经。通⾏的是鸠摩罗什所译,还有五种异译,如⽞奘所译的《能断⾦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有梵本与藏译本。 三者,⼩品,即《⼩品般若波罗蜜经》(《⼩品经》),⼗卷,⼗六国秦鸠摩罗什译。此经也称《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与⼤品同名,为区别开来,⽽有⼩⼤之别称。异译还有后汉⽀娄迦谶所译《道⾏般若经》⼗卷等约⼗种。有梵本与藏译本。梵本称《⼋千颂般若波罗蜜多经》,与《⾦刚经》⼀样,是初期传出的般若经,也是般若经的最基本形态。据西藏史料所传,此为⽂殊菩萨现⽐丘相所传出,最早出世之地应在南印度,后传到西印度,⼜到北印度,⽽集成⼩品般若波罗蜜经。在中国译经史上,根据⼩品经在后汉熹平元年(172年)或者光和⼆年(179年)以前由竺佛朔翻译的《道⾏经》⼀卷,是汉译的第⼀部⼤乘经,具有标志性意义。这与印度⼤乘最早主要弘扬般若经相⼀致。对于《⼩品般若》的形成,还有⼀种说法,即认为该经是从《⼤品般若》中抄出的,乃道安与⽀道林的观点。但更多认为《⼤品般若》是在⼩品基础上再结集与编辑⽽成的
思想特质
⼀在真理观上,强调世间的⼀切都不可得,⽽且出世间作为世间的相待安⽴,也不例外。"⼀切法⼀相,所谓⽆相"为标准⾔教,其意趣贯穿于全部般若思想 ⼆⽅法论上重破,或者称遮、遣。在这种破中,⼀切皆⽆丝毫⾃性可得,故⼀切空,空亦复空,即毕竟空
注:般若思想又称空说,般若谈空并⾮哲学式的探究,⽽是引导众⽣对治⼀切执着,获得解脱。通过空的真理观的践⾏、体证,就能实现最终的⽬标。这就是般若波罗蜜,或译般若波罗蜜多,所谓智慧到彼岸。⼀切都是⽅便安⽴。既然⼀切都不可得,⾔说、思议乃⾄譬喻就不可能达到真实。但众⽣执着于⾔说以及名字相,所以佛陀⽅便安⽴种种⾔说来善巧引导,⽽这些安⽴都不可得、不可住、不可执。
华严类
华严系经
华严经系,《华严经》是结集本,三个译本 ⼀者,东晋佛驮跋陀罗,六⼗华严(旧译) ⼆者,唐武周时实叉难陀所译,⼋⼗华严(新译) 三者,唐般若所译,四⼗华严,《⼤⽅⼴佛华严经⼊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愿品》,(相当于旧新两译《华严经》的“⼊法界品”⼀品,多加普贤⼗⼤⾏愿和普贤⼴⼤愿王清净偈,⽂字也多)
华严思想
⼤乘经中,第⼀次完整给出了境⾏果系统, 理境⽅⾯:从诸法的空性与⽆所得⻆度显⽰了诸法真实相,同时⼜以诸法相互依待的缘起关系,阐⽰诸法的全体关联性,⽽成相即相⼊的⽆尽缘起境界。这种境界虽然是通过甚深三昧显现的,但却是诸法缘起相的⽰现与体现。⽽且《华严经》中提出三界唯⼼的思想。在《杂阿含经》谈到⼼净众⽣净,⼼染众⽣染,并以画师能随意画像作喻, 《华严经》进⼀步说⼼如⼯画师,画种种五蕴(阴)。这种“画”不是指意识的分别,⽽是指五蕴皆为⼼体性,⾮独⽴于⼼之别存。⽽且诸法的缘起也是如此,如说:“⼗⼆缘分,是皆依⼼。”这些都反映在教⾔“三界虚妄,但是⼼作” 中。这是在佛教经典中第⼀次教说真正意义上的唯⼼观,显⽰三界⼀切的⼀切都是唯⼼性质。在后来的唯识学的论著中,都以此三界唯⼼的教⾔为阐⽰唯识观的基本教据。 ⾏果⽅⾯: ⼀者,强调佛教以信为学修的前提,所谓“信为道元功德⺟”,以信作为众⽣成为佛⼦的内在标志。 ⼆者,强调发菩提⼼为学修的起点、成佛之因,以种种譬喻⾔辞赞叹发菩提⼼的⽆上功德,特别是如恒河沙数的声闻、独觉的功德都不能及。并且强调发菩提⼼就是发愿,其中的普贤⾏⼗⼤愿被称为⼗⼤愿王。普贤⾏⼗⼤愿,初看平常,就如菩萨四摄事⼀样,但与普贤境界联系起来,⽽成为⾏普贤⾏成就佛果的向导。 三者,将成佛过程视为⼀个通过菩萨⾏⽽展开的漫⻓渐修过程,需要不断进化智慧,增⻓功德。在这过程中,要亲近⽆量善知识,历经⽆量佛所,即⽆量普贤清净刹⼟,⾏⼴⼤的菩萨⾏。这⾥,⼀切佛刹⼟都摄在普贤刹⼟中,⼴⼤菩萨⾏为普贤⾏愿所导,就称为普贤⾏。普贤菩萨是⾏普贤⾏的最⾼样板,⽽善财童⼦及其五⼗三参则是最亲切的⽰范。 四者,众⽣发菩提⼼后,要经过⼀步⼀步的道次第。其中最重要的是阐明了菩萨的⼗地次第。⼗地为欢喜、离垢、发光、焰慧、难胜、现前、远⾏、不动、善慧、法云⼗个圣位阶次。(十地在《般若经》已出现,但华严⾸次清晰与充分地阐明了⼗地的位置、性质与意义,so ⼀般将⼗地与华严联系) 五者,在《华严经》中,佛陀境界是通过普贤境界显⽰的。普贤境界就其本⾝⽽⾔,是⼤⽇如来的境界,不可思议,不可⾔说,所以在经中⼀⽅⾯以甚深禅定来暗⽰,另⼀⽅⾯以⽆尽时间、⽆边空间的相即相⼊的整体关联来间接显⽰。⽽这种⽆尽缘起境界与⽆量佛及其国⼟联系起来,也是普贤愿⾏所要皈依与修⾏所要历经的,即皈依境与⾏持境。 《华严经》通过语⾔的⾼超运⽤与巧妙烘托,完整显⽰了⼤乘境⾏果及其甚深、微妙、⼴⼤的殊胜性,特别是普贤境界相即相⼊、重重⽆尽的缘起浩相,以及菩萨⾏作为普贤⾏的久劫、⽆量与周遍诸界诸⼟性,在⼤乘经中独树⼀帜,深刻与⼴泛地影响了全体⼤乘佛教,成为⼤乘思想展开的根本基础之⼀
法华类
法华经系
《法华经》《⽆量义经》《观普贤经》
法华经六译,现存三译 是西晋竺法护《正法华经》⼗卷(最早) ⼗六国秦鸠摩罗什《妙法莲华经》⼋卷 隋阇那崛多、达摩笈多《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
具有融摄⼤⼩乘作为⽅便道⽽成⼀乘的《法华经》随缘出现,时间⼤致在公元⼀⼆世纪。
法华思想
