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3课《胜利道歌》
这是一篇关于23课《胜利道歌》的思维导图,《胜利道歌》是从学处的角度讲述的修行法门。它共开示了四个修法的要诀,这四个要诀是显密一切法门凝结成的精华,是成佛的必由之路。
编辑于2025-01-03 02:01:1523课
一 以此可阻恶趣门,亦可获得善趣乐, 趋至究竟解脱地 切莫散乱修此要。
顶礼上师三宝供养诸佛菩萨,晴老师晚上好,末学加2B2~5郭惠珠来自河南郑州,今天法供养胜利道歌第2课颂词,在此,首先我要感谢我们组的辅导员学长张嘉纯对我的帮助。
科判分析
《胜利道歌》
初义,论义,后义,
胜利道歌科判
甲一、初义
乙一、题目
胜利道歌·天鼓妙音
乙二、顶礼句
怙主诸佛智慧身,文殊室利童子尊,恒住八瓣莲蕊心,所言愿利诸有情。
甲二 论义
乙一、劝修密法
丙一、修无上密法之功德
甚深光明大圆满,仅闻词句断有根,六月修要得解脱,唯此铭刻于心中。
丙二、修密法之因缘
遇此胜法善缘众,前世累劫积资果,与普贤王同缘分,诸道友当生欢喜。
乙二、发菩提心
丙一、发心之理
为沉恐怖轮回众,获得永乐之佛果,当负利他之重任,舍弃爱自如毒食。
丙二、发心功德
以此可阻恶趣门,亦可获得善趣乐,趋至究竟解脱地,切莫散乱修此要。
乙三、发出离心
丙一、护戒功德
于诸轮回之盛事,不起羡慕之心念,当持人天供养处,殊胜严饰之净戒。
丙二、破戒过失
一切增上定胜乐,悉皆依此而生故,倘若破戒堕恶趣,切莫迷惑当取舍。
乙四、人格贤善
内一、修习贤善人格之理
言行恒时随顺友,秉性正直心善良,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
丙二、贤善人格之功德
此乃清净人规法,三世诸佛方便道,亦为四摄之精华,诸位弟子切莫忘!
甲三、末义
乙一、回向
以此善根愿诸众,超越轮回之深渊,令诸心子皆欢喜,往生西方极乐刹。
乙二、造论之事
第十七胜生周丙子年(公元1996年9月21日),我等师徒遣除内外密诸违缘,阿旺罗珠宗美于庆祝胜利之吉日,近五千僧人中,即性而唱,善哉!
最主要的全论的内容是以论义的四大板块来贯穿的
①劝修密法
②发菩提心
③发岀离心
④人格贤善,
这也是修法的四个次弟,也是四个修法的要诀,
这四个修法到底是什么内容?其中有什么关联呢?
a从宣讲次第,如果想尽早获得无上正等觉佛果,必须要修学—大圆满法门,而大圆满法门是依靠菩提心成就的,菩提心又需要依靠岀离心为基础,而岀理心的基础就是贤善的人格。
b从学处的角度,成就无上佛果要依靠无上大圆满,大圆满要以菩提心为基础,菩提心要以岀离心为基础,出离心要以贤善人格为基础,如果连贤善的人格都没有,是很难修得岀离心和菩提心的境界的。
C从戒律的角度同样可以解释四修法的要诀,我们要迅速成佛度化众生,就应该趋入无上密乘,首先受持的就是密乘三昧耶戒,在守三昧耶戒之前须受持菩萨戒,菩提心是要依靠菩萨戒守护,护持才能承办的,大乖菩萨戒须要有厌离轮回的岀离心为其础,只要依靠别解脱戒,别解脱戒有七学处,七别解脱戒至于一切戒行的律规都是建立在贤良人品的基础上而成就的,这个是戒律学处的角度。
d从窃决的角度,《胜利道歌》所开示的四个修法的要诀实际上和宗喀巴大师《三主要道论》的内容非常相似,《三主要道论》也是宗喀巴大师示现光明境界当中传授于法王如意宝,由法王广弘于世间的,其中就讲到岀离心,菩提心,无二慧为主三主要道,而我们这课讲到了四个修法的窃决就可谓四主要道,也就是把无二慧分成显宗和密宗的,《三主要道》当中讲到了显宗中观的无二慧,而本论在显宗中观的基础上又讲了密宗大圆满,而大圆满依靠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的功德,密字就无从依起的而菩提心是依靠岀离心的,而岀离心是依靠贤善人格而得,所以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颂词分层
