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实验心理学
期末考试必备复习干货。《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之一,对学生心理学研究思想的形成及后继课程的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会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大大提高你复习的效率,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编辑于2019-06-25 12:29:12实验心理学
绪论
实验心理学由来
是指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和行为进行了研究的心理学分支,是应用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在控制条件下研究心理和行为
对心理过程进行客观和量化分析研究
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代表人物及其措施
费希纳 《心理物理学纲要》(1860)提出了 一系列测量心理的方法。
贡献
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
S=KlogR 费希纳定律 S:感觉到的刺激强度 R:实际刺激强度 K:常数 log:取对数
表明:由刺激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当刺激量越大时,产生一个最小可觉差所需要的变化量也越大,即屋里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
证明了内部世界(心理和经验的世界)与外部世界(物理和环境刺激)之间存在联系并且可以进行简单的数字表达。
表明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存在差异,刺激强度增加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已有感觉的强度。
2.创造了三种感觉测量方法
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均差法
使心理现象得以被精确量化地描述。从此实验心理学将有能力以科学的方式确定人的心理状态,正如实验物理学家用精密的仪器确定物质的状态一样。
影响
他关于感觉测量的思想被后人进一步深化:对各种心理现象都试图进行科学量化的研究,并用数字形式表现出来。
从费希纳阈限思想的不足和缺陷出发,后人发展出了新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信号检测论。
冯特 1879 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
独立
冯特倡导用心理现实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
创立
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使心理学真正地走入科学的殿堂。
建立
冯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运用莱比锡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遍撒心理学国际性发展的种子。
艾宾浩斯 1879 开始了在人类学习和记忆方面 的开拓性实验 。 1885 《记忆法》——开创用实证方法高级心理过程之先河。
贡献
1.证明了实验方法可用于研究高级心理过程
拓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2.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
人工实验情境
3.为实验心理学提供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 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
节省法:在识记或学习了一行音节后,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再次识记或学习,然后对两次识记或学习的次数进行比较,从而推断记忆的保存量。
4.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 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
1.引发后辈,研究各种高级心理过程。
2.人工条件下的实验研究方法,成为了此后所 有实验室心理研究的金科玉律,保证了实 验心理学的客观性,
3.对记忆心理学的研究影响巨大。
发展
行为主义
华生:心理学是一门行为的科学
托尔曼:认知地图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认知心理学
以信息加工为基础进行实验研究,揭示大脑的认知 加工过程
认知神经科学
通过对脑损伤患者的认知功能的实验研究,揭示正常人的脑认知机制
性质
科学属性——科学方法的特点
强调系统的经验观察。要求研究者通过大量现象观察、认真查阅文献、系统的科学实验研究之后才谨慎的得出结论。
能够自我校正。提供可据以判断信念正误、优劣的程序。
非科学方法的特点
权威——儿童习惯于接受父母的观念
注意凝聚 ——种族偏见者的某种社会定型,比如认为 “唯有本族人才是优等人”
先验——Aristotle等人的地心说因此长期占于统治地位
方法学地位
观察法
通过一定程序收集资料,以期获得描述性数据来简化复杂现象的过程。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者直接感知的方式,按照一定的科学程序和规则,来获得由研究目的所确定的正在发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资料。
类型
自然观察法
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 一种方法。(皮亚杰对儿童发展的研究)
个案研究法
深入的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弗洛伊德的临床个案研究)
调查研究法
利用准确的抽样技术获取大量样本来进行研究。
要点
明确观察的目标,即“观察什么”的问题。
如何保证观察本身不会对观察结果产生影响?
1.无干扰观察:研究者为了避免被研究者(被试)由于知晓正在别观察,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取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艾布尔—艾贝斯费尔特的表情研究。
区别
无干扰测量(间接测量)
是否被试和研究者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2.参与性观察:研究者参与到被试生活之中,对之进行研究的一种观察方法。福赛(1972)对山地大猩猩的研究。
评价
优点
直接和描述性,在心理学研究的早期阶段非常实用。
缺点
1.观察法无法让研究者对各因素间的关系做出推论
2.观察法所提供的资料有时候并不充分
3.观察法的描述性限制常常被忽略。
4.观察法本身并无一定客观无偏
相关研究法
实验法
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 解释的科学方法
要素
实验假设
用来说明某种现象的未经证实的论题。
要求
研究者须从假设出发做出推论,为了适于实验检验, 推论必须是客观的、可以具体测量的
实验者试图控制、变化,认为和原因有关的那部分内容决定了实验的自变量
实验者希望研究,必须测量,认为和结果有关的那部分内容则决定了实验的因变量
合适的推论将原本较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实验直接可以采用的 指标,为实验法的运用提供保障
实验变量
各种需要操纵、控制和测量的因素或条件都是变量
内容
自变量:在实验中由实验者操作和控制的变量
因变量:指实验中被试对自变量操作反应的实验反应值,即实验者观察和记录的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被试行为
实验变量
控制变量:也称额外相关变量,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变化和结果的潜在因素或条件
实验控制
泛指对实验精度的一切保障工作,以保证因变量的变化确实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
控制方法:
消除或平衡无关变量(保持无关变量的恒定)
结果
实验符合假设
如果实验控制没有出现问题,那么实验 中的自变量就确实能够引起因变量的变 化,即对二者的因果关系下了定论
实验不符合假设
特例:
零结果:指自变量的操作没有引起因 变量的变化,因而因变量的变动为零。
原因
1.零结果正确
实验者所作出的猜测——自变量是导致某种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可能是错误的。
2.零结果错误
没有对自变量进行有效操纵、因变量不稳定、 因变量量程受限、出现了天花板或地板效应
天花板效应:由于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使反应都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高端。(比如,有个磅秤的最大量程是60kg。体重为61kg和70kg的人站上去,显示的都是60kg,就分不出谁重谁轻了。)
地板效应:由于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使反应都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低端。(比如,拿研究生考试的试卷给小学生做,结果所有人的得分都非常低。)
评价
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优点
1.实验法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
2.经济。但是,不能抛弃描述性研究方法,因为它们提供了最初的假设来源和因果猜测。
优点
(1)在实验的方法中,实验者可使事件产生,可充分地进行精密观察
(2)实验在同样条件下,可重复验证
(3)系统地变化条件,可以追究与此相随的事件的变化
与其他研究方法的区别
实验法不同于自然观察法
在使用自然观察法时,研究者只能被动地仔细观察和记录 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下所发生的情况,而不能有任何干预。
实验则是人为地去干预、控制所研究的对象。实验者可以 创造条件,引发所需要的事件来观察其变化;为了验证, 可以创造同样的条件进行重复观察
实验方法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实验方法可以“产生”新的现象; 实验方法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
各种研究方法特点的比较
如何进行实验心理学研究
伦理原则
一般伦理:实事求是
特殊伦理:知情同意权、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免受伤害原则、保密原则
一般程序
确定课题
1、选择课题:前人的研究与文献资料、 个人兴趣经验、实际需要、理论需要 ——是否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2、确定实验类型:因素型实验、函数型实验
因素型实验——也称定性实验。
探求规定行为的条件“是什么”的“什么型实验”,也即探明行为的规定要因的实验
要求
在因素型实验中,研究者需要逐个地排除 或变化那些被认为是规定行为要因的几个 条件,然后根据行为有无相应的变化,来 判断这些条件是否是行为的要因。
此时,研究者要对被操作的条件之外的其他条件进行严密的控制
函数型实验
目的在于探明实验条件和心理或行为之间函数关系的实验,即追求各种实验条件是怎样规定心理或行为的“怎样型实验”。
在函数型实验里,根据因素型实验的结果, 系统地、分阶段地变化规定要因的条件,以进行确定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函数型实验,以找出行为的法则。
关系
3、提出假设:因素型假设、函数型假设
如何建立假设
假设是对问题的进一步具体化,在提出问题之后,问题要以假设的形式提出来,才变得明确
假设是关于条件和行为关系的陈述,它的真假要用实验来验证
一个问题可以建立多个假设,但要选取其中最合理的
eg:对于缪勒-莱尔错觉来说,“若变化夹角的大小, 则视错觉就有变化”这一假设,是确定夹角是否是视错觉的要因这一因素型实验的假设。这是假设陈述的第一种方式。
假设的另一种陈述方式是用函数关系来表示。它用方程式 b=f(a)来表明自变量a与因变量b共变的函数关系,这个方程式读作b为a的函数,或b数量地依存于a。应用这个模型,就可将上述关系改为:“视错觉的量与夹角的余弦成 正比”。这就是函数型的假设 。
选择被试
依课题的性质选择被试
许多心理学研究选用人类被试者,因为它关心的是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有损被试者身心健康的实验就不能选用人类被试者, 而应当考虑选用适当的非人类被试者
有的心理学实验使用非人类被试者是因为考虑到要严密地控制无关变量
