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念佛
念佛,全文分三:一、共修缘起;二、为何念佛;三、如何念佛甲一、共修缘起。详细阐述了佛教修行的整个过程和多个关键要素。
编辑于2024-12-31 14:14:04念佛
新录音1387 请大家为了度化如虚空般的众生,发殊胜的菩提心,并且如理如法地谛听。 全文分三:一、共修缘起;二、为何念佛;三、如何念佛 甲一、共修缘起 今天是弥陀圣诞,农历十一月十七,阿弥陀佛降生的吉祥时间,一起念佛。净土宗是最主要宗派,往昔众多丛林寺院,每到弥陀圣诞吉祥时间,都有念佛七法会,或有祝圣等念经、念佛修行。现在如此,未来亦如此,这是阿弥陀佛不共大愿、大悲加持,与众生结缘的方式。 共聚一处念佛的因缘,传承阿弥陀佛大愿,及佛教传承,特别是正在学习《佛说无量寿经》,显示阿弥陀佛因行果德,弥陀四十八大愿,及净土依正庄严,众生如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横出生死、不退成佛的殊胜修法及教法所依。学习净土经典,且有网络大众“百万念佛共修”活动缘起,及寺院正举行念佛七法会,这是寺院第一次有念佛七法会。 念佛,不仅音声上念阿弥陀佛名号;意义上,内心念佛恩德、功德,生起信愿与佛契合相应。特别究竟而言,有胜义菩提心,有实相见解,与佛法身智慧契合,由浅入深、不断增上念佛。大众正在学习净土经典,修行净土法门,因缘和合,今天共同念佛。 这是难得的因缘,弥陀圣诞一年就这一天,当然也有其余殊胜时间。为何特别重视和珍惜?由于佛是法身智慧,所显现行住坐卧各时间、地点、因缘,都是众生无勤作、自然增上福德所依。比如释迦摩尼佛降生的圣地,证悟成佛的圣地,及讲经说法的圣地,众生见之、闻之,都引生殊胜福德。与阿弥陀佛圣诞契合,也与佛度化众生缘起相应。佛加持含摄身语意每分,也含摄世间示现的每个时间、空间。因此,念佛极易得三宝加持,依此无勤作生起福德、善根。 甲二、为何念佛 分三:一、离苦得乐;二、教证;三、理证 乙一、离苦得乐 为什么念佛?轮回痛苦。三界是无常苦自性,此理已反复明确,自心也有见解,即由于轮回痛苦的缘故。另一者,众生都有离苦得乐的愿望,都希望远离不自在生死、不自在种种苦。何去何从,不得而知。依于世间衣服饮食、权势地位,只能遣除少分苦,不能遣除种种苦,特别是前世、后世不自在生死相续,不可能依于有为法遣除。 乙二、教证 为什么念佛?念佛,离苦得乐。《华严经》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以念佛因缘作为所依,就会见佛,有此能生所生因果。另一者,以见佛为因,就会成佛,念佛是成佛法门。经中之王《华严经》有此教言,《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是导归极乐、一生成佛的修行所依。这也是释迦牟尼佛在此刹土,度化众生所说众多能解脱的大乘之一。当然也有禅宗明心见性,般若宗证悟空性,密乘本来觉性智慧,此处以他力阿弥陀佛加持,摄受众生,念佛成佛。 佛断证圆满,没有三界不自在生死,佛证得大无为法智慧,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在佛地,没有任何烦恼痛苦,没有任何过失,自利利他究竟,断证功德圆满。对照自心,总有种种苦的现相。众生都希望离苦得乐,只有成佛才能达自利利他究竟功德。念佛即成佛的殊胜修法,这是释迦牟尼佛所说净土法门,也是《华严经》所说教言所依,种种经典如是宣说。 《妙法莲华经》云:“若以散乱心,入于塔庙前,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世人到寺庙,即使以散乱心,没有信心智慧,念一声“南无佛”都会成佛。《涅槃经》也说:“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念一声佛名号的善根,成佛都不会穷尽,成佛有余。佛福德远超过国王、转轮王、天王、帝释天、阿罗汉、菩萨,以念佛方式,次第增上、次第现前佛福德。此殊胜即生成佛的修行,有决定教证。 