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自然地理
高中自然地理知识梳理建议高三复习者或初学者使用 这是一篇关于自然地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地表形态的塑造,宇宙中的地球,地球与地图,地球上的水,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地球上的大气。
编辑于2025-02-08 15:22:33自然地理
地表形态的塑造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组成
岩浆岩(侵入岩、喷出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断裂带&褶皱山脉
垂直运动:引起地势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不可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板块构造学说
张裂:生长边界
碰撞:消亡边界
大洋板块vs大陆板块: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大陆板块vs大陆板块: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侵蚀作用/堆积作用
流水
湿润、半湿润
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
风
干旱、半干旱
风源地附近侵蚀作用为主
冰川
高山地区
波浪
沿海地区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几种特殊地貌
花岗岩地貌(风化)
冰川地貌
喀斯特地貌
丹霞地貌(流水侵蚀、广东)
雅丹地貌(风蚀、西北)
构造地貌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褶皱
背斜
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
修建隧道
向斜
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
断层处易于找泉,但大坝等工程建设应避开断层带
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主要的地质灾害
地震
火山喷发
滑坡
泥石流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堆积地貌
山前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
三角洲平原(河口地区)
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提供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丰富农副产品、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的宇宙环境、圈层结构及演化史
地球的宇宙环境
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生命物质的条件
外部:1.安全的宇宙环境; 2.稳定的太阳光照;
自身条件:1.表面温度适宜; 2.存在液态水; 3.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层存在
航天器基地区位
成本
纬度位置(低,线速度大)
海拔高(v大)
安全
地形平坦开阔人少
气象条件(晴天视野好)
交通、内陆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形式
太阳黑子(11年)
耀斑(11年)
太阳风
影响太阳辐射分布因素
日照时数
纬度:极圈以外夏季>冬季(除赤道)
地势:高>低
天气:晴天>阴雨
年太阳辐射总量
纬度: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多
地势:地势高,大气稀薄、透明度高,固体杂质、 水汽少,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多
天气:晴天多,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多
地球的圈层结构
内部
莫霍界面:33km古登堡界面:2900km
外部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球的演化史
前寒武纪
大气层、海洋和陆地形成
蓝细菌;真核生物;多细胞生物
古生代
联合古陆形成
蕨类植物
三叶虫(海洋)
成煤期
中生代
联合古陆解体
爬行动物时代
出现哺乳动物
裸子植物
煤矿、石油
新生代
石油、天然气
地球的自转
特征
自西向东
昼夜更替与晨昏线
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均为0°
晨昏线所在平面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晨东为昼,昏东为夜
时间计算
地方时
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区时
求差:同减异加求时间:东加西减
日期分界
自然日界线(变)
0时所在经线
向东+1天向西-1天
认为日界线(不变)
180°经线
向东-1天向西+1天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
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赤道不偏
地球的公转特点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公转特征与黄赤交角
二分二至日:春分(3.21前后)夏至(6.22前后)秋分(9.23前后)冬至(12.22前后)
夏至日后是远日点(最慢)冬至日后是近日点(最快)
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及太阳视运动
中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及应用
太阳高度日变化及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四季和五带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植被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植被的作用
植被会使温差变小
植被使林区内湿度变大,因为蒸腾作用产生大量水汽。
植被可以加快岩石的风化,影响地表形态; 植被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减少外力作用对地表的侵蚀。
植被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枯枝落叶被微生物分解为土壤, 提供有机质和腐殖质,提高土壤肥力,并能够减少水土 流失,保持水土。
植被通过林冠的节流作用,可以减少到达地面的雨量; 通过枯枝落叶蓄水,能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延 长径流时间,减少径流对土壤的侵蚀;同时土壤有机 质增加,可以提高土壤本身的抗蚀性。
植被可以为动物提供栖息地、提供食物、提供保护场所。
植被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原料和副 产品,具有经济价值;珍稀动物可以提供科学研究基地, 具有科研价值。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成土母质、生物、地貌、时间
气候
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 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
影响有机质含量
有机质收入量:枯枝落叶多,有机质来源多
有机质支出量
微生物分解:气温高,微生物活跃,分解较快,消耗多; 气温低,微生物活动弱,分解慢,消耗少。
植被消耗:植被生长旺盛,消耗大。