a
以此可阻恶趣门,亦可获得善趣乐,趋至究竟解脱地-
层意:
发心功德
b
切莫散乱修此要-
层意:
法王如意宝的劝戒
消文释义
消文
恶趣门
轮回恶趣之门
善趣乐
人天善趣的安乐
解脱地
正等正觉的觉悟果地
释义
以此可阻恶趣门,亦可获得善趣乐,趋至究竟解脱地
意思是
以此发菩提心的无上殊胜功德,就可以阻塞轮回恶趣之门
同时也可以获得暂时人天善趣的安乐,
最终成熟于菩提的一切福慧两种资粮而获得究竟正等正觉的觉悟果地。
切莫散乱修此要。
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法王如意宝也是劝诸位道友千万不要散乱,应当着手修持此修法的甚深窍诀。
教理证分析:
发心功德
上述所讲的发无上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其功德无量无边,这个道理在《学集论》、《入菩萨行论》及大乘经典中讲得非常细致,我在这里不作赘述。简而言之,菩提心的功德可从两方面得以体现:
1、理证
若能生起无伪的菩提心,从此之后,相续中的罪业会全部遣除,以菩提心的功德已阻塞了地狱、饿鬼、旁生的恶趣之门。
2、教 证
寂天菩萨说过:“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菩提心如同劫末火一样,在生起的当下,能摧毁五无间罪、谤法罪等难以清净的重罪,如果罪业得以清净,就没有机会堕入恶趣。上师如意宝在教言中也说,具有菩提心的人,不可能堕入恶趣。
所以,我们在临死之前,要全力以赴、想方设法生起菩提心,生起后不要让它毁坏,这样自己就不会堕落。
二、有了菩提心的话,一切善根功德越来越增上,暂时能转生于天界人间等具福报之处,享受善趣的一切安乐,寂天菩萨也说:“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究竟能圆满五道十地的功德,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菩提心对众生来讲,利益真的非常大。
教证
如云:“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佛陀在多生累劫中以无碍智慧再三思维:对众生最有利的是什么呢?是有吃有穿好,还是身心健康好?
结果发现菩提心对众生最有利。
就像一些发明家,通过长期潜心研究发明出一样东西,觉得对人类特别有利,
同样,佛陀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反复观察,发现菩提心对众生最有利,依靠它,无量的众生能轻而易举地获得无上佛果。
上师告诫
因而,法王在这里说“切莫散乱修此要”。
在修学菩提道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让自己的心被世间八法等外境诱惑而迷失方向,一定要认认真真地修持菩提心这种秘诀,这是一切修行中最重要、最可贵的修法。
关于这个问题,凡是听过《入行论》的人,对菩提心都有所认识,这一点我的确很高兴。现在不管到哪个城市,大家都觉得菩提心很重要,只不过有些人因为烦恼、工作各方面的原因还没有修好,有些人还是修得非常不错的。
人生很短暂,希望大家不要先高攀一个大法,而应先把基本的加行修圆满,每时每刻忆念利益众生的菩提心,这样以后,对今生来世定有非常大的利益!
重难点辨析:
重点
菩提心的功德可以从两个方面得以体现
①清净罪业,若能生起菩提心,相续中的罪业会全部遣除,以菩提心的功德已阻塞了地狱,饿鬼,旁生的恶趣之门。
②增上功德,有了菩提心一切善根功德越来越增上,暂时能转生于天界,人间等具福报之处,享受善趣的安乐,依靠菩提心,无量的众生能轻而易举地获得无上佛果。
难点
你对此有哪些感触?
