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地:指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士兵离家近,容易产生恋家情绪,士气易散。例如春秋时期,郑国在本国境内抵御他国进攻时,部分士兵因牵挂家中安危,作战时心不在焉。应对策略是加强控制,避免士兵擅自离队,巩固军队凝聚力。一方面通过严明军纪,设立监督岗哨,对擅自离队者严惩不贷;另一方面组织集体活动,如战前誓师大会,激发士兵的爱国情怀和集体荣誉感,增强团队意识 。
轻地:进入敌境不深的地区。此时军队根基不稳,应迅速推进,不宜停留。汉尼拔在第二次布匿战争初期,率军进入意大利半岛,处于轻地状态。他派精锐骑兵快速穿插,绕过罗马军队的前沿防线,直插意大利腹地,打乱了罗马的防御部署,打开深入敌境的通道,为后续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争地:谁先占领谁就能获得优势的险要之地。三国时期的街亭,地势险要,是重要的军事要地,谁占领街亭,谁就能在战略上占据主动。应抢先占领,若敌人已占,不可强攻,可采用迂回战术,切断其补给或扰乱其部署,迫使其撤离。如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派赵云佯装进攻,吸引魏军主力,自己则暗中派部队切断魏军的粮草运输线,迫使魏军撤离。
交地:多国交界、道路纵横的地区。战国时期的魏国,地处中原,与多个国家接壤,属于典型的交地。要加强外交,结交邻国,巩固联盟,确保后方安全,同时保障交通要道畅通,便于军队机动。魏国通过积极与周边国家签订盟约,建立友好关系,在各国之间纵横捭阖,为自身发展争取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衢地:与多国接壤,先到者可结交诸侯的地区。秦国在商鞅变法后逐渐强大,积极利用地处衢地的优势,开展外交活动,与部分诸侯国结盟,孤立其他国家,最终实现了统一六国的大业。应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争取多方支持,形成战略同盟,增强自身实力。
重地:深入敌境,后方补给困难的地区。蒙古军队在西征过程中,深入欧亚大陆腹地,处于重地作战。他们一方面掠夺敌人资源,抢夺当地的粮草、牲畜等物资,以战养战;另一方面巩固占领区域,建立军事据点,设置驿站,保障补给线的稳定,从而维持了长期的军事行动。
圮地:山林、险阻、沼泽等难以通行的地区。红军长征时期,经过大凉山等圮地,提前找当地向导侦察路线,准备好绳索、砍刀等工具,在山林中开辟道路,快速通过,避免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应快速通过,避免停留。提前侦察路线,准备好相应工具,如在沼泽地铺设木板、在山林开辟道路。
围地:地形险要、易被包围的地区。楚汉相争时期,刘邦曾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刘邦采用陈平的计策,离间项羽的谋士范增,使项羽产生猜疑,削弱了楚军的战斗力。同时,刘邦组织力量,采用火攻、夜袭等战术,打破了项羽的包围。要巧设计谋,出奇制胜,如采用火攻、夜袭等战术,打破敌人包围。
死地:走投无路、只有死战才能求生的地区。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下令破釜沉舟,只带三日口粮,激发士兵的求生欲望和战斗意志,让士兵抱定必死决心,奋勇作战,最终以少胜多击败秦军。要激发士兵的斗志,让他们抱定必死决心,奋勇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