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江村经济》第十二章思维导图
《江村经济》第十二章阅读笔记,变革力量的性质如何是重要的,因为它决定变革的计划。它制定应付形势的措施并组织行动。他对形势的理解是行动的前提。但变革力量受其社会环境影响,对形势所作的阐述往往不能代表现实的全貌。
编辑于2024-12-09 09:28:31蚕丝业
变革力量的性质如何是重要的,因为它决定变革的计划。它制定应付形势的措施并组织行动。他对形势的理解是行动的前提。但变革力量受其社会环境影响,对形势所作的阐述往往不能代表现实的全貌。 为了生产引进新的社会组织,变革力量也必须传授新的社会原则。在组织新工业中选择社会原则也与变革力量的利益有关。
变迁过程图解
事前准备: 1、蚕业技术学校发起改革计划,组织推动 2、当地领导人支持、村民愿意参与 事中过程:(生产蚕种——孵化——养蚕-收集蚕茧-缫丝) 1、聘请专家供应蚕种,以保证质量 2、稚蚕公育,统一放在公用蚕食进行管理 3、蚕养大后移至各户,学校持续给予指导 4、开办工厂进行缫丝,合作运动,社员所有,政府贷款 事后反思: 成功之处: 养蚕成本低,产量提高 工资成为新的收入来源 存在问题: 工厂盈利未达到预期。分红少,因为蚕丝价由市场决定,与丝质不匹配,且盈利需要用于偿还贷款利息 由于机器的使用,女劳动力冗余,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影响情况的力量
促使变化的外界力量
世界经济的衰退及蚕丝业在世界性范围内向科学方法工厂企业的发展
江苏省女子学校蚕业学校是工业变革的积极力量
承受变化的传统力量
最低生活水平
农民缺乏工业变革方面的知识。当地的领导人的社会地位和作用
被改革的传统技术
传统技术的的缺点
个体家庭
促进工业变迁的条件
为维持正常生活所需,包括日常必需品、礼节性费用、税和地租以及再生产所需的资金等,辅助企业是必不可少的。
影响生丝价格的外界因素:战后世界经济萧条以及家庭缫丝质量不匀,不适合高度机械化的丝织工业的需要
变革的力量及其意图
农民的知识有限,靠他们不能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发起和指导变革的力量来自外界:苏州附近浒墅关的女子蚕业学校。中国的技术学校,是传播现代工业技术的中心
技术学校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的困难是,除非新技术为人民所接受,否则单靠它本身,事业并不能开展。
但如果没有社会组织的相应变革,技术变革是不可能的。为了生产,引进新的社会组织,变革力量也必须传授新的社会原则
蚕丝工业曾经是而且应该继续是一种乡村工业。我的理由是,如果我们八工业从农村印象别的地方,像很多工业家所做的那样,也是非常容易做到的,农民实际上就会挨饿。另一方面,我也很了解,工人们在城市里是如何生活的。农村姑娘被吸引到城市工厂去工作,挣微薄的工资,几乎不能养活自己,她们离开了自己的家。这种过程既损害了城市工人又破坏了农村家庭。如果中国工业只能以牺牲穷苦农民为代价而发展的话,我个人认为这个代价未免太大了。 事实上正是通过城乡剪刀差,中国才实现了奇迹般的飞速工业化,把牺牲换成奉献,可能听着不那么刺耳了 工业化的过程必然会经历资本的原始积累,在西方表现圩对外殖民,而在中国则无法避免地将资本积累地代价转嫁到农村,即使是社会主义, 农村为城市工业输血,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城市劳动力
合作工厂
合作工厂经济:工厂归农村和邻村村民通过认购股份和提供原料的义务而自愿参与成为社员拥有。有社员大会和执行委员,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工厂实际由蚕丝学校和村长领导。由于集股资金固定且未足,建厂资金实际来自由于政府支持而得到的农业银行贷款,地方银行贷款。省银行提供原料贷款和学校提供的机器。原料,来自村民依最低义务缴纳的,外购的、和外面送来缫丝的。劳力来自社员,依工种按日或计件拿钱。有外荐专业人员,固定工资。初年利润分给社员的红利,还债,储备金,奖金等。但经济下挫使后续利润为负,无法分配。社员认为,每年少些利润分配好过不均。
传统方法的缺点:用于溶解蚕茧交织的水温不稳定/一股丝线中所含的纤维数不固定/从蚕茧不同的层次中抽取出来得丝的粗细不同,未予重视、缫丝机轮子的运动不规则。 因此,要提高产品质量,就不能保持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方式。
社员对投票制度完全不熟悉,他们也为想过去行使投票的权利来管理工厂。他们只关心以利润形式分配给他们的实际利益。对工厂的其他工作很不了解,他们不知道根据什么他们可以要求利润,正如他们不知道根据什么他们应该给地主交租。对他们来说,所有权只意味着他们可以分得一份利润。 这也反映了实质民主跟形式民主的区别
