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好课程是设计出来的
这是一篇关于好课程是设计出来的的思维导图,对于产研和课程设计老师,能够提供一套清晰的课程设计思路,是非常重要的。
编辑于2021-08-13 17:45:10好课程是设计出来的
上篇:基于认知的课程设计
激发学习动机
“三动”:动动口、动动手、动动脑
金口难开的三个原因
1、真的不懂;2、不好意思;3、觉得无聊
动机
内在学习动机
好奇心、求知欲、自尊心、责任感、学习兴趣和成功感等内因引发
外在学习动机
学习活动之外的目标,由长者、权威、领导或群体提供的分数、奖金和职称等外部引诱产生
旧知联结新知
激活旧知的三个维度
回忆原有经验;补救原有经验;明细知识结构——同化或顺应
示证新知的四种策略
正反例;视觉化;还原情境;多角度
四类讲师
能力和能量象限
双高-灵妙禅修房;双低-难受电梯间;能力强能量低-累人马拉松;能力弱能量强-轻松观光团
常见矩阵图
时间管理矩阵图;波士顿矩阵图;SWOT分析矩阵图;DISC性格分类矩阵等
常见视觉化工具
金字塔模型;冰山理论;马斯洛需求理论;胜任力模型
基于认知规律的敏捷开发
关于学习的三个事实
少就是多(一次性处理新项目不超过7个);短就是多(集中注意力的学习时间控制在20分钟内);慢就是多(20-2-20:20分钟内重新解释;2天内复习并应用;在20天内反思和更多地应用)
学习与记忆
编码-贮存-提取
视听教学设计
戴尔的经验之塔
选择电影电视视频片段的经验
与培训主题吻合,不牵强;视频时间短,不超过5分钟;情节冲突性强,有引导和发挥空间; 内容相对独立,不需要了解前后剧情;有一定的戏剧性,能吸引学习者看下去
特别时间
练习时间、反思时间、回顾时间、沉淀时间和等待时间
反思时间、停工时间、等待时间
下篇:课程设计路径图
聚焦问题
需求分析
明确课程开发动机和方向,避免盲目开发
我为什么要开发一门课程?
我希望这个课程的价值是什么?
我希望获得的理想成果是什么?
我希望在课程开发里,自己收获什么?
明辨课程开发需求
明确发出指令对象
培训组织方;业务部门领导;你的直接领导
进一步思考
这个问题是培训可以解决的吗?
培训较难解决的是:不愿做、不想做的问题
可以给我什么样的资源和支持?
培训时间、人员、场地、费用、协作人员
思考工具:逻辑对话框
who?
我的培训对象是谁?;目前的现状水平如何?期望提升到什么状态?这个差距的提升是可以实现的吗?
what?
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培训对象在从事这部分业务时,碰到的困难或挑战是什么?
why?
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对公司有什么好处?对部门有什么好处?对我自己有什么好处?对培训对象有什么好处?
how?
我有足够的积累或经验来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吗?我知道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得更多的方法和技巧吗?第一步从哪里开始解决?
evaluation
我怎么知道这个问题解决了?我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检验学员的学习成果?我如何推动学员在学习后保持持续改进?
培训需求调研的主要方法
问卷调查法;需求访谈法
确定选题
选定你需要开发的课程主题
内训师选题的三个前提
一定是自己熟悉的领域;业务关注的话题;广泛推广的话题
选题四个标准
小(2-3小时课程为最佳选择);实(符合企业实际情况);专(有专业深度);新(有新意,新方法,新形式)
拟定标题
好标题的四个特质
新鲜有趣;形象生动;记忆点强;反应实质
课程标题的命名模式
单一标题式;主副标题结合式;
设定目标
分析学习内容
设定小而清晰的目标
明确学员达成学习任务的四种程度
了解、熟悉、运用、掌握
撰写目标
将“问题空间”转换为“表现型目标”
运用ABCD法
A(Audience):定义教学对象
B(Behavior):说明培训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容易辨识显而易见的行为的变化
C(Condition):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D(Degree):规定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即达到所要求行为的程度
搭建结构
收集素材
萃取专家经验
工作实践中的好做法,好方法,好思路;真实案例,成功实践
业务骨干、标杆、业务专家那里,运用采访萃取经验。
行为观察法;焦点访谈法
搭建结构
三段式结构(开场-主体观点及分论点-结尾)
开场部分(开场导入、自我介绍、分组破冰、聚焦问题、培训目标、培训内容)
主体部分(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应用新知)
结尾部分(总结回顾、检查测试、行动计划、感性升华)
运用《金字塔原理》搭结构
结论先行
上下呼应
三个关键:上下一致;有理有据;一页一观点
PEE论证模型
观点先行;对观点深度解释或说明,可以从宽度和深度两种维度进行说明;实例论证
分类清楚
排列逻辑
演绎顺序;时间(步骤)顺序;结构(空间)顺序;程度(重要性)顺序
三种常见的课程结构
WHY-WHAT-HOW模式
六西格玛管理
两种思维模式,形成结构图
从上往下,层层分解
从下往上,概括总结
头脑风暴;整合归类;理顺逻辑;形成结构
制作课程大纲
课程五线谱
内容线:每个关键内容及课程细节
方法线:此部分内容用到的教学方法
时间线:此段培训需要花费的时间
情绪线:再做此部分培训时,学员可能的情绪状态
工具线:在这段培训时,需要用到的工具或材料
时间细节安排
90、20、8原则
一个成年人持续坐在教室听课最长忍受时间为90分钟; 每20分钟要有一个知识点(CPR:内容、参与、回顾) 成年集中注意力最长为8分钟