释迦牟尼佛在⼈间是化⾝⽰现,其在久远已经成佛,但为了“⼀⼤事因缘”出现于世,出世也是为众⽣开⽰佛之智(佛之知⻅即是证悟诸法实相的佛智慧)
安⽴声闻乘、独觉乘与⼤乘(佛乘)来相应度化上中下善根众生,强调以⼀切法为⽅便,应机随缘度化众⽣,⽅便导向成佛⼤道,要求菩萨⾏者⾃利利他,⾃利者安乐⾏,利他者即观世⾳普⻔⾏(随缘随类示现)
维摩诘经
维摩诘经
中印影响广泛,AD2左右成立与法华时间相当,《智论》有引述
七个译本现存三译 1、鸠摩罗什《维摩诘所说经》,又称《维摩诘经》《维摩经》《不思议解脱经》,共三卷。 2、三国吴⽀谦《维摩诘经》⼆卷(或三卷); 3、唐⽞奘《说⽆垢称经》六卷。现存梵本以及藏译本。
维摩诘在佛加持下称病,借问病之机,与佛派来问病之⽂殊师利菩萨等反复共论佛法,以贬⼩褒⼤,弘扬⼤乘的甚深、微妙、⼴⼤之义理,
基本思想
㈠阐扬⼤乘菩萨道的平等性,不仅意在普度⼀切众⽣意义上的平等,⽽且意在普度众⽣的善知识即⽼师的平等。在阿含与部派是以出家众为本位,凸显阿罗汉为领袖。⼤乘兴起,菩萨道中菩萨以菩提⼼为本,趋于内在化,菩萨行者身份模糊化,出家众不再天然具有殊胜地位,出家在家本质上是平等的。甚⾄,极⼒颂扬居⼠菩萨⾏者的功德。(五⼗三参访主要是居⼠菩萨。此处更主要是褒扬居⼠菩萨维摩诘) ㈡基本教义是,通过般若思想的空,⽽达到第⼀义。⼀切法都如幻如化,种种差别都不可得,所谓⽆住,即⼀切法以⽆住为本,⽽⽆住则⽆本。这样就进⼊了⽆⼆(“不⼆”),进⼊了第⼀义。这就是该经中著名的“不⼆之⻔”,实即“⽆⼆之⻔”。 ㈢显⽰菩萨⾏的⼴⼤与⽅便性。只要住于“第⼀义”⽽不动,就可以⼀切法为⽅便,⼴⾏菩萨道,甚⾄,可以⾏“⾮道”⽽“通达佛道”,所谓不离烦恼⽽得菩提,不离⽣死⽽得涅槃。提出了菩萨⾏的基本指导思想:“智度菩萨⺟,⽅便以为⽗。” 在《般若经》强调智度即般若波罗蜜为菩萨⺟的基础上,再强调依于般若波罗蜜的⼀切⾏作为菩萨⾏,是达到最终的佛果的⽅便,即加⾏,所以谓⽗。由此《维摩诘经》说:“先以欲钩牵,后令⼊佛道。”即菩萨⾏者应以种种⾯⽬、种种⽅便善巧度化众⽣,先缘摄、后令⼊。 ㈣提倡唯⼼净⼟思想。⼀切法⽆⼆⽆别,所以本性上是清净的,⽽外相上的染净差别,依据于内在⼼的染净差别。在《杂阿含经》中谈⼼净众⽣净,⼼染众⽣染,⽽《维摩诘经》中进⼀步谈到,⼼净不仅众⽣净,⽽且其所依的佛⼟亦得清净,净⼟不再是外在的,⽽是内在⼼净性的显现。
净土经典
佛净土
妙喜净⼟(阿閦佛)
经典:思想集中在⽀娄迦谶《阿閦佛国经》。后还有两译,现存菩提流之《⼤宝积经》第六“不动如来会”。
净土思想最早传出,阿閦菩萨于过去因地时,在⼤⽬如来所听闻佛法,发⼤愿六度,后东⽅成就阿閦佛,修学者只要发愿,受持讽诵阿閦佛德号法经,修菩萨⾏,积累功德,可往⽣阿閦佛国。以⾃⼒功德为主往⽣,⽽且靠菩萨⾏积累功德,这在净⼟法⻔中具有独特的意义。该刹⼥⼈免受⽣产等诸苦,⼀向安乐。⼥⼈在⽣存与修⾏上获得了与男⼦平等的地位,男⾝相对于⼥⾝不再有优胜价值。是女人的乐土
弥陀净土
三经《无量寿经》《观经》《弥陀经》
思想在⼤乘佛教兴起的早期就已出现,阿弥陀佛本是国王,在世⾃在佛的感召下出家,名法藏⽐丘,发四十八⼤愿修⾏(不同经典对愿数有不同,48愿最具代表)愿以功德感⽣极乐净⼟,令有缘众⽣往⽣此⼟受⽤法乐。强调不谤⼤乘,修⼤乘⾏,但更强调观想与系念。不再提倡纯粹⾃⼒的往⽣,强调了弥陀即加持⼒的并重,且能带业往⽣。以念佛为主的⽅⾯,⻰树在《⼗住毗婆沙论》中称为“易⾏道”。(后在东亚被极端化为他⼒往⽣思想)。
菩萨净土
弥勒净土
弥勒三经 沮渠京声 《观弥勒上⽣经》(稍晚,最主要) 竺法护 《观弥勒菩萨下⽣经》 鸠摩罗什 《弥勒⼤成佛经》
对兜率天及其乐,与兜率天成为弥勒道场的殊胜予以了描述,劝⼈往⽣此⼟。往⽣兜率的法⻔,是观想兜率之乐及弥勒功德,并称念弥勒之名号。在印度后来还传说有弥勒法⻔,乃慈悲修法,与弥勒名之义相合,也是亲⻅弥勒与升兜率天的专修法。
9大乘佛教的兴起
⼤乘佛教的基本思想
原因
1111
部派兴起后以解脱为急务的解脱道,在不同部派那⾥得到了不同的解释与发挥,于是在部派中出现新思想。以这种新思想因素为准备,配合着⼤乘经典的出现,通过信仰者的推动,最终引发⼤乘运动,⽽与部派区别开来,这就是⼤乘佛教的兴起,时间在公元1世纪前后。
111
大小乘区分标准
①乘称⼤乘道,以成佛为所趣;在⼤乘看来,解脱道其理在深度、⼴度上不及⼤乘,其⾏在慈悲、智慧与⽅便上不及⼤乘,其果(阿罗汉与独觉)在功德与境界上不及⼤乘。⼤乘菩提道通过六度四摄所摄的菩萨⾏,⾃利利他,⾃觉觉他,最终圆满证得诸法实相,实现⽆住涅槃
②⼩乘称解脱道,以成就阿罗汉或者独觉为诉求。修三⼗七道品证四谛⼗⼆因缘,实现⽆余依涅槃。 ⼩乘所指,⼤致有三种看法:⑴整个解脱道;⑵部派佛教;⑶部派佛教的⼀部分。一般以声闻乘为代表,阿含教与部派总体属于小乘。
注:部派广泛接受三乘说,但对大小乘有些难以接受
基本思想
总体思想
⽆上、甚深、微妙、⼴⼤。(⽆上是总相殊胜性,⽽甚深、微妙、⼴⼤乃别相殊胜性)
境作为理境,以甚深性为代表; ⾏,即道⾏,更多体现在⼴⼤性上; 果作为果地安⽴,则以⽆⽐的微妙性为基本表征——这些体现出⼤乘佛教的⽆上殊胜
⼤乘理境
⼤乘思想从理境⻆度看分为三类:
▲谈空类,主要以般若经类为代表; ▲谈空后所显真如类,以佛性如来藏经类为代表; ▲谈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以依他起性作为缘起性)、依他起性(针对空摄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针对真如摄圆成实性,)这属于瑜伽⾏经即唯识经类
