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安全感与不安全感
这是一篇关于安全感与不安全感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不安全感的根源,安全感,不安全感,依恋类型与安全感。
编辑于2025-02-07 07:31:58安全感与不安全感
王坤,中国纺织出版社,2023年1月出版
依恋类型与安全感
安全感的培养
设定边界
注意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
对对方行为的动机提问
大多数动机具有潜意识,往往与他进入关系前的包袱有关
停止评判,从同情和理解的角度看待,即使依然不同意他的观点,至少可以创造一个没有对抗的安全环境
安全感更多来源于亲密关系
安全感
是一种主观体验
组成部分
对可能出现的身体或者心理的危险的预感
个体在应对相关情境时的有力或者无力感,即确定感和把控感
不同理论的理解
医学心理学?
奖赏回路
多巴胺
行为主义
条件反射
神经生物学因素
精神分析
欠缺良好照顾、情感回应、尊重和真诚指导
环境因素
认知心理学
学习探索新的加工路径
个体主动性因素
人本主义
重新养育
咨询师/亲密关系/原有关系修复
无条件关注、接纳、尊重
环境修复因素
不安全感的根源
原生家庭
重要他人
生活事件
丧亲
生活剧变
人格因素
成长经历
遭受拒绝
不安全感
不安全感对我们是有益处的,如果感到不安,我们才会进入防御保护自己,然而,焦虑、紧张如果超过理性的范畴,就会造成过度防御,形成神经质的不安,造成是对精力、生命的浪费,是我们需要调节的部分。
分类
特定对象
无特定对象
表现:莫名的不安
对不确定的/变化过程的担忧
对失控的觉察,体验到命运无常的强大,自我的有限和弱小
自我就像一颗风中的小草,任凭命运的摔打而无能为力,必死的命运被全然地摆在面前
不同理论的处理
精神分析
从不安全感的诱发因素着手,改变诱发因素对人的影响,修改镜像的自我,缓解不安情绪,为进一步治疗垫定基础
假设
幼年关系的创伤和爱的缺失造成不安全感
对关系和爱的信任可以获得安全感
安全感是外在给予的,如果成长环境是健康的,就能拥有安全感
处理
找到造成不安全感的成长原因
建立移情关系重新养育来访者,使他们产生爱与信任的矫正性情感体验,对世界和他人的感觉发生变化,增加对关系和爱的信任度,从而增加安全感
认知疗法
不安全感是因为认知的偏差 认知偏差带来了恐惧情绪,偏差认知本身何尝不是恐惧情绪带来的。理性在恐惧的时候难以起作用。有人说,道理我都明白,但就是情感上接受不了,这并不能带来认知的转变,因为没有情感上的体验,体验不会从道理中获得,但却可以借助理性来接触到。理性不是那些应该怎样的道理,道理可能成为压抑情绪的理智化防御,但理性与理智化不同,它不是对情感的压抑,而是对情绪的探索,它是灵性的眼睛,跟随情绪,但又超越情绪,去看清情绪的根源,带来觉察、领悟和新的体验,这样偏差认知才能真正被改变。
假设
基于认知与情绪的关系
不安的情绪一定与某种想法相关
想法:无意识的、情绪化的、有偏差的、歪曲的、非理性的
想法不改变,不安的情绪就难有改变
改变偏差的核心信念/想法,不安情绪得到缓解,不安全感得到缓解
观念的改变可能面临很多阻抗,特别是这个观念是内心恐惧的防御
不合理思维
情绪化思维
绝对化
极端思维
表现
以偏概全
盲人摸象
非黑即白
两个极端的绝对化
不是天堂就是地狱
只有一头一尾,没有中间地带
绝对化原因
带来强烈快感/掌控感/安全感/完美感
一种有限制的认知方式,容易换起强烈的情绪反应
打破绝对化
打破完美感、掌控感和关系
无助的、不确定、不安全的恐惧
面对恐惧
看到多种可能性,减少偏激的影响
灾难化
理想化破灭后的灾难化,在强迫、焦虑和抑郁等神经症中很是普遍,智商越高,灾难化想象越丰富、越离奇。外在事件灾难化判断是自我内在恐惧的投射。最终指向是死亡恐惧。
表现
消极预测未来
夸大负面可能性
跟着感觉和想象走
灾难化原因
内心恐惧投射
恐惧产生原因
本能反应
保护自我的防御情绪
提示危险,提高注意力,防备危险发生
适度恐惧有利于自我保护
创伤经历
亲历或者看到他历
害怕再次体验痛苦
个性因素
能力缺乏
缺乏责任能力、适应能力、独处能力等
自我存在感危机
存在感建立在理想化自我基础上
理想化失败
存在感消失
恐惧
打破灾难化
看到多种可能性,福祸相依
配合创伤的处理和死亡恐惧的咨询
理想化
