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纳兰性德(纳兰容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编辑于2025-04-27 17:37:20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人生海海“是一句闽南方言,意为人生像大海一样变幻不定、起落浮沉,但总还是要好好地活下去。在这个人世间,每个人都是鲜活的个体,不要因为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支柱,便去迎合别人的口味,更不要因为懒得去寻自己的目标,便把平庸的人生归咎于对别人的付出。
《单向度的人》着重批判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恶果。技术的进步让文化工业大行其道,通过电视、电台、收音机等侵入人们的闲暇时间;技术进步让人们满足于眼前的物质需要而遮蔽了对自由的追求。它认为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极权主义社会,它不通过强制去维护社会秩序,它通过在政治、生活、文化和思想方面的肯定性思维的渗透,将一切危害现有社会秩序的要素都消除在无形之中。从政治领域看,一度是社会革命力量的无产阶级,苏子和机械化对劳动量的和劳动强度的减低,随着蓝领工人白领化,随着服务业工人的增加,逐步丧失了否定性和革命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人生海海“是一句闽南方言,意为人生像大海一样变幻不定、起落浮沉,但总还是要好好地活下去。在这个人世间,每个人都是鲜活的个体,不要因为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支柱,便去迎合别人的口味,更不要因为懒得去寻自己的目标,便把平庸的人生归咎于对别人的付出。
《单向度的人》着重批判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恶果。技术的进步让文化工业大行其道,通过电视、电台、收音机等侵入人们的闲暇时间;技术进步让人们满足于眼前的物质需要而遮蔽了对自由的追求。它认为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极权主义社会,它不通过强制去维护社会秩序,它通过在政治、生活、文化和思想方面的肯定性思维的渗透,将一切危害现有社会秩序的要素都消除在无形之中。从政治领域看,一度是社会革命力量的无产阶级,苏子和机械化对劳动量的和劳动强度的减低,随着蓝领工人白领化,随着服务业工人的增加,逐步丧失了否定性和革命性。
纳兰性德
人物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qié]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从小欲做江湖客,奈何生在乌衣巷 纳兰性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康熙帝未出五服的表弟。 如此显赫的身世,用纳兰自己的话来说,可谓是“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注:东晋王、谢大族多居金陵乌衣巷,后世遂以乌衣巷名指称世家大族)。 然而这样的出身,却并没有让纳兰感到欣喜和骄傲,相反,他从小向往江湖。 纳兰在写给好友顾贞观的书信中曾这样写道,“人各有情,不能相强。使得为清时之贺监,放浪江湖,亦何必学汉室之东方,浮沉金马乎?” 相较于贺知章与东方朔,纳兰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那生性洒脱,放浪于江湖的“四明狂客”(注: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正是纳兰心之所向。 所以他所结交的人如顾贞观等,“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些不肯媚俗的江湖文人,虽多为布衣出身,但纳兰与他们无不是倾心相交,他们一起谈今论古,吟诗作对,好不痛快。 然而家庭的束缚让他与朋友们不能常在一起,大多时候只能通过鸿雁传书来一舒胸中块垒。加上其自身的才情,注定他虽不似东方朔那般(成为朝廷弄臣),但也做不了晚年的贺知章(辞官归隐,还乡为道士)。 拥有非凡才情的他,十八岁便中举人,十九岁成为贡生,后又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其才华和学识被后人梁启超评为“清初学人第一”,国学大师王国维更是以“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盛赞于他。 出众的才华,康熙帝的赏识,纳兰的前途可谓一片大好。然而纳兰却不见喜,时时感觉到被束缚。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纳兰的一生,那一定是“惆怅”,纳兰在《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一诗中这样写道: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而纳兰一生的惆怅不仅仅来自身世的束缚,还有那爱而不得,爱不能守的煎熬与痛苦。