包括了诸法实相的不同层次的显现,⽽且包括唯识观与⾮唯识观所摄思想。但⼀般⽽⾔,后两类在印度是不再区分的,⽽以瑜伽⾏类统摄,因为都许可最⾼真实——真如
⼤乘道⾏
⼤乘的特质在于⼤乘道,所谓成佛之道
通过转凡成圣最终成佛; 或者通过转识成智最终成就⽆上正等正觉,即⼤菩提; 或者通过灭尽杂染最终成就⼤解脱; 或者通过转染成净最终实现⽆住涅槃。
最根本者是⼤乘智慧,所以多称菩提道;由于从⾛上菩提道到最终成佛间修⾏的众⽣都称菩萨,智慧慈悲双运,⽽⾃利利他、⾃度度他,⼜称菩萨道,与此相应,⼀切达到佛果的修⾏皆称菩萨⾏。
菩萨与菩萨⾏
菩萨分类
凡夫菩萨(未证真实境界) 真实菩萨(已证)
菩萨定义
阿含佛教:指佛陀前⽣度化众⽣的称谓,在成佛的这⼀⽣称最后⾝菩萨(如悉达多太⼦)
《婆娑论》:凡发⼼成佛者,皆可称菩萨(接近于⼤乘菩萨的含义)
菩萨行
自利分:⼴⼤⽆量,主体称为六波罗蜜多(六度: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般若) 利他分:四摄(布施、爱语、利⾏、同事)
由六度四摄摄⼀切菩萨⾏,内在意味凡依于菩提⼼发起之⾏,或者凡依于菩萨智悲所发起之⾏,或者凡指向佛果之⾏,皆为菩萨⾏。在此意义上,⼤乘菩萨要普度众⽣,可摄⼀切法为菩萨⾏。在般若思想中强调,⼩乘道,⼈天乘道,乃⾄世间其他种种道,菩萨都要修学,以圆满道种智,即道相智,⽅能⾃度度他,成就佛果。
道次第
菩萨行需要悲智双运广大菩萨行、修集⼀切如来善法,对治⼀切执着与杂染,成熟⼀切他众⽣,最终圆满⼀切福德智慧资粮,成就佛果。这样⼀个成佛过程需要三⼤阿僧祇劫的时间。
五位:(五道)资粮位、加⾏位、⻅道位、修道位、究竟位(修⾏成佛的道位次第) 资粮位与加⾏位统称胜解⾏位,乃凡夫菩萨位。从初发⼼开始,便进⼊资粮位,偏重正闻熏习。由闻慧乃可如理思惟,⽽进⼊加⾏位。由思慧加⾏,最终可获得真实智慧,⽽成为真实菩萨,进⼊⻅道位。进⼊⻅道,即进⼊菩萨初地。随后进⼊修道位,以真实修,历经九地,即第⼆地乃⾄第⼗地。最后由菩萨⼗地,经过⾦刚喻定,进⼊究竟位,即佛地,成就佛果,实现⽆住涅槃。
⼗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谓真实菩萨成佛的道位次第,是五位中的 ⼀部分,包括⻅道与修道位)
菩萨五个阶段
⼀者,未发菩提⼼的凡夫流转阶段。⽆始以来皆如此 ⼆者,已发⼼但未起确信菩萨阶段。在此阶段菩萨虽修种种难⾏苦⾏ 三者,渐⾄确信菩萨阶段。在第⼀⼤阿僧祇劫后,功德智慧的积累增⻓,菩萨渐⾄确信⾃⼰当得作佛,到第⼆⼤阿僧祇劫满时,完全确信⾃⼰当得作佛,渐渐有信⼼地增上⽽⾏。 四者,已起确信但未获⽆畏菩萨阶段。在第⼆⼤阿僧祇满时,获得确信当得作佛,但仍未敢⽆畏宣⾔我当作佛。但在此后⼀⼤阿僧祇中,渐获得⽆畏。在这⼀⼤阿僧祇即第三⼤阿僧祇中,菩萨以信⼼增上⽽⾏。 五者,已获⽆畏⽽得趣决定菩萨阶段。在第三⼤阿僧祇劫满时,获得⽆畏宣⾔我当作佛。这是修妙相业菩萨位。在此阶段的最后边,即最后⾝菩萨位,菩萨具妙相,决定成佛。
菩萨行、菩萨道区别
第⼀,趣决定位在三⼤阿僧祇劫之后,⽽在⼤乘道中,只要未成佛,皆归于三⼤阿僧祇劫之内,⽽且在⼤乘道,只要⼤乘善根成熟,⼀发⼼就知⾃⼰当成佛; 第⼆,在三⼤阿僧祇劫中的菩萨,并⾮真实菩萨,只有最后⾝位菩萨才是真实菩萨,这与⼤乘菩萨道差别甚⼤,因为在后者中,第⼆与第三⼤阿僧祇劫中的菩萨皆为真实菩萨,即圣者菩萨
成佛四阶段(部派根据菩萨行性质划分)
⾃性⾏阶段(种姓位):本为菩萨种姓但未发成佛心,本性贤良质直,顺⽗⺟教,信敬世间出世间具德者,善知家内尊卑亲疏,知已恭敬承事⽆失,具⾜⼗善,⼴⾏其余善业增⻓善根,成就菩萨法器。 愿性⾏阶段(发心位):发成佛的菩提⼼,誓愿成就佛果的阶段。 顺性⾏阶段(随顺修行位):依⽌、随顺菩提愿⼼,修种种菩萨⾏阶段。 转性⾏阶段(不退转位):即不退转位,蒙佛授记,得趣决定。
三乘与⼀乘
三种圣果位(发心不同):⼀是阿罗汉果,⼆是独觉果,三是佛果。 发心定趣向,意味着⼩乘⾏者在适当条件下回⼩向⼤,可改发⼤乘菩提⼼⾛上⼤乘菩提之道。
有的经典称五种姓差别决定,这样就只有如来种姓或者不定种姓者能够成就佛果,⽽余三种姓则不能,甚⾄⽆种姓者任何圣果都不能成就。
⼤乘果地
⼤乘果地是佛地。按照⼤乘佛教,依于理境发起道⾏,依于道⾏能够证果。 ⼤乘果体是⼤涅槃性,即⽆住涅槃性,由⼤解脱显其相,由⼤菩提发其胜⽤。(通过常、乐、我、净、觉五相显⽰)
按照⼤乘佛陀观,⼗⽅三世有⽆量诸佛出现,具体⽽⾔,在过去世已经有⽆量诸佛成就,未来世将有⽆量诸佛成就,⽽现在世,即在当下,⼗⽅世界正有⽆量诸佛成就。这样,在阿含经中出现的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如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等,乃是化⾝佛,⽽⾮本位报⾝佛。
⼤乘佛教兴起的背景与思想条件
时代背景
在孔雀王期灭亡后印度处于乱世,分裂的⼩国间互相征战,希腊⼈、⼤⽉⽒等外族⼜不断⼊侵,并先后在西北以及北印度建国。 印度多种族,冲突不断,征战不休达数百年之久,因此提倡同体⼤悲、普度众⽣的⼤乘佛教出现时,就受到了对分裂不满渴望统一的民众欢迎。