乙三、理证 从理证而言,佛不是有为法,虽在众生心前现前释迦牟尼佛化身,有生灭来去,但仅在众生心前示现的不了义世俗身。佛是大无为法身,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没有改变。念佛,与佛真如自性相应,未来得佛加持度化,自然如同佛在前,得加持,生起信心智慧,最终与佛契合相应,往生净土或见性成佛,或他力或自力,均依佛加持成就。究竟原因即佛智慧是与法界不二的法身智慧,众生以此在一切时处都有皈依处,得佛加持和摄受。 为什么念佛?一者,众生希望远离三界生死,成佛之时即如此;二者,《华严经》教证,念佛是见佛、成佛;三者,理证而言,佛是善根无尽、福藏根本,是无量善根、无量福德所依,众生依此引生无量善根福德,成佛有余。仅微少善根,成就无上佛果。 甲三、如何念佛 分四:一、信愿念佛;二、实相念佛;三、寺院佛七;四、个人修行 乙一、信愿念佛 分三:一、念佛功德;二、信愿念佛;三、如何引生信愿 丙一、念佛功德 如何念佛?众生广大无尽,即使团体、寺院、网络学习中,虽范围小,有善根的众生也非常多。现量所见有年龄差别,有智慧、能力差别,各方面不一而足。世间学校,同学们时间、年龄、聪明相差不大,有相应教法,对大家有共同进步的方法。念佛也要认识念佛方式,相应所化而转。所化众生,念佛信众广大,有不同信解、根基、意乐。所化虽广大,法门亦深广。佛法法门极为甚深广大,含摄一切所化众生,总有一种方式能度化每一个众生。广大,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极为利根的圣者菩萨,也希求西方净土;钝根,不识文字、不通经论的愚人,依于念佛也横出生死、不退成佛。对于不同凡圣所化,净土阿弥陀佛法门都殊胜。 如何念佛?十方诸佛功德不二,都是同一法身智慧。但由度化众生愿力不同有不同示现。比如释迦牟尼佛,特别大悲增上,示现难忍能忍、能行能行,在五浊恶世度化众生。有的佛在清净刹土度化众生。“若一切生中,常具足五通,于劣现劣身,此乃最难行。”圣者菩萨恒常有天眼通、天耳通等神通,却愿在不清净刹土,化现下劣众生度化众生,极为稀有难得。菩萨并不执著善根福德,而是为大悲所转,可怜下劣、卑劣众生,示现低劣之身,度化旁生。三界娑婆世界刹土,不清净、烦恼炽盛、业力炽盛,但佛在此处示现,引导众生一点点成熟。由于佛见业缘起,众生本具实相如来藏,现相上遣除障垢,就能成就。这是释迦佛示现因缘,每尊佛各不同。 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菩萨时,发四十八愿,是特别的大愿大行。众生念佛名号,信愿念佛就可以往生他成佛的刹土,往生净土,不退三界,心心念念入于无上佛果,不再退转。十方佛无量无边,阿弥陀佛大愿度化众生是第一,指带业往生。不断烦恼种子,也可以横出生死,其余自力法门无法相比。自力法门,即使证得胜解行地,有菩提心,但由于余业未穷尽,也在三界不自在受生。只有一地菩萨时,有愿力、禅定力等圣者,才自在化生。即使凡夫地菩萨,也在三界受生。虽有殊胜福报,转生为顺缘具足的所依身,但远无法与西方净土相比。即使凡夫,烦恼种子未断尽,只要不现行烦恼,一心念佛,心心念念是佛名号,“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信愿念佛无有间断,就能横出生死,凡夫亦可往生极乐世界。 往生净土,如《阿弥陀经》、《无量寿经》所说,不再退转三界,不来轮回。不用勤作修行,不用供灯、供水、顶礼、念佛等众多辛苦,也不用与他人各种不悦意,不必经历不自在因缘。在净土,不自在为佛加持,心心念念入于无上佛果,不再退转。念念当中,寂灭往昔宿业,成就解脱功德,如此殊胜。 诸佛无别功德,念阿弥陀佛,是与阿弥陀佛大愿契合相应的缘起,特别今天是弥陀圣诞。法门甚深广大,众生三根普被,只要有信愿,念佛就可以往生。即使不识文字,亦可一念往生,像张善人、王打铁的事例非常明显。相信多数人都比他们聪明,他们不识文字,业力沉重,但由于宿世善心,对佛有信心,以此念佛,横出生死、不再三界。聪明能力不要在世俗各种分别计较,一定认定方向,即求生西方。心心念念如是,不为世俗烦恼杂染扰乱,迅速成就解脱功德。 