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性》【法】 西蒙娜·波伏娃
这是一篇关于《第二性》【法】 西蒙娜·波伏娃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作者简介,作品简介,作品内容,创作背景,作品思想,作品影响,作品评价,《第二性》经典语句,波伏娃。
编辑于2025-07-23 08:32:18这是一篇关于《卡拉马佐夫只弟》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作者简介,作品目录,内容简介,故事更概,人物介绍,创作背景,作品鉴赏,作品影响,作品评价,《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关于社会的妙语,《卡拉马佐夫兄弟》经典语录。
这是一篇关于《第二性》【法】 西蒙娜·波伏娃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作者简介,作品简介,作品内容,创作背景,作品思想,作品影响,作品评价,《第二性》经典语句,波伏娃。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卡拉马佐夫只弟》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作者简介,作品目录,内容简介,故事更概,人物介绍,创作背景,作品鉴赏,作品影响,作品评价,《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关于社会的妙语,《卡拉马佐夫兄弟》经典语录。
这是一篇关于《第二性》【法】 西蒙娜·波伏娃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作者简介,作品简介,作品内容,创作背景,作品思想,作品影响,作品评价,《第二性》经典语句,波伏娃。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第二性》 【法】 西蒙娜·波伏娃
作者简介
西蒙·娜德·波伏娃
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是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作家,当代最负盛名的女权主义者,存在主义的鼻祖,让·保尔·萨特的终身伴侣,她的存在主义的女权理论,对西方的思想和习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称她为“法国和全世界的最杰出作家”。 波伏娃具有作家、哲学家、散文家、戏剧家等多重身份,主要作品有《西蒙·波伏娃的美国纪行》、《满大人》、《老年》、《第二性》等。 波伏娃曾经回顾自己与萨特相伴多年的感情历程,思考自己作为女人为什么总处在被动地位。萨特启发她说:"如果你是男的,你的成长经历就跟现在完全不一样,你应该进一步分析这个问题。"这句话成了她写作《第二性》的一个动机。她开始投入大量精力,查阅了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生理学、宗教学等学科的书籍。那时的波伏娃已经是出版过《女宾客》等小说的知名作家,但总被人看做是萨特的跟班,写作《第二性》是她体内所蕴涵的巨大能量的爆发。 908年1月9日,波伏娃出生于巴黎比较守旧的富裕家庭,全名为西蒙娜·露茜 - 厄尔奈斯丁 - 玛丽 - 波特朗·德·波伏娃。父亲是法院的辩护律师,母亲是虔诚的天主教信奉者,父母均是天主教徒,但她从小就拒绝父母对她事业和婚姻的安排,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她从小过着安定、舒适的生活。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父亲的律师工作受到影响,全家生活困顿。因此,波伏娃的少女时代是在枯燥闭锁的家庭环境中度过的。 1927年,19岁的她发表了一项个人“独立宣言”,宣称“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在当时法国的第一高等学府巴黎高师读书时,她与萨特、梅洛·庞蒂、列维·斯特劳斯这些影响二战后整个思想界的才子们结为文友。 1929年获巴黎大学哲学学位,并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 1945年与让-保罗·萨特、莫里斯·梅格-庞蒂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 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女性主义经典。 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
