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18日《內典講座之研究易解》僅研究-1
这是一篇关于1-18日《內典講座之研究易解》僅研究-1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再则,讲经时不可以讲得断断续续的,事情的表达注重通畅。或浅讲、或深讲、或详细讲解、或简略介绍;或把经中所含精妙的义理,加以探讨说明;或把深奥的义理,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总而言之,讲经的人应该舍弃「个人主观」的意见,要顺从听众的程度和需要,这样就差不多可以了。
编辑于2025-01-20 15:45:061-18日《內典講座之研究易解》僅研究-1。(1)
1-18日《内典讲座之研究易解》
释净空
《内典讲座之研究易解》-第1课时(5883)
传灯一
甲一 经体分析(关于经文结构体系的分析)
此处所讲的经体,是指经文的本身,而不是指经典的理论依据。这个「体」就是依照文章结构的体例,来叙述它的整个形状,其中分有节段、次第和适当的部位。
大凡每一种物体,每一件器具,从总体看来,各有各的形状;从分别来观察,就能看到各有各的部位。譬如一个人,从整个看来,他的形象,好像一根肉柱子,摇曳不定地走来走去。就个别来观察,一个人身上的各个器官,双手双脚以及内部的五脏六腑,都有它适当的部位。因此一个人的身体,是由各种器官所组合而成的。
经典的结构也和前面的比喻一样,一部珍贵的经书,中间写有一行一行的文字,这是一部经的形象。而每一部经都有它的题目、序文,经书的内容自然有许多句子和单词。集合各个单词成句子,集合句子成一章,集合一章成一篇。篇章内又分有节段和细目,这些都是经体的部位。因此所谓经体,也是各个部位的总合。
讲经的人,必须先详细明了经典的总体结构,并从各个部位来领会它的思想体系,对于事理分析,才能非常透彻,而不至于杂乱无章,没有条理。而且对全篇文章中哪些内容是陪文、哪些内容是正文、哪些是方便说、哪些是眞实说,都能够掌握到,这样讲起来就不会发生冲突,或前后矛盾。详细明了总体结构,这虽然只是文章上的小技巧,但整篇文章的义理、主旨、事喻、理论都要依赖它才能表达分明。
应该知道文章的组织结构,犹如人身上的经络血脉。如果脉络乱了次序,则全身上的气血就不能通顺运行。假如文章的组织结构紊乱,则整篇文章的义理都可能讲顚倒了。所以讲经说法的人,如果连文章体系的结构都搞不清楚,而还能够把经文的义理讲得透彻明了,这是不可能的事。现在将经体内容,介绍如后。
(经体表解,为方便阅读,以高低式列示)
甲一经体分析(分6)
◎乙一经题(分2)
○丙一五重玄义(分5)
●丁一释名(分2)
△戊一通别二议
△戊二七例选题(分3)
▲己一三单式
▲己二三复式
▲己三具足式
●丁二辨体
●丁三明宗
●丁四论用
●丁五判教
○丙二其他
◎乙二译经者(分2)
○丙一略史
○丙二译处
◎乙三经开三分(分3)
○丙一序分
○丙二正宗分
○丙三流通分
◎乙四文体(分3)
○丙一长行文
○丙二颂偈
○丙三密咒
◎乙五科判(分2)
○丙一树式喻
○丙二代表字
◎乙六名辞典故(分7)
○丙一术语
○丙二名数
○丙三譬喻
○丙四公案因缘
○丙五修法行事
○丙六名相
○丙七数目
上面是【甲一经体分析】这一大科的目录,下面是细述。
传灯二
◎乙一 经题(一部经的题目)
经题是全经的精华,也就是全部经义的浓缩。如网上的总绳,又像衣服的领子。只要观察经题的文字,大致上可以知道,这部经的主要旨趣和功德利益。所以每部经必定标示题目,而讲经的人,也必定先从解释题目讲起。
固然讲解事理的整分,首先在掌握事理的重要部分。而在解释题目名相时,为了使大家能够听得明白,也应该先对经题作破字、释词的解释,并能正确地把经题的宗旨果趣发挥出来。如果题目的名称没有正确解释清楚,这部经典的眞实义理就不能彰显出来。义理不能彰显,就白费功夫了。为了把经题讲解清楚,古人定了七种立题的方法,而要解释经题,天台家则创立五重玄义的方法。