人物生平
博学多才
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腊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纳兰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这一时期的纳兰性德发奋苦读,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指导下,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他还把自己熟读经史的见闻感悟整理成文,编成四卷《渌水亭杂识》,当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等知识,表现出相当广博的学识和爱好。
成长经历
御前侍卫 纳兰性德成为进士时年仅二十二岁,康熙爱其才,又因纳兰出身显赫,家族与皇室沾亲带故(纳兰的母亲出身爱新觉罗皇族;纳兰的曾祖父金台吉是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格格即是皇太极生母),故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三等侍卫,不久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还曾奉旨出使梭龙,考察沙俄侵边情况。 寄情诗词 作为当朝重臣纳兰明珠的长子,本来注定荣华富贵,繁花著锦。作为皇帝身边的,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淡泊名利,在内心深处厌恶官场的庸俗虚伪,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纳兰一生虽懂骑射好读书,却并不能在一等侍卫的御前职位上挥洒满腔热情。 康熙十三年(1674年),纳兰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康熙十六年卢氏难产去世,纳兰的悼亡之音由此破空而起,成为《饮水词》中拔地而起的高峰,后人不能超越,连他自己也再难超越。 纳兰性德24岁时将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又著《饮水词》。后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9首,合为《纳兰词》。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高度评价。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可见其词的影响力之大。 纳兰性德交友“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些不肯落俗之人多为江南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纳兰性德对朋友极为真诚,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如同“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样,当时许多想升官发财的名士才子都围绕在他身边,使得其住所渌水亭(今宋庆龄故居内恩波亭)因康熙的御用文人聚集太多而著名。
英年早逝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纳兰性德葬于何处位于海淀区上庄乡上庄村北,皂甲屯西一处台地上。建于清代顺治三年,总面积约为340亩,墓地分为南寿地、北寿地两个部分,共有宝顶9座,土坟两座。 纳兰性德墓的宝顶建筑宏大,底座为青石,宝顶中部为汉白玉,镌刻有图案,上部为三合土夯实的半圆顶。纳兰氏家族墓地在清代基本保存完好,后多次被盗。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1970年冬,被彻底拆毁。 1972年的一天,北京海淀上庄公社为了砖石原材料,将纳兰性德墓挖开,发现墓主人下颌骨尚存,有36颗牙齿。而墓室为砖石拱券结构,由印有“玉河窑”字样的青砖砌成,占地面积为16平米,包括两扇石门和一张石棺床。但遗憾的是,纳兰性德墓早就被盗,楠木棺材也被劈开。不过经过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工作人员的跟进清理,仍从中出土了纳兰性德和夫人卢氏墓志,金如意,粉彩春瓶及嵌金黑白玉龙头镯等珍贵文物,似乎在向后人述说着这位清朝第一词人31年短暂而悲剧的一生。
亲属成员