印度佛教分部众多,⼤乘佛教的兴起对当时部派佛教的偏颇乱象,是⼀个有⼒的对治。
思想条件
孔雀王朝时期部派分裂,新思想对保守派形成冲击与批判,具有众多与⼤乘精神相似之处。因此,部派发展为⼤乘提供了思想条件与⽣存空间。
佛⾝与佛陀观
佛⾝观
在阿含佛教中,这样⼀幅图像是得到了共许的:释迦牟尼佛的最后⾝从天上下⽣,乃⾄成道、转法轮,以及最后⼊灭。但对其中释迦牟尼佛的佛⾝及其诸位相,部派佛教的上座系与⼤众系的解释差别相当。 上座系的代表部派说⼀切有部认为佛陀是由最后菩萨⾝悉达多转变⽽来的,还有⼀分有漏性没有转尽,其⾊⾝⾮完全⽆漏,其⾔说亦⾮全转法轮,还有⽆义语,寿量有限,在⼊灭后即灰⾝灭智,不再存在。 ⼤众部认为佛陀⾊⾝与⼼已完全转变,全为⽆漏性,所有⾔说都转法轮,没有⽆义语,且寿量⽆限,在此意义上,佛陀⼊灭仅是⽰现,实际佛体恒在,只是不再在众⽣⾯前显现⽽已。 ⼤乘认为佛⾝⾮⼀,其报⾝恒相续⽽不灭,诸佛⾝皆为⽆漏,佛所说皆为善巧,⽽⽆⽆义之戏论,释迦牟尼佛只是化⾝⽰现,等等。
佛陀观
部派(有部)他方世界同时无佛 部派(上座)他方世界同时也有诸佛 大乘:十方世界皆有无量诸佛
部派对⼈间过去已出现、未来当出现⽆量佛是⼀致许可的
大乘与部派对佛陀观的差别
阿含佛教、部派佛教:偏显在时间轴上在⼈间出现的诸佛,强调佛陀基于⼈间⽽对三界众⽣的化度。 ⼤乘佛教进⼀步显⽰⼗⽅世界在过去、现在、未来都有⽆量诸佛,且本位的报⾝佛并⾮在⼈间成就,摄有⾃⼰的报⼟,⽽作为度化众⽣之佛遍及三界与净⼟,皆为⽰现,⽐如阿含佛教中提到的⼈间诸佛只是在⼈间的化⾝⽰现⽽已
⼤乘佛教的兴起
⼀般学术⽴场
⼤乘运动是部派佛教的⾰新者们倡扬与推动起来的,因此,⼤乘佛教思想没有独⽴来源,离不开部派佛教及其基础阿含佛教。否定了⼤乘经典与佛陀的直接关系
三个重要特点
第⼀,强调⼤乘的兴起与对佛陀的怀念、追慕直接相关,乃属出于情感⽅向的信仰。 第⼆,试图表明⼤乘佛教的经典并⾮佛陀亲说,⽽是由早期⼤乘信仰者们编撰,然后集出的。 第三,⼤乘经的基本思想源于阿含经。
⼤乘佛教根源于阿含佛教,既突破部派的狭隘与琐碎,⼜成⻓于部派的新因素。
⼤乘本位
佛陀安⽴三乘,但因缘聚会下主要显⽰声闻乘,佛乘虽有宣说但显说甚少多属密传。这样的判断与⼤乘佛教后来有⼤量经典传出的历史事实并不⽭盾。
认为三乘如果仅仅是⼤众部的提法,则判为⾮佛说不⽆道理,然⽽, 为何在最保守的说⼀切有部的《根本说⼀切有部毗奈耶》以及《阿毗达磨⼤毗婆沙论》等中都承认三乘?只能推测他们与⼤众部⼀样,都接受三乘是佛亲说的⽴场。这反过来也显⽰了三乘在阿含经中的记载,是被部派佛教普遍许可为佛亲说的⾔教的
⼩⾏⼤隐:佛陀同时弘传大小乘思想,身边人在⼤⼩乘中都扮演有⾃⼰的⻆⾊,如舍利弗、⽬犍连等大弟子,外现声闻身,内行菩萨密
兴起阶段及特征
第⼀期:学术上的唯名期,可判断阿含教中佛陀已显示三乘(乘作是大乘的别名)。但大乘只是潜传属于隐行期,只有小部分大乘行者(舍利弗)。⼤乘法是否在⽅⼴或者杂藏中有集载,没有定论。
第二期:学术上的酝酿期(部派兴起到大乘传出)。大乘思想通过本生、因缘故事或部派论著显现、发挥。佛子追思佛陀在造塔过程中集聚信众,将佛形像上升到超越三界。提出十方佛观与佛土观,又将成佛前的菩萨位、菩萨⾏,与发菩提⼼者联系起来,⽽成菩萨道雏形。此时佛教思想、信仰空前活跃,各维度深化扩展、发挥,计为部派兴起之时。⼤乘本位称为渐现期。社会⼤众在佛教的熏习中⼤乘善根渐熟,“潜⾏”的菩萨⾏者们⼜不断通过各种⽅式如信仰、思想、⾏动等显露⼤乘因素,所以,⼤乘道的⾯貌逐步明朗开来,开始深⼊⼀部分⼈⼼中。
第三期:学术的发起期,指从公元前后到⻰树菩萨出世弘法的时期。这以⼤乘经传出为标志。估计已有不少⼤乘经典传出,传出的地区有南有北。依据这些经典,在不同地⽅有⼤乘团体出现,主要是在家众组成。等于发起⼤乘运动。⼤乘经典的传出受到了部分部派的攻击,但受到更多⼈的欢迎,很多转⽽皈依⼤乘。早期信众以在家人居多自称菩萨行者,也称为菩萨道运动,有别于出家众。⼤乘运动特重信仰与修⾏实践,在思想上以宗经为特征。⼤乘运动的出现,代表了⼤乘兴起的内在动⼒因素。
第四期:学术立场的形成期,⼤乘兴起的标志时期。⼤乘本位显成期。此时大乘已完全显现,开始与其他部派竞争。两个具体标志:⼀者,是有直接弘扬⼤乘并造成⼴泛影响的⼤乘菩萨出现(如龙树,或认为龙树开创大乘)。⼆者,是成⽴了⼤乘宗派。宗派建立真正标志大乘道的确立,大乘兴起的外在标志。 对印度⼤乘⽽⾔,兴起是因⻰树、提婆,传出中观派,由此形成经律论三藏,同时依其有佛法僧三宝。⼤乘佛宝谓⼗⽅诸佛,⽽以释迦为本师;法宝谓⼤乘经律论三藏;僧宝谓三世菩萨,特别是以⻰树、提婆为代表的⼤乘僧伽。
最初⼤乘运动的分类
主要有两类:⼀重教理思维倾向,⼆重信仰实践倾向
重教理思维的倾向⾸先发⽣在南印度。南印最早传出般若经并形成规模的大乘运动。般若思想的批判性最彻底,从思想史角度,在南印传出相当合理。因部派中大众部思想自由开放批判性强,与大乘思想接近的最多,大众部在南印,后婆罗门及土著等种种思想碰撞,使佛子有容受般若思想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因此大乘运动与⼤众部的弘化分不开。⼤乘运动最初就在此地发起。