依研究结果的概括程度来选择被试
在从事一项研究时必须要依据研究结果的概括程度来选择被试者
心理学研究的群体可能是一个小群体,或仅具有某种特性的成员
减少被试偏差方法
1.随机抽样法
2.分层随机取样法
确定实验控制
在实验进行之前,要通过实验设计对影响实验效果的各种因素进行控制(详情见后)
数据整合
数据分类
计数资料
计量资料
等级资料
描述性资料
数据处理方法
1、自变量为计数因变量为计量资料---方差分析、 T检验、协方差分析
2、自变量与因变量为计量---方差分析、T检验、 多元回归
3、自变量计量因变量计数---回归分析
4、自变量与因变量为计数---卡方检验
撰写研究报告
(暂略)见第三章
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
思维导图
经典实验
反应时
研究历史
一、反应时研究的开端—在天文学上的研究历史
眼耳法: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天文学家记录天体事件时 间和位置的计时方法
人差方程 马斯基林(Maskelyne):发现他的助手 (Kinnebrook)观察星体通过子午线的时间,慢1秒。 柏色尔(Bessel):发现他与Angelander观测同一 星体的时间,也有差异
二、反应时在心理学中的研究历史
反应时研究的第一阶段:唐德斯反应时ABC 时期(1850-1969)减法反应时期
RT的实验,一般认为是霍尔姆霍兹(Helmholtz,1850)发明的。 蛙的神经传导速度,约26m/s; 人:60m/s
在1865-1868年,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Franciscus Cornelis Donders)提出了A、B、C三种反应是按减法规律进行的
1873年,澳地利生理学家Exner指出准备定势(set)在RT测量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反应时间”这一名词。
1879年,Wundt,首创了心理实验室
反应时研究的第二阶段:斯腾伯格提出加法反应时期(1969-)
1969年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了加因素法,分析短 时记忆的信息加工四阶段
1987年,尼森和比勒姆利用反应时技术验证内隐 序列学习
1995年,格林沃德基于反应时技术设计出内隐联 想测验,用来分析被试的内隐态度
反应时测量的发展
研究的基本问题
反应时和所作反应种类数量的关系
反应时和反应准确性的关系
反应时的其他影响因素
经典实验
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
速度——准确性权衡
原理
当一个人很快去完成某件事时,他会比慢慢地做这件事犯更多的错误。反之,如果某人很正确地做某件事,速度上会慢下来
定义
正确率:
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间的反向关系,这使得我们必须在它们之间作出权衡
当你急于做某件事时,你更可能出错;相反, 当你试图准确地完成某件事时,你必须放慢工作速度
例证
1.Theios(1975)的视觉实验
问题:在C反应中,目标刺激的概率是否会影响反应时。
任务:每次出现一个数字,被试只对某个特定的数字(如,个位数是4)作反应。
自变量:该数字出现的概率(0.2,0.3……0.8)
因变量:反应时
2. Pachella(1974)发现,为了使错误率降低到2%,对0.2概率条件的反应时将增加100ms
置疑:刺激呈现概率不影响反应时
3. Knight & Kantowitz (1974)
问题:目标刺激的时间间距是否会影响反应时和错误率
自变量:间距不同的刺激
因变量:反应时和错误率
结论:刺激间隔越短,错误率就越高
反应时新法
用反应时间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目的 :推断内部的心理过程
主要形式
减数法
定义:一种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
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加工阶段,并在其他方面均相同,然后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
实例:唐德斯反应时 ABC
A 反应(简单反应):包括一个刺激和一个反应,是最简 单的反应,也是复杂反应的基本因素,A 反应时为复杂反 应的反应时提供了一个基线,因此也称为基线时间
B 反应(选择反应):包括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刺激和相应 于刺激的反应数,它除 了基线操作外还包括刺激辨认和反 应选择的心理操作,是一种复杂反应
C 反应(辨别反应): 包括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刺激,但只 有一个刺激要求做出反应,它在基线操作中加入了刺激辨 认的过程,是另一种形式的复杂反应
对各反应时进行减法运算,就可以估计认知操作所需的时间。
应用
1. 证明心理旋转存在的实验
心理旋转(mental rotation):单凭心理运作(不靠实际操作),将所知觉的对象予以移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心理历程
20世纪70年代初,库柏和谢波德用减数法反应时实验证明了心理旋转的存在
研究者假设:如果连续的心理旋转存在,那么减数法反应时的逻辑正好可以与之吻合。假设有两个任务,他们之间除了被知觉对象需要心理旋转的角度不同之外别无差异,那么两者的反应时之差应当是心理旋转完成两者间角度差所需要的时间。
2. 证明短时记忆视觉编码的实验
略
总结
减数法反应时间实验逻辑上合理、实践上可行,认知心理学常用它提供的数据来推论其背后的信息加工过程
缺点:很难精确预测实验任务中刺激反应间的一系列心理过程,并将两个相减的任务中共有的心理过程严格匹配
加因素法
基本前提
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系列进行的而不是平行发生的。人的信息加工过程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
逻辑
一个作业所需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 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
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 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用途
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的实验,从完成作业的时间变化来确定这一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
重要的不是区分出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而是辨认出认知加工的顺序,并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
当两个实验因素影响两个不同的阶段时,它们将对 总反应时间产生独立的效应,即不管一个因素的水 平变化如何,另一个因素对反应时间的影响是恒定 的
通过探索有相加效应的因素,就可以区分不同的加 工阶段,从而尝试找出某信息加工的所有阶段,以 推断整个的信息加工过程
重点:不是区分出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而是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以及辨认它们各自的前后顺序
实例
短时记忆提取实验(Sternberg,1969)
程序
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 要求被试判断测试数字是否为刚才识记过,并按键作出是否判断
设计
6识记项目数量(1-6)×4测试项目的质量(完整、清晰、残缺、模糊) ×2反应类型(是、否) ×3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25%,50%,75%)
结果
略
根据实验中发现的这四个独立因素,斯腾伯格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四个独立加工阶段:
(1)刺激编码阶段
(2)顺序比较阶段
(3)二择一的决策阶段
(4)反应组织阶段。
特点
实验者可以通过操作变更阶段的持续时间,完成这项工作 的自变量就称之为因素,当然,因素可以不只是一个
在这些因素中又可分为二类:
一类为影响反应时间的附加因素,亦为非交互作用的因素,这类因素称之为影响反应的附加因素
另一类因素为影响同一阶段的因素,这类因素为交互作用的因素
斯顿伯格认为,一旦找到交互作用和附加因素的模型,心理学家也就揭示了加工阶段是怎样相关的
评价
弱点
基本前提是人的信息加工是系列加工,这一点受到很多心理学家的质疑。因为加因素法反应时实验是以信息的系列加工而不是平行加工为前提的,因而有人认为其应用会有很多限制
关于加因素法反应时实验的逻辑,即能否应用可相加和相互制约的效应来确认信息加工的阶段。Pachella(1974)指出,两个因素也许能以相加的方式对同一个加工阶段起作用,也许能对不同的加工阶段起作用并且相互发生影响
加因素法反应时实验本身并不能指明一些加工阶段的顺序,在这个方面,它极大地依赖于一定的理论模型
开窗实验
RT实验的一种新的形式。它能够比较直接地测量出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并能够比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另:减数法与加数法很难直接获得某个特定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都是通过间接比较才能得到,并且这个加工阶段还需通过严密推理才能确认
实例
字母转换实验(Hamilton,1977;Hockey,1988
程序
呈现英文字母串+数字,并转换。E+4-I, ET+3-HW, EGQR+4= 字母一个一个呈现,被试每转换为一个字母后,进入 下一字母,最后说出全部转换结果: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讨论:开窗实验属于加因素法还是减因素法?
减因素法的基本逻辑
两个任务的反应时之差,推断某个心理加工所需 的时间
加因素法的基本假设
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系列进行的而不是平行发生的
——开窗实验属于加因素法
反应时研究的新进展
序列反应时
尼森(Nissen, M. J.)和比勒姆(Bullemer, P.) 于1987年提出,用以研究人们对序列规则的无意 识获得
序列反应时(serial reaction time ,SRT)任务 正是序列学习范式中的经典任务之一, 它以反应时作为反应指标,以序列规则下的操作成绩和随 机序列下的操作成绩之差来表示内隐学习的学习量
基本程序
以反应时作为反应指标,类似一个选择反应时实验
处于不同空间位置的视觉刺激分别对应不同的反应键, 每次呈现一个视觉刺激,被试按相应键尽快予以反应, 该刺激随即消失,短暂的时间间隔后出现下一个视觉 刺激
在实验前,被试只被告知将要进行的是反应时测试,他们不知道在任务中刺激是按某个固定但不明显的模式依次呈现的
多次重复该固定位置序列(通常是8—12个组段)之后,插入一个随机的位置序列,之后再恢复固定的位置序列
可以根据反应时随学习进程的变化,来推断是否出现了内隐学习
特点:整个实验中刺激的呈现序列是有规律的。 例如:1-3-4-3-1-2-1
内隐联想测验
前提
传统的投射测验或情景测验 的方法很难量化;已有的内隐领域的研究方法虽可以量 化,但很难直接借鉴到态度、观念等社会认知研究中
1998年,格林沃德(Greenwald)提出了内隐联想测验, 解决了上述难题
IAT是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 量的
基本程序
例:格林沃德(1998)的花-虫IAT(Flower-Insect IAT)
呈现概念词(concept words)的样例,要求被试尽快地进行辨别归类,由系统记录反应时,在花—虫IAT中,概念词为 “花”或“虫”,样例为某种花或虫的图象
对属性词(attributive words)样例进行归类反应,在上例中,属性词为褒义词或贬义词,褒义词的样例如漂亮、芬芳等,贬义词样例如恶心、讨厌等
联合任务1
要求被试对概念词与属性词的联合作出反应,由于 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有两种可能的关系:相容的(compatible) 和不相容的,通常在IAT实验中设置两个联合任务——相容联合 任务和不相容联合任务
相容,即是指二者的联系与被试内 隐的态度一致,如相对于虫,被试对花的态度更为积极,那么花和褒义词的关系为相容,虫和褒义词的关系为不相容
在实施IAT之前,无法知道哪个联合是相容的,所以在这里仅称为 联合任务1和联合任务2
数据处理
Q:
为何相容和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之差可以作为IAT效应呢?
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 试的内隐态度一致或二者联系较紧密,此 时辨别任务更多依赖自动化加工,相对容 易,因而反应速度快,反应时短