念佛,念阿弥陀佛。念每一尊佛,念释迦牟尼佛、念药师佛、念阿弥陀佛,诸佛是法身智慧,一念当中与诸佛相应,得加持和善根,善根不可穷尽,成佛有余。特别念“南无阿弥陀佛”,此时念,不仅此时有善根福德,希望此生解脱,即生解脱、即生成佛。如何实现?以信愿心实现,信愿念佛。阿弥陀佛有大愿,如正学习的《无量寿经》所说,众生只要有信愿求生净土,阿弥陀佛一定接引往生。 丙二、信愿念佛 何为信愿?有深广、事理差别。相信有西方净土、阿弥陀佛,很容易。有的以教理学习闻思而信;有的以信心听他人简单讲说即相信。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是缘分。发愿,愿离三界。三界轮回是苦,不仅理论说法,更多是现量感受。没有安乐,都是身苦、心苦各种不自在。如此不自在,为何沉迷?愿离三界。有放不下的衣服饮食、财物、亲人,这是宿世执著,实执习气。这些都是无常苦的相状,放不下终究都得放,世俗没有例外。即使秦始皇、转轮王等人类福报大的众生,也不得不放下一切。虽不想放下,但被动都得放下。 被动不如主动,主动还有更多机会。不要临命终时,才想起“我该怎么办?这么难受这么痛苦,没想到要与它们分开,没想到还会有死的时候”,那就太愚蠢。已学习生死无常、轮回痛苦,一定会死,没有例外,思维愿离三界。若说此生不解脱,下一世还有不断的生死相续,故愿离三界。 念佛,不仅念一声佛号,要有信愿。信愿是总摄,如何引生信愿,依于佛法观察思维。念佛不仅一声佛号,虽念佛有善根福德,仍需依于佛法,调伏自心、遣除过失,引生往生因缘。方法是观察与安住,观察,依于佛法思维、分析、观察。“为什么往生净土?”轮回痛苦,决定如是。以此自然愿离三界。为什么愿生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略说是《阿弥陀经》,广说是《佛说无量寿经》。何种安乐?衣食自在,住处自在,一切受用自在,心自在、解脱自在、神通自在、寿命自在。寿命多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根本不可说不可说的长久,此即净土,每分与三界比较,无比无上,全分胜出。 娑婆世界无乐唯苦,净土无苦唯乐,如同黄连与蜂蜜。通过佛法观察,思维分析,结合自心,生起修法、解脱心要,此即信愿心。若劝他人念佛信佛、学佛,也为他们说这些要点,教学相长,自利利他,自说、为他说,大家都增上智慧,增上理解,增上修行福德。愿生净土是信愿摄持。 一切所知法中,心最主要。所有心中,菩提心最殊胜。世间法无量无边,身语意作业亦无量无边。心是主要,心决定方向,心决定业的善恶,身体和语言所作是次要,心决定善恶体性。什么心最好?有善心、不善心,各种散乱心、禅定心等,心念各不同。所有心中,菩提心最殊胜。菩提心即“上求佛果,下化众生”,信愿心是特别的菩提心。往生净土,只有成佛,再无其余去处。这是阿弥陀佛大愿决定,净土加持决定。不由得你矫情、计较,到净土不由自主成佛,心心念念是清净智慧本体。不像在三界,不自在是烦恼分别杂染,净土全分是智慧大悲本体。 信愿心是特别的菩提心,最为殊胜。共同而言,“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菩提心。但什么时候成佛,什么地方成佛,确定不了。除净土法门之外,很难说这一生解脱,此生远离三界,一生成佛。即使禅宗、密乘亦如此,明心见性,自力证悟,少有现见此成就,需要极大善根福德和智慧,及很多善缘才能成功。需要有殊胜的上师、善知识摄受,自身身语意每分,都要有信心和勤作才能现前。实际上,自身每分都相去甚远,极为懈怠散乱,犹豫疑惑,故以自力证悟相距太远。 依他力加持,不经中阴,不历后世,不用再经历中阴恐怖,也不必面对后世被动的不自在,不必选择恶鬼、旁生……不用面临此种飘泊,不会面临此处境。临命终时,外气已断,内气未断时,若净业成熟,阿弥陀佛即现前,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净土。此时不经历中阴,更不可能有后世,说为“一生往生,一生成佛”。还是这一生,没有下一世,没有中阴,也没有后一世转生善趣、恶趣,没有三界。