从上述情况来看,工厂资金的基础实际上主要是政府的信贷,并不是靠农民的投资。
在农村办厂或者老百姓都是很现实而且保守的,他们不愿意为任何改革掏钱,改革失败了他们不会受损,当然他们也乐见其成。另一方面说明,农民实在太渺小,他们没有资金技术权力,面对改革,他们不得不保守一点。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工厂:属于社员所有/主要有农民银行给予资金/由蚕业学校通过当地领导人管理/部分社员参加劳动,担任工作。所谓合作原则其意义主要在于分配。
养蚕的变革计划
改革者的目的是从技术上改进农村企业,但是对文化的某一方面进行改革,自然会引起其他诸方面的变化。这样的过程一旦开始,便会继续下去,直到整个系统完全重新改组为止。再研究社会制度之间的功能关系时,研究变迁的顺序是特别有意义的事。
生产力变革 ——生产关系11改变--社会关系改变---制度功能改变---社会变迁
改革者的行动与他们的目的不那么一致。他们决定把工业留在农村里,却把蚕种的生产转移到专家手里
任何有利可图的事都会吸引更多的参加者,这时政府在市场规制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稚蚕公寓
除非就村里的物质基础有根本的改变,否则养蚕基本上只能是家庭副业
当地对变革的支持
学校和村民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占有新知识的群体没有直接使用知识,而需要这种知识的群体又没有机会获得知识,要使变革力量在村中直接起到作用,中间必须有一道桥梁,这是重要的。当地领导人是充当这个桥梁的角色。
村长使变革力量的原因:1、通过为村里做些特殊的工作,可以获得经济上的收入2、可以提高自身地位
对亲属关系的影响
1、成年妇女开始挣工资以后,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有了变化,家中的经济关系也逐步得到了改变,亲属关系以新的形式进行着重新组合,并随着工业的变迁逐步调整。 2、经济独立才有选择的权利,旧社会的妇女正是因为没有选择的权利,所以只能接受别人给的定义,社会说她不能继承财产,她就不能,说她不能离婚,她就不能。现在妇女正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有了价值,地位提高了许多。但经济独立的到来,才能使妇女掌握属于自己不被定义的话语权,可惜这个社会妇女寻求经济独立的渠道和机会太少了。
挣钱的人能感觉到她的工资收入是她自己劳动的结果。家中的经济关系就逐步地得到改变。她可以将她的一部分工资按她自己的愿望去花掉。这种话情况说明了单个家庭不断从家的复合群体中分化出来。
挣钱的人从一家的成员中分离出来,对亲属关系也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儿媳从婆母出分离出来可以减少日常的争吵,但妻子从丈夫处分离出来会使婚姻的关系变得松散。
孩子从母亲处分开,就会使家中的亲密关系发生新的安排,母亲喂奶的时间缩短了。当祖母的接过母亲的责任,继续照看、抚养孩子。这也使婆媳关系产生了新的关系。
改革中的困难
工厂未能分给社员红利是由于两个基本要素:首先是改革者未能控制价格水平。资金问题。(工厂节约下自己生产的盈利,买回了借来的生产资料。人们不算这笔账,他们只知道家庭的具体收入。一但他们的愿望没有实现,他们的希望破灭,其直接反应就是不再继续向工厂缴纳股金,至目前为止,之缴纳了认购的股金的半数。
改革者只教授女孩子如何缫丝,而没有教社员如何当工厂的主人。他们对自己的责任没有认识。只要教育工作跟不上工业改革的步伐,合作工厂可以只是为人民而设,部分属于人民,但绝不可能真正由农民管理。
挣工资的阶层并不是村里传统的结构。农村雇工非常少。劳动在非常有限的意义上进入商品领域。只有在家庭手工业衰落的情况下,妇女劳动力才在村里形成了一个市场。
政府的支持
蚕丝业改革
合作运动
合作运动是依照合作制的设想所实行的社会实践。合作运动的开始,是以英国杰出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进行合作公社的大胆实验为标志的,1825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3万亩土地,创办了一个示范合作公社,定名为“新和谐公社”。欧文关于合作公社的思想,内容很广泛,其中主要的观点是:财产公有化;管理民主化;分配需要化;劳动结合化等。欧文试图通过社会实践来证明他的合作公社思想的优越性和可行性。尽管1828年宣告失败,但欧文的实验引起了当时欧美社会学界人士的极大关注,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