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楞严经3
这是一篇关于楞严经3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九次第定,独头意识,涅槃,菩提:觉道,轮回根本。《楞严经》是佛教中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其内容深刻、结构严谨,对修行者的修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是一篇关于佛教因果观的思维导图,佛教因果观既非消极的宿命论,亦非功利的交易观,而是揭示生命本质的智慧法则。它要求修行者以"因果如镜"的觉悟,在当下每一个选择中种下善因,在持续的觉知中转化业力,最终实现从"被业力牵引"到"自主命运"的超越。
这是一篇关于大乘大集十轮经序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地藏,开头,8、十轮,7、大集:1、众生、菩萨无量 2、因缘无量,6、乘,5、大,3、最初教我们证入禅定,4、修行前题条件,2、内容厚重八品十卷。
这是一篇关于释迦牟尼佛的示现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佛的多面示现,佛的戒行与形象,佛的成佛示现,佛的涅槃与常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七夕活动策划
南北粽子
绘本阅读理念
创作工具思维导图
快速阅读核心技巧
自媒体教学笔记
茶文化旅游
演讲活动策划方案
2010年管综:学者追求真理
《老年社区服务》项目单思维导图
楞严经3
轮回根本
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菩提:觉道
菩提的含义
梵语“菩提”意为觉悟
指达到对宇宙真理的完全理解
指脱离生死轮回的智慧
菩提
真性菩提
实智菩提
方便菩提
涅槃
概念解释
涅槃含义
佛教术语
指灭尽烦恼,达到解脱状态
意味着生死轮回的终结
涅槃境界
超越生死轮回
心灵的最终归宿
涅槃的种类
有余依涅槃
有余依身
仍存有身体
但已无烦恼
无余依涅槃
无余依身
彻底解脱,无身体存在
烦恼和业力彻底灭尽
最高境界
真正的终极解脱
不再受生老病死的限制
独头意识
定义
指不依赖外境,独立存在的意识
意识的分类
六识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
八识
前六识
末那识
指不依赖外境
独立存在的意识
八识之一
与独头意识的关系
末那识与独头意识不同
末那识涉及自我意识
独头意识指独立意识活动
功能与特性
自我中心
维持个体自我意识
与“我”相关的思考
对“我”进行保护和执着
与阿赖耶识的联系
末那识从阿赖耶识中提取信息
影响个体对事物的感知和理解
潜意识层面
不易被直接察觉
影响深层心理活动
影响情绪和行为模式
修行中的作用
认识末那识的重要性
有助于理解自我执着
通过修行减少自我执着
达到解脱和觉悟
在禅修中的观察对象
观察末那识的活动
洞察其对现实感知的影响
阿赖耶识
意识的基础
存储种子
种子:业力的潜能
业力:行为的潜在力量
与因果律相关
因果律:佛教中的因果关系
业果:行为的果报
佛教哲学概念
深层心理
潜意识:不为意识所察觉的心理活动
心理活动:内心的动态过程
心灵的仓库
存储经验
经验:个人经历的累积
经验的转化
影响行为
行为:个体的行动表现
行为的决定因素
转化与解脱
修行的目标
消除无明
无明:无知或错误的认识
无明的消除
达到涅槃
涅槃:佛教中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
涅槃的追求
业力的净化
净化业力
业力的净化过程
净化业力的重要性
超越轮回
轮回:生死循环
超越轮回的途径
与五蕴中的“识蕴”相关
散位独头意识:我们人一天这个散乱心,分别种种
狂乱独头意识:狂乱,就是这个人发癫狂了
梦中独头意识:在做梦的时候,梦见种种色色,
定中的独头意识:见、闻、觉、知都灭尽了,但是那独头意识在定中还活着,
与“五识”相对
五识:依赖外境的五种感觉意识
观察内在
通过冥想等修行方式观察独头意识
了解自我内在的运作机制
消除烦恼
识别并断除独头意识中的烦恼根源
达到解脱境界
九次第定
色界四禅
初禅
离生喜乐
离欲
心得清净
有觉有观
感觉到身心的愉悦
专注在愉悦的感觉上
二禅
定生喜乐
心进一步专注
喜乐更加深入
内观
内在的观照
心灵的平静
三禅
离喜妙乐
超越了喜悦
感受到更微妙的快乐
心一境性
心完全集中
与所观对象合一
四禅
不苦不乐
超越了苦与乐的感受
达到完全的平静
舍念清净
心无杂念
清净无染
无色界四定
四空定
空无边处定
心专注于无边的虚空
感受到无边的空旷
识无边处定
心专注于无边的识
感受到识的广大
无所有处定
心专注于无所有
感受到一切皆空
非想非非想处定
心超越了有想与无想
达到非想非非想的境界
灭尽定
一切心识灭尽
无所有处定之上的境界
特点
心识完全停止
不起任何念头
功用
暂时解脱生死轮回
为证悟涅槃的准备阶段
修行者
高级修行者
须具备深厚的禅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