这一生如同梦一场,梦到究竟,现前净土,到达净土。净土不可能再有不自在五蕴身,不自在三界生死。在净土,即使是百千万劫后成佛,也是一生成佛,没有三界受生,说为“最后有者”,最后一生,一生成佛。 藕益大师《弥陀要解》说,净土法门是华严奥藏,法华密髓。《法华经》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众生都具佛性。《华严经》说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即净土法门。即使圣者菩萨文殊、普贤,亦求生净土,导归极乐成佛。唯一《无量寿经》说,一生成佛,是更超胜之处。《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净土经典作为所依,或通过禅课,或广闻博学,汇融汇通不同经典论典教法,才能见证净土殊胜。其余经典不会说众生成佛,一般经论很少讲众生与佛无别的实相智慧,更不可能讲如何成佛的修行,不可能讲一生成佛。 净土法门却如是显示。只要念佛,有信愿心,没有更多要求。历史上净土圣贤修行,即使不识文字的农民,也能念佛往生。只要有信心,信心纯净,即得往生,没有那么多复杂事情。只要自己不计较、不矫情,不要挑三拣四,东张西望。自心认定西方净土,就在这一生临命终时,往生净土,一生成佛。没有中阴恐怖,也没有后世不自在痛苦,完全在这一生如梦一场,醒来就到净土,是如此自在安乐。世间共同死亡四大分离,及身心忧苦都不存在。业力缘故,才有四大分离等苦;往生净土,远离各种身心苦忧。故信愿是念佛往生的所依,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行不足以证所信、明所愿。总摄为净土宗心要——信愿行。 如何念佛?从早到晚念佛名号,“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走路坐车、说话吃饭都是念佛,一声佛号。为何念?一称佛名,成转轮王都不可穷尽;一称佛名,成佛不可穷尽。如何成佛?成佛有迅速和缓慢,此时和未来,一生和百劫千生差别。都不想受二茬苦,都不想反复受伤,就这一生解脱。 如何解脱?第一,念佛。第二,迅速即生解脱,即信愿摄持。如是了知信愿二字,超越其余歧途。若非如此,会犹豫,什么是往生?何时往生?难道等一百年以后,等百劫千生以后?心里有很多疑惑困扰。现在有修法作为所依,愿意放下世俗。什么事还想不开,什么事还放不下?心里自然愿意念佛。念佛,信愿念佛,有决定解脱,往生迅速和缓慢差别。念佛都会成佛,但是否一百劫,一千劫以后再成佛往生,自己看着办!此中的苦、血泪史,都是自作自受。轮回中种种苦,除自求自苦之外,再无其余作者。 若回心转意,一心求生西方净土,就不必再百劫千生生死轮回,没有那么多流泪、流血,没有那么多生死世间,差别在于是否有信愿。信愿是金不换,其余世俗不能相换,长久轮回无法相比较。兜兜转转终究要回到信愿二字。再过一万年,再过一百大劫,自心只有生起信愿,才能解脱!是不是要流很多泪水,经历众多生死痛苦,才想起这两个字,才想起这种心?这不划算,教育的意义就不明显。 若有信愿,这一生就能解脱!不具信愿,即使念佛也不一定。并非念佛,今生一定往生。信愿念佛,不论做什么,搬砖、种地、读书,老年人、年轻人,各行各业、各种众生所化,都会往生,信愿特别重要!菩提心最殊胜,信愿心一定是菩提心。具有信愿,此生决定往生净土,横出生死,不再三界。往生净土后一定成佛,没有其余去处,是决定的菩提心,特别的菩提心,此即胜义修法。共同法门是分别心,亦是胜义本性。若念念相续都在信愿,唯一求生净土,已是净土中人。信愿念佛一定是胜义修法,此身一定是解脱所依身。快!此即是快,甚至不需外面一微尘帮助,不需别人帮助,完全是自心转变。故大家要自力,净土法门是他力,归根结底还是要自力。自力表现是有信愿,在心念运作,分析、观察、具足、现前,一有一切有。若无信愿,其余修法都是细枝末节,都是次要。 丙三、如何引生信愿 如何引生?学习经典,广大闻思与实修相结合,善于归摄为心之要义,现前心的现相,心的转变,心的运作,此即信愿念佛。第一,了知念佛功德、福德;第二,引生信愿念佛。