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8.3 大气压强与人类生活
这是一篇关于8.3 大气压强与人类生活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六、教学反思,五、板书设计,4. 课堂小结,四、教学过程,三、教具与学具,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目标。
这是一篇关于压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目标:,一、情境导入(5分钟),二、新课讲授(15分钟),三、实践应用,四、总结与作业。1. 课堂小结:压强公式、单位及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强调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 分层作业基础: 教材课后习题(计算压强)。拓展: 调查生活中的压强实例(如安全锤、破窗器原理)。
这是一篇关于校园突发事件处置办法的思维导图,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校园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置对保障学生安全、维护教学秩序至关重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导图
桃花源记思维导图
曹刿论战思维导图
8.3 大气压强与人类生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知道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学生能够掌握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特别是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和步骤。
学生能够了解大气压强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通过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大气压强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大气压强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三、教具与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玻璃管、水银、水槽、吸盘、气球等)。
学具:笔记本、笔。
四、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大气压强与人类生活的图片,如吸管喝饮料、钢笔吸墨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物理原理?从而引出大气压强的概念。
2. 新课讲授
(1)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
讲解大气压强的定义: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展示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覆杯实验,并让学生尝试用吸盘或气球等简单工具进行实验,感受大气压的存在。
引导学生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所以空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怎样测量大气压
介绍估测大气压的方法:利用公式P=F/S,需要测量大气压力F和大气压力所作用的面积S。
详细讲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和步骤:
在一根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内灌满水银。
用手指堵住开口一端,把玻璃管开口朝下倒立在汞液槽中,放开手指,管内汞面下降。
管内汞柱下降到一定高度后就不再下降,这时管内外汞柱面高度差约760mm。
解释实验现象:大气压强等于水银柱产生的压强,通过计算水银柱的压强得出大气压强的数值。
强调实验注意事项:玻璃管中水银要充满,不能混有气泡;玻璃管的形状、粗细及是否倾斜不影响实验结果等。
介绍标准大气压的概念:把760mm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称为1个标准大气压(1atm),1atm=1.013×10^5Pa。
展示气压计(如水银气压计、无液气压计)并解释其工作原理。
(3)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讲解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高度越高,大气压强越小。
介绍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气压越高,沸点越高(如高压锅的利用)。
展示航天服的工作原理:提供合适的体表压力、气体成分以及湿度、温度等生存条件。
解释离心式水泵的工作原理:利用大气压将低处水“抽”向高处。
引导学生讨论并举例说明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如活塞式抽水机、吸盘挂钩等。
3. 课堂练习
设计一些与大气压强相关的练习题,如计算题、选择题或填空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教师及时解答并点评。
4.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强调大气压强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大气压强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或观察生活,找出更多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并尝试解释其原理。
五、板书设计
大气压强与人类生活
一、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
1. 定义
2. 证明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覆杯实验
3. 产生原因
二、怎样测量大气压
1. 估测方法:P=F/S
2. 托里拆利实验
- 原理
- 步骤
- 注意事项
3. 标准大气压
4. 气压计
三、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1. 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2. 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3. 航天服
4. 离心式水泵
5. 其他应用实例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和测量过程。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课后作业中,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