细节设计
教学流程创新
创新课程演绎九步曲
引起注意
N种方法:一段视频(1-3分钟,与主题高度相关,热播剧)、一个演示、一个事件;一个“有力度的提问”;一组数据;一个故事;
建立联结
建立培训师与学员及学员之间的联结
抓住学员的好奇心和好胜心
建立培训师与学员之间的联结(设计一个别出心裁的自我介绍)
激发学员的好奇心;要让学员参与进来;突出自己在某个领域的专业性;建立学员对自己的信心
建立学员与学员之间的联结
让大家动起来;让每个人都参与;让大家有机会交流;让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时间不要太长
建立学员与内容之间的联结
吸引学员认真听课的关键点
痛点;迷茫地带;任务导向;新观点
聚焦问题
明确本班学员的水平和困惑点;激发学员的思考,让对方进入学习状态;根据学员问题,做出弹性调整
聚焦问题的方法
直接询问法;问题篮法(将最困惑的几个问题写到即时贴上,并贴出来);学员标星法(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4-5个地方)
激活旧知
激活旧知的三个关键
回忆原有的经验;提供新的经验;明晰知识结构
具体运用
学员空杯
让其联系以往生活中的经验,感受到自己已有半杯水,对自己建立信心
学员满杯
适度测试和挑战,让膨胀的心回复到学习状态
学员半杯水
直击问题,请其说出关于此知识点的心得或问题
示证新知
三个关键
紧扣目标施教;提供学习指导;善用媒体促进
应用新知
三个关键
紧扣目标操练;逐渐放手操练;变式问题操练
如何设计“应用新知”
1、运用环节设计与带教的原则
循序渐进;从指导下完成到独立完成
2、应用的方式和方法
技能类、知识类、操作类
回顾总结
总结回顾所有知识要点,加深印象;测试评估,检验学员所学是否已达成培训目标
以趣味的方式进行知识点回顾
抢答竞赛式、车轮战、卡片抢答、海外游学、检验测试
号召行动
所有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培训对象的思想或行为发生变化
5-3-1模式
每个人思考本次培训的5个收获、3个未来的行动计划和回去立刻去做的1件事
与身边的一位同学分享自己的5-3-1行动规划
被分享者给分享者一个激励(击掌或拥抱),祝对方早日达成
分享愿望,建立心锚
毕业典礼
感性升华
目的
激发情感上的共鸣;让大家印象深刻;适度升华,提升立意
感性升华的具体方法
提取核心思想;以小见大法
教学方法设计
行动学习、世界咖啡、体验式教学、沙盘教学、私董会等
如何生动地讲授?
关键词法;隐喻法;视觉化(一段难忘的视频;一张精彩的图片;一幅创意的手绘;一个简约的模型;一套鲜明的PPT);演示法;讲故事
视频选择:电影、电影片段、微课程、微电影;2-3分钟,带着问题去看
手绘:《视觉会议》、《餐巾纸的背面》、毛泡泡老师课程
讲好故事的四个基本要素
冲突、情感、细节、简洁
个人专属故事构思
我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我的父亲或母亲;对我一生都有影响的一件事;我难忘的一段感情等
设计体验
体验式教学
EAT模型(体验-认知-理论)
设计体验教学
提取——“抽离”或者“代入”——链接——反思
培训体验设计关键点
简单易行;众人参与;紧密相关
情境教学
好处
可提升学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方向性的指引;现场实操,立刻掌握方法或技巧;印象深刻:亲自参与了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记忆度高
教学案例的设计模式
背景;事件;问题;解决方案;点评
案例设计的注意事项
来源于实践;具备信息不完整性;决策环境的非确定性;多种管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综合性;反应竞争环境的时代性和复杂性;为培养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服务;具备多种决策方案的选择性;给决策者留有广泛的想象空间;避免简单因果关系和直线性思维
角色设定的两种模式
面对面(做角色扮演的学员相互知道对方的身份和想法);背对背(做角色扮演的学员不清楚对方的身份和想法)
角色演练的控制
对“角色”的控制;对“时间”的控制;对“观摩者”的控制
美化课件
美化PPT
形成课件包
标准课件包(PPT课件;导师手册;学员手册;培训工具包:评估表、测试题、音乐、视频、案例等培训用资料)
《导师手册》
培训课程、培训对象、课题研发背景、培训目的、培训目标、课程研发人、每页PPT的授课内容、培训工具(教学案例、活动说明等)
授课内容包括:PPT缩小页、导师授课内容、核心要点
《学员手册》
有关键内容提示;有学员可以记笔记的地方;在后面可以附上供学员课下学习的参考资料
试讲验收
安排试讲的必要性
及时发现问题,对课程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
帮助老师掌握课程节奏,提升对课程和学员的掌握
试讲组织安排的关键环节
前期组织
选择观摩学员;邀请专家观摩;准备观摩资料
试讲反馈
内容部分
内容是否切中员工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的技巧或知识是否实用? 是否对工作绩效的提升有帮助? 教学方法是否易于理解或接受? 哪些内容受认可?哪些需要调整? 其中的举例、案例等素材是否合适?是否能引起共鸣,引发学员思考?
现场演绎部分
时间的有效控制:避免超时或过短,正负10%以内 是否与学员通过提问、参与环节进行了有效互动? 学员的参与度如何?需要做什么调整?
后期调整
调整,必要可以安排第二次、第三次试讲
组织验收
验收教学课件;验收老师的实际授课水平
持续调整和优化
课程的TTT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