重信仰实践发生在西北印度,追思佛陀及大乘经典引领激发大乘运动。即使是重教理的倾向,也含有强烈的信仰⾊彩在其中,这与解脱道的精神⼤为有别。初期大乘兴起弥陀和阿閦佛净土信仰。弥陀与西北印联系,阿閦佛与南印联系,因此用西北印和南印代表两类信仰发生的区域。 阿閦佛信仰较为模糊不易推测,与般若思想有关,般若经最重视妙喜净土。弥陀经最早在西北印传出,西北印的希腊、波斯等民众启发信仰情感。弥陀净土顺应且强化这种情感,推动大乘
这⾥所说的重信仰倾向,并⾮指⼤乘普遍的信仰⾊彩,⽽是指在具有强化这种倾向的经典指导下形成的信仰实践⽅式。
兴起的最初路径
般若经在大乘运动到兴起中所起的关键作⽤,⻰树菩萨出世弘法成为标志。
通过般若经中关于般若思想的弘传路径的内容,可知⼤乘兴起与流播的最初路径。⼤乘佛教通过弘扬般若思想,由南向西再北流布开来,⽽在北印度编集成了⼩品般若经。这样⼀个过程,也是⼤乘佛教兴起的过程。(小品经中佛陀有预言)
龙树最初是在南印弘般若思想,后收提婆为弟⼦,奠定中观派基础,是公认的⼤乘⼤论师与⼤法师。他到西北印度时,正值迦腻⾊迦王统治时期,其后⼩品般若波罗蜜经成型。西北印度本是说⼀切有部盛弘的范围,其重法相的辨析与体系的建构,所以在⼤乘般若思想弘化后,这⾥有内容更加丰富的⼤乘经典传出,⼤乘的弘扬开始进⼊百花⻬放的阶段。
中观派虽然形成了第⼀个⼤乘宗派,由⻰树菩萨到提婆菩萨以及再往下传承的过程中,各种经典的传习不断出现,但并不属于中观派的传统,因此没能统摄⼤乘各种思想势⼒
大乘非佛说
大乘兴起得力于部派又批判部派狭隘,部派对大乘态度复杂,有的转依大乘,有的批判大乘,判定大乘非佛说,非圣教性。
激烈版
"大乘非佛说"三个含义:⾮听闻佛说⽽⼝⽿相传下来的。与佛陀阿含教相违背。魔为坏佛教⽽撰造、宣说的。 部派称佛授记未来有恶比丘造伪经坏正法(阿含经未出现)
温和版
大乘经非佛亲说,但不认定大乘经是欲破坏正法,而是判其为夸张的宗教文学,部派⽐丘指责⼤乘“⾮佛教、⾮佛法”,⽽是宗教⽂学作品,与圣道没有直接关系。 现代非佛说由一些信仰大乘僧俗建立,以印顺为代表。认为非佛亲说,但基本精神源自阿含教,是佛子追思佛陀所撰造的善意之作,非完全虚构,但也判为非圣教性。 针对部派佛教中的“⼤乘⾮佛说”论,印度早中期⼤乘教派⼀直在为⼤乘的圣教性辩护,并⼒阐⼤乘优于⼩乘之处。
大乘是佛说的辩护
早期⼤乘佛教论师对⼤乘的圣教性的辩护属于间接性,主要表现在教理⽅⾯,具体是批判部派佛教在理境⽅⾯的执着性与在⾏果⽅⾯的狭隘性,并显⽰⼤乘佛教在境⾏果或总或别的殊胜之处,所谓弹⼩褒⼤。在⼤乘中期即瑜伽⾏派时期,“⼤乘⾮佛说”仍不断泛起,像著名的瑜伽⾏派论师世亲在没有回⼩向⼤时作为部派佛教论师也持这样的⽴场,对⼤乘予以了猛烈的攻击。 这时传出或者撰造的⼀些瑜伽⾏派论典开始直接并系统地回应“⼤乘⾮佛说”,为⼤乘经的圣教性辩护。在这其中,《⼤乘庄严经论》《显扬圣教论》《摄⼤乘论》《成唯识论》等为代表。如《⼤乘庄严经论》云: 有⼈疑此⼤乘⾮佛所说,云何有此功德可得?我今决彼疑⽹,成⽴⼤乘真是佛说。偈⽈:不记亦同⾏,不⾏亦成就,体⾮体能治,⽂异⼋因成。释⽈:成⽴⼤乘略有⼋因:⼀者不记,⼆者同⾏,三者不⾏,四者成就,五者体,六者⾮体,七者能治,⼋者⽂异。
依据此中的⼋因,为⼤乘的辩护分为四种情况: 第⼀是显⽰可能性。 “⼀者不记”意为,佛陀在阿含经中没有授记将来有冒名佛教的邪教出现来危害正法,所以不能排除⼤乘是佛教正法的可能性。 “⼆者同⾏”意为,⼤乘经典与⼩乘经典的⽂本同时问世流布,凭什么说唯阿含经是⾃佛亲说⽽⼝⽿相传来,⽽⼤乘经典不是? “七者能治”意为,你阿含经典能对治烦恼执着,我⼤乘经典⼀样能够,为什么⼤乘经典不能是正法? 第⼆是先不流传的原因。 “三者不⾏”意为,在佛陀时代对那些佛⼦只传阿含经⽽不传⼤乘经,原因在于他们是⼩乘善根成熟,⽽⾮⼤乘善根成熟。⼤乘经作为成佛之道,⾮⼤乘善根不能相应与信受,所以对⼩乘善根传之⾮但⽆⽤,反倒起障碍。 第三是反证法。 “四者成就”与“五者体”两项意为,因为有的部派所传阿含经中承认有⼤乘即“佛乘”,所以⼀些⼈认为是其他佛说有⼤乘,⽽⾮释迦牟尼佛所说,或者,是其他佛由⼤乘修成,⽽⾮释迦牟尼佛,但若如此,反倒说明了有⼤乘存在。 “六者⾮体”意为,⾮⼤乘⽽不能成就佛,如阿含经所诠的声闻道就不能成就佛,只能成就阿罗汉,⽽没有佛,也就没有佛所说的声闻道,即⼩乘道。 第四是会违。 “⼋者⽂异”意为,有部派佛教中⼈指责⼤乘⽂义与阿含经不同,这是因为⼤乘乃成佛之道,在义理上要深⼴,不能以依名执义的⽅式去理解,⾃然⼩根性之⼈不能把握。 瑜伽⾏派的这些辩解在佛教范围内还是相当有⼒的,但宗教论争并⾮单纯靠思想交锋就能解决,真正使⼤乘⽴⾜的还是教派的建⽴、理论的系统化以及修⾏实践的巨⼤成就,使其能够全⽅位与部派佛教抗衡。这是到了瑜伽⾏派时期才真正变得可能。
大乘经的性质
第⼀:不能判定⼤乘经内容⾮佛亲说,毕竟阿含经就是⼝⽿相传⽽来再写定成⽂本的。 第⼆:阿含经教的⽅⼴⼀分与杂藏中含有佛陀⼤乘⾔教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第三:《增⼀阿含经》出现了三乘的经⽂,且部派都认同三乘,表明三乘说来⾃佛陀。 第四:否定⼤乘佛教的佛说性,同样危及阿含佛教的佛说性。 第五:佛陀会加持其他善知识代佛说(居士、菩萨、他方佛等),"佛说"包含亲说和代说。 第六:大乘经在弘传过程会有改动,或不同经文集结在一起,如般若系、华严系等 第七:部派与大乘认为"授记"是佛对未来的准确预言。学术认为恰好说明是写者添加的。(但:学术立场≠佛教立场)
10龙树、提婆和中观
⼤乘两宗派与三系
⼤乘佛教两⼤宗派
