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小说情节
高考小说情节全总结,详细梳理和分析了高考小说情节的相关知识点,包括情节的类型、结构、手法以及作用等方面,以帮助考生全面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考点。
编辑于2024-12-24 23:22:21𝓝𝓸𝓿𝓮𝓵 (𝟐) 情节
“情节”
情节的梳理
基本格式
1)基本格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
2)概括格式:小说以……为线索(或"围绕着……"),先写……,再写……,最后写……
角度
1) 按时间: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高潮往往是矛盾冲突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
2)按空间(场面)
3)按线索:人、物、事、情等。
宏观分析,情节作用
角度一
开头段
(1)悬念式开头:①概括开头段内容;②指出作用:造成悬念,引出下文的……,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或者突出人物的……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式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时间、地点、人物),渲染……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奠定……的感情基调;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
(3) 一般开头:①开门见山点明主旨②引出下文,为后面情节做铺垫③交代故事发生时间、地点
中间段
①呼应(承接)前文的……情节,揭示前文的悬念;引出后文的……情节,为下文写……做铺垫(埋下伏笔),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做铺垫;承上启下,由上文的……过渡到下文的……。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③有利于表现……的主题。
结尾段
(1)出人意料式结尾:①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②突出人物形象;③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使行文富有变化,撞击读者心灵,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耐人寻味;④有利于表现……的主题;使主题更加丰富。
(2)卒章显志式结尾:①解释前文……的悬念,显得合理自然,水到渠成。②解释了……的主题或创作意图。
(3)戛然而止式结尾:①通过留白(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想象,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为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留下了空间。
(4)悲剧式结尾:①与前文的美好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②能更好地塑造人物……的性格;③有利于表现……的主题;深化小说……的主题;④结局令人感动(惋惜),引发读者对……的思考,耐人寻味。
(5)喜剧式结尾:①情感体验上,符合主人公(作者、读者)的理想愿望和情感追求,使读者产生阅读的欣慰和愉悦感;②主题上,彰显人性(真善美、道德、法律、社会、人民、真理、宽容、智慧)的巨大力量,反映人民(作者)对幸福美满人生的向往;有利于表现……的主题;深化小说……的主题;③表达效果上: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6)首尾呼应式结尾:使小说内容完整,结构紧凑严谨, 强调……的主题,加深读者印象,引起读者共鸣。
(7)补叙式结尾:对上文情节的呼应,或解释悬念,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角度二
(1)从情节方面说:点明题旨、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引出下文、做下铺垫、埋下伏笔、照应前文、承上启下、推动情节、陡生波澜、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卒章显志、深化主题、留下现象等。
(2)从人物方面说:表现人物心理、凸显人物性格、丰富人物形象等。
(3)从环境方面说:描写自然环境、暗示社会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4)从主题方面说:丰富、深化和突出主题等。
(5)从读者方面说:激发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留下想象空间等。
微观探析 -如何写好情节
叙述特征 (如何说)
人称
分类
(1)第一人称:①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抒胸臆,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②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真实自然,但表现受限)
(2) 第二人称:①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②抒情自由灵活,便于感情交流,容易感染读者。(亲切抒情)
(3)第三人称:①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②更能从多方面自由地反映现实(客观灵活,但缺乏亲切)
补充命题:人称变换
a.从"我"到"你"("他"),跳出自我,增加客观性、亲切性、说服力。b.从"你"到"我",增加真实性,使人如临其境,有时有自嘲的意味。c.人称交叉: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第一人称的人物独白、对话。
视角
视角分类
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往往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1) 自由灵活,叙述人不受时空的限制,人物和事件可以自由表现; (2)能让读者对人物和事件有一个全面而具体的了解,最大限度地展示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
限制视角
主人公视角
(1)自然而然地带给读者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真实感; (2)便于揭示主人公自己的深层心理; 注:对于其他人物,也可以从外部进行描写。
见证人视角
(1)使得主要人物的形象更客观,更完整。 (2)必要时叙述者可以对所叙人物和事件做出情感反映和道德评价,为作者的间接介入提供方便。 (3)见证人在叙述主要人物故事的时候,由于其进入场景,往往形成他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间的映衬、矛盾、对话关系,这无疑会加强作品表现人物和主题的力度,有时则会推动情节的发展。 (4)这种视角虽受到限制,但通过叙述者倾听别人的转述,也可以灵活地改变叙事角度,以突破叙述者本人在见闻方面的限制。