通达
佛陀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反复观察,发现菩提心对众生最有利,依靠它,无量的众生能轻而易举地获得无上佛果。
于诸轮回之盛事,不起羡慕之心念,当持人天供养处,殊胜严饰之净戒。
科判分析
上一层科判
乙三(发出离心)分二:
一、护戒功德;
二、破戒过失。
现下科判
丙一、护戒功德:
颂词分层
于诸轮回之盛事,不起羡慕之心念,
出离心
当持人天供养处,殊胜严饰之净戒。
护戒功德
消文释义
消文
供养处
是指持守别解脱戒以上的戒律,并且持戒清净,他们是人天众生的殊胜供养处。
释义
于诸轮回之盛事,不起羡慕之心念,当持人天供养处,殊胜严饰之净戒。
意思是
于此轮回中令人炫目的盛事与富足,不要有丝毫羡慕之心,应当一味守持人天众生的殊胜供养处——清净戒律。
教理证分析
出离心
于诸轮回之盛事,不起羡慕之心念,
出离心的定义
对于想脱离轮回、希求解脱的人来讲,轮回中的名声、地位、权势、妙欲等殊胜之事,无有任何意义,一点也不会生起羡慕渴求之心,看见特别豪华的轿车美宅,只是把它视为如梦、如幻、如水泡。这不是口头上说说,而是内心中确实感到三界犹如火宅,没有刹那安乐,真正有一种出离心。
不过,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就像难陀尊者一样,很难以做到对轮回不起贪念和执著,但只要通过学习理论,然后再加上长期串习,必定会觉得身处轮回没有安全感,进而生起厌离心。
践行
对我们而言,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先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这四个共同加行修完之后,相续中定会生起出离心。
教证
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说:“修后于诸轮回福,刹那不生羡慕心,日夜欲求得解脱,尔时已生出离心。”什么样才是生起出离心呢?对上述四个共同加行精勤修行之后,何时对轮回的荣华富贵一刹那也不起羡慕之心,日日夜夜唯独希求解脱,如关在监狱里的犯人渴望被释放一样,何时就已经生起了真实无伪的出离心。
理证
当然,“一刹那”也不生羡慕心,这个要求比较严格,非常难以做到。尤其是我们凡夫人,在经堂里上课时,听上师讲得十分精彩,就觉得轮回一切琐事没有实义,马上生起了出离心。但等一会儿下课后,路上遇到悦意的对境,又开始产生贪恋之心,刚才的出离心立即荡然无存了,这对凡夫人来讲极有可能。但是要知道,真正希求解脱的人,对名声地位等人天福报要看得淡、看得破,只有这样,才能变成名副其实的修行人。
护戒功德
有了出离心之后,一定要受持人天众生的供养处、整个世间的庄严——清净戒律。戒律是一切功德的根本,
教证
《别解脱经》中也说:“戒为趋善趣 ,渡河之桥梁。”
修行人以耳环、手镯等饰品为严饰,并不是很庄严,
倘若具足清净戒律,这才是最庄严的装饰,值得人天众生顶礼、膜拜、供养。
理证
每个众生的根基不同,所受持的戒律也不相同。
如果出离心比较强,则可出家受比丘戒、比丘尼戒,或者沙弥戒、沙弥尼戒;
如果这方面的因缘还没有成熟,至少也要受持居士戒,或以出离心摄持的皈依戒。
假如相续中什么戒体都不存在,一切功德很难生得起来。
教证
《亲友书》云:“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大地是万物赖以生存的根本,同样,戒律是一切功德得以产生的根本,有了清净的戒律,一切功德才有产生的可能。倘若一分戒律也不受持,将来想获得人身、转生善趣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对每一个人、尤其是皈依三宝的弟子来讲,还是要受持约束自己的戒律,这非常重要!
重难点分析
重点
出离心的定义
对于想脱离轮回、希求解脱的人来讲,轮回中的名声、地位、权势、妙欲等殊胜之事,无有任何意义,一点也不会生起羡慕渴求之心,看见特别豪华的轿车美宅,只是把它视为如梦、如幻、如水泡。这不是口头上说说,而是内心中确实感到三界犹如火宅,没有刹那安乐,真正有一种出离心。
深入理解,通达
有了出离心之后,一定要受持人天众生的供养处、整个世间的庄严——清净戒律。戒律是一切功德的根本,
难点
相续中生起出离心
按照宗喀巴大师的观点,生起出离心的界限是什么?
什么样才是生起出离心呢?对上述四个共同加行精勤修行之后,何时对轮回的荣华富贵一刹那也不起羡慕之心,日日夜夜唯独希求解脱,如关在监狱里的犯人渴望被释放一样,何时就已经生起了真实无伪的出离心。
你相续中有出离心吗?
一切增上定胜乐,悉皆依此而生故,倘若破戒堕恶趣,切莫迷惑当取舍。
科判分析
上一层科判
乙三(发出离心)分二:
一、护戒功德;
二、破戒过失。
当下科判
丙二、破戒过失:
颂词分层
一切增上定胜乐,悉皆依此而生故,
因
护戒功德
倘若破戒堕恶趣,
果
破戒过失
切莫迷惑当取舍。
告诫
消文释义
消文
增
增上
定
决定
乐
生的暂时人天福报
胜
胜的究竟解脱果位
释义
一切增上定胜乐,悉皆依此而生故,倘若破戒堕恶趣,切莫迷惑当取舍。
意思是
增上生的暂时人天福报、决定胜的究竟解脱果位,全部依靠戒律而生。倘若破戒而没有忏悔清净,则一定会堕入三恶趣。因此,修行人切莫迷惑颠倒,务必要对自己的行为善加取舍。
教理证分析
护戒功德
破戒过失
教证
《别解脱经》中说,破了戒的人,唯一的去向就是地狱、饿鬼、旁生。这种人连自利都没办法承办,想帮助别人、救度一切众生简直可笑,如《般若摄颂》云:“破戒自利尚不能,岂有成办利他力?”
