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五课 信仰与人生
这是一篇关于第五课 信仰与人生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六、信仰可以找回自己,五、信仰可以解决生死归宿,四、信仰可以培养慈悲大爱,三、信仰可以使人心态超然,二、信仰可以引导精神追求,一、信仰可以建立道德准则,现在是一个终生学习的年代。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七夕活动策划
南北粽子
绘本阅读理念
创作工具思维导图
快速阅读核心技巧
自媒体教学笔记
茶文化旅游
演讲活动策划方案
2010年管综:学者追求真理
《老年社区服务》项目单思维导图
第五课 信仰与人生
现在是一个终生学习的年代
学习现实的问题,永恒的问题。
信仰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主要影响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及为人处世的方式
一、信仰可以建立道德准则
宗教是世界各民族建立道德准则的基石
1.立足世间哲学
从世间哲学的角度,道德和高尚理想有关。有正向的人生追求,才会遵循相应的道德准则。但现在道德已经被架空,必须重建价值体系。
2.立足于对神的信仰
基督教、伊斯兰教美国就职等说明宗教和道德有密切关系。
3.立足于人性论和因果观
佛教的道德观是依托佛陀揭示的生命发展规律而建立-人性论和因果观
道德行为具有现前和究竟两种利益,反之亦然。
善行能使自己得到正向成长,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相互增上的。
二、信仰可以引导精神追求
现代人熟悉物质追求,但是物质不可以解决一切,物质丰富,反而日益迷茫。
1.对永恒问题的追求
要解答这些永恒问题,必须开发生命本具的智慧,向内而非向外探寻。
在佛法指引下,像佛陀那样,以追求真理、走向觉醒为己任。
2.对完善人格的追求
造就健康的心态、人格和生命品质。
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项,有自我拯救的能力
3.对文化艺术的追求
东西方很多著名作品直接取材于宗教
三、信仰可以使人心态超然
在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如果对外多分依赖,就会恐惧变化,每天在患得患失中,活的很累。
1.以缘起法审时度势
从轮回观和心性论看,轮回观让我们看到生命的长度;心性论,让我们看到生命的深度。
2.从缘起法认识空性
缘起的另一个内涵是无自性,也就是空性。
通过禅修证悟空性,进而安住于空性。
四、信仰可以培养慈悲大爱
当一个人过分在乎自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就会与他人造成对立。
1.有我之爱是有限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就是文化的产品。
儒家的仁爱虽然广大,确实有差别的,是根据和我亲疏远近、利益关系来分配。
基督教倡导博爱,爱的只是人,而不是一切生物,而且有排他性。
2.无我才能慈悲大爱
慈悲大爱是平等的,无分别的。
我和六道众生本来就是一体的,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菩提心,一种崇高的利他主义愿望-我要走向觉醒,并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觉醒、离苦得乐。
五、信仰可以解决生死归宿
探寻死亡真相,解决死亡问题。
1.死亡不是结束
生命不只是这一生,而是在无尽的流转中,由生向死,死而复生。
2.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是帮助人们面对死亡的方法。
六、信仰可以找回自己
今天世间变化太快,科技发展方便了我们的同时,使我们对外界的依赖日益严重。
自我迷失越来越深,问题越来越多,心智越来越不正常。
从人心入手,内心平和才有世界的和平;内心安定,才有世界的安定。
通过闻思经教和止观禅修来打造我们人这个产品。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