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这是一个关于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的思维导图,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涵盖所有核心内容,非常方便大家学习。适用于考试复习、预习,提高学习效率。赶紧收藏一起学习吧!
编辑于2024-12-20 10:30:49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制度之变——政治建设与对内统治
建立政权——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废除丞相制度——相权太大,威胁皇权
设立内阁——减轻皇帝政务负担,掌握票拟权,秘书机构
宦官参政——司礼监,辅佐皇帝批红,掌握特务机构
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
海疆之变——海陆形势与对外经略
海疆形势
海上交通——郑和下西洋(1405-1433)
目的
政治:“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经济:拓展海外贸易——朝贡贸易
过程:15世纪中期,郑和7次远航海外,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评价
领先欧洲,加强中国与南洋的联系,宣扬国威,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
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成本高于收益,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未能持续
东南沿海的“倭患”
“海禁”政策——民间走私猖獗——抗倭斗争(戚继光、俞大猷)——东南沿海形势稳定——朝廷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隆庆开关)
欧洲殖民者的威胁——殖民侵略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的扩张
表现: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濠镜澳租住权;西班牙和荷兰相继占据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影响
客观上传播了西方文化,开启了西学东渐历程;带来高产作物,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白银流入中国,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
威胁海疆安全,破坏中国主权,是中国对外政策开放到封闭的推动因素之一
陆疆形势
蒙古——修筑长城、1449土木之变、1571“俺答封贡”
藏族——册封、行都指挥使
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东北女真——册封、奴儿干都司
政权之变——清朝崛起与明清易代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奏折制度
含义: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
特点:迅速、机密
作用:皇帝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决策效率,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军机处
概况:雍正为处理西北军务而设,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
职能:皇帝直接监督,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性质:中枢秘书机构
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前期)、南书房(康熙)
特点:简、速、密
影响
提高了行政效率
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
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文化专制—文字狱、八股取士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阻碍了思想文化、学术、科技发展和进步
疆域的奠定
东南地区:收复与管辖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
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地区:反击沙俄
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1689年),划定边界——是中俄两国经过平等协商签订的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使用“中国”这一国号,行使、维护主权地位
西北地区
治理蒙古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1757年)
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治理
治理新疆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设置伊犁将军(1762年)
西南地区
治理西藏
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金瓶掣签)
从1727年起开始派遣驻藏大臣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1793年)
西南各民族聚居区
“改土归流”
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物
理藩院
边疆地区
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少数民族上层人物进行统治
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
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
5个将军辖区:黑龙江、吉林、盛京、乌里雅苏台、伊犁
2个办事大臣辖区:青海、西藏
1个盟旗:内蒙古
统治危机的初显
内忧
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危机日益暴露,导致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政治腐败,贫富矛盾激化
农民起义屡屡爆发——白莲教起义
外患
西方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侵略本质)。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经济之变
发展
农业
新品种的输入和推广,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
江南等地多种经营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手工业——南方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生产
资本主义萌芽
概念——明朝中后期(大约16、17世纪),由于商品经济繁荣,在江南先进地区的手工业部门(纺织、陶瓷、茶叶)
特点——出现在少数行业和先进地区;发展比较缓慢、水平较低
限制因素——封建专制统治的延续,国家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政策;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小农经济的特点: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保守性、分散性);传统纲常礼教根深蒂固(农本思想)
认识——成就突出,但未出现技术革命、实现生产力变革的巨大飞跃
商业
白银大量流入(内因:赋役征收货币化;外因: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促进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和商业资本集聚
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徽商、晋商)
工商业市镇兴起,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局限——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的产生并不比西方晚多少,可是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呢?
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阻碍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海禁”和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文化专制)
思想之变
思想领域出现变化的背景
经济——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阶层——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势力增强,社会风尚发生巨大变化(追求个性、平等、自由)
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统治黑暗、吏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思想——一方面程朱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文字狱禁锢士人思想;另一方面“西学东渐”开阔人们视野
代表人物及思想
陆王心学
产生——程朱理学获得官方推崇后,逐渐失去活力。明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
内容
陆九渊——心即理也,发明本心(主观唯心主义)
王守仁——致良知,知行合一
特点——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励志;以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李贽
个性自由
藐视权威和教条
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肯定人的正当私欲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
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
王夫之——《船山遗书》
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提出唯物论和辩证法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经世致用(要求将经书研究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
评价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
进步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局限性——实质上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未撼动程朱理学地位。有着时代和阶级局限性,未上升到制度层次的批判、未形成独立完整的思想体系、未提出废除封建制度、未推动社会转型
文艺之变
发展——小说、戏曲
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
政治——君主专制加强并日渐腐朽,社会矛盾加深,文人通过文学对现实进行批判
科技——印刷术不断完善,推动文化传播
文学——宋元话本为其奠定基础
社会——识字率提高,更多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造
科技之变
科技成就
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注重实践,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法,缺少创新;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集中在农学、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重人文轻自然;科技理论技术化倾向严重,具有封闭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生产力
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
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科技发展缺乏动力
政治——腐朽的封建制度,重农抑商(服务农业)、闭关锁国(阻碍科技交流)等政策
归根到底是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走向衰落
文化——文化专制(理学僵化、八股取士);儒学重人伦、轻科技
科技——科技结构本身的缺陷,没有建立起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清代国家疆域的奠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版图
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及与内地的民族交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利于中华文明之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