纳兰性德十九岁时(约1674年)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夫妻十分恩爱。可惜好景不长,才过了三年多的时间,卢氏就因难产而去世。纳兰性德为她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悼亡词。又过了三年多,他续娶官氏和颜氏为继室。两人感情也不错。纳兰性德在扈驾至辽东、五台山、江南一带巡视及赴梭龙侦察的行役途中所写的一些思家的作品,显然是为官氏所作的。纳兰性德的子女人数、名字,由于记载年代和史料来源有别,虚实难辩,甚至自相矛盾,很久以来无法弄清。据现有材料,研究者大致认同纳兰共有三子,长子富格,次子富尔敦,三子富森,女数人,其孙名瞻岱。其中一个女儿嫁给了年羹尧。 纳兰性德一生,一共两位红粉知己,一个是原配夫人卢氏,另一个是南方汉家才女沈宛。
主要成就
文学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多,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3] 《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纵观纳兰性德的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此外,他的词也受《花间集》和晏几道的影响。 《纳兰词》在纳兰容若生前即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身后更是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清家学者均对他评价甚高。到了民国时候,纳兰还是很出名的才子早逝的典例。王国维赞其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张恨水的《春明外史》更写到一位才子,死于三十岁的壮年,其友恸道:“看到平日写的词,我就料他跟那纳兰容若一样,不能永年的。” 纳兰性德逝世三百周年纪念之际,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成立,纳兰研究进入一个高潮。1997年8月台湾历史文学学会和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共同发起组织的“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在承德举行,纳兰性德作品研究是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纳兰的家世、生平、思想及创作等得到日益全面而精深的研究。承德有研究纳兰性德的纳兰性德研究所。
书法
纳兰性德手简真迹,被中国纳兰性德研究界奉为“国宝”,今藏上海图书馆。手简共三十六通。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被证实的纳兰性德手稿遗墨,价值极高。 有一幅对联,署名纳兰成德,应是改名之前所书。被专家认定为真迹,可能是纳兰容若唯一传世的大幅书法。
藏书
纳兰性德一生爱书藏书,从师顾贞观、陈维菘、徐乾学,研讨经学。曾耗资40万金,编辑宋以来诸儒学经之书,刻为《通志堂经解》1860卷(后世学者何焯编撰有《通志堂经解目录》)。辑有《全唐诗选》。著有《通志堂集》、《饮水词》、《渌水亭杂识》、《大易集仪萃言》、《删补大学义粹言》、《词韵正略》、《陈氏礼记集说补正》等书。晚年笃意于经史、书法、诗文。嘱友人秦松龄、朱彝尊为购求宋元诸家经解,得抄本140余种,环拥古书万卷,建藏书楼“通志堂”、“珊瑚阁”,以弹词歌曲、评定书画、鉴藏古籍为乐。藏书印有“珊瑚阁”、“绣佛斋”、“鸳鸯馆”等字。
轶事典故
与红楼梦
轰轰烈烈的“红学”研究已经进行百载有余。其中有不少文宿巨匠参与研究,取得不少成果和进展。不但毛泽东对《红楼梦》研究有评述,就是前溯百载,清代的皇帝、公子王孙也侧身其中。但凡研究“红学”的人对纳兰明珠和纳兰性德都会有所了解。 乾隆算得上是第一位红学家。当和珅进呈《红楼梦》,乾隆读后即说:“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 一句话,把《红楼梦》与纳兰家联系起来。且不说此推论是否确凿,天子首开一家之言,根据他的阅历提示了两事物间的联系可能。纳兰家族和曹家都是清初到中期“康乾盛世”中人,相继前后。他们的家世与经历,有许多共同之处,是那个时期的政治、文化现象的集中反映。
与曹雪芹