主要作品
波伏瓦一生著作甚丰,其中以荣获龚古尔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名士风流》、被奉为女权主义圣经的理论著作《第二性》和鸿篇巨制的四卷本《波伏瓦回忆录》最为突出。20世纪50年代,波伏瓦访问中国,遂有《长征》(1957)问世。其他重要作品有《永别的仪式》、《达官贵人》、《女宾》、《他人之血》、《存在主义与民族智慧》、《西蒙·波伏娃的美国纪行》、《论老年》等 「老年」代表一個人於根本存在上的改變。它最顯而易見的,就是「無數的事物一去不復返」。如果有人不為失去那些事物而遺憾,那是因為他不曾愛過它們。我覺得,那些輕易就接受「老年」、歌頌「老年」這件事的人,他們沒有真正熱愛過生命。 ——西蒙.德.波娃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父亲是法院的辩护律师,母亲是虔诚的天主教信奉者,父母均是天主教徒。 情感生活 萨特和波伏瓦的爱情故事被传为美谈,从他们相爱的1929年起,一直到萨特1980年逝世。他们一起共度了51个春秋。尽管他们一直没有履行法律上的结婚手续,甚至一直各自保留了自己的住房。 1931年,西蒙娜到马赛教书。萨特则到勒哈佛尔任教。这期间,一个名叫奥尔嘉的女子走进了他们俩的生活。这个三角关系虽然在二人的爱情旅途中占了很短暂的时间。 1939年,二战爆发。萨特上了前线。在炮火的间隙里萨特每天都给他“亲爱的迷人的河狸(“河狸”是西蒙娜的昵称)”写情书。
人物影响
虽然中国缺少西方意义上的女权运动作背景,但随着西方女权主义文论的涌入,波伏娃的女性主义理论也同样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妇女文学界,这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上均有明显的体现。无论是作家还是评论家,几乎都直接地运用了波伏娃的理论,或间接地受其影响。不加粉饰和修改地奉献出来。
人物评价
西蒙娜·德·波伏娃是出人头地的作家群中的一员,是划时代的前锋。她的一生、她的作品和她的斗争导致法国及整个世界女性和男性的醒觉。(法国总统密特朗评)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美国的声誉很高,远远超过萨特。她为全世界的妇女打开了一道门。她的《第二性》改变了全世界人类亿万人的命运。(美国女权运动家凯特·米列特评)
人物争议
波伏娃是个备受争议的人,保守主义者指责她敌视男性,无视男女差异,破坏传统家庭观,其结果势必造成离婚率和单亲家庭的增多,造成男女对立,社会矛盾增多;而自由主义者则认为她的观点有平均主义之嫌,不仅如此,她还受到了一些女权主义者的批评。 她的作品《第二性》曾经使她遭受到恶毒狂怒的攻击,诸如“性贪婪”、“性冷淡”、“淫妇”、“慕雄狂患者”、“女同性恋者”等恶骂之声仍不绝于耳。但是,这一切不能阻止她将自身作为反传统、追求个体独立的典范,
作品简介
《第二性》是法国思想家西蒙娜·波伏娃创作的社会学著作。 作者以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景,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 此书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方妇女的“圣经”,被誉为“女性圣经”。 2015年11月,该作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20本学术书之一。
作品内容