信愿依于经论,观察、安住、现前。第三,略说实相念佛。实相需广泛闻思作为基础,空性观修作为所依,才能认识契合。净土在十万亿刹土之外,但亦是心性本性、心性本具。心性大而无外,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净土是心性一分,了知如此,即轮涅无别、生佛不二。轮回与涅槃无差别,众生与佛无差别。念佛,没有能念所念。名言而言,众生与佛不同,三界与净土不同;实相而言,心性、法性周遍,生佛不二,轮涅不二,三界与净土不二。何处不二?实相中不二。何为实相?空性如来藏。 乙二、实相念佛 信愿念佛作为所依,次第观察,自身正在念当下,是否有能念、所念?是否有众生与佛?只是影像。本性如同虚空般无相空性,《心经》说五蕴皆空。空性不是空无,而是离戏,不生不灭的法性。实有的众生、实有的空无,是戏论。远离有无戏论,叫离戏,是阿弥陀佛、释迦佛法身智慧、真如自性、觉性智慧。如释迦牟尼佛本具如来三身五智功德。 从见解而言,一者,众生五蕴皆空;另一者,众生即佛。实相空性中,众生与佛无别,非平凡五蕴身;世界亦非三界秽土,而是净土依正庄严。此即自他不二,依正不二,生佛不二的实相念佛,念念相续。具体修法而言,念佛:信愿念佛、实相念佛。念佛意义,善根福德不可思议。特别信愿而言,决定迅速与缓慢。快,就这一生;慢,不清楚,不好授记。若要快,一心一意,打我、骂我,给好吃、好穿也没有想法,苦乐无别,唯一一心在信愿,这一生就会往生。钝根者临命终时见佛,利根者如莲池大师《西方发愿文》所说:禅定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极乐世界清净刹土。 如此发愿,有信愿、福德成就,净业成就,三天五天、三年五年,就能现前。三天五天、三年五年能做什么?经商,会失败;炒股,会亏很多。不仅得不到想要目标,反而失去众多不可想象的一切。两者比较,追逐世俗让你灰心失望,若心在另一个方向——信愿求生净土,则极快超越三界生死,都在心上,都是信愿。虽只是两字,却含摄千经万论,若具有信愿心,不用广闻博学,已是净土中人,只是想去不想去的差别。若具信愿,随时可往生,关键是信愿。什么是随时往生的信愿?心心念念无有差别,念念相续无有间断。 实相念佛,从早到晚,心念不缘世俗,不缘生灭来去虚妄假法,缘于空性如来藏,缘在净土、实相。如密乘所说,修行稳固,即使寻求观察也不会有分别念,不会有烦恼,心念已成熟、清净、决定,故还要实修。此处略说信愿念佛、实相念佛,后面侧重说如何修行。一者,寺院如何修行;二者,个人在工作生活中如何修行。依于修行,成就现在、未来一切吉祥与解脱。 乙三、寺院佛七 分二:一、身语意寂静;二、念念相续,无有中断 丙一、身语意寂静 从寺院而言,寺院正打念佛七,如何打念佛七,以此引生个人如何修行。打念佛七有何作用?与大众和合,共修净业,以此加持,迅速增上信愿心及往生资粮。 如何现前?从外内密而言:外相,身语寂静。不仅寺院僧众,居士也需外在顺因缘,身语意寂静。特别是语言,远离粗语、恶口、绮语,最好止语。无语言杂染,心念自然安住不动。若一会两舌,担心别人说自己过失;一会恶语,以不善烦恼习气,让自己不自在痛苦,哪里有信愿念佛,哪里有信愿心?完全与信愿心的清净相相反,外相如是保证。 今年在寺院住很长时间,也说多次,很多人由于无始以来烦恼、业力、习气长久坚固,很难断除,抽刀断水水更流,烦恼习气难以止息。不仅僧众,在家人更加炽盛,只是不以为然,实际上是明显、强烈的过失,是一大障碍。粗大问题解决不了,怎么有办法修行?没办法。若认为有人修行好精进,一天磕一千个大头,每一周都去放生,还经常供灯、供斋,好有福报!都是次要,关键身语寂静作为所依,才会现前信愿心修行。可以磕大头、放生、供灯、供水,此是助缘,根本要在心上,心最主要。为什么供灯、供水?为什么念佛?不是为修今生、求来世,今生能得健康财富,来世再来人天善趣,非此想法。为什么念佛?为求生西方净土。 依于个人,很难止息各种颠倒不善业,依共修可以,因此一定要止语。通过几天努力,习惯就会形成。不止几天装装样子,强行压制。希望依于大众、阿弥陀佛加持,形成新的清净所依身,自然不会有很多绮语、两舌、恶口。在寺院中,相见问法义,今生得解脱。