中观学派龙树、提婆,显扬⼤乘的甚深性。针对部派及外道对法的执着,以破显示佛教的趣向及世间性的根本差别,凸现一切法空,主弘般若
瑜伽⾏派弥勒、无著,开显⼤乘的⼴⼤性与完整性。为对治学修般若思想的末流顽空⻅,表明空并⾮⼀切的⼀切都⽆,及真如法性的实有,主要弘传承许真如的圣教,通过三性思想的系统表述
根据空有趣向来把握⼤乘宗派⼆分的思想特质的⽅式,在印形成中国沿袭。
中观派较为纯粹,是宗般若思想的,所以其思想特质仍可称⽆相唯名论。 瑜伽⾏派⾮常复杂,在教上是唯识教与佛性如来藏教的合流,在宗派思想的展开上也是如此,所以这两类思想在印度不分家,唯识学⼤师如弥勒、世亲等亦是如来藏思想⼤师。思想就特征⽽⾔,只能以唯识论⽅⾯来统摄。分有为依唯识论与⽆为依唯识论,或者称为虚妄唯识论与真常唯⼼论。
⼤乘经教三系与四趣
中国化佛教在重有的趣向中宗佛性如来藏思想,又有新区别。现代太虚印顺见解最具代表性
三系
太虚用三宗来摄中国佛教诸宗(实际将圣教化为三系)
印顺从理境⼊⼿,在太虚的基础上,剥离中国因素,⽽⽤三宗将印度⼤乘佛教判为三系:
最初般若谈空破外道及小乘的执着,但末流学者易生顽空见,后提出如来藏思想对治顽空见,但末流易产生梵我见。为防止出现顽空见和梵我见,凸现非空非有的依他起性,结合空与真有,阐扬三性说,弘瑜伽思想。
大乘经教思想四趣向
⼀般若教(⽆相唯名教),谈空,相当于印顺所称的性空唯名论所指的教分,但般若思想谈空更多是以⽆相总称的,所以⽐⽤性空更恰当。般若类经为代表。 ⼆谈法性真如实有的早期佛性如来藏教,即法性如来藏教,可称真常唯性教,还没有与唯识观融贯,相当于释印顺所说的真常唯⼼论所指的教分的⼀部分。代表经典即《⼤般涅槃经》《如来藏经》《胜鬘经》等。 三谈纯粹唯识思想的瑜伽⾏教,可称虚妄唯识教,或有为依唯识教,相当于释印顺所称的虚妄唯识论所指的教分。代表经典有《解深密经》《阿毗达磨⼤乘经》《佛地经》等。 四谈杂糅唯识思想的瑜伽⾏教,即⼼性如来藏教,也就是与唯识观相融贯的佛性如来藏说,即晚期佛性如来藏教,可称真常唯⼼教,或⽆为依唯识教,相当于释印顺所称的真常唯⼼论所指的教分的⼀部分。代表经典即《楞伽经》《密严经》等。
⻰树菩萨
⽣平
也称⻰胜、⻰猛、⻰叫等。“其⺟树下⽣之,以⻰成其道故,名龙树,出⾝于南印婆罗⻔,属婆罗⻔种姓。BC2-3.资料记载⻰树菩萨的寿命远⾼于当时普遍寿命,但也就是⼀百岁左右。龙树出生于南印,先受案达罗大众部的感化,次在有部出家,受般若经及华严经的影响而以南印为主弘大乘,感化南印二位国王归佛,使大乘佛教盛行。
龙树的传记多种异说: 1.罗什龙树菩萨传 2.西藏布顿佛教史 3.大唐西域记卷十
著述
(一)《中论颂》 (二)《十二门论》 (三)《七十空性论》 (四)《回诤论》 (五)《六十颂如理论》 (六)《大乘破有论》 (七)《大智度论》 (八)《十住毗婆沙论》 (九)《大乘二十颂论》 (十)《因缘心论颂》《因缘心论释》 (十一)《菩提资粮论颂》 (十二)《宝行王正论》 (十三)《龙树菩萨劝诫王颂》 (十四)《一输芦伽论》
⻰树思想
1龙树最基本思想也是中观的核心思想倾向,即般若的空说(缘起唯名等论说为直指,怕修学者堕于偏空)。 2强调⼀切佛法都是⽅便,违背了这个意趣,即成戏论。 3⽅法论上,提倡破⽽不⽴。 4提倡智悲双运、⾃利利他的菩萨⾏,以菩萨行积累福慧资粮,才能最终成就佛果。 5将发愿往⽣净⼟称为易⾏道,对后世净⼟思想影响颇⼤。
提婆菩萨
⽣平
提婆直译为天,因其已⼊圣位,⽽称圣提婆或圣天,⼜因独眼亦称独眼提婆.出⾝于南印婆罗⻔(有说生于师⼦国,今斯⾥兰卡王子)。约是170—270年间⼈。早期著名大乘弘扬者,师承⻰树菩萨,并称中观创始人。
著述
著述不多。⽇本《⼤正藏》中仅收六部著述;在西藏藏经中,收有九部。公认出于提婆之⼿的主要有三部。 (1)《四百论》(《⼤乘⼴百论本》相当于《四百论》后半的⼆百偈)。 (2)《百论》(《四百论》的⼤纲⼀致,有说其为四百论的纲要书,有说四百论是根据其扩充之作。《百论》与⻰树的两部论著即⻘⽬所释的 ),与《中论》《⼗⼆⻔论》并称为“三论”,三论宗所宗的三部论典。 (3)《百字论》传说是提婆被刺临死前用血写下(有说是⻰树所作,或说乃《百论》纲要)
思想特点
依龙树思想,以破即遮为基本特⾊,⽅法论上⽐⻰树鲜明,在⻰树以缘起明空的基础上主张"⼀有⼀切有,⼀空⼀切空". 在破的原则与⽅法上也极为彻底,⻰树采用⼆分法(相待破),先设论题再加以破斥,是单向破法;提婆采用三分法,提出的问题从两⾯来推论,得出都不能成⽴的结果。
中观派的发展与传承
中观依般若思想宗龙树《中论颂》,而形成大乘第一个宗派
⼀ 根本中观派与枝末中观派 ◆⼀般认为,⻰树提婆构成的师弟传承,很快就衰微未明确形成宗派。 ◆实际其后来得到了佛护、清辨等的有⼒接续,直接归宗为中观派(根本中观派),与瑜伽⾏派抗衡。⻰树提婆为根本中观派,⽽后复兴(佛护、清辨等)的中观派可称枝末中观派。 ◆由于根本与枝末可根据时间阶段,称为早期中观派与晚期中观派(中期传承不明显但未中断)。
⼆ 根本中观派的传承 ▼纯粹弘传⻰树之学只有提婆。龙叫、龙觉也为龙树弟子且较著名。 ▼摩咥⾥制吒、罗睺罗跋陀罗师承提婆。在跋陀罗后,根本中观派的传承就不太明晰了。
三 中观派的复兴与中观应成派、⾃续派 ●⾃罗睺罗跋陀罗之后,具体的传承不明,⻰树提婆之学⾛向衰微。在瑜伽⾏派兴起后,借助于⼤乘思想重光之机,中观派也开始复兴。后僧护、清辨等在中印弘中论颂及百论颂,开创中观应成派与中观⾃续派。 ●应成派在破除敌论时,不⽴⾃⼰的主张,⽽在对⽅⽴论中寻找⽭盾性,显⽰对⽅⽴论⾃相⽭盾⽽不能成⽴,所谓应成过失,由此破邪即显正。以月称为代表。 ●⾃续派在破除敌论时,是⽴论⽽破,建⽴⾃⼰的论式,通过论证⽽论破对⽅的宗说,所谓依⾃意⽴宗,由此破邪去执。以清辨为代表。