被奉为"女性主义圣经"的《第二性》分为I、II两卷: 第I卷,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和女性神话在文学中的体现等方面来分析女性的处境; 第II卷,从存在主义的哲学理论出发,研究女人在出生、青春期、恋爱、结婚、生育到衰老各个阶段,以及在农妇、女工、妓女、明星或知识分子等各个阶层中的真实处境,探讨女性独立可能的出路。 波伏瓦提出了女性获得经济独立的必要性,也强调了只有女性经济地位变化才能带来精神的、社会的、文化的等等后果,只有当女性对自身的意识发生根本的改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第二性》所引用的材料丰富翔实,论证相当严密。波伏娃深谙人类学家关于原始社会的著述,又熟稔精神分析学家、外科医生(包括生物学家、生理学家等)、性学家、批评家、经济学家、东方学家等等的作品,这些引文既能充分为论点作证,又增加了行文的趣味性,使这部学术著作不致显得枯燥乏味。
创作背景
法国大革命尽管响亮地提出了"天赋人权"的口号,但那只是男人才享有的权利。不论是制宪会议的温和派还是国民公会的激进派,在他们高喊"平等"的同时,都一致坚持妇女应回到家庭和厨房中去,履行"造化"所要求她们的贤妻良母的职责"。1804年颁布的《拿破仑法典》,更是完全把妇女排斥在公民资格之外。其中的第213条明确规定"妇女应该服从她的丈夫",妇女的经济、社会活动必须经过丈夫同意,家庭财产严格由丈夫支配。法国妇女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直到1944年戴高乐临时政府时期才迟迟获得。这不仅比其他欧美国家落后了一大截,甚至迟于亚洲的斯里兰卡等国家。一方面两性不平等的现象相当严重和普遍,另一方面女权运动的发展却滞后于其他国家。譬如美国,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女权运动就已轰轰烈烈地展开。 法国妇女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妇女解放运动的滞后,不能不促使那些具有强烈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学者去思考、去探充。波伏娃生在法国,长在法国,作为一位思想独立前卫的女学者,对法国妇女问题的体会更是深切。她敏锐地发现这场女权运动的高潮在法国不仅来得缓慢,而且具有先天的缺陷,即仅限于资产阶级妇女,没有触及更为广泛的其他阶层的妇女;仅停留在要求受教育平等、财产继承权平等这样一些具体权利,没有触及到父权制社会本身。于是,她通过个人的体验和对其她妇女的观察对妇女社会地位问题进行了历史的哲学的思考,提出了真正的更高意义上的性别平等,从多角度深刻地分析了妇女现状及其形成原因,从而完成了《第二性》一 书。
作品思想
波伏娃的《第二性》把存在主义哲学运用到对于女性状况的分析和研究中。系统地阐述了她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思想观念,勇敢地向世俗宣言:"我们将以存在主义的观点去研究女人,给我们的全部处境以应有的重视。"我们的观点是存在主义的观点。基于上述存在主义的立场,作者立足于人类意识的宏阔视野,从神话、文学作品中极力捕捉男性意识的闪光,对两性的人类文明进行了探索并指出男人如何通过将自己定义为自我,将女人定义为他者而确立男性的本体地位的。她写到:"定义和区分女人的参照物是男人,而定义和区分男人的参照物却不是女人。她是附属的人,是同主要者相对立的次要者。他是主体、是绝对,而她则是他者。" 对于女性的"第二性"、"他者"地位的形成原因,作者阐述道:"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只有另一个人的干预,才能把一个人树为他者。"也就是说,她认为女人的"他者"地位总是和她的总体"处境"息息相关的,是存在主义的。 一是,源于父权制度和父权意识。波伏娃认为:"要女人呆在家里的父权制,才确定她是感情的、内向的内在的。"正是在男性意识的主导下导致了女性"内在性"的形成。 二是,源于女性的"内在控"。从生物学角度而言源于她的生育功能;从历史角度而言源于历史的劳动分工:抚养幼儿。正是生育和抚养幼儿等女性的这种所谓的"内在性"限制了她的"超越性",使她成为"他者"、"第二性"。因此,波伏娃认为男性是外在的、超越性的自我;女性则是自在的、内在性的自我。
作品影响
