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九大常见修辞手法知识体系
九大常见修辞手法知识体系,精细版修辞手法总结篇,适合高考一轮复习试用,非常实用,值得收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九大常见修辞手法知识体系
反复
概念 :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
分类
词语反复
词组反复
语段反复
作用: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性强~承上启下划分层次
反问: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问而无答
问而有答
作用:加强肯定语气,增强气势和感情
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再说看法或不说出
自问自答
自问不答
作用: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问”
比拟
概念:甲事物“模拟”成乙事物来写
拟人
拟物
特点:属性转接
转接类型:
感情性格
动作行为
称谓
抽象转嫁于具体
作用
生动性,印象深刻;爱憎之情,引起共鸣。
对偶
概念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正对:上下句在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反对:上下句在意思上,相反或相对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流水对:上下句在意思上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形式上 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达到一种均衡的美感
内容上
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的集中鲜明
能够把事物间对比关系表现的强烈褒贬分明
音韵上
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借代
概念:借“相关”,代“本体”,不直名,而“换名”
特征代本体
“细脚伶仃的圆规”代杨二嫂
具体代抽象
“烽火”代战争
专名代泛称
“李公朴”代像他这样的一类人
部分代整体
“帆”代船,“鳞”代鱼
材料,工具代本体
“揭不开锅”代没饭吃
形象性;简洁性;幽默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夸张
概念: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扩大,缩小或超前描述
扩大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缩小
眼光像刀,刺的他缩小了一半
超前
看见麦苗就嗅出包子的味道
揭示事物本质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增强联想创造意境
表明态度,语言生动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排比
概念: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手法
成分排比
单复句排比
1.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2. 叙事透辟条分缕析
说理性文章
3. 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多用于抒情性散文记叙文
比喻
比拟和比喻主要区别在于: 1、在比喻中,本体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但喻体必须出现,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例如:“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是比喻,它的本体(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没有出现,喻体是“三座大山”。“高粱笑红了脸”是比拟,“高粱”是拟体,其本体“人”没有出现。 2、二者的表达效果略有差别。虽然二者都具有使形象更加生动、鲜明的修辞效果,但比喻重在“喻“,即通过甲乙的相似来揭示事物的本质或特点,阐明事理;比拟重在“拟”,即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3、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仍是两种事物,比拟中的甲事物和乙事物则彼此交融,浑然一体。
概念: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A比做B
特别注意:“他像他妈妈”此类句子为同类事物,不构成比喻
特点
本体+比喻词+喻体
明喻:本+像,似,仿佛,犹如(比喻词)+喻体+(似的,一样)
“叶子像舞女的裙子”
暗喻:本+“是”或“成了”或不用+喻体
层峦叠嶂成了水墨山水
注意“暗”字,不易察觉,甲是乙
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出现喻体。
甲代乙
注意区别借代;“代“与“喻”本质不同
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主体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