○丙一 五重玄义(解释经典内容之深义的五种方法)
以五重玄义来解释经题,这是隋朝智者大师所创立的。虽然属于天台宗教义,然而这种注释经题的方法非常精确严密,所以后来注解佛经的大德们,大都喜欢遵循这种方式。而且在开始讲经的时候,也多采用这种方法,这几乎成为一种规矩,因此不可以忽视。
本人认为,我们后人研习经教,固然应该对此五重玄义熟悉明了。如果在讲经时,应该要善巧变通,要看听众的程度,来决定讲解五重玄义的标准。
如果听众中研究学习经教的人多,自不妨按照规矩来说明。要是听经的人,多半不是研究经教的,那就只有解释经题义理,或更进一步举出本经的理论依据,及所得的功效,方便听众依照理论方法去修行,这就差不多可以了。
因为听众是初学者或者根性较差的,他们对经义的理解能力不足。讲经的人如果不知变通,执著必定要按五重玄义来讲解,怕会更增加听众的迷惑,令人听了莫名其妙。须知讲经的目的,原是希望听众能理解,然后依教奉行。依照五重玄义释题,固然可以做到契理,但也应该顾及契合听众的程度,让他们能够接受。
●丁一 释名(解释经题名称)
这里所说的「名」不是指别的,正是指经题的全名。「题」是全经的整体标示,「名」是经题的总称。经题又可分为通题、别题。别题又含有七种通例。为求详细明了,所以不厌其烦地加以分析。
△戊一 通别二义 (通题和别题的意义)
什么叫通题呢?在经律论三类之中,每一个名题的最后一个字,在其同类中都是一样的。例如这部经和那部经,虽然名称不一样,但是最后一个字,都是称为「经」。并不会因为各部经所定的题目不同,而对「经」这一个字,改变它的讲法。「律」和「论」也是如此。
传灯三
所以这三类典籍,任何一种的最后一个字,都各依它所属的,彼此不会有差别,这就是「通题」的意思。所有经典的最后一个「经」字,都是相同的解释;所有的论,对于「论」这个字也是相同的解释。正因为它的讲法不改变,也可以说是同类中共有的名称。
什么是「别题」呢?此经、律、论三类中各种命名,除最后一字是通题外,其余的根据七种命名的方法所定的文字,都叫做「别题」。
此别题与前面通题不相同,别题所用的文字千差万别,所用各种名相也很繁多。经、律、论三类经典很多,各有各所讲的内容。甚至有两部经的名题,大致相同,仅有一字的改变,或者多一个字,或者少一个字,这是因为它的内容另有旨趣,因此题的命名就有所不同。因为各有各的修行方法与目标,所以彼此的范围有了划分,这就是「别题」的意义。
一部经说明一种修行的法门,每一个经题表一部经的修行宗旨和效果。因为每一部经的宗旨、功效不同,所以别题也可以说是一部经的专有名称。
解释经题的方法,也是不能轻率的,既然含有「通题」和「别题」二种意义,而且还有「分讲」和「合讲」两种讲法,自然应当善于运用这个方式,才能解释得有条有理。
解释别题的方法,就是将上面所说「别题」的意义,首先提出来解释清楚。因为别题是这一部经的专有名称,而且在经题中具有独特的性质。所以必须要把其中所含的义理发挥出来;以及它是属于七例中的哪一种方式来立题的,这样反复详尽地来解释,使别题中的含义,完全没有任何隐藏。
解释通题的方法,就是指上面所说「通题」的意义。在解释别题之后,依中国印度古今祖师大德们,流传下来的解释加以说明,虽然只有经、律、论这三类,然而每一个字都有很多种讲法,究竟要采用哪一种讲法,就必须看听众的根机了。或者是复杂的、或者是简单的;复杂的应编一个程序,简单的须选择它重要的意义加以说明。经题分通题、别题,就好像经文的内容分为序、正宗、流通这三分是同样重要的。就像人吃蜜,中间旁边都一样甜。经题中的通题、别题也一样,各有各的妙处。
分讲的方法,总括全题中通题、别题的义理,对于经题的字句、名数、术语、譬喻,先按类分清楚,然后各别的来解释。这里的讲法与前面讲的解释别题的方式有些不同,这里著重在用通俗的文字去解释词义,对于一些难懂古文,还要加以考证。而解释别题,著重在发挥义理。如果按照次第来说,应当先对文字破字、释词,而后再发挥义理。