基于现实生活的发展,波伏瓦满怀信心地看到女性未来的解放,虽然她并没有提出多少切实可行的方案,但这并没降低《第二性》的理论价值。 该书出版后在法国引起轩然大波,加缪指责她"败坏法国男人的名誉",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对《现代》杂志的编辑说:"有关你们女老板的阴道的一切,现在我都知道了。"梵蒂冈把它列入禁书目录。 最初的反对声浪过后,是无数的灵魂被震撼,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和无限新的可能。 《第二性》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女性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方妇女的"圣经"。 波伏瓦由此被称为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的"精神母亲"。 《第二性》在法国出版后首周卖出2万册,迄今,它的法文版累计销量已超过300万册。 1953年,《第二性》被译成英语,而后又先后被译成德语、西班牙语、丹麦语、波兰语、葡萄牙语等17种文字。 波伏瓦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多读者的女性作家。
作品评价
评论家认为:"这部著作,虽然是综合的,却力图将精神分析学、社会的和历史的批评结合在一起,去理解历代对女人的不公,以便赞助争取妇女地位的完全承认的斗争。作为一部教育和有效地培养青年的书,它帮助一代男女获得更多的智慧,因而也获得真正的自尊。" 《第二性》由于运用了综合评论的方法,细致地分析了女性生活各方面、各阶段的问题。诚然,波伏瓦是立足于存在主义观点来谈论女性的。 批评家加埃唐·皮孔指出:"波伏娃比任何人都更好地体现了将小说与哲学结合在一起","她在重要的《第二性》中将这些观点用于社会问题,如妇女处境的问题"。
《第二性》 经典语句
1.“女性是第二性,排除在男性以外的“他者”。权力归于男性,女性仅仅是附庸。附庸的庇护来自权力,歧视也来自于权力。事实就是如此,谁家生了女儿也还是叹惋一阵儿。连在性交中,女性都是处于被动和守势,像个容器,收纳男性的欲望。” 2.“夫妻是这样一个共同体,它的成员失去了独立性却不能够摆脱孤独;他们是一种静态的结合,是“同一个人”,而不是在维持一种动态的、充满活力的关系。” 3.“但情况依然是,女人打扮得越漂亮,她就越受到尊重;她越是需要工作,绝佳的外貌对她就越是有利;姣好容貌是一种武器,一面旗帜,一种防御,一封推荐信。” 4.“人们常说,女人打扮是为了引起别的女人的嫉妒,而这种嫉妒实际上是成功的明显标志;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目的。通过被人嫉妒、羡慕或赞赏,她想得到的是对她的美、她的典雅、她的情趣——对她自己的绝对肯定;她为了实现自己而展示自己。” 5.“服饰对许多女人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们可以使女人凭借幻觉,同时重塑外部世界和她们的内在自我。” 6.“肖伯纳说,让人们受到束缚比让他们摆脱这种束缚更容易,只要这种束缚会带来利益。” 7.“打扮不仅仅是修饰,它还表明了女人的社会处境。” 8.“想想也真可悲,”米什莱写道,“女人,这个相对的人,只能作为夫妻中的一员来生活,她往往比男人孤独。他广交朋友,不断有新的接触。她若无家庭则什么也不是。而家庭是一种摧残人的负担;它的全部重量都压在她的肩上。” 9.“ 一种没有雄心也没有激情的金光闪闪的平庸,漫无目的,无限地周而复始的日子,缓缓地滑向死亡,不寻思原因的生活。原封不动地保存和重复世界,看来既不可取,也不可能。” 10.“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造就的。” 11.“人们将女人关闭在厨房里或者闺房内,却惊奇于她的视野有限;人们折断了她的翅膀,却哀叹她不会飞翔。但愿人们给她开放未来,她就再也不会被迫待在目前。” 12.“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女人,她是变成女人的。” 13.“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又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每一种事物都在诱使她走容易走的道路;她不是被要求奋发向上,走自己的路,而是听说只要滑下去,就可以到达极乐的天堂。