不说闲杂语、绮语,无众多世俗颠倒分别。共同而言,上下座、出入定无别。打念佛七时,可以上座修,平时寺院运转时,念念相续,身语意清净、善念、修法。 首先止语,避免语言过失,身体不必要的造作。“佛知作不作,应说不应说。以是何因说,遍智非遍智。”佛自然而然知道应作不应作,应说不应说。现在很多人会说“哇,真的?可能吗?好可怕!好欢喜!”有种种夸张的身语意表态,世人觉得没什么,实际并非如此。如湖水面平静才能显现影像,心清净禅定,才能显现智慧和清净信愿心。如此身语意造作,怎么可能显现智慧?很难显现。 心本来无风就会起浪,若再吹动各种身语意躁动,起现很多杂染之业,怎么可能再修行?信愿很简单,可依此解脱,但明了的信愿很难生起。若谁具有信愿,心心念念都是此想法,身语意无任何杂染,一定往生。问题是很难闭嘴,难以遣除各种造作的身语意。 从内心而言,主要是语言寂静。禅修现场,共修念佛时也要寂静,习惯如此自然而然,心念不散乱。有人可能不会修,虽不说话,但东张西望,烦恼杂染,心急火燎、石头压不住的烦恼分别,都是不会修、不善修。 止语只是外相上一分,进而内心要思维——什么是信愿?是否有信愿?如何现前信愿?心一边念佛,可以观察和安住。大家提问是渐修还是顿修,渐门还是顿门?不是此问题,是次要和主要的问题,观察修和安住修的问题。初学者多数是观察修,一边念佛,观察什么是净土,什么是阿弥陀佛,如何往生,什么是信愿,自己有没有信愿,如何有信愿。围绕信愿行思维,一边念佛,一边观察,念念相续无有间断。 禅宗参话头,也是如此起疑情。参禅,即参究悟入本自心性。非当下安住,没有那么多好根器,百人无有其一,千人万人也无有其一。当下即能现前安住实相,少见又少见。禅宗参禅也要参究悟入,也需起疑情,寻伺分别,不断推测思维,此是参禅。 人们觉得禅宗是如如不动打坐、禅定,但内心早已百千浪翻滚。从净土念佛而言,需分析推理参究,依于净土经典,对照引生信愿。一边念佛,一边观察:有无信愿,说话走路,做什么都可以。没有信愿,做什么都难以成功。故念佛时引生信愿,具有信愿,一心一意,没有其余杂染,求生西方净土。观想此刹土清净,众生如影像;进而,是本来空性实相,净土、阿弥陀佛全分遍于法界,亦遍此刹土。《华严经》云:“十方所有无边刹,广大清净妙庄严。”所有刹土如同净土清净庄严,圣者境界、本来实相中,如是清净。 丙二、念念相续,无有中断 “取福上,得福中”,有上等目标,得到中等。在寺院的环境里,有身语意寂静。寂静之后,思维什么是信愿?引生信愿。再之后,什么是实相?一切都是影像;进一步,都是无相空性;再进一步,诸佛周遍充满,遍于每个有情、每一个刹土。如此,没有不清净的法、烦恼,一切都是清净,有情世界器世间,依正全分清净,如同净土般清净庄严。 寺院中,大家已念佛三天,还有四天时间,有一些得失。因初次安排,也有善巧,需不断完善。可少一点念诵,多一点参禅。比如禅宗,严格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念,就是参禅。佛号都不念,一直转绕。对于初学者而言,多数难以适应,但已闻思经论,很想有此机会,在法义上深入实修,身心一处。 有的居士信众,一年去不了二、三次寺院,没有广闻博学。若不念佛,不念出声,心念容易散乱;若不讲两句,可能什么都不知道,故有念佛、轮番念佛、佛号不断,提起正念。寺院多数都有正念,反而不需要用各种音声杂染,尽量专注。早晚各念诵一遍《阿弥陀经》,然后回向,中间每一座不要那么多念诵,多增加禅修。 乙四、个人修行 对于居士而言,工作生活比较忙碌,有二个小时止语念佛都不错了,更重要的是,上座下座无差别。净修,工作生活、行住坐卧,要净念相续,无有间断。寺院打念佛七如此,平时也应如此,止语,说柔和语、悦意语,相互之间相见都有欢喜。依于信愿心,大乘发心,摄持身语意一切运转和动作。居士信众,将平时念佛,周遍贯彻运行每个起心动念、身语意运作。 弥陀圣诞吉祥日,寺院第一次安排念佛七。明年春天,天气暖和,有场地和住宿条件,会安排更多念佛。从外相管理方法和仪轨而言,不断完善善巧。大众参与人数也会增加,有很多道友愿意去寺院常住,每天都会念佛,人数多的话,尽量每个月安排一次念佛七,安排大众共修。 这几年,大家多数通过网络,学习大乘佛法,却没有时间、因缘环境实修。