合讲就是在分讲以后,总结前面释别、释通、分讲三法所讲的内容,用简单的话,从头到尾一气呵成,作一个总结。如同把许多鲜花,用一根线绳穿串起来,才能成为一个花环。
传灯四
△戊二 七例选题(立题采用的七种方式)
经题的立名也有体系,不是草率随意而定。立题的方式是采用人名、诸法、譬喻这三种为原则。有的经题只采用其中一种、有的二种、有的三种全用。所以方式一变换就有了七种。现在把它分列出来,并举例说明。
▲己一 三单式 (三种单式立题法)
如《佛说阿弥陀经》,这个经题中「佛」、「阿弥陀」,都是人名,除人名之外,没有别的。也就是单以人名立题的意思。
《大涅盘经》中的「大涅盘」指的是法,除法之外,没有别的,也是单以法立题。
《璎珞经》中的「璎珞」是举的譬喻,也就是单以譬喻立题。这是三种单式的立题方法。
▲己二 三复式(三种复式立题法)
「人法」复 例如《文殊问般若经》,题中「文殊」是人;「般若」是法,采取人与法合起来立题的,所以称为「人法复」。《如来狮子吼经》中的「如来」是人;「狮子吼」是譬喻,依照人和譬喻立题的,称为「人喻复」。《妙法莲华经》中的「妙法」是法;「莲华」是譬喻,以法与譬喻立题的,称为「法喻复」。
▲ 己三 具足式(人法喻三种具足立题法)
人名、诸法、譬喻,这三种方式在一个经题中都具备的,例如《大方广佛华严经》等。题中「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譬喻,所以称为「具足式」立题。
●丁二 辨体(辨明佛说经的理论依据)
「体」指的是性质,就是佛说这一部经是依据什么理论而说的。这里应当必须要辨别清楚,才能把这部经讲得契合正理,这才称得上正确的解说。讲经的人如果不明了这部经的理论依据,那么他所讲的内容,就难免会产生与本经的义趣相违背的弊病了。
正因为佛法分有大乘、小乘,在教法上又有权巧方便的教法,和究竟眞实的教法。况且十二部佛教经典的分量很多,要辨别清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大致上所有大乘经典,都是以事实眞相为理论根据的。所谓「实相」就是恒常不变、不坏,究竟眞实之相,而不是虚妄不实的假相。《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说实相没有一定的相。那么既然说无相,为什么又说是实相呢?因为一切假相是依据眞心本体变现出来的,而妄心也是依于眞心而起的。必须明了虚妄之相是眞心本体变现的,才能认识宇宙人生的眞相。所以又说实相并非没有一定的相。能够了知其中的眞理,便能认识诸法实相了。这就是大乘经典的理论依据。
传灯五
小乘典籍,所依据的理论与大乘就有所不同了。然而也不能一概而论,其中也有一些大致相同的。如果以法印来衡量,似乎比较容易区别。因为大乘法只有一法印,就是诸法实相。而小乘法则有三法印:一诸行无常;二诸法无我;三涅盘寂静。小乘经的理论依据决定离不开这三个原则。(诸行无常印:指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无常。诸法无我印:一切法中没有我的实体。涅盘寂静印:涅盘之法,灭一切生死之苦而为无为寂静)
●丁三 明宗(总说一部经主要的修行方法和修行目的)
宗就是所遵崇的宗旨,也就是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和目标。譬如旅行的人,必先知道要去的目的地,以及沿途将经过的地方有山、还是有水,然后再决定以车,或者以船作为交通工具。因为前段「辩体」已经知道经典的理论依据,而且知道了修行的目的,现在就必须发心去修行。如果不修行就达不到目的;但修行如果不知道修行的方向和方法,那就等于盲修瞎练,不但要走许多冤枉路,还可能发生偏差、走错路。