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14.“如果女人只是一个消极的实体,男人所支配的不过虚无而已。他自以为他正在攫取使他丰富的东西,实际上那只是幻念。” 15.“真正的价值并不源于外在的事物,而是源于人心。” 16.“司汤达:妇女解放不只泛泛地打起自由的旗号,还要凭着个人幸福的名义。爱情决不会丧失什么东西,相反,当女人与男人平等之时,她越是能完全理解他,爱情便越是真诚。” 17.“几乎没有什么工作能比永远重复的家务劳动更像西西弗斯所受的折磨了:干净的东西变脏,脏的东西又被搞干净,周而复始,日复一日。家庭主妇在原地踏步中消耗自己:她没有任何进展,永远只是在维持现状。她永远不会感到在夺取积极的善,宁可说是在与消极的恶做无休止的斗争。” 18.“然而事实上,当两个人一方面彼此憎恶,另一方面又必须相依为命时,这种关系并不是人类一切关系中最真诚、最动人的,宁可说是最可怜的。” 19.“爱是一种外向的活动,一种指向另一个人、指向与自己相分离并明显有别于自己的存在、指向可以见到的终点——未来的冲动。” 20.“婚姻的悲剧性并不在于它无法保障向女人许诺过的幸福(保障幸福这种事本来就不存在),而在于它摧残了她;它使她注定要过着周而复始的千篇一律的生活。”
波伏娃&萨特
这世界最美好的东西,无外乎两种,第一是爱,第二是自由。 可是,当你爱上一个人的时候,你的身心通常就无法自由了。 那么,一个人,可以既拥有爱又拥有自由吗?法国女作家西蒙波伏娃,她就做到了,既拥有爱又拥有自由。当然,幸运的波伏娃还拥有别人羡慕的文学成就和举世名声。 提到波伏娃就不得不提萨特。提到萨特,也不得不提波伏娃。两人互相爱慕,互相影响,也互相成全。 如果波伏娃没有遇到萨特,遇到的是别的男人,会是什么样子呢?估计陷入俗套结婚生子,那还有写出惊人之作《第二性》的波伏娃吗?波伏娃这一生,虽然没有结婚,但总是被爱情围绕的。当然,一生挚爱,是萨特。
1929年,在法国的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萨特哲学会考第一名,西蒙获第二名。这一年,萨特二十四岁,西蒙二十一岁。而此时,他们之间的爱情还只是智力上的相互敬慕。据西蒙晚年回忆:他们一开始的恋情主要是字语的(ver-bol),而这“也许是我们关系如此持久的原因”。 考试结束后,萨特与西蒙的来往频繁起来。当西蒙准备到乡下家中去度假时,两人开始意识到即将到来的分离的痛苦。几天之内,他们间的关系从智力的讨论变化为肉体的吸引。西蒙后来回忆道:“那个夏季,我好像被闪电所击,一见钟情那句成语突然有了特别罗曼蒂克的意义。”“当我在八月初向他告别时,我早已感觉到他再也无法离开我的一生了。” 在乡间的日子里,西蒙极为苦恼。或许是真诚的爱感动了上天,一个清晨,她的表妹跑进来轻轻告诉她:有个青年男子在田野里等她。果然是萨特。 于是,他们相爱了。只是,萨特不是普通之辈。萨特告诉波伏娃,他需要偶然的爱情。作为一位作家,他需要新鲜感与刺激。而这显然只是一个借口。但也可以理解。相信只要是女人,听到这话,估计心里也会很别扭的。不过,波伏娃也是常人,她同意了萨特的要求,与他签订这样一份口头的爱情合约。但前提是她也可以有所谓偶然的爱情。两人完全平等。即两人不需要对彼此忠贞。即肉体不忠诚但精神忠诚彼此。
于是,在这样的一份爱情合约面前,波伏娃既有了萨特的爱,她还有爱上他人和被他人所爱的自由。于是,波伏娃享受着一场又一场的爱情。她在萨特不老的爱情里编织着各种仙梦的小姑娘,哪怕在她四十多岁荷尔蒙减少、更年期来临之时,依然有小她多年的少年郎向她扑来。男人可以将性、爱、婚分得清清楚楚,可女人正如西蒙所言:当女人倒下来的时候,注定是要受奴役的。可波伏娃也做到了这点,她也可以把性、爱、婚分得清清楚楚。 在1950年,波伏娃写到:“我渴望能再见你一面,但是请记得,我不会开口要求要见你。这不是因为骄傲,你知道我在你面前,毫无骄傲可言,而是因为,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的见面才有意义。”这是波伏娃的《越洋情书》,由此可见,她的爱透着多么深刻的理性。 当然,波伏娃的自由来源于财务自由。她一生在经济上又与萨特是互相独立,完全不依附男人的新女性;一生游遍了世界各地,享尽了人间的良景美肴。