不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 被试的内隐态度不一致或二者缺乏紧密联 系,这往往会导致被试的认知冲突,此时辨别任务更多依赖复杂的意识加工,相对 较难,因而反应速度慢,反应时长
两种联合任务的反应时之差可以作为概念 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相对 一致性的指标,即上述的IAT效应
如何使用反应时新法的逻辑对其进行解释, 应使用减数法的逻辑,还是加因素法?
减数法的原理:反应时越长,心理加工过 程越复杂
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由于所呈现的刺激多 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这些刺激可能与内 在需要或内隐态度相一致,也可能与之相 矛盾,刺激所暗含的社会意义不同,被试 的加工过程的复杂程度就会不同,从而反 应时的长短也会不同
衡量IAT数据处理法好坏的几个标准
内隐测验和外显测验的相关,即IAT效应和被试外显态度分数 间的相关,内隐和外显测试间的高相关表示IAT结构效度高
IAT效应和简单反应时间的相关:IAT效应所表示的态度应与 反应速度无关,所以IAT效应与简单反应时间的相关应尽可能 低
内部一致性:这是从测量的角度,对作为测量工具的IAT所提 的信度要求
对所测量的对象的敏感性:格林沃德等(1998)的研究以效 应大小 D值(D=均值差/标准差)作为敏感度的指标,D值越 大,表明测量工具越敏感
结果显示和法滋欧(Fazio)等的评价性语义启动相比,IAT的D=1.21, 而语义启动的D=0.62,IAT要敏感得多
受到两个联合任务呈现先后顺序影响:相容任务在前时,IAT 效应较大,反之,IAT效应较小,这可能是由于练习效应所形 成的反应定势引起的
如何对IAT数据进行处理
反应时统计量的选择
格林沃德等提出了5种备择统计量:传统数据处理法中使用 的自然对数、均数、中数、倒数(1000/反应时)的均数、 D(两个测试组均数之差除以两个测试组所有反应时的标准 差)
结果发现D的内隐和外显测试的相关最高,并在整个反应时 全域上显得最为稳定(IAT效应和反应时的相关低)
原始数据的选取
3个备择方案:删除错误试验、纳入第4、第7组的前两次试 验、纳入第3、第6组的实验数据
结果发现相对于删除的情况,纳入以上各种数据,内隐和 外显测试相关提高,而IAT效应与反应时间的相关则下降
变式
Go/NO-Go联想测验——考虑速度-准确性权衡
引入信号检测论d’作为指标
任务1:花朵和褒义词反应(Go),花朵和贬义词不 作反应(No-Go)
任务2:相反
数据处理:d’,如任务1中的d’比任务2中高→对花 持有积极态度
外在情感性Simon任务——防止重新编码
实验材料
5个消极名词、5个积极名词、5个消极形容 词和5个积极形容词
实验条件
任务1:形容词以白色呈现,积极形容词按P键(积极反应), 消极形容词按Q键(消极反应)
任务2:名词以彩色出现,一半被试,绿色词,按P键,蓝色 词按Q键,而另一半被试,相反
结果
被试对积极名词反应做积极反应比对积极名词 做消极反应来得快,错误更少,对消极名词做消极反 应比对消极名词做积极反应来得快,错误更少
心理物理学
含义
一门研究心身之间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Fechner GT, 1860) 就是研究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物理量是指对身体各感官的刺激的量
心理量是指各种 感觉或主观印象的程度
1860年:《心理物理学纲要》
目前:物理量(对身体各感官的刺激)与心理量(各种感觉或主观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
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波林在1950年评论: 内部印象(心理物理学中的心理)与外部世界(心理物理学中的物理)之间相互关系的测量技术的引入,标志了科学 心理学的诞生
传统心理物理学(以费希纳为代表)
感觉阈限及其性质
感觉阈限
1.绝对阈限
基本定义:刚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
操作定义:50%的实验次数被正确判断的(即报 告有)那个刺激强度
2.差别阈限
基本定义: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差。(标 准刺激 vs. 比较刺激)
操作定义:在50%的实验次数中引起差别感觉的 那个刺激差别
3. 韦伯定律
含义
对于某个特定的感觉来说,差别阈限(△ I)与标准 刺激强度(I)的比例是一个常数 △ I /I=K
举例:提重实验
适应范围:中等强度的刺激
4. 测定阈限的方法
最小变化法
恒定刺激法
平均误差法
二、阈限的性质(为什么存在一个无感觉的刺激区域)
传统的阈限理论(高阈限理论)--与中枢神经系统是否 引起兴奋有关(中枢效应的强度)
神经量子理论—基本神经过程按照“全或无”方式进 行
信号检测论---依据统计决策理论来进行,先确定中枢 效应的强度标准,把信号或噪音引起的中枢效应的强 度与这一标准比较,做出判断
最小变化法
别名:极限法,最小可觉刺激或差别法,系列探索法等
特点
1.刺激按↑和↓两系列交替进行。
2.每系列的刺激强度的范围足够大,以便将阈限或瞬间转折 点包含在内(15~ 20个检查点)
一、绝对阈限的测定
1. 自变量(刺激变量)的确定
刺激按↑和↓系列进行。变化的范围和每次变化的幅度根据仪器的可能和所测感觉通道的性质而定(15-20刺激点)
↑和↓各测50次(一般情况)
刺激由实验者操纵
2 反应变量的测量(每次刺激条件下被试有或无 感觉的变化)
以被试口头报告为准
在↑系列中,直到被试报告从“无 ”转为 “有” 或 “怀疑” ,结束该系列。在↓系列中,相反
3. 阈限的确定
第一步:求每一系列的阈限—— 中点(+ 和-/ +和?/ -和?,50%次感觉到和 50%次感觉不到的点)
第二步,求本实验的阈限
1. 将所有各系列的阈限求平均数。
2. 先求出↑和 ↓两系列的各自平均数,然后求两系 列的平均数
3. 将每相邻的↑和 ↓的一组求平均数,然后再求各 组的平均数。
4、误差及其控制
(1)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的控制
习惯误差: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
习惯误差
在↑系列中,坚持报告“无” (阈值偏高)
在↓序列中,坚持报告“有” (阈值偏低)
期望误差:被试因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 断
期望误差
在↑系列中,提前报告“有” (阈值偏低);
在↓序列中,提前报告“无” (阈值偏高)。
检测方法
控制方法:↑ 和↓两系列交替出现
“↑ ↓ ↓ ↑” 和“↓ ↑ ↑ ↓“
(2)由于刺激系列反复出现,被试很快就会了解刺激范围,形成定势。
控制方法:两个系列各次的起始点不要相同,要经常无规则地变化
(3)还会有一些其它方面的误差,如练习效应,疲劳效应等。
检测方法:前一半次数的阈限平均值(前)和后一半次数阈限的平均值(后)进行比较
控制方法:ABBA法 (↑↓ ↓ ↑或↓ ↑ ↑↓)
二、差别阈限的测定
1.自变量(刺激变量)的确定
每次呈现两刺激(标准刺激St,比较刺激Co-变化\确定), 要求被试比较St与Co 的大小
St在每次比较时都呈现,Co按↑和↓系列交替呈现(呈现 范围、间距、检查点的数目,同于测绝对阈限)
St与Co 的呈现顺序:同时或先后
刺激由实验者操纵
2 反应变量的测量
以被试口头报告为准
在每个系列中,一般要记录到被试的三类报告,且反 应比较稳定时才中止,然后进行下一系列
3. 差别阈限的确定
第一步,求各列上限T+、下限 T-
↓系列
上限:第一次从“ +” 转为非正的改变,该二点的中值
下限:最后一次从非负到“ -” 的改变,该二点的中值
↑系列
下限:第一次从“ -” 转为非负的改变,该二点的中值
上限:最后一次从非正到“ +” 的改变,该二点的中值
第二步,求不肯定间距(internal of uncertainty,IU)、主观 相等点(point of subjective equality,PSE)
IU =上限-下限 ; PSE=(上限+下限)/2
不肯定间距的中点被称为主观相等点,含义:被试在做比较的时,实际上是以PSE为标准刺激,而不是 以St为标准刺激
第三步,求差别阈限、常误
差别阈限(DL)=IU/2=(上限-下限)/2
常误(CE)=PSE-标准刺激强度( St )
4. 误差及其控制
(1)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的控制
(2)时间误差和空间误差的控制
时间误差: St与Co先后呈现时,因时间不同而造成的误差。
控制方法:多层次的ABBA法和AB法 ;每一个系列标准刺激在先、后各出现一次
空间误差: St与C同时呈现时,因空间位置不同而造成的误差
控制方法:多层次的ABBA法和AB法 ; 每 一个系列标准刺激在左、右各出现一次
(3)控制被试因素的影响
控制方法:采用指导语,挑选和训练被试使判断标准前后 保持一致等方式
恒定刺激法
别名: 次数法,常定刺激差别法、正误示例法
特点
1. 刺激恒定:由5~ 7个距离相等的刺激组成,在实验过程中维持 不变
最强刺激要达到95%左右的概率被试感觉到
经常感觉得到最弱……5%……到
经常感觉不到(每个刺激呈现不少于20次,各刺激次数相等,顺序随机)
2. 正误示例: 每次被试要报告是否感觉到了刺激。
3. 次数记录:实验的结果是对每个刺激被试报告感觉到的次数
一、绝对阈限的测定
1.自变量(刺激变量)的确定
由5~ 7个距离相等的刺激组成,在实验过程中维持不变
最强刺激要达到95%左右的概率被试感觉到
最弱……5%……到
每个刺激呈现不少于20次,各刺激次数相等,顺序随机
2 反应变量的测量
以被试口头报告为准
3. 阈限的确定
两种情况
第一种:刺激中恰好含有50%的强度,则 把该刺激作为绝对阈限
第二种:刺激中不含有50%的强度,则有 以下几种求法
S-P作图法
第一步,作图:以刺激S为横坐标,反应的百分数P为纵 坐标。将各点相连,成一折线
第二步,求阈限:从图中找出50%对应的刺激
内插法:一种直接的计算法(不作图)
缺点
没有充分使用实验数据(参与计 算的只是邻近0.50比例的两个比例),易 受取样误差的影响.而且图形不够精确
首先,把反应百分数P转为标准Z分数(根据P、Z转化表)
平均Z分数法
第一步,作图:取最低一半S和最高一半S的平均数为横坐标,取最低一半Z最高一半Z的平均数为纵坐标。通过这两点画一直线。
第二步,求阈限:从图中找出50%对应的刺激
二、差别阈限的测定
1.自变量(刺激变量)的确定
通常情况下,是从完全没有感觉到差别到完全感觉到 差别这一差别的过渡地带,选择有5~ 7个距离相等的 刺激(比较刺激,它们与标准刺激进行比较)
比较刺激能够被感觉到
标准刺激随机呈现
2 反应变量的测量
反应变量的两种记分方式
(1)两类反应
A:“ 大于”(或“ 小于” )和“ 相等” 反应
差别阈限= 50%正反应的比较刺激-标准刺激
B :“ 大于” 和“ 小于” 反应
PSE=50%判断为正的比较刺激。在二择一的反应中,50% 是随机反应概率,即对两刺激的差异根本没有觉察,即100 %感觉不到刺激的差异,这是PSE
差别阈限是PSE与100%正(或负)的差的一半
上差别阈限=75%的刺激强度-50%的刺激强度
下差别阈限=50%的刺激强度-25%的刺激强度
(0%感觉到大于St 的点,即100%感觉到小于的点,那么25% 感觉到大于的点正好介于主观相等点与完全感觉到小于St 的 刺激点间---IU的下限;75%感觉到大于St 的点介于PSE与完全不 能感觉到大于的刺激点间—IU的下限)
差别阈限= 0.6745SD 75%的差别阈限
(2) 三类反应
用内插法求得:
上限
50%的次数被判断为比较刺激重的刺激重量
T+=200+(205-200)(50-28)/(60-28)=203.4(k)
下限
50%的次数被判断为比较刺激轻的刺激重量
T-=200+(195-200)(50-33)/(53-33 ) =195.7(k)
IU= 203.4-195.7=7.7 (k)
PSE=(203.4-195.7)/2=199.6(k)
差别阈限=7.7/2=3.85(k)
平均误差法
别名: 均等法,调整法
特点
1.被试积极参与,实验过程中由被试本人调整刺激的变化,在 接近阈限时,被试可以反复调整刺激,以减少刺激的起始点 对结果的影响,直到被试自己满意为止
2.通过↑和↓两系列求出刚刚不能引起和刚刚引起感觉的刺激值, 然后取其平均值作为感觉的绝对阈限
3.要求被试判断什么时候St与Co 相等,直接给出PSE,且其在 IU内。被试的反应不是口头报告,而是调整的等值
4.刺激量是连续变化的
一、绝对阈限的测定
第一步,求每一系列的阈限
(被试调整刺激按↑和↓系列进行) 在↑( 或↓)系列中,直到被试刚刚感觉到(后不 能感觉到)的刺激 ,作为该系列的阈限
第二步,求本实验的阈限
将所有各系列的阈限求平均数
二、差别阈限的测定
St固定不变,被试每次反复调整Co,直到感觉到与St相等为止
每次的Co 按↑和↓两个系列调整,找出与St相等的值
1. 主观相等点(PSE)= ( 多次调整结果的平均数)
2. 常误(CE) = PSE- St
3. 差别阈限(四种方法)
(1)每次调整结果与PSE之差的绝对值, 除以调整次数。
(2)每次调整结果与St之差的绝对值, 除以调整次数
(3)每次调整结果的标准差
(4)每次调整结果的四分差值
0.6745SD
小结
三种心理物理法的比较
1. 感觉阈限的含义
极限法
根据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较具体准确。但容易 产生期望误差和习惯误差(曾测量过声音、气味、味道、颜色、温度、疼痛、 光、触觉的感觉阈限,不宜测连续变化的\适应性强 的刺激的感觉阈限)
2. 被试
平均误差法
被试主动调整刺激,也可引起兴趣,可改变单调厌 倦的情绪
3. 误差
极限法