土壤侵蚀或淋溶:风力、流水侵蚀会造成土壤有机质流失, 降水较多会造成有机质溶解流失。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牵一发而动全身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陆地自然带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从赤道到两级:热量(太阳辐射)
从沿海到内陆:水分(海陆位置)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基带
雪线
地方性分异规律
海陆分布
地势起伏
洋流
水分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的判断方法
依据某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按地带性规律 判断该的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 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分异,如果不一致就是 非地带性分异。
地球与地图
地球仪与地图
地球、经线与经纬度
经线1°实地差111km
东半球20°W-0°-160E西半球160°E-180°-20°W
经纬网及其应用
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
1:500>1:1000
图例和注记
方向
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的识别
山地、山峰盆地、洼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平原丘陵
平原<200m丘陵<500m相对高度<200m山地>500m相对高度>200m高原>500m
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判读自然地理特征
河流流向高到低
山脊分水岭山谷发育河流
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相关计算
两地间相对高度计算用交叉相减法
闭合等高线区域内高度海拔的确定: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地形剖面图的绘画
确定剖面线
确定比例尺
建立坐标
描点
描线
答题模板地形特征描述角度
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1.地形以xx为主2.主要有xx地形区
地势(高、低)
1.地势xx高xx低、地势自xx向xx倾斜2.地势起伏大(小)
海岸线(平直、曲折)
1.海岸线平直2.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等
特殊地貌
喀斯特地貌发育、冰川地貌发育、黄土地貌、沙漠广布等
地球上的水
陆地水体与水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改变地表径流
影响地下径流
影响局部地区大气降水
影响蒸发(植物蒸腾)
影响下渗
沼泽地的形成
1.降水多 2.来水多 3.气温低,蒸发弱 4.地势低,排水不畅 5.冻土,不易下渗
内流河断流成因
1.降水少 2.来水少 3.蒸发旺盛 4.人类大量引水 5.下渗多
答题模板
影响蒸发的因素
水域面积:水域面积越大,蒸发量越大
地表状况:地表植被覆盖率高,植物蒸腾量越大; 地表水分状况越好,蒸发量越大。
光照、气温、风速、湿度:光照越强、气温越高、 风速越大、湿度越小, 蒸发量越大。
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
风(风带、季风)、距海远近、地形是否阻挡
影响降水的因素
充足的水汽
强烈上升的大气运动
凝结核
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年降水量:决定地表径流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流域面积:同地表径流量呈正相关 (支流数量)
植被: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 (土壤质地)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减少地 表径流量
蒸发: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 量影响最大
人类活动:沿岸取水会导致地表径流量减少
影响下渗的因素
1.地面性质 2.坡度 3.植被 4.降水强度 5.降水持续时间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补给类型
大气降水、季节性冰雪融水、永久性积雪 和冰川融水、湖泊水、地下水
补给关系:水位高补给水位低
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
水文特征
水(位)、流(量/速)、汛(期)、(含)沙(量)、(结)冰(期)、凌汛
水系特征
河流的源地、流向、落差、支流(多少、形状)、流域面积、 河道特征(宽窄、深浅、曲直)等。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自然原因:空间分布不均;时间分布不均; 气候干旱,淡水资源总量少。 应对措施: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大坝; 节约用水。
人为原因:人口增加,工农业用水量大; 水体污染,造成水质型缺水; 对水资源的浪费严重。 应对措施:保护水源、防治污染、污水 净化、立法保护水资源;节 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节 水工业,提高人们的节水意 识,水资源市场化。
海水的性质与运动
海水的性质
海水的温度
海水的盐度
影响因素
温度:T越高,盐度越高
蒸发量: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
降水量: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
入海径流:有河流注入的海域盐度一般较低
海域封闭程度:海域相对封闭,海水盐度受河 流和气候的影响尤为明显
海水的密度
海水的运动
海浪
海啸(地震)、风暴潮(强风作用)
潮汐
洋流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候
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平衡(影响全球)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影响局部地区)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形成大渔场
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浮游生物增加,鱼类饵料丰富,形成著名渔场
海洋污染
加快进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海洋航行
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 冰山南下,对航运不利
海——气相互作用
厄尔尼诺现象
成因: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逆流增强,暖海水输送到东太平洋,南美洲西岸的 寒流势力减弱或被暖流取代,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影响
大洋东岸:海水温度上升,大气对流活动增强,降雨增多,洪涝成灾
大洋西岸:海水温度下降,大气对流活动减弱,降水减少,旱灾严重,甚至引发森林火灾
对秘鲁寒流和秘鲁渔场的影响:秘鲁寒流上升补偿流减弱,使带到海面的营养物质大量减少, 鱼类因水温上升和缺乏饵料而大量死亡,秘鲁沿岸捕鱼量减少。鱼类的大量死亡又造成以鱼类 为食的鸟类大量死亡,从而使南美的重要农业肥料——鸟粪急剧减少,影响农业收成。
对我国气候造成的影响
台风减少
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当年,北方地区夏季易发生高温、 干旱,冬季易出现暖冬;第二年夏季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易出现洪涝。
拉尼娜现象
反厄尔尼诺现象