她真的可以做到任何时候都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和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 当然,支撑波伏娃生命的,不是爱情,也不是自由,而是她的事业,她的写作。也正因为她有事业有写作,所以,她才不执著于一个男人的爱情。 她和萨特相爱的1929年起,一直到萨特1980年逝世。他们一起共度了51个春秋。尽管他们一直没有履行法律上的结婚手续,甚至一直各自保留了自己的住房。1931年,波伏娃到马赛教书。萨特则到勒哈佛尔任教。这期间,一个名叫奥尔嘉的女子走进了他们俩的生活。这个三角关系虽然在二人的爱情旅途中占了很短暂的时间,但却留给西蒙足够的题材来完成她的处女作《不速之客》。1939年,二战爆发。萨特上了前线。在炮火的间隙里萨特每天都给他“亲爱的迷人的河狸”写情书。(河狸是西蒙的昵称) 她在和萨特分开的日子里,她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第二性》的创作上。波伏娃雄辩地指出,人类的制度和文化把女性限制在她的内在性中,让她变成他者,变成客体,男人直接面对世界,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超越性,而女人却只能作为男人的附属物,通过物化自我来实现价值。只有摆脱这种内在性,摆脱被物化的地位,只有和男性一样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领地,女人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实现和男人的手足关系。 波伏娃的选择是她对自己思想体系的践行。所有人为自己负责,隐藏的另一层含义便是,任何人无须为对方负责,互不亏欠,互不承担;而直面作为生存主体的孤独,意味着,任何和他人的关系相对于个人的主体性都可以是短暂的、临时的、次要的。这个,才是波伏娃从自己的理论出发,接受的那份契约的真实内涵。所以,没有婚姻,消灭独占的欲望,战胜嫉妒,彼此都可以去爱任何人,只要愿意。
显然,《第二性》投射了她的生活方式以及她和萨特的爱情。《第二性》一出版,立即引起了轰动。它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方妇女的"圣经"。波伏娃以此书奠定了自己的江湖地位,从此,一生无忧,且死后还享受亿万人追捧。这份荣耀和殊荣,简直是羡煞世人。 只是,波伏娃一生没有孩子。宋美龄、张爱玲、可可香奈儿,这些传奇的女人都没有孩子。 波伏娃与萨特的关系一直备受人们关注。他们曾就一些敏感问题回答过记者的提问。谈到不生孩子的选择,波伏娃说:“对我而言,那是理所当然的。并不是我对养育小孩这件事本身感到厌恶。当我还很年轻,并憧憬着与表兄杰克缔结一个布尔乔亚式的家庭时,我也许想要有小孩。但我与萨特的关系主要是建立在知性而非婚姻或家庭的基础上,因此我从无生小孩的欲望。我并没有特别的欲望去复制一个萨特。” 当波伏娃的崇拜者对她说:“您拒绝孩子,婚姻,这太浪漫了。”她沉默不语,转身望向车窗外。我愿意大言不惭的说一句,我也是波伏娃与萨特的孩子。她留下的孩子是她的《第二性》。 于传奇的女人来说,风华绝代,这个词形容最为贴切。因为自己太出色,就算有后辈也难以超越且显得平庸。或者说,她已经够风华够幸运,以至于花光了后代的所有运气。
波伏娃一生未婚,但是死后却和萨特合葬在一起。 1980年,萨特死后,波伏娃作《永别的仪式》,并在萨特的墓志铭上写道:他的死使我们分开了,而我的死将使我们团聚。”巧合的是,在萨特离世几乎整整六年的那一时刻,波伏娃去世,并与萨特合葬于巴黎。于是,她和他永远地在一起。 都说,爱情是婚姻的坟墓,但没有婚姻爱情则死无葬身之地。波伏娃和萨特一生未婚,她们不仅有葬身之地,且葬在了一起。这才是永远,这才是浪漫。 这最后的合葬,了却她一生未婚的遗憾,此生达成圆满。
萨特和波伏娃 应邀访问中国