纳兰性德与曹雪芹祖父曹寅同入值宫禁,均为大内侍卫。据考,这种同事关系可能还非同一般。他们都极富文采,一个是满洲贵族通过发奋勤学,成功加入到中原主流文化的行列。另一个是祖代家风,把成熟汉学带入满清皇朝。从两个不同角度达到同工之妙,对满汉文化融合作出努力。现在最能作证的便是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与随康熙南巡驻跸江宁织造署的纳兰性德的诗文交往。纳兰有词《满江红·为曹子清题其先人所构楝亭,亭在金陵署中》,此外还著文《曹司空手植树记》。 同是帝王的近臣。纳兰是帝王身边与文化人士联系的桥梁纽带,曹寅是外放江南任官,监视江南文人举动,并为朝廷笼络人才的密使。他们的作用不一样,但目的与归宿却是一样,都是清王朝进行文化统治的干将与助手。这便是他们在意识形态方面扮演的同一角色,以及在文化职能方面的共同之处。 再者,纳兰家族和曹氏家族都是官僚世家。从龙入关,立有功勋,并数代承袭官爵,是功名奕世,钟鸣鼎食之家。纳兰家不但是地道的满州贵族,从血缘上与王朝有着复杂关系。曹家祖上是明朝辽东驻军军官,后降清改籍,入包衣列,属帝王家臣。曹寅的生母曾是康熙乳母,曹寅当过皇帝侍读(同学),曹雪芹的姐姐又是礼亲王五世外孙、平郡王纳尔苏的王妃。曹家世袭江宁织造达六、七十年。纳兰性德、曹寅与康熙皇帝是年龄相近的“一起玩大”的年少君臣。 纳兰家与曹家不但在王朝关系上,而且在家世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祖上都是从龙入关的老资格,并在清王朝定鼎华夏后发迹。两个家族都有一定文化传统,注重文化建设。明珠是满汉文化融合政策的支持者,自已曾领衔主编过一批清初的大部头书籍。他对自家子弟的文化进修、发展尽了心力。儿孙中有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有翰林院掌院学士揆叙,还有喜读书、善藏书的孙子福格。而曹家祖上就是明朝辽阳驻军的游击衔炮兵教官,之后的曹家子孙均是文才出众,并乐于广交天下名士的官员。他们的祖上虽都是武官出身,但在文化的过程和完善文治的大形势下,较早地顺应这个趋势,完成了这个转变。诗书传家,崇文重礼。 两个家族都有着“烈火烹油,鲜花著锦”的辉煌,都是“诗书簪缨之族”。但也都遭遇撤职抄家的厄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把一个封建王朝的政治斗争与家族盛衰演绎得如此维妙维肖,再现得如此淋漓尽致。纳兰,王朝的政治风云变幻深深影响着他们家族的命运。他们家族内部的矛盾发展,家势的炎凉,也微缩、反映了王朝的兴衰。它们互为影响,互为观照。明珠与大多数封建官吏一样,由于权势渐重,也重蹈把持朝政,背公营私、贪财纳贿覆辄,被御史参劾,遭撤职抄家的处分。他的府邸家园被另一个佞臣巨贪和珅看中,据为已有。而曹家赫赫近百载,却被告挪用资财,出现亏空被撤职查抄,其织造之职被另一个叫隋赫德的贪官接替。这种陈陈相因并非以良继莠,正是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结果。他们两家都曾自觉不自觉地卷入宫廷权力斗争,属于皇八子允禩、皇九子允禟朋党。纳兰性德大弟揆叙因在立储问题上重提“八阿哥”,康熙震怒而被降职。雍正更是穷治政敌,降谕在揆叙墓碑上铲去旧字,改刻“不忠不孝柔奸阴险揆叙之墓”昭示永久。曹家也因为立储问题与皇八子、皇九子结为同党,被雍正恶之,一除为快。因在江宁织造衙门旁万寿庵发现曹家为允禟收藏铸造的铜狮子,找着把柄削职为民,充军发配,一捋到底。两个家族同样在封建制度回光返照的“康乾盛世”里尽历了荣辱盛衰的轮回。 纳兰性德本人虽然没有象晚些时候的曹雪芹那样,亲历家道衰败。但他的婚姻、事业好景不长,似乎也鬼使神差地预示着水满则溢,月圆必亏,“盛宴必散”的规律。应该看到,这一现象并不仅限于纳兰和曹氏家族。而是一般事物的发展规律,更是封建王朝中的普遍现象。这也正是他们家族史的社会意义所在。 就纳兰性德和曹雪芹个人品格来比较,也有许多共同和相通、相似之处,两人都有过人的才分和非同一般的文化基础。纳兰性德在主编《通志堂经解》时,就把凡读书、索引、见闻俱记录在册,以后编成《渌水亭杂识》,其中涉及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可见博学之一斑。一首《望海楼·宝珠洞》把视野内一望之地的自然景观、历史文物、千古苍桑一并道来,信息量大,跨度大,内涵丰富。一首《忆秦娥·龙潭口》把所看到的地理、地质现象作正确的描述与艺术的表达。竟可以与著名文化地理著作《帝京景物略》中有关描写一并参照阅读、欣赏。而曹雪芹也多才多艺,曾撰写《废艺斋集稿》《南鹞北鸢考工志》等多册关于金石工艺美术、烹调等书籍。另外还擅长书画、诗词。这些在他的封建社会大百科全书《红楼梦》中,都一一展现。纳兰性德与曹雪芹同属风雅之流,脱俗之士,但对朋友却有情有义。纳兰性德交友朱彝尊、梁佩兰、姜宸英、高士奇、顾贞观等著名学者文士,并倾力营救身陷绝地的吴兆骞。纳兰性德身虽富贵,但不恋官场,不贪功名,甚至想摆脱世俗纠缠,做闲云野鹤。曹雪芹则有诗友敦敏、敦诚、张宜泉等,更有神密的“脂砚斋”、弘晓等知音。他乐于帮贫济困,据说他在“鬻画维生”“绳床瓦灶”的困境中,仍“常济孤寡”,收养双目失明的老妪白媪,作风筝谱教盲人于叔度谋生之术。曹雪芹曾谢绝好友敦敏的推荐,不入宫谋职。 他们之间确有许多极其相似之处和几乎能重叠套合的家世经历。无怪相隔不久,又与纳兰家结为“亲家”的乾隆,看过《红楼梦》后,一口咬定所写是明珠家之事。更有人牵强、索隐,认定明府为大观园;明珠纳兰父子即贾政、宝玉等等不一枚举。且不管这类说法有否根据,有否意义,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的确太多,而且在纳兰之后的曹雪芹也不可能对之前的包括明珠家的变故毫无知晓,加之个人的亲历和体验,丰富了他的艺术创作源流,使《红楼梦》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与更大的涵盖性。