四 中观派的衰落 中观派以破为中⼼的,更讲究⼀切法的⽅便性,与瑜伽⾏派对峙的同时与密教合流。这也是中观派衰落之机。中观派的复兴不再纯粹,佛护、清辨等是密教⼤师。自续派后结合经量部及瑜伽派形成经量中观派、瑜伽中观派,随之中观消亡。应成派在晚期衰变,寂天、阿底峡将中观传到西藏,通过格鲁派延续。
11中晚期大乘思想
如来藏
中期以如来藏经典为主,依般若思想传出经典,使思想与修行更内在化,以空去执,以佛性如来藏为内在依据,成立心性本净思想。法性、佛性、如来藏、⾃性清净⼼合⼀。
涅槃经
分类
佛陀涅槃最后涅槃经类,分大小乘两类。 小乘强调寂灭与无常,<佛般泥洹经><大般涅槃经>(法显)<长阿含><长部> 大乘强调佛身常在<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大般泥洹经><四童子三昧经><大般涅槃经>(昙无谶)
思想
1、一切法的实性实有:阿含否定我执,以无我为法印。般若将众生无我延伸到一切法无法。无我是为对治外道的我见,但有诸法实性存在的真我,"真我说"为大乘思想的重大转折。 2、佛⾝常住:佛身常住不灭无殊漏性,是常乐我净的功德身,出世入灭是示现。三身说的前身。 3、一切众⽣皆有如来藏: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佛与众生平等。佛法身非生灭非因缘,成佛是内在佛体的圆满显现。佛性如来藏教的最早明确显⽰。 4、一阐提可成佛:一阐提也有如来藏,有成佛之因。 ◆一阐提指断诸善根、不信佛法因果业报的人。
如来藏经
◎佛陀跋陀罗《⼤⽅等如来藏经》不空《⼤⽅⼴如来藏经》 ◎不空译本更详细丰富。此经以譬喻方式说明如来藏,但未涉及真如。以莲花中的化佛,⽐喻众⽣⾝⼼中有完整佛陀,智慧功德具⾜,⼜以树蜜、⾕中⽶、粪中⾦块、贫家怀宝、树种⼦、秽帛裹佛像、丑⼥贵胎、泥模中⾦像等譬喻,⼴明如来藏。
▋思想 √众⽣皆本具如来藏。 ×如来藏为尘垢所染覆即为众⽣位。 √如来藏被染覆但仍清净。 ×如来藏恒常不变,不增不减。 √众⽣如来藏被染覆而不⾃知,需教⽰。 ×依如来修⾏,可除贪嗔痴尘垢。 √换⾔之,如来藏离垢,即为佛位。 《如来藏经》乃佛性如来藏经典中最基本者,其如来藏思想及其九种譬喻,后来在《究竟⼀乘宝性论》及《佛性论》中得到了继承与阐扬,成为如来藏思想的基础。
胜鬘经
《胜鬘经》全名《胜鬘夫⼈师⼦吼经》,作为佛性如来藏经典,在佛性如来藏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与《维摩诘经》一样在大乘中具有特殊意义。有三个译本: ①《胜鬘经》昙⽆谶(以佚) ②《胜鬘师⼦吼⼀乘⼤⽅便⽅⼴经》求那跋陀罗(最流行); ③《胜鬘夫⼈会》菩提流志(编入《⼤宝积经》第48会)。
主要思想: ▲唱赞女居士菩萨的功德,强调男女在大乘修学的平等(维摩诘是表面在家出家的平等) ▲将人天善道与三乘摄为一乘(法华经是声闻独觉和大乘三合一) ▲如来的觉悟和解脱都最究竟。(大小乘一般谈罗汉与佛解脱平等) ▲如来藏是法界藏、法⾝藏、出世间上上藏,不为尘垢所染,且具如来智慧功德 ▲依于如来藏,可成⽴⽣死,以及涅槃。 ▲如来藏是成佛之因,
瑜伽⾏派
后期大乘以唯识经典为代表,这些经典在佛教思想内化并进一步唯心化。随顺两个背景,一是随顺阿含、有部、经量部,以阿赖耶为中心立说;二是随顺如来藏,以心性真如为中心立说。
经典
《解深密经》
梵本不存,⽞奘译。相传此经有梵⽂⼴本⼗万颂,汉译译⾃略本,约⼀千五百颂。异译有三种: ⼀者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相续解脱经》⼀卷; ⼆者北朝北魏菩提流⽀译《深密解脱经》五卷; 三者南朝陈真谛译《解节经》⼀卷。
现存最有代表性的论经,现存的以阿赖耶为中⼼唯识思想的唯⼀⼀部⼤乘经,在瑜伽行思想乃至全体佛教思想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有完整的境⾏果结构。共分⼋品: 1为序品,2-5讲理境,67讲道行,8品谈果地。
《阿毗达磨⼤乘经》
⼜称《阿毗达磨经》《⼤乘阿毗达磨经》。阿毗达磨体裁(论经)。无译本,但汉藏论典有引用偈颂。对瑜伽行派义理有奠基作用。从摄⼤乘品看,构成境⾏果的系统,通过“⼗殊胜殊胜语”显现。
《楞伽经》
汉译四种: 昙⽆谶《楞伽经》(已佚),宋求那跋陀罗《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魏菩提流⽀《⼊楞伽经》,唐实叉难陀《⼤乘⼊楞伽经》 唐译与梵本最接近,宋译是最初即最基本的形态。宋译影响最⼤唐最⼩。
思想 (1)将阿赖耶识(识藏、藏识)及其⼼性真如合称为如来藏藏识(《⼤乘起信论》将其释为不⽣灭与⽣灭的和合,⼀⼼⼆⻔),但在具体谈论时,会有所偏重。 (2)以第九心(心性真如)为如来藏,统摄一切如来清静法又称心性如来藏,是一切法无为性质的根本所依,即无为依。心性如来藏思想也称无为依唯识思想。 (3)缘起观上,有一般唯识和如来藏思想唯识。 (4)如来藏是为我见重的凡夫,对治其我执的方便说,是无我意义上的。 (5)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主张三乘非决定性的(解深密经立定性种姓,非所有众生都可成佛) (6)提出法相学的总纲,即五法三性⼋识⼆⽆我,以此统摄染净⼀切法。 (7)区分宗通与说通,宗通强调离于⽂字,说通强调借助⽂字。强调圣道法必具这两个向度:但⼆者是不可分割、不能对⽴的,在⼀个修⾏者⾝上,这两种证悟真理的⽅式都必须具⾜。这也体现了闻思与修的⼀体性。 (8)提倡素⻝,说⾁⻝过患,强调“有⽆量因缘不应⻝⾁”。这对中国佛教形成素⻝传统影响极⼤。