1955年9月萨特和波伏娃应邀到中国访问。对他来说中国是一个陌生的国度,而在中国,除几个法国文学专家外,人们对萨特也几乎一无所知。11月2日,中国《人民日报》发表了萨特的文章《我对新中国的感受》,萨特在法国《观察家》上也发表了《我所看到的中国》一文,谈到他对中国的感受。 《我对新中国的感受》摘录 让·保罗·萨特 这个伟大的国家正不断地在转变。当我到达这里的时候,我那一些法国朋友们从中国回到法国后所讲的情况已经不再完全正确。等过了一个星期,我再说的话,也不会是完全正确的了。 我在沈阳住了不到一个星期,等我回到北京的时候,北京的面貌,在某些街道上和某些市区里已经变了样子:有一些房子已经完工,另外一些又在动工。象我这样一个人来到这样一个国家住了四十五天,而这个国家的历史是那么样的丰富,它当前的情况又是那么样富有活力,所以最好的办法只有不讲话。可是,我的中国朋友们却要我谈谈对于中国的感想。我认为他们想知道的是,那一些事情引起了一个最不了解情况的旅客的注意。既然是这样的话,不了解情况倒变成了一种优点,而初步的印象也许会包含一些真理。我所看到的也就是大家都看得到的东西:中国已经显示了它的无所不包的容貌。至于一些特定的真理,那是下一步专家们的事情。 正如你们可以想象得到的,首先令人吃惊的是你们任务的巨大。在几年以前,照你们的说法,你们的国家还是一个“半封建和半殖民地”的国家。在好些地区,你们农民的生活还和一千年以前没有多大区别。你们现在决定用五十年的时间,来追上一千年的历史,把你们的经济制度、社会结构、甚至语言文字,都彻底改变。关于这一事业的伟大性,人们在巴黎读了你们的书籍,看了你们的报告,也还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可是要真正掌握这个伟大性的尺度,那却非得要亲自来到你们这里,参观了东北的大工厂,在归途走过你们的农村,在同一天里面,看到了鞍山的高炉和附近土墙茅舍的乡村,农民们有的还在徒手耕作。每一天,每看一眼,必定要同时看到古老的中国和未来的中国,才能够懂得你们当前的情况正是这个了不起的和生动的矛盾所构成的。 这就是不管什么时候都可以使人得到的一种最肤浅和最仓促的观感。一开始,人们就看得到你们事业的多种多样性:中国必定要能够自己制造飞机、载重汽车、拖拉机,但也必定要扫除文盲,同时作家也必定要改造自己,然后改造他们的作品,以便适应新的公众的需要。但是,只要对你们的各种问题做了稍为深入一些的考虑,特别是,只要听到你们专家的谈话,人们就会发现,你们的一切任务都是互相联系着的,都是彼此锲合着的,好象在每一件事情里面,任何后果都会反映到原因上来,使原因再起变化。不错,只有发展重工业才能使农民得到拖拉机来完成农业集体化。但是,反过来说,如果集体化运动不从今天起就在农村中大规模发展起来,那末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会遇到严重的困难。在完全另外一个领域内,你们想用音符来代替汉字,以便简化汉文的学习,并且在借用或制定新的技术名词时获得便利。这样一来,文字的改革就更可以为生产服务了。然而,反过来说,发音的统一是文字改革的先决条件,而发音的统一又大部分要依靠交通:如公路、铁路、车辆等等,总而言之,工业生产又反过来变成文字改革的必要工具。这样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如果你们不耐心地帮助一个外国人来了解的话,那末,他看到了你们一切事业的错综关系,也许会弄得迷失路途,白白地转起圈子来。过了几天,一个外国人所感到惊讶的,将是你们的远见。他很快就会察觉到,你们的政府不但不把这种错综的关系看做是额外的困难,而且还把它当做是达到目的的最可靠的方法。你们的综合精神和辩证精神总是全面地来处理问题。你们决不肯孤立地对待问题,你们总是把你们整个社会最不相同的现象结合起来看的。在听你们谈话的时候,人们终于会清楚地了解到,每一个特定部门的进步,怎样会促进其他一切部门的进步。 当我们来到北京的时候,请你们相信吧,我们这些欧洲人也曾读过许多有关新中国的书籍和文章。但是,这些作家都是你们的朋友,究竟应该采取些什么办法并不需要他们来决定,所以他们往往不由自主地有一种倾向,即强调你们前进的道路上那些象里程碑似的困难。他们担心地说:“不过,文字是在中国各个不同地区发生联系作用的呀。假如我们的中国朋友们把文字拉丁化起来,那末,中国的北部同南部,东部同西部的文化联系,就会受到破坏的呀。”因此,我们来到贵国,心里面充满了这一类令人担心的问题,同时也沉重地带着许许多多问题,慢慢地向你们提出。我们察觉到,你们对于这些问题是没有不接头的,但是你们是从实行方面来考虑这些问题的。你们决不从这里面找一些借口来推拖。你们只在这里面看出,应该依着什么次序来解决问题。因此,我们想向你们提出的问题,就没有多大意义了。你们的解答就在组织工作和工作方式里面。既然统一发音是文字拉丁化的必要条件,那不要紧,你们就先把语言统一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