主要作品
文学特点
物性观照
在纳兰词中,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其多。首先其别业就名为“渌水亭”。无论现关于渌水亭所在地点的争议怎样,无论它是在京城内什刹海畔,还是在西郊玉泉山下,亦或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都没能离开一个水字。是一处傍水的建筑,或是有水的园囿。对于水,纳兰性德是情有独钟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水认作有生命的物质,认为是有德的。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滋润万物,以柔克刚,川流不息,从物质性理的角度赋与其哲学的内涵。这一点被纳兰性德这位词人尤为看重。 明代定都北京后,许多达官贵人纷纷在城内外营造私人花园。如城内的英国公花园、西郊皇亲李伟的清华园和漕郎米万钟的勺园,都是极负盛名的。到了清朝,特别是王室在西郊大兴园林土木,自畅春园始,到圆明园之鼎盛,三山五园,几成中国古代造园史上的顶峰。为了仿效,为了方便朝班,更是为了享受,王公大臣也在西郊购地,建起自己的园墅别业。明珠就在畅春园咫尺之处,兴建“自怡园”。取海淀、西山一带的山水之胜,构架了景似江南的私家花园。而纳兰性德把属于自己的别业命名为“渌水亭”,一是因为有水,更是因为慕水之德以自比。并把自己的著作也题为《渌水亭杂识》。词人取流水清澈、澹泊、涵远之意,以水为友、以水为伴,在此疗养,休闲,作诗填词,研读经史,著书立说,并邀客燕集,雅会诗书——一个地道的文化沙龙。就在他辞世之时,也没离开他的渌水亭。与之相比,同在水泉丰沛的海淀,大将僧格林沁却造旱园,在园中起山神庙。权宦李莲英于海淀镇闹市中置产业三处,方便起居却无水趣。宗室商人萨利建宅通衢,招摇有余,风雅稍逊。试想,如果这位伟大的以水为性,借水寄情的词人没有了水,他的情感激发和创作灵感的迸出就要大打折扣,甚至几近干涸。如果以山为题、以山为怀,那他的艺术也定是另种风度了。 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对荷花的吟咏、描述很多。以荷花来比喻纳兰公子的高洁品格,是再恰当不过的。出淤泥而不染是文人雅士们崇尚的境界。它起始于佛教的有关教义,把荷花作为超凡脱俗的象征。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梅、竹、兰、菊“四君子”和松柏、荷花等人格化,赋予人的性格、情感、志趣,使之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蕴。郑板桥的竹、金农的梅、曹雪芹的石,都成了寄托文人心态、情感的文化图腾。而纳兰性德却认定了荷花。他的号为楞伽山人,有禅缘者,看重荷花,更在情理之中。纳兰性德所居,所乐之处均有水存在,水中的荷花更陶冶诗人的性情。瓮山泊畔有芙蓉十里,玉泉山下有芙蓉殿,渌水亭边碧水菱荷,皂甲屯明珠花园西花园遗址仍残留水沼,出土莲花纹汉白玉栏板……这无不说明它与纳兰性德的生活、创作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与词人的精神始终同在。
风物起兴
纳兰性德的诗词中,有不少是因扈驾游历北京西山一带风景名胜时写作的。这些地方至今几乎都有迹可寻,有史可稽。这些因名胜古迹生发的感慨和情致出之有处。通过对所写地方进行体察,能够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认识纳兰性德此类诗词创作的起因和他丰富的文史知识,以及对客观事物形象准确的感受。纳兰性德曾随康熙幸游“八大处”宝珠洞。他扈从玄烨凭高远望,写下《望海潮·宝珠洞》“漠陵风雨、寒烟衰草,江山满目兴亡。白日空山,夜深清呗,算来别是凄凉。往事最堪伤,想铜骆巷陌,金谷风光。几处离宫,至今童子牧牛羊。荒沙一片茫茫,有桑干一线,雪冷雕翔。一道炊烟,三分梦雨,忍看林表斜阳。归雁两三行,见乱云低水,铁骑荒冈。僧饭黄昏,松门凉月拂衣裳。”站在平坡山巅宝珠洞眺远亭上,宜南向、东向眺望。南望,永定河一线漂渺如带似纱由它千万年泛滥冲刷形成的西山洪积扇,不但形成北京平原,在北京古地理上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至今在其两岸仍可见大片荒沙,累累土岗。山下不远是八宝山、老山、田村山、石景山,两千年前的汉墓早以少为人知,山脚下元代翠微公主的陵墓湮没无寻,明代贵戚葬地已被清朝王公坟茔逐渐取代。东南望,辽金残毁的城垣尤在,元大都址上的明清北京城紫气东来。辽宋于会城门北、紫竹院一带进行了“高梁河会战”辽军铁骑的驰援,使宋军大崩溃。金兵攻陷辽幽州城,在其上建中都城。元人将金中都付之一炬后,东移城廓建大都城。历史变迁,王朝更迭,都邑兴废,引发了纳兰性德的无限感慨。纳兰性德从驾到西山黑龙潭,写下《忆秦娥·龙潭口》“山重叠,悬崖一线天疑裂。天疑裂、断碑题字,古苔横啮。风声雷动鸣金铁,阴森潭底蛟龙窟。