各刺激是按刺激量的大小依次改变的,因此,被试 回答较有 把握,每次测定结果间的差异也较小。但 容易产生期望误差和习惯误差
恒定刺激法
由于刺激随机出现,所以不会产生期望误差和习惯 误差。被试者在回答时猜的成分较多,因而产生较 大的误差
平均误差法
测定的结果只是一个近似值
4. 效率
极限法
实验次数多,使用数据不充分, 效率最低
平均误差法
由于刺激是由被试自己 调节的,回答和记录的次数较少,因而 能较快地获得测量结果
恒定刺激法
每一组数据都能用上,效率 也较高
概要
现代心理物理学
史蒂文斯定律
信号检测论
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Tanner和Swets把 它应用 于人的知觉过程,使心理物理学 方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由来
1,电子侦察系统中的信号检测问题
电子侦察系统中的关键问题是信息的传输和处理
信号中混入了很多噪音,使信息传输的可靠性降低,这是信息传输过程中的不利因素
如何同这种不利的外界和内部的随机因素作斗争,使对噪音背景上的信号分辨率达到最好, 提高信息传输的可靠性,这就是信号检测论所 要解决的问题
举例
雷达侦察系统
假定所要侦察的信号是在亮度均匀的背景上出 现的一个短暂的闪光
这里对信号侦察起干扰作用的背景叫做噪音 (N),短暂的闪光称作信号(S)·,因它是在均匀亮度的背景上出现的,所以又称信号加噪音, 一般常写作SN。信号和噪音都是随机出现的
电子侦察系统包括一个光电传感器和一个侦察 反应器,前者是接收信号的,后者是对信号作 出反应的
如果光电传感器的输出达到某一临界水平, 侦察反应器就以“有闪光”反应,如果达不 到这个临界水平,侦察反应器就以“没有闪 光”反应。这个临界水平可以根据需要进行 调节
如果要求尽可能不漏掉信号,就得把反应的临界水平调得很低,但这要付出一定的代价,那就是有时信号并没有出现,只要传感器的输出达到这个反应水平,侦察反应就出现“有信号”反应。此种情况用信号检测论的语言来说,叫“虚报”
如果把反应水平调得过低,漏掉的信号可能会 很少,但虚报的可能性却会相当大
反之,如果要求尽量减少虚报,就得把侦察反 应器的反应水平调得很高。这样,在没有信号 时虽然本会以“有信号”反应,但在有信号时 传感器的输出由于达不到一定的反应水平,侦 察器也不会以“有信号”反应。这样虚报的概 率减少了,但报准(又称击中)的概率即不会很高。
可以看出:虚报率与报准(击中)率都随着反应水 平的变化而变化
但传感器在接受和提供信息的性能上 并没有发生变化,没有因反应水平的变化而有所不 同,所不同的是侦察反应器对传感器提供的信息进 行处理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分清
一个是电子侦察系统接收部分的辨别力问题——感受性
另一个是判定反应部分对所收到信息如何处理的问题。——判断标准
小结
信号检测论(signal detection theory, SDT, 讯号侦察论,讯号觉察论): 是信息论的一个分支,研究的对象是信息传输系 统中信号的接受部分(将掺有噪音的的信号)从噪音中辨别出 来)。
它除了对雷达、声纳、通讯等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外, 目前还在心理学、地震学、天文学、生物物理学中获得了广 泛应用和发展
Tanner & Swets(1954)最早在密西根大学的心理学研究中把 SDT应用于人的感知过程
区分开了辨别力和反应标准
辨别力:辨别刺激的能力
反应标准:被试判断刺激是否出现的标准
SDT的统计学原理
STD是人们在同噪音干扰进行斗争中总结出的方法,实质上是有意识地利用信号和噪音的统计特征来尽可能地抑制噪音,从而提取信号
统计决策理论是SDT的基础,主要的工具是概率论
基本概念
信号(signal):要求觉察的刺激
噪音(noise):对信号检测起干扰作用的背景
刺激呈现方式:只有噪音(以N表示);噪音+信号(以SN表示)
先验概率(prior probabiliry):在刺激呈现前,即可得知的N 和SN各自出现的概率
奖惩办法:对判定结果的奖惩
判定标准:判断刺激是否出现的标准
SN和N分别在心理感觉量上形成两个分布:信号分布与噪音分 布。由于信号总是叠加在噪音背景上,因此信号分布总是比噪 音分布的心理感受更强些
基本假设
两个相等的、有重叠的受随机 影响的正态分布。被试判断无法避免错误的原因所在
在心理物理实验中,基本能够满足上述假设
人类被试觉察信号有一个中枢神经效应
心理物理实验中所选择的信号和噪音有重叠的部分
影响判断标准的因素
最优决策原则:被试在制定判断标准时,尽量使反应更准确、少犯错误
1.信号与噪音的强度及其强度差异
2.先验概率
3.对判断结果的奖惩
4. 被试的实验动机
5. 其它一些因素
速度-准确性权衡(speed-accuracy trade-off,SAT)
有关实验的知识与经验
系列跟随效应(主观预期效应):被试的某次反应受其前面若干次反应 和的影响
影响信号检测的一些因素
一、辨别力指数d´
信号感觉分布与噪音 感觉分布重叠的越多, 距离越小,越难区分; 相距越远则越容易辨 别。因此,可以两个正态 分布的距离来作为信 号检测者对信号的辨 别力指数
如果信号和噪音的强度不变,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辨别力不同的被试对 MN与MSN差距的感觉不同。辨别力强的被试,感觉差距较大
被试在进行信号识别时总会有一个标准,当感觉强度 大于这个标准时就报告有信号,没达到则报告无信号
提高判断标准时击中概率与虚报概率会减少;降低判 断标准时,击中概率与虚报概率会增加击中与虚报概率是相互制约的,究竟把判断限定在什 么标准上,主要取决于被试的价值取向、性格特征和 外在奖惩条件
二、判断标准
1. 似然比值(likelihood ratio)β——β=OSN / ON =0.2116/0.175=1.21
2. 截点处的物理强度CX
β>1,说明被试掌握标准较严,接近或等 于1,说明被试掌握的标准不严也不松; 小于1,说明较松
报告标准C C=(I2-I1)/d’*Z1+I1
其中I2为高强度刺激,I1为低强度刺激,Z1为低强度刺激 时的正确拒斥概率的Z值
C是个体的反应偏向,C值高表示被试判断标准严格,不轻易报告“旧的”图片; 反之,C值低表示被试判断旧刺激的标准宽松,易把一些新刺激说成旧刺激
在判断标准C处,做一条垂直于横座标的 线,得到在判断标准处对应的信号引起 的效应分布上的纵坐标,它正好是击中 概率P对应的纵坐标值OSN。还可得到在判断标准处对应的噪音引起 的效应分布上的纵坐标,它正好是虚报 概率P对应的纵坐标值ON
当判断标准提高时,它在横坐标轴上的 位置右移,此时击中OSN增大,虚报ON减 小,二者的比值增大;反之,两者的比 值减小。因此两者的比值可以反映信号检测过程 中判断标准的高低
辨别力指数与似然比是信号检测实验中的两个基本参数
辨别力指数能直接反映信号检测系统对信号和噪音的 区分能力
似然比可以反映被试在判断信号时的主观标准,它独立于辨别力指数
信号检测论的最大优点:将被试对信号辨别能力的测量与其判断的主观标准分离开来
通常情况下,信号检测系统对信号的分辨能力 是一个稳定参数,但其判断标准则会随某些情 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一般引起判断标准变化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 是信号出现的先定概率;二是奖惩条件
三、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 (等感受性曲线 )
含义
当辨别力(感受性)恒定,判断标准变化时,将 每次判断结果的虚报率和击中率分别作为横、纵 坐标后,所绘制出来的曲线
ROC曲线
含义
随着判断标准的不同,击中率和虚报率是不 断变化的。如果我们把虚报率作为横坐标,而 击中率作为纵坐标,那么绘制出来的曲线称为 操 作 者 特 征 曲 线 (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简称ROC)。
因为这条曲线中,判断标准是变化的,但辨别力 保持不变(相同感受性),因此又叫等感受性 曲线
在上述一组ROC曲线中,对角线的直线表示被试的辨别力 为0,对信号和噪音完全不能分辨,而越远离对角线, 表示被试对信号越有辨别力。而在同一条曲线中,越靠 近右上角的点判断标准β就越低
SDT应用于心理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
一、有无法
1.自变量(刺激变量)的确定
主试确定各轮实验中噪音和信号呈现的先验概率,以及奖惩办法
实验前,主试要把实验规定的信号和噪音的呈现的先验概率,奖惩办法, 以及对被试的要求等,以指导语的形式明白而通俗地向被试说清楚,尽 量避免被试判断标准的变化
在实验中,每种先验概率的情况下,信号和噪音出现的总次数要在100200以上。信号和噪音要随机呈现
2. 反应变量的测量
当主试呈现刺激后,让被试判断所呈现的刺激中有无信号,并予以口头报告。
报告方式
3. d´的计算
4. β的计算
二、评价法
1.自变量(刺激变量)的确定 (同于有无法)
2. 反应变量的测量
被试的反应不是简单的“有信号”或“无信号”,而是从“有信 号”到“无信号”这一感觉连续体,规定出不同感觉评价等级。 因为被试的判断存在信心水平的不同
评价方式
相当可能有信号
相当肯定无信号
•C j =K-1 C j :判断标准的数目 K: 评价等级的数目
注意:低标准下的击中率和虚报率都是前面概率的累加
优点
在感受性的测量上,区分开了主观态度和辨别力
引入了噪音变量的虚报概念。它对辨别力及主观态度的测量有重要意义
不仅把信号当信息,也把噪音当信息,并且很好地解决了两类变量的测量
注意
注意的理论与实验(核心问题也就是对信息的选择分析 )
一、过滤器模型
对注意的研究是从有关信息缩减问题开始的
(一)单通道的过滤器模型 (早期选择模型)
过滤器模型(filter model)是英国心理学家 Broadbent(1958)在双耳同时分听实验的基 础上提出的一个较早的注意模型
Broadbent认为:
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而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则是有限的,于是就出现 了瓶颈
为了避免系统超载,就需要某种过滤器来对之加以调节,选择其中较少的信息,使其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这类信息将受到进一步加工而被识别和存储, 而其他信息则不让通过
这种过滤器体现着注意的选择功能
因此这种理论被称为“注意的过滤器模型”。 核心思想: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因而,Welford(1959)称之为 “单通道模型”
Broadbent(1954)双耳分听实验
他向被试的右耳呈现3个数字,同时向左耳则 呈现另外3个数字,如
右耳:4,9,3
左耳:6,2,7
呈现的速度为每秒2个数字。然后,要求被 试再现。结果发现被试可用两种方式再现
1、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收的信息;
2、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为单位,按顺 序成对地再现
结果:Broadbent原估计能达到95%的准 确再现率,但实际上,以第一种方式再 现的准确率为65%,以第二种方式再现 的准确率为20%
解释:Broadbent认为,每只耳朵相当于 刺激输入的一个通道,而过滤器只允许 每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
支持证据
Cherry(1953)使用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耳程 序的实验,其实验结果支持过滤器模型
实验结果表明
被试能很好地再现追随耳的信 息,而对非追随耳的刺激,除了一些物理特征 变化(如语言由男声变为女声)能觉察之外, 其他的任何东西都不能报告,甚至当非追随耳 的刺激由法语改为德语、英语或拉丁语等的变 化都觉察不到
(二)衰减模型(中期选择模型)
Treisman(1960)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耳程 序的实验
左耳(追随耳):There is a house understand the word
右耳(非追随耳):Knowledge of on a hill
结果,被试都报告为:There is a house on a hill.并声 称这是从一只耳朵听到的
实验结果表明:当有意义的材料,分开呈现在追随 耳和非追随耳时,被试会不顾主试的事先规定(即 复述追随耳所听到的项目),而去追随意义
这种现象只有在过滤器允许两只耳朵的信息都能通 过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即人可同时注意两个通道的 刺激
Treisman(1960,1964)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对 过滤器模型加以改进,提出了衰减模型
Treisman认为
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 须由过滤器加以调节
这种过滤器不是 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 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 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衰减,强 度减弱了,但其中一些信息仍然可得到高级加 工。
解释:追随耳和非追随耳的信息都先通过初级的物理特征分析,然后都经过过滤器。只是非追随耳的信息经过过滤器时受到衰减,以虚线表示;而追随耳的信息未衰减,仍以实线表示.