特殊视角
儿童视角
儿童的特点是天真有趣,调皮可爱,善良纯洁,好奇心、想象力强。采用儿童视角,更能增加故事的真实感,更能客观地表现世界,直抵人心或生活的本质。展现的儿童世界,便于与成人世界进行对比,有利于形成温暖、活泼的表达风格
女性视角
①女性敏锐的观察力,使情感更加细腻,引人入胜。②以母性情感的笔触,表达对弱者的同情、怜悯;或以女性口吻表达对强权的反抗,对自由的渴望。③塑造了xxx的女性形象,以其xxx的心理,展示其心路历程,推动情节的发展。
动物视角
①以动物的眼光看世界,给读者一种崭新的体验,更有情趣,更加客观、冷静、真实。②动物展示出的心理活动,往往与人的心理活动交替进行,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③动物非人类,可见生活中的事物被漠视的程度之严重,引人深思。④能突出作者真正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补充命题:视角变换
一篇小说的视角并不是唯一的,可多个叙述视角交织转换(故事套故事或听他人讲故事)。每个叙述视角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但穿插起来主题。可以使叙述立体化,能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和
叙述顺序
(1)顺序:事件由头到尾依次叙述,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条理清晰。
(2)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可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和结构的单调,使叙述行文曲折有致。
(3)插叙:①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②丰富小说内容,使内容更充实。③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④深化文章……的主题。
(4)补叙:补充交代……,使内容更充实,结构更完整;丰富了文章内容。
(5)平叙: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叙述方式
1.对话。小说多用对话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的内心等,使叙述的情节集中。
2.现实与回忆交织。现实与回忆交织,把对 x xx 的真实感受与对 xxx 的回忆巧妙融合,推动故事情节 xxx 的发展,有利于展现人物 xxx 的心理,突出人物 xxx 的形象。将时间跨度大、内容复杂的故事情节进行艺术化处理,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和可读性。现实与回忆互相映照,使小说情节更具张力,使主题的表达更加厚重且深刻。
3.场景集中与转换。场景集中指故事情节集中在一个场景发生,这样可使故事结构紧凑;场景转换指空间场面的转换。场景是小说的环境,可紧扣环境描写的作用回答。
叙述节奏,叙述腔调
腔调
叙述腔调包括"讲述"与"显示"。叙述者的叙述中有其自身的情感、判断的称为"讲述",传统小说惯用"讲述" 小说在叙述中往往会交叉使用"讲述"和"显示"。
节奏 一张一弛,一波三折
加速
加速一般用于次要情节,一笔带过。加速是"张",是跳跃,是略写,读者一般可以快速阅读,粗略品味。
减速
减速一般用于关键情节、精彩之处。减速是"弛",是详写,是工笔般细致的描绘,多用描写手法,读者要慢慢阅读,细细品味。
结构
结构特点 (线索及作用)
分类
(1)单线结构
(2)双线结构
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
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③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
明暗双线的好处: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叉推进,平行展开,相互呼应,彼此映照)使故事情节生动(紧凑集中),跌宕有致(引人入胜,曲折紧张);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题。
特殊结构
(3)一波三折式结构(摇摆式结构):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4)欧亨利式结尾(突转式结尾):指小说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美国欧·亨利最擅长这种结构,故称"欧·亨利式"。作者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一真相又符合情理,结尾的突转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分析时,一要分析其结尾的出人意料,而要分析其结尾的合理性(即分析前文的铺垫、伏笔、暗示等)。
(5)延迟式情节: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体现小说的结构张力(使小说故事富有张力)。
(6)蒙太奇式。也叫"镜头组合式",即运用电影蒙太奇组接法,把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镜头或场面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结构。几个镜头的衔接,能造成一种意境,表达出作者的思想。
(7)横断面式。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如《半张纸》。
(8)意识流式。即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的意识流结构。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如《墙上的斑点》。
作用
结构技巧
(1)悬念(吸引读者关注、引人入胜、满足读者的心理期待)
(2)照应(能使小说的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3)抑扬(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4)铺垫(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构成伏笔和照应,使作品针线细密,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5)突转(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6)对比(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等。
(7)巧合(内容集中,矛盾更突出,冲突更激烈,人物性格更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