蛟龙窟,兴亡满眼,旧时明月。”黑龙潭位于画眉山北,在山嘴处东北石崖下。这里石色青黑,树木萧森,荫浓苔滑。泉水従深潭底冒出。 又如《长相思》一词:“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别人更强烈。可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只好借助于儿女情长的手法曲折隐晦地反映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夜深千丈灯”既是上阕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阕之间的自然转换。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风一更,雪一更”。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的鼓舞。因为她是搏击人生风浪的力量源泉,有了她,为了她,就不怕千难万险,就一定会迎来团聚的那一天。从“夜深千丈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
后世议价
清词三大家之一
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纳兰性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清初诸生,康熙 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众人评说纳兰词
顾贞观:容若天资超逸,悠然尘外,所为乐府小令,婉丽凄清,使读者哀乐不知所主,如听中宵梵呗,先凄惋而后喜悦。容若词一种凄忱处,令人不能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 陈维嵩: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 周之琦:纳兰容若,南唐李重光后身也。予谓重光天籁也,恐非人力所能及。容若长调多不协律,小令则格高韵远,极缠绵婉约之致,能使残唐坠绪,绝而复续,第其品格,殆叔原、方回之亚乎? 况周颐:容若承平少年,乌衣公子,天分绝高。适承元、明词敝,甚欲推尊斯道,一洗雕虫篆刻之讥。独惜享年不永,力量未充,未能胜起衰之任。其所为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甘受和,白受采,进于沉着浑至何难矣。 王国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陈廷焯:容若饮水词,在国初亦推作手,较东白堂词〔佟世南撰,〕似更闲雅。然意境不深厚,措词亦浅显。余所赏者,惟临江仙〔寒柳〕第一阕,及天仙子〔渌水亭秋夜、〕酒泉子〔谢却荼蘼一篇〕三篇耳,余俱平衍。又菩萨蛮云:“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亦凄忱,亦闲丽,颇似飞卿语,惜通篇不称。又太常引云:“梦也不分明。又何必催教梦醒。”亦颇凄警,然意境已落第二乘。 《白雨斋词话》 陈梦渠:纳兰词最重名句效应,若之于全词,未必人人都知之。如:「临来无限伤心事。」又:「当时只道是寻常。」又:「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谁道飘零不可怜。」又:「人生若只如初见。」于白话文情感中皆可朗朗上口。然全词如何,读者未必知。 近代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晚清词人况周颐也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中国历代文人追求对物质性理的认识,并把它与人生观、世界观等哲学概念联系起来,指导生活、事业、并把它艺术化。在哲学的理性与艺术的热情的交汇点上有所生发。纳兰性德也不例外,他以诗词的形式,以杰出的艺术互为观照着他的哲学理念。 【顾贞观(1637-1714)清代文学家。原名华文,字远平、华峰,亦作华封,号梁汾,江苏无锡人。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四世孙。康熙五年举人,擢秘书院典籍。曾馆纳兰相国家,与相国子纳兰性德交契,康熙二十三年致仕,读书终老。贞观工诗文,词名尤著,著有《弹指词》、《积书岩集》等。顾贞观与陈维嵩、朱彝尊并称明末清初“词家三绝”,同时又与纳兰性德、曹贞吉共享“京华三绝”之誉。】
纳兰性德生命中的 三个女人