或者凸显阿赖耶识⼀⾯,以其为习⽓种⼦体; 或者凸显⼼性真如⼀⾯,以其为如来藏、⾃性清净⼼; 或者以阿赖耶识摄⼼性真如谈; 或者以⼼性真如摄阿赖耶识谈。
如来藏与藏识常是互摄的。如来藏为因应理解为:真如是所依因,亲因是如来藏所摄的习⽓。
五法即名、相、妄想(分别)、正智、如如(真如)。五法已将凡夫境界、圣者境界所摄⼀切法都统摄在内。 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将⼀切法的体性显⽰了出来。 ⼋识,即阿赖耶识、末那识、意识、眼识、⽿识、鼻识、⾆识、⾝识,将⼀切法中缘起⽣灭界的⼀切法统摄了起来。 ⼆⽆我,即众⽣⽆我(⼈⽆我)、法⽆我,显⽰⼀切法中那些法⽆有,以及最根本真实为何,即众⽣我(⼈我)、法我绝对⽆,⽽⼆⽆我性,其所显为真如,是真实有。
《佛地经》
玄奘译本。此经极为重要。讲述佛在最胜达宫殿为妙生菩萨以五种法相开显佛地,对佛地境界详细显示,与注重理境、瑜伽行经典互补,完整构成瑜伽行思想体系。 佛地依于清静法界,以建立三身四智开显佛地。
五法相=清静法界+四智 清净法界既是⼀切法存在与发⽣的最根本依持,也是佛智境界。 ⼤圆镜智是佛位最根本之智。平等性智,由⼗种相圆满成就。 妙观察智能于⼀切法如实了知,统摄⼀切陀罗尼⻔、三摩地⻔,能善观察诸法因缘,能善安⽴⽆量种种道法,能⽰现诸佛众会,能以⽆量⽅便说法⽽令众⽣受⽤妙法乐。 成所作智能以⾝⼝意所摄的种种⽅便⼒,随应⽰现佛变化事与种种业⽤,引导众⽣进⼊圣教,⾛向解脱觉悟。
12瑜伽行派
瑜伽兴起
教义
瑜伽⾏,后者本义是⽤轭架到⽜脖⼦上⽽对其予以控制,后转义为“相应”。从其基本含义看,“相应”跟⽌观有关。⽌观亦即修定修观,⽌即定,观即在定中之观察、思维。所以瑜伽在佛教中作为相应之义,亦⾸先指⽌观。⽽“瑜伽⾏”,可解为相即关系,所谓瑜伽即⾏;或者偏正关系,所谓瑜伽之⾏;或者动宾结构,所谓⾏瑜伽。换⾔之,瑜伽⾏或指瑜伽,或指瑜伽之⾏,或指修习瑜伽。总之,瑜伽⾏是围绕瑜 伽安⽴的,直接显⽰的是⼀种与真理相应的特定修⾏⽅式,表明了以 修⾏为本的⽴场。瑜伽⾏派正是依于此意趣⽽得名的。瑜伽⾏派,⼜称唯识派。这⾥,唯识,直译为唯了别,乃瑜伽⾏派的基本思想观念,所以多以其为标志来指称瑜伽⾏派思想。还有⼀点要说明,在印度“外道”的正统六派中有⼀瑜伽派,它以瑜伽 修持为本,主张调控⾝⼼以与神我相应,起源⽐瑜伽⾏派还早,后来 其理论的系统化受到过瑜伽⾏派的影响。
成宗
所宗经典 √已有的:不属自己一派不共的传承经典,如《般若经》《华严经》等。 √新传出:属于⾃⼰⼀派不共的传承经典,如《解深密经》《阿毗达磨⼤乘经》《楞伽经》《密严经》《佛地经》等。
瑜伽⾏派⾃⼰⼀派不共经典的传出因缘: 有部、经量部重因缘,以因缘建立染净等各种法相学,在此背景下,以缘起为中心融合唯识三性说的经典出现,奠定以阿赖耶为中心的有依唯识的思想基础。 大乘初期重空,为中期如来藏重最根本,建立佛性如来藏学,强化唯识观下真如的中心意义,传出融合唯识观的如来藏经典。如《楞伽经》《密严经》
论典
早期: 早期瑜伽宗弥勒、无著、世亲思想,依大乘阿毗达磨、如来藏经典,与瑜伽行教思想结合,构成瑜伽行派根本思想。 弥勒菩萨(无著传出)《瑜伽师地论》《⼤乘庄严经论颂》《辩中边论颂》 ⽆著菩萨(自著)《摄⼤乘论》《⼤乘阿毗达磨集论》 世亲菩萨《唯识三⼗颂》《唯识⼆⼗论》《⼤乘成业论》 以上构成瑜伽⾏派最基本的论典
后续经典: 顺宗:以注解祖师著述为主,尤其世亲的《唯识三十颂》,被众多论师注解发挥,引领中期唯识学的主要开展⽅向。后⽞奘集⼗⼤论师之注解糅译为《成唯识论》,奠定中国唯识宗的理论基础。这是通过注疏⽽完整诠显瑜伽⾏学境⾏果的传统。 开新:起于陈那论师造《集量论》,⽽开出量论发展⽅向,史称“新因明”。到后期,法称论师作《集量论》的释论《释量论》,实现量论的集⼤成发展。这是晚期瑜伽⾏派的主要开展⽅向,⽽形成偏向世俗化的知识论传统。
开展阶段
兴起于中印,有为依唯识依有部及经量地盘发展(中印西北印),西北印成主要根据地(无著世亲出生于此)。后经那烂陀寺,有为依成唯识主流。 唯识观在南印与如来藏融合成无为依唯识思想,构成传出楞伽经的增上缘。无著世亲传出佛与弥勒典籍,开创瑜伽行派,体现大乘在成熟期已成印度文化主流。统摄各派思想集大成学说,将佛教义理推向最高峰。
瑜伽在印兴衰三个阶段: ①AD4-5创派,无著世亲著述弘传佛与弥勒典籍。对唯识思想有系统组织。 ②AD56,以陈那安慧护法等十大论师为代表,瑜伽行派兴盛,围绕阿赖耶建立有为依唯识学的精致系统,边缘化如来藏思想。此思想传入后使唯识宗极端化,奉玄奘新译为正宗,排斥菩提流支真谛等旧译。 ③AD78,以法称、⽉官等为代表,瑜伽衰落,唯识向量论方向发展,与经量及中观合流。同时大乘密教化,与边缘化的如来藏唯识,成大乘密教思想基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