为了解释受到衰减的非追随耳的信息如何得到高级分析而被识别,Treisman将阈限概念引入高级分析水平
已储存的信息如字词(在图中以圆圈表示)在高级分 析水平(即意义分析)有不同的兴奋阈限
追随耳的 信息,通过过滤器时其强度没有衰减,可顺利地激活 有关的字词,从而得到识别
非追随耳的信息,由 于受到衰减而其强度减弱,常常不能激活相应的字词 ,因而难于识别
特别有意义的项目如自己的名字,虽然有较低 的阈值,却仍可受到激活而被识别
概要
基本共同点
两者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 必须由过滤器来加以调节
两者都认为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 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
在当前的认知心理学中,多倾向 于将这两个模型合并,称之为BroadbentTreisman过滤器--衰减模型,并将之看作 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
注意选择都具有知觉性质
(三)反应选择模型 (晚期选择模型)
Deutsch和Deutsch(1963)提出了反应选 择模型(response selection model),之 后,Norman(1968,1976)支持这个模 型并加以一定的修订
基本假定:由感觉通道输入的所有信息 都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知觉加工, 并加以识别
注意选择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即过滤器不在于 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选择标准——刺激对于人的重要性
实验
Hardwick(1969)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的 追随靶子词实验
在实验中,向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些刺激, 其中包括一些靶子词
靶子词呈现在右耳或左耳的数量相同,但 呈现的顺序是随机的。要求被试不管右耳还是 左耳听到靶子词,都要作出分别的反应
实验结果:右耳和左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达到 59%~68%。双耳的反应率很接近
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比 较
Treisman和Geffen(1967)为了验证以上两种 模型,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实验
在此实 验中既设置了追随耳程序(即让被试复述追随 耳中所听到的项目)
又设置了追随靶子词的 程序(即在同时呈现给两耳的刺激中,分别随 机地安排一些特定的靶子词
并要求被试无论 是追随耳还是非追随耳听到靶子词时,都要做 出反应,分别记录两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
预测
1.若追随耳能听到靶子词并做出反应,而非追 随耳听不到并不能做出反应,则支持过滤器模 型
2.若追随耳和非追随耳都可听到靶子词并做出 反应,但追随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应多于非 追随耳,则支持衰减模型
3.若追随耳和非追随耳都可听到靶子词并做出 反应,并两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接近,则支 持反应选择模型
实验结果:追随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是86%, 而非追随耳的反应率是8%。这一实验结果有利 于衰减模型,支持知觉选择模型
Deutsch等(1967)则对以上实验设计提出批评。 他们指出,在Treisman的实验设计中,两耳实 际上处于不等的地位
一耳为追随耳,另一耳则不是
在追随耳一方,对靶子词既要复述(即追随), 又要做出敲电键反应,即要做出两次反应
而在非追随耳一方仅对靶子词做出敲击反应, 即一次反应
这种设计会造成追随耳的信息比非追随耳的信 息更重要,因此,追随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 比非追随耳的要多得多
Treisman和Riley(1969)听取了Deutsch 等人的批评意见,又重新设计了一个实 验
新的实验中,要求被试当从追随 耳中听到靶子词后,不要对其进行复述, 使两耳在接受靶子词的条件上一致,其 他安排与前一实验相同
结果:追随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为76%, 而非追随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为33%。
结果仍然支持知觉选择模型
反应选择模型的角度来分析
这一新 的实验设计仍然使两耳处于不等的条件
这不仅仅因为一耳被确定为追随耳,而 且即使就靶子词本身条件来看,两耳也 没有保持相同条件,即当追随耳的刺激 受到逐个复述,而听到靶子词时停止复 述,这反而会使靶子词显得突出而变得 重要,以致影响反应输出,使追随耳的 反应率高于非追随耳的反应率
主张知觉选择模型的研究者,一般都运 用附加追随耳程序的双耳分听的实验方 法
这种实验方法将注意引向一个通道, 然后再来分析和比较两个通道的作业情 况。可见,他们所研究的是注意的集中性
支持反应选择模型的研究者,一般都运用不 附加追随耳程序的靶子词的双耳同时分听的实 验方法
这种实验方法使注意分配到两只耳朵 中,可见他们所研究的具体问题是注意的分配 性
二、资源限制理论
前提
无论是知觉选择模型还是反应选择模型都是以认知系统的加工能力或资源有限作为出发点的
Broadbent(1958)最早提出“注意是资源有限的 加工系统的工作结果”的想法,他所提出的注意 过滤器模型也体现了这种思想
然而,前面的模型并没有用这种思想来具体说明 注意,没有成为注意的机制或解释注意的原则
因而从70年代开始,一些认知心理学家已经开始 避开注意过滤器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而把注意能量有限当作注意机制来解释注意
(一)注意能量分配模型
Kahneman(1973)在《注意与努力》(Attention and Effort)一书中提出注意能量分配模型
Kahneman认为
人可利用的资源总是和唤醒相连的,其资源的数量可随各种情绪、药物、肌肉紧张等因素的作用而变化
资源分配方案是决定注意分配的关键
分配方案则要受制于唤醒因素可利用的能量、当 前的意愿、对完成作业所要求能量的评价以及个 人的长期意向。在这些因素作用下,所实现的分 配方案就体现着注意的选择
对完成作业所要求能量的评价是一个重要因素。 它不仅影响唤醒水平,使可利用的能量增加或减 少,而且极大地影响着分配方案
个人长期意向反映着不随意注意的作用,即它要 求将能量分配给新异的刺激、突现刺激和自己的 名字等
当前意愿体现着完成当前作业的要求和目的等
可知:只要不超过可利用的能量,人 就可同时接收两个或多个输入,或者从事两种或 多种活动
Norman等人(1975)把能量或资源有限分成两类过程
资源有限过程(resource-limited process):若某作业 因受到所分配的资源的限制,而不能有效地完成。但 一旦能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作业就能顺利地进行, 则称之为资源有限过程
材料有限过程(data-limited process):若某作业因受 到其质量低劣或记忆信息不适当的限制,当时即使分 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该作业操作水平,则称 之为材料有限过程
双作业操作的互补原则(principle of complementarity) 在进行双作业操作过程中,如果一个作业的操作所需 用的资源增加多少,就会使另一作业操作可得到的资 源相应地减少多少
认知容量(cognitive capacity)模型的三点假设(Johnson & Heinz, 1978)
容量模型假设不同来源的刺激产生的干扰是非 特定的。当我们同时进行两件事时,所产生的问题并 非由于这两件事互相干扰,而是进行两件事需要较多 的资源,超出我们所供应的范围。因此,该模型预测, 只要这些活动不超过所需的资源数目,我们便能同时 进行这些活动
当这些活动 所需的总资源要求超过既有容量时,要同时进行第二 件事,必然使第一件事的反应退步
认为分配决策有弹性,能改变来适应输 入刺激的资源需要
支持实验
Posner和Boies(1971)的实验
被试要同时做两个实验项目
主要项目(即被试必须集中注意的)使字母 配对项目。视觉警告信号出现后,被试先看 到一个字母,如T,约持续50ms。第二个字 母于1s后出现,被试决定是否与第一个字母 相同,以按键表示。如果字母相同,被试以 右手食指按键,如果字母不同,被试以右手 中指按键
第二个实验项目是听觉侦察项目,以耳机呈 现声音刺激几次,被试若听到声音,则以左 手食指尽快按键表示
这个研究具体支持Kahneman的第一个假设
当整 个情境要求不超过可用容量时,被试能处理互相 竞争的刺激。警告信号的警觉效果并不持久,在 延长时距中(即第二个字母尚未出现),被试可 能从感觉记忆中引出第一个字母的代码,并在工 作记忆中产生较持久的认知代号,这解释第6点增 加反应时间的理由。
但是反应时间增加最多的是 第7点和第8点,在这两点以上,第二个字母已经 出现,被试忙着分类、辨认并判断。这些活动占 用了被试大多数的可用资源,剩下少之又少的资 源来处理声音。因此这个发现也支持Kahneman的 第二个预测;当所需资源超过容量时,听觉侦察 反应项目的成绩必然退步
Schneider和 Shiffrin(1977)提出了两种加工过程理 论——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加工
控制性加工(controlled processing)是一种需 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 于变化着的环境。由于这种加工受人的意识控 制,所以称为控制性加工,又称注意性加工
自动加工(automatic processing)是不需应用 注意,无一定的容量限制,不受人的意识控制 的加工,并且一旦形成就难于改变
1 、 练习与自动加工
自动加工与练习有密切关系
Shiffrin和Schneider(1977)视觉搜索实验:在 该实验中要求被试在一系列字母中搜寻目标字 母,而目标字母数从1~6个随机变化;因变量 为反应时间
结果
未经练习的被试,其反应时随目标字母数增加 而增加
未经练习的被试,其反应 时是目标数量的函数,这种现象 被称为搜寻的目标物数量效应
经反复练习的被试,其结果是他们搜寻6个目 标字母与搜寻1个目标字母的反应时间几乎相 同
经过反复练习之后,被试对6个目 标物的反应与对一个目标物的反 应,其速度趋于相同,也就是说, 搜寻目标物数量效应的消失。
为什么这种效应会消失
Shiffrin等人认为,因经反复练习, 被试对于搜寻目标物已经形成了 自动化
实验依据
Shiffein和Schneider的记忆扫描实验
在实验中,先让被试识记1~4个项目, 然后再视觉呈现再认项目1~4个,要 求被试判定在再认项目中是否有以 前识记过的项目,“有”按yes键; “无”按no键
在实验中,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设置两种条件
不同范畴条件:其中识记项目均为字母,而再认项目 中只含一个字母,其余的为数字或再认项目均为数字 (也可字母和数字倒过来设置)。在这一条件中,被 试只需从数字(或字母)中发现是否有字母(或数 字),就可作出是与否的反应。此条件中识记项目和 无关的再认项目分属不同范畴
相同范畴条件:其中识记项目均为字母(或均为数 字),再认项目中也全部为字母(或全为数字),在 再认项目中可包含也可不包含曾识记过的项目。在此 条件中被试要从字母(或数字)中,发现是否有识记 过的字母(或数字)并作出恰当的反应。此条件中识 记项目和再认项目同属相同范畴
实验结果
在相同范畴条件下,当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均为1个时, 要达到80%的正确反应率,再认项目的呈现时间需 120ms;而当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均为4个时,要达到 70%的正确反应率,再认项目的呈现时间需800ms
在不同范畴条件下,不论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的数量 多少,再认项目的呈现时间只需80ms,就可达到80% 以上的正确反应率
结果说明:不同范畴条件下的再认或搜索优于相 同范畴条件,而且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的数量对不同 范畴条件下的反应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在相同范畴条 件下,随着识记项目和再认项目的增多,判定所需的 时间也增加
结果解释
Schneider和Shiffrin认为
在相同范畴条件下, 被试所进行的是控制性加工。它将每一个再认 项目与同一范畴的每一个识记项目按顺序进行 比较,直到匹配为止
在不同范畴条件下,被试从字母中搜索出数字 或从数字中搜索出字母。他们所进行的是自动 加工
由于采用加工方式不同,所以表现出判定速度 的不同
被试在不同范畴条件下所进行的自动加工是在 长期的实践中分辨字母和数字的结果
三、特征整合理论
Treisman(1977,1980)提出的特征整合论 (feature integration)是在注意研究的背景中提 出来的
她吸取了由Schneider和Shiffrin所提出的自动加 工和控制性加工的思想
特别是吸取了Neisser 所提出的前注意加工和集中注意加工;注意在 数据驱动(即自下而上)和概念驱动(自上而 下)的共同作用下引导知觉以及平行加工和系 列加工等思想
并进一步发挥了 Neisser的把注 意与知觉操作相联系的思想,力图将注意与知 觉的内部过程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理论观点
Neisser最先提出前注意加工和集中注意 加工
前注意加工是自动的,可能是平 行的加工
集中注意加工则是系列的加 工
注意在概念驱动和数据驱动的共同作用 下引导知觉,知觉是主动的、灵活的
Neisser着眼于注意和知觉操作的联系
特征整合论的核心是将客体知觉过程分成早期的 前注意阶段和特征整合阶段
她将特征看作是某个维度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 则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对特征和客体的加工是在知觉过程的不同阶段实 现的