但因为种类很多,各部经各有不同的宗旨。就像《阿弥陀经》以深信、切愿、执持名号为主要的修行方法。《法华经》是以成佛的因果为主要的修行方法。《金刚般若》以观照契理为主要的修行方法。《楞严经》以悟明心地为主要的修行方法。这是举例说明每一部经,有不同的宗旨和修行方法。
虽然每一部经有它的修行方法和旨趣。但古来许多注解佛经的大德们,他们对佛经各有所领悟,因此就有各自独特的见解。但是我们初学讲经的人,最好先守一家的说法。也就是说,既然选择采取一家的注疏,就不妨暂时遵守这一家的说法;等到自己学有所成,有能力辨别是非邪正,那时就可以任意参考各家,然后能够融会贯通。
●丁四 论用(就是修行后所获得的利益)
「用」指的是功效,就是修行之后所证的果位。在前面既然懂得理论方法之后,已经开始修行,自然必须进一步说明修行所得的利益。大家听了之后,才会有信心,才会相信自己所下的工夫没有白费,并且也相信佛所说的经典,确实是究竟圆满的。各经虽有不同的果趣,但与前面明宗有因果关系。能够明了这部经的修行方向和方法,自然也会明了它的功效。
这里依旧以前面所列各经为例子,举出它的功效是什么。只要把明宗和论用互相对照,以此类推,其他的就可以了解了。《阿弥陀经》以信愿行为修行的主要方法,而它功效便是往生不退成佛。《法华经》是修一乘因果,能够破除微细的疑障,生起成佛的信心,这是它的果报。《金刚般若》用观照的功夫,以达到破除我执、法执。《楞严经》以悟明心地为修因,而开启智慧,证得圆满菩提便是它的功效。
传灯六
●丁五 判教(即判别解释佛陀一生所说教法之相状差别)
「教」指的是把经律论三藏的全部佛法,分为大乘教、小乘教、权教、实教、显教、密教,以及一切化法、一切化仪。佛法的内容虽然非常广大,然而都是有条不紊的,所以讲经的人应当判明这部经典,是化法还是化仪?知道它是属于权教或实教?并且要考据它是属于哪一个时代说的?这样才知道它的先后次序。
若论化法和化仪,「化法」是指教化众生所采用的方法,也就是教学课程标准,则分有藏、通、别、圆四个课程标准。「化仪」是根据众生不同的理解能力,而采取的教学方法,则分有顿、渐、秘密、不定四种教法。若论释迦如来来一代时教,四十九年所讲各种经典的先后次序,则大体上分为五个时期:即佛成道后最初三七日说《华严经》;其次十二年说《阿含》;又八年说《方等》;中间二十二年说《般若》;最后八年讲《法华》。其实教法虽分五时,然而一切佛法都具有深奥微妙的义理,应该普遍赞扬。天台智者大师把一代教法分判为五时,且加以设喻(牛乳、奶酪、生酥、熟酥、醍醐),是古大德教学的苦心。我们若能善于体会、善于运用,这样讲经就差不多能达到契机了。近代判教,大多不用化法、化仪,只考据它是属于哪一个时代说的。
○丙二 其他(指其他释题的方法)
就讲演经教的方法来说,华严宗解释佛经的方式,是按照十门来讲解的。「十门开启」的方法,因为分析得很细,似乎很难契合初学讲经的人,所以后人讲经说法,属于华严宗本家的,为了遵循本家传统的规矩,自然应该依「十门」的方式来讲解,其他不是华严宗的多半畏惧它的繁琐,很少有人采用它。
除此之外还有二种方法:一种是按照自己设计规划出来的方案来讲;另一种是作概要的说明。这二种方法,有的是将五重玄义括入来说,但也有不括入的。而这两种方法的用意,等于对全经作概要的说明。这种做法必须对于所讲的经典,能够融会贯通之后,才可以这么做。对于初学讲经的人,似乎很难做得到。即使能做到,而听众程度不齐,是否可以让多数的听众听得懂、有所领会,这也是一个问题。
再则,讲经时不可以讲得断断续续的,事情的表达注重通畅。或浅讲、或深讲、或详细讲解、或简略介绍;或把经中所含精妙的义理,加以探讨说明;或把深奥的义理,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总而言之,讲经的人应该舍弃「个人主观」的意见,要顺从听众的程度和需要,这样就差不多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