希望寺院有此福报因缘,聚集顺缘,到寺院常住、念佛、禅修,此是更加增加广大的方式。大众现在如此,以后有其余信众去寺院。寺院没有很多杂事,每天有很多时间看书、学习、念佛。保证大家的修行是第一主要。 打佛七要平常善于观修,平时空性观修不得要解,依于念佛,大众共修,身语意寂静,住于此善缘、顺缘能得要解。了解什么是空性?如何安住空性?若有信心和修行能力,此是难得的禅修时间,止语念佛、打座,观修时思维:什么是空性?如何安住空性?什么是影像?为什么是影像?如何现前影像般无自性空性?自身住于诸佛充满实相。众生意乐各不同,对于法义比较熟悉的僧众应多思维:什么是影像?如何现前此影像的体会和觉受?什么是空性?如何安住空性,诸佛充满的实相?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上座、下座无别,念佛七和平常寺院的运转念经无差别。上殿、过堂都要止语,形成新的习惯,希望寺院依此焕然一新,没有杂染分别,只是清净无染的相续,自他清净,都在佛法上运转,在信愿心、菩提心、实相中运转。一个人如此,更多人如此,现在如是,未来亦如是,就有福德,更广大因缘。 大家收摄身心,将平日所学运用到现前信愿心,空性定解,实相念佛本体。将其作为修行所依,不要茫茫然。绕佛打座,上殿念经、过堂,行走散步止语,一心如如不动安住法性,即是修行。若不会修行,再说大经大论大窍诀,多数没有作用,都是文字相。文字终究竟要入于自心,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手机若有中断,会看不到文字、声音、视频。若心念中断,就怕业障现前,怎么见佛见净土?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一定能见佛见净土。若心念中断,就不好说,此是不断增上的过程,现在或有明显烦恼分别,修行意义是去除烦恼过失,身语意清净,内外密契合实相,就能见佛见净土,就能解脱。 反复说信愿心,自心如何现前?达到什么状态可以不退转?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有没有空性见?有没有信愿心?有没有实相?在心上现前,没有烦恼分别、世俗杂染,什么都看得破、放得下。没有能看所看,能放所放,本来清净,无自他差别。此法彼法等差别,都是人相、众生相引生。应念念相续,无有间断的信愿心,空性见、实相念佛。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差别,人在画中游,人已到净土。 僧众念佛七如是,为达此效果,相续不间断用功。个人而言,力量微弱,反复勤作,反复退堕,让人失望。“大众熏修悉胜进,十地顿超无难事。”早课有此经文念诵,共修种种念诵。上殿念普佛,就有加持。都有信愿心,观想佛净土,与实相相应,就有加持力,自他成就修行因缘。如此大家出家,个人出家,寺院运转就有福德。 依法不依人,不是说谁在说好听的话,说谁好谁不好,关键是有法。于个人、团体和寺院,于整个社会而言,都有福德。法对每个人公平,因果公平,如世间法律公平,谁依于法谁就会成就,不依法就不行。如是明确的道理,非常客观,没有偏向任何一人,每个人都有机会。在佛经中有众多教证、公案示现。方向偏差,心念有过错,依于法的本体,自动驾驶,自动纠偏、纠错。纠正往昔过错,此是法之殊胜。法有深浅不同,应不断修行、增上。特别有信愿心、实相念佛。其他分别一定非常微弱,逐渐遣除和对治。自心具足信愿心,实相见解,其他分别不可能存在,如同光明与黑暗。 对居士大众而言,如何在工作生活中运用佛法修行,特别是念佛法门,从早开始念,一念善根入佛法界,不可穷尽。除此之外,在世间上很难找到如是善法,此是念佛必要和理由。念佛不是为求今生,修来世,以此为助缘成就增上生、决定胜。究竟而言,求生西方净土。念的当下引生信愿心,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已有福报、善根视为如梦幻泡影,一切法本来无相空性,众生五蕴皆空。