知觉在前注意阶段是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 无需注意,而在整合阶段,通过集中注意将诸特 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
理论的出发点是知觉的特征分析
例如,图形、颜色都是维度,三角形、红色则分 别为这两个维度的值,而红色三角形是红色和三 角形这两个特征值所组成的客体
Treisman 的视觉搜索实验
在实验中,向被试视觉呈现1~30个不同 颜色的字母,要求他们从其中搜寻一个 特定的靶子,这靶子或者是一个客体 (如绿色的字母T),或者是一个特征 (如兰色的字母或一个字母S)。同时, 记录被试的反应及所用的时间
结果
当靶子是一个客体时,呈现的项目数量对观察 靶子所需的时间由很大影响,项目数越多,所 需的时间也越长
当靶子是一个特征时,呈现的项目数量对觉察 靶子所需的时间没有实际意义的影响
解释
Treisman认为,搜索特征比搜索客体快, 并不受所呈现的项目数的影响,是因为对特征 的加工是自动的平行式加工;而搜索客体则是 系列加工
非对称性搜索实验
非对称性搜索是指,在若干个甲类项目 (干扰项)中搜索一个乙类项目(靶 子),与同样的乙类项目(干扰项)中 搜索一个甲类项目(靶子)
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即出现非 对称现象
实验举例
向被试呈现一些刺激卡,所有的刺激分(a)、(b)两类, 如下图所示。在(a)类中靶子是0,干扰项是Q;而在(b) 类中靶子是Q,干扰项是0。在所有的刺激卡中靶子只有一 个或无,而干扰项则可根据实验要求设置不同的数目。靶 子和干扰项在画面上的位置每次都是不同的。在每次试验 前,告之被试何为靶子,然后用速示器呈现。要求被试按 键作出“有”或“无”的反应
结果发现:在(b)类刺激卡中搜索Q要显著地快于在 (a)卡中搜索0
解释
Treisman认为
在(b)卡中搜索Q,只需判断 画面中有无一竖线,就可作出反应,不必考虑竖线在 哪个位置或与哪个圆相交。这种搜索属前注意加工的 快速过程,是以平行方式实现的
在(a)卡中 搜索0,则需要对画面上的每个项目依次扫描,以判断 哪个圆不与竖线相交,需要将注意依次集中于有关的 位置。这种搜索属集中注意阶段的慢速加工,是以系 列方式实现的
前注意阶段的加工原则是表征“特征有”,而不表征 “特征无”
第二节 注意的操作定义及其研究方法
注意的操作定义
1.任务定义注意
1、任务定义注意—是否正确地执行了某 项任务。
注意: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某些刺激 值或刺激维度而非其它刺激值或刺激维 度的反应
关注的是结果而非注意过程
2.持续性注意
2、持续性定义---描述的是注意的保持过 程
注意:在同一对象或同一任务上保持一 段时间的注意
3.加工定向注意
3、加工定向注意—注意看作是从可选物 中作出选择的过程
注意:为了改进加工的速度或准确性而 把认知加工过程限制并集中在所有当前 信息的某个子集的过程
从不同角度把握三种注意
任务性定义从行为结果来描述注意的存在与否, 简单易行却无法涉及注意的内部机制
持续性定义看到了注意维持心理过程和意识聚 集的一面,却并不能排除其他非注意因素对任 务持续性的影响
加工定向定义则突出注意在引导和分配心理资 源方面功能,但这一定义似乎不适用于一些十 分简单的任务
注意的研究方法
提示范式
用刺激或指导语来引导被试注意一个明确 的输入源,然后把对这一输入源的加工和 对其他输入源的加工作比较
主要用于
1、研究注意指向被提示信息的过程
2、比较对被注意到的刺激和对未被注意到 的刺激在加工过程上的差别
自变量
1、提示的有效性
有效试验
当某个位置被提示后,目标就在该位置呈现
无效试验
当某个位置被提示后,目标却在其他位置上呈现
中立试验
提示同时出现在两个位置上,没有向被试提供随后呈现的目标可能出现的位置信息
2 、提示类型
根据提示是否直接出现在将被注意的位置
外围提示
提示直接出现在将被注意的位置
符号提示
提示只出现在注意应指向某个位置的符号
中间提示
不会自动使注意指向被提示的位置
根据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和无效试验的比例
预言性提示
在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 数多于无效试验次数的提示
非预言性提示
在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 次数与无效试验次数接近的提示
应用
搜索范式
基本原理
:要求被试寻找一个或多个混杂在 非目标刺激中的目标刺激。可以同时呈现, 也可相继呈现
应用
1、研究注意如何排除无关刺 激的干扰
2、研究注意如何在不同的感觉通道 之间 转移
最常见的搜索范式是视觉搜索任务
过滤范式
基本原理
使被试的注意指向一个信息 源,而实验者评估的则是那些未被注意 的信息的加工过程,以此来研究注意的 某些特征
应用于:抑制无关输入的加工过程研究
整体 — 局部范式
原理是居于纳冯(1997)发现一个不对 称干扰模型
研究单一刺激物的不同层次特征间的干 扰
自变量:整体—局部一致性,注意指向
结论:整体字母先于局部字母被识别, 这使整体字母可能干扰局部字母的加工 而反过来则不会
运用:整体—局部范式利于对注意过程 和感觉特征之间交互作用的研究
双侧任务范式
要求被试报告重要字母,中央和两侧的字母一致 时被试的反应时较快,而两侧和中央字母不一 致时反应时往往变慢;但是,如果两侧字母离 目标较远,那么这种干扰效应会减小或被排除
自变量:中央字母与两侧字母是否一致
因变量:被试报告中央字母的反应时
结果
中央和两侧的字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 较快,而两侧和中央字母不一致时反应时往往 较慢;但是,如果两侧字母离目标较远,那么 这种干扰效应应会减小或被排除
两侧干扰作用反映被试无法把注意完全集中在 目标上
运用:研究注意从目标区域到附近区域分散程 度
负启动范式
要求被试说出每个红色字母的名称。当前次试验中不被 注意的项目(如兰色的B)在下一个试验中变成被注 意的项目(如红色的B)时,被试的反应时变慢
结果:当前次试验中不被注意的项目在 下一个实验中变成被注意的项目时,被 试的反应时变慢,说明不被注意的字母 被识别并记住了
运用:用来评估对一个刺激有意忽略的 情况下,注意能够多大程度上自动地分 配到该刺激是那个,并影响此后的加工
双任务范式
让被试执行两个明显不 同的任务,然后研究者来 评估这两个任务间相互影 响的程度。
该实验结果可用作业操 作特性函数来描述 (Norman和Bobrow, 1978),就是把一个任务 中的作业水平定义成另一 个任务的作业水平的函数
1.定义:关心注意是如何在多个并行任务 间起到指向和调节作用的
2 .双任务范式的基本方法:让被试执行 两个明显不同的任务,然后研究者来评 估这两个任务间相互影响的程度
最经典的双任务范式
要求被试同时执行两项任务,而且规定了他们对每 个任务的投入程度。
在第一种条件下,要求被试对任务A投入10%的注 意而对任务B投入90%的注意
在第二种条件下,对两个任务各投入50%的注意
在第三种条件下,对任务A投入90%而对任务B 投入10%的注意。
该实验结果可用作业操作特性函 数来描述
常见的结果
1. 第一种结果
如果两个任务包含相 同的认知加工过程,那么 更注意某个任务会使该任 务的作业水平提高而另一 任务的作业水平相应降低。
例如,如 果任务A要求被试记住左耳 听到的一系列单词,而任 务B要求被试记住右耳听到 的一系列单词。那么由于 这两个任务相互竞争工作 记忆资源,左耳成绩和右 耳成绩之间将会呈现近似 标准的反比关系
2. 第二种结果
当两个任务相对独立之时,同时执行两个任务的水平可以和单独执行每个任务一样
例如,在上面描述的 记住左耳和右耳信息 的双任务中,正常被 试会表现出任务间的 竞争,但某些裂脑人 却可以表现出左耳作 业水平与右耳作业水 平相互独立的结果
3. 第三种结果
某项任务略受另一 个任务的影响,但 不成完全相反的关 系
例如,一 个经验丰富的钢琴 师可以一边很流利 地谈话一边弹奏难 度适宜的曲子,但 如果弹奏太难的曲 子或参加复杂的谈 话时他就无法应付 自如
总结
双任务范式通过使任务相互竞争来揭示注意的 特性,但这种情况非常复杂以至于确切地揭示 两个任务为何相互干扰很困难
比如在控制被 试确实依照实验指导语的要求来分配对两个任 务的注意,就是很困难的事情
鉴于此,近来 的研究者发展出比较简单的双任务实验,包括 心理不应期范式和瞬间注意缺失范式等,来研 究被试同时或相继从事认知加工过程的能力
电生理学研究方法
研究基础
注意的生理指标
心跳、血管血流量、呼吸率、内分泌腺 分泌量、皮肤电反应、瞳孔大小以及脑电的变化等,可以 通过观测注意集中、分散、转移时的生理变化来认识注意
用事件相关电位、正电子发射成像术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术 来探测注意时大脑各区域和各层面的活动情况。
研究方法
脑电图技术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主要用以帮助诊断疾病,将脑自身微弱的生物电放大记录 成为一种曲线图,所以要注意对外界干扰刺激的识别和排 除。
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event related potentials(ERP) 事件相关电位是一种特殊的脑诱发电位,通过有意地赋予 刺激仪特殊的心理意义,利用多个或多样的刺激所引起的 脑的电位。
ERP电位发生变化的大脑部位、电位随时间变化的方式以 及刺激呈现后的电位变化方向和潜伏期等特征都可能与特 定的注意状态密切相关,通过ERP成分的分析可以对注意 的某些特点作出推论
把ERP中的许多成分分离出来,并以峰值方向和潜伏期加 以命名,这些成分往往与某种特定的注意状态相联系,因 此可以把它们作为对应的注意状态的指标
ERP研究的最基本方法
根据某个ERP 成分的特征来推断某种注意状态的特征或 作用
实验中最基本的自变量就是注意的 状态(比如说注意指向一个刺激而忽略另 一个刺激),而最基本的因变量就是不同 注意状态下的ERP记录,实验者分析这些 ERP中与特定的注意状态相联系的成分
注意分散任务的研究
注意分散任务是一种使各种刺激竞争注意 资源,从而使注意发生分散的任务
威尔金森和李(Wilkinson和Lee,1972)设计了 一个注意分散任务,并观察ERP如何随着实验任务 对被试信息加工要求的变化而变化。
在研究中, 他们让被试听以2/3秒的间隔发出的简短声音,声 音的音高可能是低、中、高三个水平中的任何一 种,要求被试追踪其中一种声音(如最高的一个) 并默默计数该声音的出现次数,而不去理会另两 种声音出现与否。在被试进行这一追踪任务时, 记录由这些声音诱发的ERPs
威尔金森和李发现,追踪声音(计数)和非追踪声音(不 计数)所导致的早期ERPs之间存在差异。尤其是追踪声 音所诱发ERPs的P200成分振幅,远大于非追踪声音所诱 发ERPs的P200成分的振幅。与其它的研究结果一样。
他们的研究表明,对目标刺激的注意,提高了ERP在 P200到P300的振幅。这意味着大振幅ERP的P200成分与 注意分散任务有关
不随意注意的研究
生理基础
朝向反射
指由新 异的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 体现行活动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 新异刺激的方向
不匹配负波(MMN)与朝向反射有着密切的关系
发生
当在MMN波之后伴随一个正波或负正双相复合波(N2bP3a)时,就会出现朝向反射
刺激模式变化引起的MMN波之后不伴有N2b-P3a波或一 个正波,就不会出现朝向反射。
早期选择理论的研究
电生理学测量对于寻找选择位点是很方便的,因 为它提供了对刺激和反应之间加工过程的连续测 量,研究者可以准确判断受注意和不受注意的刺 激所对应的ERP在什么阶段开始产生差异
受注意位置出现的目标的ERP反应,比未受注意 区域出现的目标的ERP高,在很多研究中这一差 异在刺激呈现后的100毫秒内开始表现出来 (Mangun,1995)
注意
在ERP的研究中,不同大脑部位的ERP是 不同的
注意状态和脑部位之间可能存在着交互作 用,所以在有些实验中,大脑部位(ERP 的记录位置)也是自变量之一
各种注意研究方法侧重于注意的不同侧面
搜索范式关注的是注意的指向性
双任务范式关注的是注意的分配性
电生理研究技术关注注意的生理基础
综合运用才能全面把握注意的本质和特征 提供帮助
注意的应用研究
一、警戒
(一)定义
警戒,是持续性注意的一种形式,是 指个体 在一定环境中为觉察特定的、难以预测而 又较少 出现的信号所保持的准备状态
(二)警戒的影响因素
1.作业时间
2.信号密度(信号的信噪比)
3.信号规律性
4.信号的显著性(如信号的占空比)
二、飞行员的心理负荷
三、载重车司机的工作负荷
知觉
定义
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第一节 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
一、直接知觉及其实验
直接知觉(Gibson为代表)
知觉是无 需后天经验的,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 的直接过程。由外部刺激开始的自下而 上的材料加工
实验—视崖
被试—6-14个月的婴 儿、刚出生的小动物
仪器---视崖。设计平坦的棋盘式 的图案,用不同的图案 构造以造成“视觉悬崖” 的错觉,并在图案的上 方覆盖玻璃板。
实验结果
将2~3个月大的婴儿腹部向下放在"视觉 悬崖"的一边,发现婴儿的心跳速度会减慢, 这说明他们体验到了物体深度
当把6个月大的婴儿放在玻璃板上,让其母 亲在另一边招呼婴儿时,发现婴儿会毫不 犹豫地爬过没有深度错觉的一边,但却不 愿意爬过看起来具有悬崖特点的一边,纵 使母亲在对面怎么叫也一样
直接知觉论过分强调了知觉的刺激驱动 性,未注意到知觉也会受到已有经验的 影响
二、间接知觉及其实验
间接知觉(以Gregory为代表)
强调 经验信息对知觉的作用,认为知觉是当 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中已经存在的 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 过程。
自上而下的概念加工和自下而上的材料 加工相结合。也即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 般知识开始的加工
间接知觉实验
不可能图形、三维图形、知觉恒常性— 可分离经验信息独立作用时与刺激信息 独立作用时的两种不同知觉结果
有无经验信息的作用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知觉结果。知觉系统要受到理智修正,这便是知觉的间接性
第二节 视觉实验
感觉系统中起主导作用
获取70-80%的信息量; • 当它与其它感觉通道传入的信息发生矛盾时,它的 反应占优势(Colavita,1974;Gibson,1933;Rock et al. 1964 ; 1967)
一、视觉研究中的变量
(一)视觉的物理刺激及其测量
定义:引起人类视觉的电磁波(波长为380-780毫微米)(由光子组成)。
影响因素