表妹(慧儿)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初相见,总是有太多的惊艳与欢喜,但惊艳过后,却总是逃不过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所以相爱不能相守的事在人间常有发生。 初开情窦暗相许,只恨此情难自已 在纳兰十几岁的时候,姑父家因家道中落,纳兰的表妹前来投奔舅舅明珠。表妹冰雪聪明,楚楚动人,情窦初开的年纪,朝夕相处的两人渐生情愫。 当纳兰将对表妹的心意向家人袒露后,却遭到了家人的极力反对。仕途联姻是古代常见的一种现象,为了让自己的仕途更上一层楼,选择门当户对的家族联姻是不二之选。 纳兰的表妹家已然中落,所以她对于纳兰今后的仕途来说,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为了了结这段家人眼中的孽缘,他们趁着纳兰不在家的时候,偷偷的把表妹送进宫中参加选秀。 康熙帝对这位聪颖可人的表妹也是一见钟情,很快便封为嫔,不久后又封为妃。当纳兰得知表妹入宫的消息时,一切都已晚矣。伤心欲绝的纳兰,大病一场。 而他对表妹的缱绻之情却始终常驻心底,这首《鬓云松令·枕函香》就是他对表妹爱而不得的思念与怀恋。 枕函香,花径漏。依约相逢,絮语黄昏后。 时节薄寒人病酒,刬地东风,彻夜梨花瘦。 掩银屏,垂翠袖。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 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一句“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道尽了纳兰对这段感情的投入和深深的无奈。 虽然出身名门,但好多事纳兰都身不由己。 这种束缚让纳兰常常病体缠绵,而对表妹的悔恨与自责让纳兰原本多病的体质雪上加霜,纳兰在《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中写道: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卢氏
温得冰心暖春生,却是阴阳别离时 莫要说是谁的心变了,就连唐玄宗也不能左右与杨贵妃的相守,何况纳兰乎?然而痛失初恋的纳兰还未从伤痛中走出来,便又被家人强迫娶亲,迎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为妻。 面对这位从未谋面的女子,心如死灰的纳兰对她无半点好感,常常冷落于她。但卢氏蕙质兰心,对纳兰从未有过抱怨,相反,她一直默默守护着这个深情的男人。 卢氏不仅在生活上给予了纳兰无微不至的照顾,更是从心底读懂了纳兰的痛苦与惆怅。 当这位才女看到纳兰写给初恋的一首首哀婉凄苦的情诗后,纳兰的心思,纳兰的深情她都深有体会。 卢氏就这样用自己的才情和体贴慢慢温暖了纳兰原本已经冰冷的心。纳兰在《寻芳草》一诗中写道: 客夜怎生过。梦相伴、绮窗吟和。 薄嗔佯笑道,若不是恁凄凉,肯来么。 来去苦匆匆,准拟待、晓钟敲破。 乍偎人一闪灯花堕,却对著琉璃火。 面对病体初愈便晚归的纳兰,妻子卢氏假装很生气,但纳兰知道,妻子其实是心疼他。这样善解人意的贤妻,让纳兰又一次看到了生活的美好与希望。 然而沉痛的打击再一次如期而至,三年后,卢氏难产而死,纳兰一病不起。 妻子的离世,让纳兰心痛不已,他只能通过一首首悼亡诗来表达对亡妻的深深思念。纳兰在《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中写道: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在这首诗中,纳兰把自己和妻子比作是宋朝的赵明诚与李清照,一句“赌书消得泼茶香”将夫妻二人高雅的情趣表露无遗。而那句“当时只道是寻常”更是表达出纳兰此时的哀伤与酸楚。【注: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夫妇俩都喜好读书藏书,李清照的记忆力又强,所以每次饭后一起烹茶的时候,就用比赛的方式决定饮茶先后。一人问某典故是出自哪本书哪一卷的第几页第几行,对方答中先喝,因此成为流传至今的千古佳话。】 卢氏对于纳兰来说,可谓是至爱之人,她比初恋更加让纳兰感受到情感的温厚与不渝。所以纳兰由心而发的写下了《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在纳兰心里,他和卢氏的感情就如同牛郎与织女,后羿与嫦娥,裴航与云英一样,既是天作之合,又是至死不渝。 然而还没等到纳兰从亡妻之痛中走出来,家人便又一次强迫他续弦,纳兰在《点绛唇·一种蛾眉》中写道: 一种蛾眉,下弦不似初弦好。 庚郎未老,何事伤心早? 素壁斜辉,竹影横窗扫。 空房悄,乌啼欲晓,又下西楼了。 很明显,纳兰对于亡妻的爱很难让他在短时间内接受别人,所以“一种蛾眉,下弦不似初弦好”道尽了纳兰的心声。
沈宛
欲与佳人琴瑟鸣,身外无物是绝辞 纳兰的第二任妻子官氏未能像卢氏一样,给予纳兰悉心的照顾和精神上的宽慰,所以卢氏去世后,纳兰一直沉浸在悲伤当中,难以自拔。 满腹惆怅却无处寄托,纳兰的精神世界也随着卢氏的离开而再一次孤寂成荒。他很需要倾诉的对象和理解他人,一舒愁怀。 在纳兰短暂一生的最后,他通过好友顾贞关观结识了江南才女沈宛。沈宛的词纳兰早就有读到,对她的的才情也很是钦佩。但对于身在江南的沈宛本人,纳兰却一直未能谋面。 这一年,康熙帝打算下江南巡视,所以纳兰写信给好友顾贞观,希望能在巡视江南时与沈宛见面。 纳兰在信中写道,“闻琴川沈姓,有女颇佳,望吾哥略为留意”。 通过顾贞观的回信,纳兰将沈宛称为“天海风涛”之人,所以对这次见面很是期待。 康熙二十三年秋,纳兰和沈宛在江南水乡见面了,两人一见如故,互诉衷情,对彼此也是仰慕已久。