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的主要内容有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要有被讨厌的勇气、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编辑于2024-12-04 09:18:46《被讨厌的勇气》
序
当你急着奔向未来时,你已经不喜欢现在了。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人都可以改变,且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
现在与过去无关
考虑现在的"目的“,而非过去的原因,否则我们会止步不前
否定心理创伤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过去经历的意义
目的论:我们为"目的"而活
情绪等是可收可放的"手段",我们为目的而这么做。
弗洛伊德等的原因论是变相的决定论,是虚无主义的入口
改变的第一步就是理解
答案不应从被人那里得到,而应自己找出来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
我们自己主动选择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我们的不幸是因为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脸红是因为我们需要脸红这一症状来帮助我们避免某些不确定性。
想要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我们想要体会孤独必须要有他人的存在。
所谓的内部烦恼其实根本不存在。
身高矮并非劣等性,问题在于我如何看待这种身高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
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自卑情结与自卑感没有关系。
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做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
弗洛伊德的外部因果律即,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的因果关系一样。
有自卑情结的人常常会产生优越情结即,表现的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有些人需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的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倒别人。他们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他们会永远需要不幸。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于别人比较,而是来自于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我们与他人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所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因为有竞争的地方就会有胜者和败者。
当意识到竞争或胜负,自卑情结或优越清洁随之而生时,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都看做敌人。
在你的脸的人只有你自己。
把他人的幸福看做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幸福。
如果能够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
权力之争就是想要通过胜利来证明自己的力量。
当对方再用言行激怒你时要认清对方就是在挑起权力之争。
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发怒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依赖发怒这一工具。
一旦人在人际关系中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
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
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力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
追求优越性并不是通过与他人竞争来完成。
把别人看作是敌人,而不能认为是伙伴,是因为勇气受挫的你在逃避人生的课题。
人际关系分为工作课题,交由课题和爱的课题这三类,又统称为人生课题。
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
爱之课题是最难的课题。
当然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体会到爱。
无论多么困难的关系都不可以选择逃避,必须勇敢去面对,最不可取的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止步不前。
变得讨厌一个人,其实是因为你已经下定决心要逃避他之间的人际关系。既然正在收集结束关系的材料,所以才会那样感觉对方其实没有任何改变,只是自己的目的变了而已。
世界随时都可能变成危险的所在,人们也就有可能把所有他人都看成敌人。
阿德勒把这种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做人生谎言。
我们谈的既不是善恶问题,也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勇气问题。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拥有的心理学,而是使用的心理学。
我们有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的力量。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
一味的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后就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
克服无神世界的虚无主义,才更有必要否定他人的认可。
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
不干涉他人的课题。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某种选所带来的结果最重要由谁来承担。
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课题分离并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入口。
回报思想就是如果对方为自己做了什么,即使那不是自己期望的事情。自己也必须给予报的。
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困难。
阿德勒心理学中有反常识的方面,否定原因论,否定精神创伤,采取目的论,认为人的烦恼全都是关于人际关系的烦恼,不寻求认可,课题分离。
选择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总而言之,就是不想被任何人讨厌。
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干涉别人的课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选择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着自由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就会批判其享乐主义,当然,这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一种人生谎言。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
应该喜欢我或者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不喜欢我也太奇怪了之类的想法,也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的思维。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个体不可分割。
把人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为整体的我来考虑的方式叫做整体论。
分离课题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
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做共同体感觉。
共同及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
把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我并不君临于世界的中心。
我们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
思考我能给这个人做什么?就是对共同体参与和融入。
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共同体范围无限大。
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
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
自卑感原本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
正因为把人际关系看成纵向关系,把对方看的比自己低,所以才会去干涉。
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
因为人会因为被表扬而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
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
人们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作用的时候,才能够提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主观上要认为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
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
必须得有人开始,即使其他人不合作,那也跟你没关系。我第一件就是这应该由你来开始,不必去考虑他人是否合作。
首先,与他人之间只有一方面,也可以要建立起横向关系来。
如果你与某人建立起了纵向关系,那你就会不自觉地从纵向去把握所有的人际关系。
如果能够与某个人建立起横向关系,也就是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关系的话,那就是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
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建立其共同体感觉需要一下3点,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
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
如果不敢去信赖的人,那就最终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
他这个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的加以实践。
真正理解阿德勒心理学之之改变生活方式需要相当于自身岁数一半的时间。
任何情况下都只是攻击我的那个人有问题而不是大家的错。
对他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幸福及贡献感。
有了共同的感觉,就不再需要他人的认可。
无论是希望特别优秀还是特别差劲,其目的都一样引起大人的关注。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这叫做廉价的优越性追求。
我们根本没必要特地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计划似的人生不是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
人生就像是每个瞬间里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
不存在目的地。
如果把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那就会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
过去发生了什么,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那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
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
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
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我的力量无穷大。
世界不是靠他人改变而只依靠我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