波长→ 色调;-强度→ 明度;-纯度(复杂程度)→ 饱和度
种类
单色光:单一波长组成的光(由三棱镜、虑光片、单色仪等产生)
多色光:两种以上波长组成的复合光波
(二)视觉实验中的变量
1. 自变量
刺激变量
波长→ 色调;-强度→ 明度;-纯度(复杂程度)→ 饱和度
背景条件
被试者的特点
2. 控制变量
3. 因变量
二、实验研究中的基本实验
(一)视觉适应的研究
1. 暗适应(dark adaptation)
定义:对低亮度环境的感受性缓慢提高的过程
特点
机制:视紫红质(一种化学感光物体)在曝光时 被破坏变色,在暗适应中又重新合成而恢 复活性
2. 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
定义:对高亮度环境的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3. 间视觉
定义 :介于暗、明视觉之间的一个视觉阶段
(二)视敏度
视敏度:人眼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它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
1. 视角和网膜映象
2. 视敏度的测定
3. 视敏度的影响因素
(三)闪光和融合
1. 闪光融合
定义:当闪光的频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感到 是一个完全稳定的或连续的光,这种现象被称作闪光融合
2. 闪光融合频率
定义:闪烁刚刚能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频率。 CFF越高,视敏度越高
测量方法
影响因素
(四)双眼视觉因素
1. 双眼累积效应
如果双眼的优势差异不大,双眼的阈限要比单眼的阈限低一些
2. 双眼竞争
两只眼睛所给的刺激不相同时,结果会一会儿之看见一个刺激,另一会儿 又看见另外一个刺激,这样不断交替转换,且转换速度越来越快。 它受刺激强度、视野面积、线条清晰度等影响
3. 双眼融合
两眼所看到的东西(如,颜色、图形等),融合成一个刺激。 它受刺激强度、相似性等影响。
(五)侧抑制和感受野现象
1. 侧抑制
相邻两个神经元之间能够彼此抑制的现象
2. 感受野(特征觉察器)
视觉系统中对某种特定的刺激产生反应的区域,即视觉系统中存在 “专门化”了的感受细胞
三、颜色视觉 (略)
(一)光与颜色
1. 颜色的种类
2. 颜色混合
(1)颜色混合
加色法
减色法
(2)混合定律
补色率(law of complementary colors) 每一种颜色都有另一种颜色与它相混合 而产生白色或灰色(这两种颜色称为互 补色)。
居间率(law of intermediary) 混合色圈上两个非互补的颜色混合后产 生介于它们之间的中间色
代替率(law of substitution) 凡是在视觉上相同的颜色(即使光谱成 分不同)都是等效的,可以相互代替。
亮度相加定律:混合色的亮度等于组成 它的各颜色的亮度之和
(3) 混合颜色刺激的方法
色轮混合
色光混合
3. 颜色视野和光谱敏感性
(二)颜色的视觉现象
1. 颜色对比
定义:相邻区域不同颜色的相互影响
种类
亮度对比
色调对比
饱和度对比
2. 颜色的适应
定义:在颜色刺激作用下所造成的对该颜色感受 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三) 色觉异常
色弱:感受性降低
部分色盲:能够感受一部分光。红、橙、黄、绿→黄、青蓝→蓝
全色盲:完全丧失色调的辨别能力
四、颜色的心理效应
颜色的心理效应:颜色对人体心理上的各种影响
(一)色调的心理效应
(二)明度的心理效应
(三)饱和度的心理效应
(四)色彩爱好的民族差异
第三节 听觉实验(略)
一 听觉刺激
一些声音是人类的听觉系统感觉不到的,只有在16-20000Hz的声音 人才能被感觉到,这部分的声音信息被称为声波
(一)声波的特性
1. 纯音(pure tone)
定义:由单一频率组成的声音,是单纯的正弦波 。如:音叉发出的声音
影响因素:
频率(frequency)→ 音高(pitch,声调)(声音高低)
振幅(强度,intensity)→ 音强(响度,loudness)(声音强弱)
相位(phase,波形)→ 音色
2. 复合音(complex tone)
定义:不同频率和振幅的纯音混合而成的音
组分:任何复合音均是由多个纯音组成的
种类
按组成它的各纯音频率之间的关系分
乐音
噪音
语音
另
低通噪音:只有低频组成的噪音。
高通噪音:只有高频组成的噪音
带通噪音:只有一定宽度的频率组成的噪音
(二)声音的测量
1. 频率
2. 强度
二 听觉现象及其测定
听觉现象:是外界的声波的物理刺激(物理量)进入人脑后形 成的听觉感受(心理量,如音高、音强)
在听觉实验中,经常研究听觉刺激的物理属性(自变量,如频 率)与听觉现象(因变量,如音高)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一种听觉现象并不单纯由声波的某一种物理特性决 定,而是由多因素决定的
(一)音高的影响因素
1. 频率
2. 强度
3. 刺激持续的时间
4. 个体差异
(二)、响度的影响因素
1. 强度(振幅)
2. 频率
3. 刺激持续的时间
4. 个体差异
(三)听觉掩蔽
基本概念
听觉掩蔽(auditory masking):两个声音同时存在时,一个 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
被掩蔽音:要听的声音
掩蔽音: 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种类
1.纯音掩蔽(pure tone masking)
定义:以某个特定频率的纯音来掩蔽其它不同频率的纯音,而使 后者阈值提高的情况
特点
a. 掩蔽音对于频率相近声音的影响最大。
如,3500Hz掩蔽音对3000-4000Hz的影响明显大于对3000Hz以下的 影响
b. 低频对高频的效果大于高频对低频的掩蔽效果
如,400Hz掩蔽音对高频音的影响范围和效果相当大,而3500Hz掩 蔽音对低频音的影响范围和效果就相当小
c. 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效果随之增加。
如,掩蔽音是40dB时,800Hz的纯音要达到13dB时,才能听到
2.噪音对纯音的掩蔽
定义:以某个特定频率的噪音来掩蔽其它纯音
特点
当噪音强度低的时候,各种纯音的阈限差别很大,当噪音强度提 高时,各种纯音的阈限差别缩小
前掩蔽与后掩蔽
定义
前掩蔽:掩蔽声作用在前,被掩蔽声作用在后
后掩蔽:………………后,…………………前
特点
a. 被掩蔽声在时间(50ms内)上越接近掩蔽声,掩蔽声的强度阈值提 高越大,此种掩蔽常发生在掩蔽声为40dB以上
b. 掩蔽声与被掩蔽声时间相距很短时,后掩蔽作用大于前掩蔽作用
c. 单耳作用比双耳作用显著
d. 掩蔽声强度增加,并不增加相应的掩蔽量
其它掩蔽
当两个不同频率声音分别作用于两耳时,彼此间便会产生掩蔽效应, 这种现象被称为中枢掩蔽
(四)疲劳和适应
1. 疲劳
定义:
声音的刺激强度大大超过听觉感受器的正常生理反映限度,或声音刺激 长时间作用于听觉器官而引起的听觉阈限暂时提高的现象
测量方法
2. 适应
定义
持续的声音刺激引起听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听觉系统一般对一个稳定声的感受性在最初1-2分钟内有所下 降,而后很快稳定在一个水平上,听觉适应的特点就在于他是 一个平衡过程
测量方法
常采用响度平衡法。
特点
最大的适应发生在和适应声相同和相近的频率
(五)声音的相互作用
1. 共鸣(resonance)
2. 抵消、强化与干涉
3. 差音(difference tone)与和音(summation)
三 听觉定位
是指有机体利用听觉器官判断发 声体的空间方位
(一)听觉定位的线索
(二)听觉定位的实验方法
第四节 空间知觉
一、肌肉线索
根据肌肉状态的变化作为感知距离的线 索
包括适应、辐合
二、物理线索
是指刺激本身所自带的某些特征作为感 知距离的线索
包括遮挡、阴影、几何透视(直线透视、 高度、纹理梯度、单眼运动视差)
三、双眼线索—双眼视差
是指知觉立体物体和两个物体前后相对 距离的重要线索
距离和深度视觉主要是双眼机能
四、线索间的互动
线索综合、线索优势、线索分离、线索 互补、线索平均、线索再解释
第五节 时间知觉
基本概念
时间知觉
是指个体同时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件的顺序性和持续性。主要包括对时间顺序和时间间隔的知 觉(时序知觉和时距知觉)
时序知觉:对客观事件的顺序性的知觉,能告诉人们不 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同时与不同时
顺序
时距知觉:对客观事件持续性的知觉,能告诉人们某一 事件延续的时间长短
第六节 无觉察知觉——无意识层面加工的知觉
无觉察知觉是指刺激没有被个体的意识觉察, 却对个体的行为产生了影响,即个体无意识 地对刺激进行了加工
提供无觉察知觉证据的两个领域
神经病理案例
在一些神经病理案例中,研究者发现:一些脑损伤患者无法知觉到某些刺激,但在一定条件下却表现得似乎仍能对这些刺激进行某些加工
换言之,那些刺激在患者本人毫无觉察的情况下得到了知觉加工
认知实验
通过对自变量进行一定的操纵在正常被试身上也能发现无觉察知觉,即知觉和觉察的分离
1.Stroop启动实验
2.实验性分离
记忆与学习
第一节 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基本概念
记忆(memory):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包括以下三个基本的环节
识记(cognition):通常所说的“记住”
保持(retention):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再认(recognition)或回忆:在不同情况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
二、记忆的作用
1. 生存发展的必需
2. 认识能力的必需
3. 学习知识的必需
4. 社会历史发展的必需
三、记忆的潜力
四、记忆的种类
五、记忆的研究历史
第二节 记忆实验的变量和材料
一、记忆实验的变量
1. 自变量
(1)刺激变量:性质、呈现速度、间隔时间、空间位置、 距离、学习次数和时间等
(2)被试变量
(3)环境变量
2. 因变量:反应时、正确率、回忆率等
3. 控制变量
二、记忆实验的材料
1. 选材标准
(1)材料对每个被试来说,在熟悉程度上应是相等的
(2)材料在数量上或意义上可以分为相等的单位
(3)材料应为被试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学会和掌握的
2. 材料类型
言语材料
有意义材料
无意义材料
非言语材料
应考虑的问题
天花板效应
测验题目过于容易,致使大部分个体 得分普遍较高的现象
地板效应
测验题目过难,致使大部分个体得分普 遍较低的现象
在正式实验之前做预实验
第三节 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
主要针对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种系统来进行研究
实验案例
短时记忆的视觉和听觉编码实验
一、 回忆法
(一)定义
当原来的识记材料不在面前时,要求被试再现出材料的方法。又叫再现法或复现法
(二)主要形式
1. 系列回忆法
目的 :测量被试达到某种记忆标准所需要的学习时间或遍数。
别名: 依序回忆法、学习时间(遍数)法(method of learning time)
基本程序
(1)确定熟练标准:实验者根据材料特点确定被试对材料达到 “熟练标准”
(2)测试:要求被试背诵实验材料,直到符合标准为止
(3)确定回忆水平:根据被试的学习时间或遍数来确定其回忆水平
提示法和预期法
程序
在限定的一次或几次呈现刺激材料后,要求被试背诵,主试在 被试发生迟疑时进行提示,在发生错误时予以校正,直到全部 背出。实验者根据提示次数或校正次数,计算得分。(提示量的反面就是预期量)
用途:根据提示或校正次数便推算出被试把字表学习好的不确定性,及学习和回忆的时间进程
2. 对偶回忆法
提出者
卡尔金森(Calkins,1896)
别名 :成对联合法、联对法(paired associates)
基本程序
第一种 检验法 (test method)
第二种 预期法 (anticipative method)
(1)先单独呈现刺激项目,要求被试预期对应的 反应项目
(2)然后将刺激项目与反应项目成对呈现
(3)刺激材料呈现完一轮后,实验者改变顺序, 呈现第二、三…轮,直到被试能够全部正确反 应为止
影响记忆效果的因素
(1)材料的意义:越有意义,越易记,且反应项目有意义比刺激项目 有意义更重要(Underwood等,1960)
(2)词的具体性:越具体,越易记(Paivio等,1975)
(3)刺激的相似性:越相似,越难记(Hintzman,1972)
3. 自由回忆法
提出者
柯克帕特里克(Kirkpatrick,1984)
基本程序:被试可以随意回忆而不必遵循原来的刺激顺序
被试自由回忆时表现出的规律
(1)自由回忆法能体现系列位置效应
(2)自由回忆的顺序表现出一定的结构。Bousfield(1953):材料为四类名词(动物、人名、职业名称、蔬菜)共60个,结果发现被试按类别回忆
(3)自由回忆并没有耗尽全部有关记忆
二、再认法
(一)定义
它是检查记忆保持量的方法,它是把识记过的材料(旧材料,有关刺激) 和未识记过的材料(新材料,无关刺激)混合在一起,要求被试把两 种材料区分开来
(二)程序
1. 学习:有关刺激
2. 再认:有关刺激+无关刺激
(三)再认分数的计算法(两情况)
1. 有、无关刺激数不等
2. 有、无关刺激数相等
再认分数= (认对旧项目数-认错新项目数)/总项目数
三、再学法
(一)定义
要求被试学习一种材料,达到一定标准后,经过一定时间,再以同 样的程序重新学习这些学过的材料,达到初次学习的标准为止。再学习与初学习两次学习的练习次数之差,即代表初学习之后保持的 记忆
(二)程序
1. 初学习
2. 再学习
(三)计分法
节省百分数= (初学次数(时间)-再学次数(时间))/初学次数(时间)×100
四、重建法
(一)定义
先由主试向被试呈现有一定次序或位置的刺激系列,然后,将原刺 激系列打乱后,要求被试按次序或位置复原。重建的正确数(率)、错误数(率)便可作为被试记忆能力的指标
(二)程序
1. 主试呈现刺激
2. 被试重建刺激
最大正确顺序=(单个系列的项目数-1)×系列数 错误百分数=实际错误数/最大正确顺序数×100%
五、部分报告法
部分报告法是研究感觉记忆的;他运用随机原理,使报告分段进行,有 效地控制住报告时滞引起的误差
六、记忆广度法
创建者:Jakobs(1887)
计分法
第一种,设每种刺激长度为三个项目,每一完全记住的项目得三分之一分
第二种,取记住与记不住两数的中数
七、分散注意法
有关短时记忆保持研究中,为了防止被试利用刺激间隙进行重复练习,必需 把他的注意从记忆的材料中转移出来(在刺激间隙时要求被试完成其它作 业)
第四节 记忆的类型
一、根据信息在系统中储存时间
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二、按照记忆的意识性标准