情感理想化:对现实的超越,源于内心丰富的想像力和饱满的情感,艰难中最美丽的花朵,意义色彩 现实理想化:对现实的否认,营造童话般的现实感,防御内心恐惧,苛刻要求以满足美好期待,高度依赖环境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安宁吗,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
表现
要求自己和他人、世界都符合自己理想化的要求
期待理想的父母、爱人、朋友、自我等
由许多应该组成
由于无法满足理想化需求,会有很多愤怒
愤怒背后仍是恐惧
理想化原因
想要绝对的掌控感/安全感/完美感
打破理想化
面对一个可怕的世界和无能为力的自己
面对独自承担的恐惧
意识到需要有担当责任的勇气
刻板化
刻板化是防御责任和不确定的铠甲
表现
思维-行为-情绪三个方面的特点
对外在应该的执着
为守规矩而守规矩,不考虑为什么
别人都这样
别人喊我这样
老祖宗一直这样
僵硬、呆板的思维定势,行为缺乏自主的灵活性
生怕所言所行不符合规条
时时处于不安中,总担心会做错
刻板化原因
获益
按应该行事,避免自主,避免承担责任,避免孤立无助
按部就班行事,获得确定感,避免不确定感带来的恐惧
幼儿好孩子-坏孩子刻板观念
四年级以后,思考规则的意义和道德的相对性
修正刻板价值观,更加全面看待
打破刻板化
苏格拉底提问
所谓的天经地义为着什么?
新的可能提示
个体具有无限可能性和丰富的创造力、想像力
固执化
表现
对自我观念、态度、行为的固着,即使知道认知的偏差也绝不改变,自我意志的滥用
拼命维护社会推崇的东西,如外貌、能力、学历、地位等获得自我价值和尊严
固执化原因
这种状态支撑着尊严、完美、全能、独特性或者关系的安全
这种状态不在了,我就不在了,以此防御不存在的虚无感
打破固执化
脱掉虚假自我的外壳
培养自主体验
体会到自我是一切事物的感受者和评价者,什么有价值都是自我赋予和选择相信的结果,自己才是一切存在有意义的起点。——陈虹《寻找迷失的自我》
行为主义
通过行为改变内心感受,获得矫正性体验,增加自我承受力
如冲击疗法、系统脱敏
带着觉察,面对人性深处的恐惧,咨询还是可以有深度的
人本主义
人本疗法对生命的接纳和尊重,能够开启人性内在灵性的存在,塑造健康的心理结构。然而,对于比较病态的心理结构,它对人性过于乐观的理解和极少的干预性,很难维持有效的咨访关系,特别是在面对深层困境而无法独自面对时,治疗会显得有些无力。
假设
不安全感是不自信的表现
尊重、接纳自我,看到自己的潜能,相信自己的内在力量,就可以获得安全感
个人中心疗法
无条件积极关注,接纳来访者的所有感受、经历、态度
接纳和尊重来访者存在的现状和真相
信任的互动帮助他们看到自己的潜质,发现自己生命的无限可能性
提供安全、信任和包容的氛围,使之不再有评价和关系上的不安
综合理解和处理
调整神经质的不安
神经质不安的原因
因为感受到防御可能会失败
害怕面对存在的虚无,死亡、弱小无助、失控感、不确定、关系丧失和无意义等
其背后都是对死亡的恐惧,对自我不存在的恐惧
健康的人也有不安全感,但是在理性范围之内的
安全感良好
安全感很好的人不一定是健康的
某种防御成功,没有感觉到死亡恐惧
不能承受这种恐惧,压抑和逃避的结果
渴望死亡的人,并不是没有这样的恐惧
他们是在维护生命的存在、全能的自我、有价值的自我、依赖的自我
这些不安全都指向某种丧失,生命、欲望、全能感、尊严、独特性、价值感、关系等,这些丧失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我们会那么不安呢?
意味着“我”什么都不是,也不真正拥有什么,生命是短暂的、脆弱无助的、毫无意义的。失去了这些就等于失去了我。
这个“我”是自认的自我,“我”的存在依托于这些可能丧失之物,就是那个小我的壳,没有了这个壳,就会接触到不存在的虚无。不存在就等于死亡。死亡恐惧就是对不存在的恐惧。
自我成长必须是站在死亡之上的成长,只有穿过自我消亡的恐惧,才能发现真正的自己,带来真正的成长
综合治疗
不安全感是存在的本质
创伤是让孩子过早地面对了存在的无助,承担不起所以构成创伤,而并非残酷的一面是不存在的
修改创伤体验,关注承担不安全的心理能力
在创伤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存在困境的进一步探索,带来人格的成长
有效的心理治疗,带来认知的转变,人格的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