理证
末法时代守戒之难:
末法时代,守持清净戒律越来越不容易了,尤其是信息商业化时代,出家人守持净戒实在是难上加难。我所在的县城里有一座寺院,据了解,大概十年前有三百多出家人,现在剩了还不到两百,在十年中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由于电视、电脑、手机的信息刺激着人的感官,市场上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种种外境的光一直在凡夫人面前闪烁着、诱惑着,这样之后,很多人不像古代修行人一样有出离心,真正安于静处修持正法的人非常非常少。
过失
这次在北京的时候
[1] ,我遇到各大寺院的方丈、住持、大德,他们自我介绍是某某寺院的,我问:“你们寺院有多少出家人?”回答是十来个人、二十来个人,最多是三十来个人。不客气地说,汉地很多现象真的非常可悲。(我们佛学院虽然出家人很多,但将来会变成什么样也不好说。)有些出家人问我:“你们寺院有多少人?”我回答:“现在国家统计的有六千多人。”“啊?你有没有算错!”我说:“这个数字只是常住人口,如果加上流动人口,可能会更多。”很多人都觉得我在造神话。
的确这是法王的加持,我们学院几乎每天有人出家,今天一个、明天一个,好像出家人太多了一样。但别的地方不是这样,许多寺院以前非常出名,而今只剩下金碧辉煌的殿堂,此外根本没有闻思修行。那天我还遇到一个很有名的和尚,我们聊了很长时间,他一直说寺院花了多少多少钱,我问:“你寺院有多少人啊?”他说:“我寺院有很多居士,出家人嘛,只有我和我的徒弟。”
过失
我并不是说汉传佛教不兴盛,藏传佛教也面临着同样的危机,不管是拉萨那一带,还是康区这一带,很多寺院的出家人日渐减少——比丘和老修行人纷纷圆寂,年纪小的不愿出家,中年还俗的也非常多。所以,这几十年也看得出来,出家人守持戒律越来越麻烦了。
护戒功德
对现在的居士而言,一部分不敢说有真实的出离心,但还是有相似的出离心,很多人对解脱也有希求之心,既然这样,大家还是要重视戒律,三皈五戒应该受持,一旦破了,则应在上师面前重受。有了大地,花草树木才能得以生长,同样,有了戒律,一切功德就有了依存之处。
告诫
因此,在末法时代,大家不要迷失方向,务必要详详细细地取舍,该接受的护戒因缘理应接受,该抛弃的破戒违缘应当抛弃,这方面值得多加努力!
重难点分析
重点
破戒过失。
守戒难
难点
守戒难
消归自心
消归自心:身边很多朋友看到我们学习佛法的人都会问是否受到了打击和挫折去求菩萨保佑?我很自信的说,我曾经也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总想利益最大化,但我又是一个象《地藏菩萨本愿经》里说的四类人,或有利根,闻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劝成就,或有暗钝,久化方归,或有业重,不生敬仰,我可能属于第一类的,或有利根吧,我听闻佛法我就相信,我想学习佛法,我总是感觉到我和佛法有因缘,经常会有这样念头升起,但关于学习佛法和修行时,我总想我公司再做规模大点,业绩再高点,然后还想到退休后,孩子成家立业没有牵挂再去做。我再反观寿命无常时,想还是要做一个计划吧,无常在提醒我,抓紧时间修行吧,无常到来我还会有计划吗?还会等到退休吗?无常到来一定就晚了。我再次学完五加行后,我想我和以前会在相上面改变,起心动念的改变,还有一个最大改变就是愿力的改变,我做为福报不够生在末法时代的一个修行人,我要有怎么样担当,这就是愿力,今天的我要思考佛陀不是天上的人,佛陀是我们世间人,他只不过通过他的修行他的人格圆满了,我学佛就是学习佛陀圆满的人格。所以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修行人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解脱生死轮回,我们修行时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我修行时得踏踏实实用功,在学习中我常常思维晴老师讲到自己学习笔记好多要传给儿子,我有几本呢?当听到晴老师讲她在大雄宝殿背诵地藏经而我呢,十斋日都坚持不下来诵读,差距太大了,放逸散慢从来没有离我而去,我要通过这第二次学习加行,让我从相似修行变成真正佛弟子,阿弥陀佛,末学法供养完毕,感恩师兄们安忍伶听,如有点滴功德,供养上师三宝,如有不如理不如法的地方在上师三宝面前惭悔,末学下麦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