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
三、根据记忆内容在时间轴上的指 向
前瞻记忆
是指对未来要执行的行为的记 忆,即对于某种意向的记忆。反映将来的 情况,使我们记忆做一些事情
回溯记忆
指对于过去所发生事件的记忆
四、按照提取的准确性
错误记忆
指错误地声明一个以前未呈现 过的词或从未发生过的事曾经呈现或发生
真实记忆
指正确地报告出曾经呈现过 的词或发生过的事
五、根据记忆加工和控制层面
元记忆
反映人类记忆的独特特征,即对自己的 记忆活动所进行的了解和控制,是个体所具有的 与自己的记忆活动有关的信念及监控系统,是人 对自己记忆系统的认知
客体记忆
对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 程
第五节 内隐记忆的测验方法
内隐记忆的提出
启动效应的研究
启动效应
指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通常分为重复启动和间接启动
最常用的测验方法
词汇确定、词的确认、以及词干或词段补笔
遗忘症的研究
证明:在遗忘症病人身上,和外显指导相关联的记忆任务受到了破坏,而和内隐指导语相关联的启动任务并未受影响。这强烈暗示了内隐记忆作为相对独立的记忆系统的存在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个体在 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 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又称自动的无意识 记忆
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在意识的控 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 的影响,又称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一、内隐记忆的性质
(一)什么是内隐记忆(无意识记忆、潜意识记忆、无觉察记忆)
1. 从现象上看,它是被试在操作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而存贮在 大脑中的信息却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的现象。这就反应了先前所 学内容的存在和作用。其特征是,被试对信息的提取是无意识的
2、 从研究模式上看,它是启动效应的一种。是材料启动过程,是无 意识的和不需要注意资源的过程
3、 从测量上看,它是另外一类记忆任务,这类任务不要求被试有意 识地去回忆所学习的内容,而是要求被试去完成某种操作,在被试 的操作中反映出其所学内容的作用
4、 在心理学研究理论上看,它与外显记忆是两个功能独立的记忆系 统(Tulving et al. 1985)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区别
定义
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 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又叫自动 的无意识记忆
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 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 体能够意识到的,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之间的最大不同之处
内隐记忆对信息的检索和提取是无意识进行的
外显记忆对信息的检索和提取是有意识进行的
(1)加工深度对两者的影响不同
1984年Graf等人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对刺激项 目的加工深度并不影响被试的内隐记忆效果,却 对外显记忆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2)两者保持时间不同
在外显记忆的研究中,人们都发现回忆量会随着学习和测验之间时间间隔的延长而 逐渐减少。但是,内隐记忆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比外显记忆慢得多
(3)记忆负荷的变化对 两者产生的影响不同
记忆的项目越多,越不容易记住,这是记忆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研究表明,这一规律仅适用于外显记忆,而内隐记忆则不然
(4)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 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
以听觉形式呈现的刺激以视觉形式进行测验时,这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 没有影响
(5)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
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现象的存在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内隐记忆的情况则有所不同
概要
1. 学习加工的水平对二者影响不同 对外显记忆影响大,内隐记忆影响小(Schacter et al. 1985; 1986)
2. 学习和测验呈现方式的变化对二者影响不同 例如,学习阶段(听觉) → 测试阶段(视觉) 对外显记忆无影响,内隐记忆影响大(Jacoby & Dallas, 1981)
3. 二者的记忆保持不同 目前的结果不一致
4. 某些干扰因素对二者的影响不同 对外显记忆影响大,内隐记忆无影响(Graf & Schacter, 1987)
(二)内隐记忆的研究领域
1. 再学时的节省
2. 阈下编码刺激的作用
3. 无意识学习
4. 启动效应
5. 健忘症病人的残余学习
(三)内隐记忆的理论解释
1. 多重记忆系统说(multiple memory systems view)
认为记忆是由多个不同的子系统所组成,而每个 子系统又都由若干特定的加工过程组成
同一子系统内的加工过程之间的关系比不同子系 统的加工过程关系更加密切,并且在理论上每个 记忆系统都可能具有特定的神经机制与行为指标
认为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反映了记忆系统存在 不同的子系统,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便是其中两 个子系统
观点
1.塔尔文提出启动效应代表一种新的记忆系统, 即知觉表征系统,并将其细分为字词系统、结 构描述系统和概念语义系统
多重记忆系统说能较好地解释遗忘症患者的记 忆分离现象,但划分多重记忆系统的标准尚在 争论之中
2.Tulving和Schacter认为,记忆系统的思想来源于多种 研究的综合发展:
发现遗忘症病人的记忆障碍是高度选择性的,即他们外 显记忆很差但内隐记忆正常
海马结构(the hippocampal structures)在获取某类 信息中起着关键作用
发现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分离,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 的分离和陈述记忆与程序记忆的分离
认识到许多记忆形式有时以内隐的方式表现出来
1995年Tulving把人的记忆区分为五大记忆系统:程 序记忆系统,知觉表征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工作记忆 系统和情景记忆系统
2. 迁移适当加工说 (processing view)
认为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反映了两类测验所要求的加 工过程不同(并不说明记忆系统存在着在机能上相独立的 两个子系统)
外显记忆测验要求概念驱动过程,它要求有意义的加工、 精细编码和心理印象加工过程
内隐记忆测验要求数据驱动过程,它非常依赖于学习时与 测验时的知觉过程的匹配程度
影响概念加工的各种变量对内隐记忆测验没有影响, 但行为特征方面的变量对内隐记忆则会有很大影响
这种观点包括4个基本假设
1.如果记忆测验所要求的认知过程与学习时所要求 的认知过程相似或重叠,则测验的成绩好,否则 就差
2.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要求的提取过程不同,结果 ,这两类测验从学习时不同的加工过程获益也就 不同
3.学习时的意义加工,精细编码和心理映象等加工 过程导致大多数外显记忆(回忆和再认等)成绩 良好
4.大多数内隐记忆测验严重地依赖于学习时与测验 时的知觉过程的匹配程度
二、内隐记忆的测验方法
内隐记忆实验的首要任务,在于将内隐记忆和外 显记忆区分开来,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建构内隐 记忆和外显记忆两者不同的因变量指标,并进而 考察自变量对内隐、外显记忆不同影响
因此,如何在实验中分离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就成为内隐记忆实验逻辑的重点
“分离逻辑”的核心就是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分别对应于两种不同的、可测量的指标,达到区 分的目的
传统的记忆测量法,在指导语上明确要求 被试有意识回想他们经历过的某些事件并 把它们从记忆中提取出来,因而被称为直 接测验。——外显记忆
间接测验则在指导语上不要求被试有意识 地提取过去学习的信息上,而是通过特定 任务上表现出来间接推断被试是否对某些 信息拥有记忆。——内隐记忆
这种分离也被称为任务分离
(二)任务分离中的间接测验
1. 词干补笔(word-stem completion)和残词补全(word-fragment completion)
补笔测验主要包括词干补笔(偏旁补笔)、残词补笔、残 图补全等
2. 知觉辨认(perceptual identification)
被试首先学习一系列单词,然后要求他在速示条件下(30ms) 辨认学过的单词以及一些未学过的单词
3. 模糊字辨认(word fragment identification)
4. 词汇判断(lexical decision)
5. 偏好判断
6. 残画辨认
7. 面孔识别
第六节 内隐学习
内隐学习被定义为一种不知不觉的学习,是有机体通过与环境接触,无目的的、自动地获得事件或客体间结构关系的过程
一、内隐学习的特征
(一)自动性
(二)抽象性
(三)理解性
(四)抗干扰性
(五)三高特征
二、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关系
(一)区别
1.现象学上的区分——证明内隐学习独立于外显学习之外存在的前提
在于它们不同的表现特征,归纳
(1)内隐学习是自动的,外显学习是需要意志努力的
(2)内隐学习是稳定的,外显学习是易变的
(3)内隐学习较抽象,外显学习则易受表层刺激影响。
(抽象是指 内隐学习获得的是刺激内部的潜在的深层结构;而表层是说明外显学 习获得的是特定的刺激或刺激间某些表浅的规则)
2.实验操作上的区分
莱因戈德和梅里克尔(1988)在扬弃直接测量的 两条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证明内隐学习独立存 在的分离逻辑假设: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都同等 程度地对意识知识敏感,当对某一特定的刺激 维度,间接测验表现比直接测验来得更敏感时, 就可以发现无意识学习(内隐学习)的存在
基于这一假设,研究者运用了各种不同于外显学 习研究的实验操作,从实验层面上对两者进行了 区分
3.神经生理学上的区分
研究表明内隐和外显学习的神经生理学基础不同的,它们 有着相互独立的生理机制。如对神经受损病人的研究发现, 某些神经受损伤或脑功能缺失的病人,虽然外显认知系统 的功能发生紊乱,但内隐认知系统却仍保持正常
研究发现海马间脑—乙酰胆碱能传导系统,又称间脑学习 系统,在外显学习中占重要地位,但海马或间脑损伤病人 的内隐学习却不受影响
基底神经节纹状体-多巴胺能系统的唤起和提取系统,又 称新纹状体习惯学习系统或称壳核习惯学习系统,也只影 响内隐序列学习,而不影响外显学习
内隐和外显学习激活了不同的脑部区域,外显学习更多激 活了右半球区域,而内隐学习更多地激活与抽象过程联系 的左半球区域
4.学习机制上的区分
贝里等(1992)曾提出存在两种不同的加 工方式——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对于内 隐学习,当面临一个复杂的任务时,个体 可能会不加选择地接收或试图储存刺激之 间的所有关联性
运用外显学习时,个 体的加工方式是只选择几个关键变量,并 且只对这些关键变量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观 察
(二)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联系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最大联系,在于
如果抛开意识或无意识这条标准,它们都是个体获得环境知识和规则信息的过程,都包括信息加工的编码、输入、储存、提 取一系列
1、外显学习对内隐学习的影响
外显学习有时会阻碍内隐学习,有时又促 进内隐学习
当被试所学的语法规则比较复杂,难以外显发现,甚至不能被外显发现时,简单的鼓励言语只会激发起被试有意识的规则发现心理,而这种规则发现却会常常阻碍学习者正在进行着的内隐学习过程,并进而影响学习者对复杂规则 的真正习得;反之则促进内隐学习(较少)
2.内隐学习对外显学习的影响
当学习者共同运用内隐和外显两种学习方 式 时,其效果是最好的,即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存在协同效应。由此可知,内隐学 习反过来会促进外显学习
如郭秀艳和杨治良(2002)的实验
3.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权衡现象
三、内隐学习的主要研究方法
1.人工语法范式
2.序列学习范式
3.复杂系统控制范式
4.信号检测范式
四、内隐学习的应用研究
1.语言的内隐学习
2.动作技能的内隐学习
思维
第一节 思维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思维研究的领域
第三节 思维中的无意识过程
第四节 思维和人工智能
情绪
一、情绪的产生与获得
二、情绪的认知研究
三、情绪的测量
四、情绪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