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海面的温度差异增大,沃克环流增强,同样会引起气候异常和水旱灾害。
地球上的大气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
对流层:天气现象
平流层:臭氧层、飞行
高层大气
逆温
成雾:早晨多雾天气
加剧大气污染:空气垂直运动受阻,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
大气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与等压面
热力环流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垂直运动
海陆风
陆风(夜)
海风(昼)
山谷风
山风(夜)
谷风(昼)
城市热岛环流
形成:市区释放大量人为热,导致市区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引起空气在市区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区,在市区与郊区之间形成城市热岛环流。
影响:一般将绿化带布局在气流下沉处及城市热力环流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之外;因城市多凝结核,盛行上升气流,会造成城市比郊区多雨的“雨岛效应”。
大气水平运动——风
从高压吹向低压;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常见天气系统及气象灾害
锋面系统与天气
冷锋
过境时常出现大风、阴天、降水、降温的天气
暖锋
过境时常出现阴天降雨等天气
锋面控制时不一定产生降水,是否降水要看暖气团的水汽含量多少
高、低压系统与天气
高压系统(反气旋)
辐散
晴朗干燥
低压系统(气旋)
辐合
云雨
简易天气图的判读
主要的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
主要的气象灾害
台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热带气旋
暴雨
洪涝
干旱
寒潮
气象灾害的相关性
我国旱涝频发与季风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夏季风强的年份,往往北涝南旱;夏季风弱的年份则是北旱南涝。同一地区旱涝频度不同,大致为东北地区涝多于干旱,华北地区则旱多于涝,尤以春旱最为严重;长江下游地区旱涝相近,中游地区涝多于旱;台湾西部平原旱多于涝。
时间分布规律
11月-次年3月份:寒潮、冻害、大雪
4-5月份:华北、西北春旱华南暴雨、洪涝、冰雹和低温
6月份:长江中下游梅雨天气、洪涝灾害
7-8月份:华北、东北暴雨、洪涝,长江中下游伏旱,华南台风、暴雨、洪涝。
9-10月份:中国大部分地区秋高气爽、自北向南雨季结束,干旱、低温、冻害发生频率高。
答题模板
河流洪涝灾害发生原因的分析方法
来水量大
排水不畅
调蓄洪水能力差
洪水治理问题
上游: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分洪工程。
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
地物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
获取、监测,估测、调查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定位、导航、测量
地理信息系统
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和预测
分析、评估、预测、预报、处理、管理、决策、规划、选址
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及移动规律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及季风环流
北半球重要的气压中心
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
气压中心是西伯利亚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
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
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
气压中心是印度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
季风环流
1月份
东亚吹西北风,西亚吹东北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澳大利亚西北季风
北半球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左偏而形成
7月份
东亚吹东南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西亚吹西南风
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而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单一气压带、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热带雨林气候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终年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全年炎热,干旱少雨
冰原气候
常年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
全年严寒,降水稀少
温带海洋性气候
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全年温和多雨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热带草原气候
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
地中海气候
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气候与自然景观
与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可一起看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
海陆位置
地形地势
海拔
迎风坡背风坡
洋流
地表反射率
人类活动
影响大气温度
改变大气成分
改变下垫面性质
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征分析
特殊地区气候类型判断
四处(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距赤道较远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背风坡+沿岸暖流
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如东非高原,地势较高,上升气流弱,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位于西风带内,但处于山脉的背风坡。如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山脉阻挡了西风,降水稀少,形成了干旱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澳大利亚东南部和新西兰)陆地面积大,海洋面积小海洋性强
南北美洲西海岸气候的分布呈南北狭长延伸的特征,主要是因为受高大的南北走向地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气候分布不能深入内地,而局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
受寒流影响,热带沙漠气候延伸到赤道附近。如南美洲秘鲁沿岸,受秘鲁寒流影响,热带沙漠气候延伸到赤道附近
北半球同一种气候在中高纬度大陆东岸分布的纬度较低,这是受沿岸寒流影响的结果;而在中高纬度,大陆西岸分布的纬度较高,这是受沿岸暖流影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