纳兰回京后,写下了《金缕曲·未得长无谓》一诗。 未得长无谓,竟须将、银河亲挽,普天一洗。 麟阁才教留粉本,大笑拂衣归矣。 如斯者、古今能几? 有限好春无限恨,没来由、短尽英雄气。 暂觅个,柔乡避。 东君轻薄知何意。 尽年年、愁红惨绿,添人憔悴。 两鬓飘萧容易白,错把韶华虚费。 便决计、疏狂休悔。 但有玉人常照眼,向名花、美酒拼沉醉。 天下事,公等在。 三十岁的纳兰已感到两鬓斑白,而自己不能左右的生活让他觉得光阴虚度。所以他想在今后的生活中,不再理会条条框框的束缚,“便决计、疏狂休悔。但有玉人常照眼,向名花、美酒拼沉醉。”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纳兰和沈宛的爱情也在门第悬殊的家庭束缚下无疾而终,仅仅维持了几个月。 沈宛离开后,纳兰与朋友们大醉一场,几天后便郁郁而终,享年三十一岁。而这首《采桑子·而今才道当时错》正是纳兰一生爱而不得,爱不能守的孤苦心境。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回顾纳兰短暂的一生,总是被身世所束缚,被家庭背景所裹挟。爱而不得,爱不能守,一生惆怅。 试想如果纳兰生在平常人家,或许会过得快乐一点,活得久一些。 人生若只如初见,但求相守两不欠。
纳兰性德的 南京情缘
在央视播放的“中国诗词大会”的考题中,有以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的命题。 况周颐《蕙风诗话》尊纳兰性德为“国初第一词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他更为赞赏,说他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性德到南京虽然只有一次,但他与南京有着深厚的情缘。 出钱赎回流放诗人吴汉槎(chá)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qié]山人。其祖父倪迓韩与康熙祖父清太宗皇太极是表兄弟。纳兰性德的父亲明珠,历任内务府总管、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师等职,权倾朝野。纳兰性德17岁进太学,18岁中举,22岁中进士,被授予三等侍卫,后晋升为二等侍卫、一等侍卫,直到去世。 清顺治十四年(1657)的乡试在南京江南贡院举行,以《论语》“贫而无谄”命题,考官方犹、钱开宗受贿舞弊,揭榜之后,士人鼓噪,扯破榜文,并作《黄莺儿》词、《万金传奇记》和打油诗进行揭批。 “给事中阴应节参奏,江南主考方犹等,弊窦多端,物议腾沸,乞皇上立赐提究严讯”。顺治敕部严加复试,以《春雨》诗五十韵为题,又考生吴汉槎者“战栗不能握笔”,只有18岁的张玉书从容抒写。原来录取的120名举人,当即刷掉了30余名。 顺治大怒,下旨将方犹、钱开宗及同考官叶楚槐等17人处死。而那位“战栗不能握笔”的吴汉槎(吴兆骞,1631-1684,吴江人),当时已是闻名江南的诗人。因为在复试时交了白卷,结果被流放到黑龙江宁古塔。 同是当时有名的江南诗人顾贞观(1637-1714,无锡人,康熙朝举人)在《金缕曲·酬容若见赠次原韵》注中云:“岁丙辰,容若二十有二,乃一见即恨识余之晚。”由此推知,顾贞观于康熙十五年在纳兰性德家中与之相识。 其时,顾贞观写了两首《金缕曲》遥寄好友吴汉槎,情真意切。纳兰性德读后深为感动。顾贞观趁机请求纳兰性德营救吴汉槎。纳兰性德当即应允:“此事三千六百日中,我当以身任之。”顾贞观对曰:“人寿几何,公子乃以十载为期耶?”后经纳兰性德恳求父亲明珠帮助,并和他的老师徐乾学出钱,于康熙二十年将流放达24年之久的吴汉槎赎回。一时传为佳话。 南京情缘在词中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纳兰性德作为皇帝的乾清宫御前一等侍卫,扈从皇帝南巡,来过南京。他饱览了江南的名山胜水、城阙“故物”,写下了《忆江南》11首,其中有3首是与南京有关的: “江南好,建业旧长安。紫盖忽临双鷁渡,翠华争拥六龙看。雄丽却高寒。 江南好,城阙尚嵯峨。故物陵前惟石马,遗踪陌上有铜驼。玉树夜深歌。 江南好,怀古意谁传?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绿杨烟。风景忆当年。” 词中提及的“城阙”乃是指前明都城、皇城和宫城。“陵”乃指明孝陵,“石马”指陵前的石人石马等故物。“玉树”乃指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曲。词中的燕子矶、乌衣巷都是南京的名胜古迹。 此外,他还有另一首《忆江南》:“江南忆,鸾辂此经过。一掬胭脂沉碧甃,四围亭壁幛红罗。消息暑风多。” 此词是纳兰性德回忆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扈从康熙南巡时经过南京的情况。从词中的“暑风”一语推断,此词应是作于康熙二十四年四月之间。 综观《纳兰词》中的大量词句,不难看出有不少是与南京的人事和景物有关的。 【资料来源:《金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