众生即佛,信愿念佛当下,实相念佛当下,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在每一种法上安住,每个阶段都不可能有世间烦恼分别。 此即作为居士,个人如何在生活、工作修行,依此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心性如是,空性如是,念佛亦如此,关键如何善学善修,此是对治所依,起心动念都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行住坐卧亦如此,心念自然改变,遇到任何事,任何环境因缘,都是自然观察引生信愿,进一步引生实相见解,如此念佛。 为什么念佛?如何念佛?念佛就能见佛、成佛。自利他利究竟,远离三界生死。如何念佛?佛是善根福德圆满所依,众生念佛就能引生无尽善根福德,特别是念阿弥陀佛,众生一生往生极乐成佛。信愿作为所依,是早是晚,迅速还是缓慢,自己希望安乐?还是轮回?主动权全在自己。 总说如何修心,修念佛心、信愿心,实相智慧。体相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个人在家里闭门观修,僧众寺院中经常有念佛,从早到晚念佛相续;共修意义,以极大信心、专注禅修,上座下座无别,共修与个人修无二无别。有主观意识,主动引导。若为完成任务,随顺大众,不说话,跟着跑,如此太被动,无有智慧。念佛不是随顺大众纪律,止语是助缘,根本是身语意清净,安住于佛号、信愿心、实相。一切时处如是,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世俗分别,迅速往生,如同《西方发愿文》所言,即生往生。 今天学习到这里,阿弥陀佛! 1
念佛方法
定义与目的
修行方式
佛教修行法门之一
通过念诵佛号达到修行目的
强调心念与口念的统一
净化心灵
减少杂念
培养专注力
积累功德
为众生祈福
为自己积累福报
宗教仪式
佛教日常功课
早晚课诵的一部分
定期法会中的重要环节
超度亡灵
帮助亡者往生净土
为亡者祈求解脱
基本形式
口念佛号
念诵“南无阿弥陀佛”
重复念诵
保持节奏一致
保持声音清晰
念诵速度
根据个人习惯调整
保持心平气和
念诵其他佛号
根据不同的修行目的选择
念诵观音菩萨名号
念诵药师佛名号
心念佛号
默念
在心中默念佛号
避免外界干扰
适合静坐时使用
专注于佛号的意涵
理解佛号的深层意义
体会佛的慈悲与智慧
观想念佛
在心中观想佛的形象
想象佛的庄严相貌
想象佛的慈悲笑容
结合观想与念诵
使念诵更加生动
增强修行效果
修行技巧
持咒念佛
使用念珠辅助
手持念珠计数
防止漏念
帮助集中注意力
念珠的材质选择
木质念珠
水晶念珠
结合呼吸
吸气时默念
呼气时念出声
呼吸与念诵同步
调整呼吸节奏
保持呼吸均匀
使心神更加安定
定时修行
设定固定时间
早晚各一次
早晨起床后
晚上睡前
节假日特别修行
增加修行时间
进行深度修行
持续不断
养成习惯
每日不间断
形成稳定的修行规律
长期坚持
逐渐深入理解佛法
修行效果逐渐显现
辅助工具
念佛机
自动播放佛号
适合忙碌或无法持续念诵者
提供连续不断的佛号声
帮助保持修行状态
可调节音量
适应不同环境需求
不影响他人
携带方便
便于旅行或外出时使用
保持修行不间断
随时随地进行修行
念佛软件
手机或电脑应用
提供多种佛号选择
满足不同修行需求
增加修行趣味性
记录修行时间
追踪修行进度
激励修行者坚持
互动功能
加入念佛社群
与他人共同修行
互相鼓励与交流
分享修行心得
记录个人感悟
与他人分享修行经验
注意事项
心无杂念
避免分心
关闭手机等干扰源
创造一个安静的修行环境
减少外界干扰
保持专注
将注意力集中在佛号上
避免思考日常琐事
正确的心态
不求回报
不以功德为目的
保持无私的心态
恭敬心
对佛菩萨保持尊敬
以虔诚的心态修行
持续精进
不断学习
阅读佛教经典
深入理解佛法
提升修行层次
参加法会
与高僧大德交流
获得指导与加持
反思与调整
定期反思修行效果
检视自己的修行状态
及时调整修行方法
保持开放心态
接受新的修行方法
适应不同的修行环境
百万佛号共修开示
子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