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13章 金融工具
这是一篇关于第13章 金融工具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套期会计,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的区分,金融工具减值,金融资产转移,金融资产重分类,金融资产会计处理。
编辑于2025-02-27 09:36:18第13章 金融工具
金融资产会计处理
债券投资-“收取合同现金”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
初始计量
入账成本=购买价款+交易费用-支付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会计分录
借:债权投资——成本(面值) ——应计利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实际支付价款中包含的利息) 应收利息(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债券,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贷:银行存款等(付款+手续费+交易费) 债权投资——利息调整(差额,或借方-折价、溢价、佣金、手续费)
后续计量
会计分录
借:应收利息(分期付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 债权投资——应计利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 ——利息调整(差额,或贷方) 贷:投资收益(期初债权投资账面余额×实际利率)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利息
处置
未到期
借:银行存款 债权投资减值准备 贷:债权投资——成本 ——利息调整(或借方) ——应计利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累计计提的利息) 差额:投资收益
到期
借:银行存款 贷:债权投资——成本 ——应计利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累计计提的利息) 应收利息(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债券应收取的最后一期利息)
减值(可转回)
借:信用减值损失 贷:债权投资减值准备、坏账准备等
其他债券投资-“收取合同现金+出售”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
初始计量
入账成本=购买价款+交易费用-支付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会计分录
借:其他债权投资——成本(面值) ——应计利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实际付款中包含的利息) 应收利息(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债券,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贷:银行存款等 其他债权投资——利息调整(差额,或借方,折、溢价,佣金、手续费)
后续计量
计提利息
借:应收利息(分期付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 其他债权投资——应计利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 ——利息调整(差额,或贷方) 贷:投资收益(期初其他债权投资账面余额×实际利率)
公允价值变动
借/贷:其他债权投资——公允价值变动 借/贷:其他综合收益——其他债权投资公允价值变动
处置
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债权投资——成本 ——利息调整(或借方) ——公允价值变动(或借方) ——应计利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累计计提的利息) 差额:投资收益
未保留 终止确认
借或贷:其他综合收益——其他债权投资公允价值变动等 贷或借:投资收益
减值(可转回)
借:信用减值损失 贷:其他综合收益——信用减值准备
其他权益工具投资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
初始计量
入账成本=购买价款+交易费用-支付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 股利
借: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成本(公允价值+交易费用) 应收股利(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 贷:银行存款等
后续计量
计入“投资收益”
借:应收股利 贷:投资收益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股利
其他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处置
差额:留存收益
借:银行存款 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公允价值变动 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成本
其他综合收益转入留存收益
借: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其他综合收益-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公允价值变动
减值
无需计提,因为不影响损益
VS: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VS:商誉:需每年测试减值
交易性金融资产
初始计量
入账价值=公允价值-(无交易费用)
购买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应收股利 应收利息 投资收益(交易费用) 贷:银行存款
后续计量
收到利息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利息
公允价值变动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计提利息
借:应收利息(应收股利-仅“现金股利 贷:投资收益
处置
借:银行存款(处置价款-手续费)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公允价值变动 投资收益
减值
不考虑
金融资产重分类
重分类日
未来适用法
业务模式发生变更后的首个报告期间的第一天
通过SPPI测试
权益工具投资不允许重分类
以下情形不属于业务模式变更
企业持有特定金融资产的意图改变。企业即使在市场状况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改 变对特定资产的持有意图,也不属于业务模式变更;
金融资产特定市场暂时性消失从而暂时影响金融资产出售
金融资产在企业具有不同业务模式的各部门之间转移
债权投资
其他债权投资
借:其他债权投资(公允价值) 贷:债权投资——成本 ——利息调整(或借方) 差额:其他综合收益——其他债权投资公允价值变动 同时: 借:债权投资减值准备 贷:其他综合收益——信用减值准备
交易性金融资产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公允价值) 债权投资减值准备 贷:债权投资——成本 ——利息调整(或借方) 差额: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其他债权投资
债权投资
借:债权投资 贷:其他债权投资 其他综合收益——其他债权投资公允价值变动(或借方) 同时: 借:其他综合收益——信用减值准备 贷:债权投资减值准备
交易性金融资产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 贷:其他债权投资 借或贷:其他综合收益 贷或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交易性金融资产
债权投资
借:债权投资(公允价值)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 重分类日存在预期信用损失的: 借:信用减值损失 贷:债权投资减值准备
其他债权投资
借:其他债权投资(公允价值)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 重分类日存在预期信用损失的: 借:信用减值损失 贷:其他综合收益——信用减值准备
金融资产转移
终止确认一般原则
收取现金流量的合同权利终止
金融资产已转移,且满足终止确认的规定
终止确认判断流程
确定适用金融资产终止确认规定的报告主体层
个别报表
合并报表
确定金融资产是部 分还是整体适用终 止确认原则
部分终止确认
特定可辨认现金流量(例如:本金部分或利息部分等)
与全部现金流量完全成比例的现金流量部分(例如转让 90%)
与特定可辨认现金流量完全成比例的现金流量部分(例如本金或 利息的 90%)
整体终止确认
除上述情形外的其他情形(过手安排:不垫付资金、不挪用资金、不延期支付)
确定收取合同现金流量的权利是否终止
已经终止 确认终止
未终止 下一步
判断企业是否 转移金融资产
企业将收取合同现金流量的合同权利转移给其他方
企业保留了收取现金流量的合同权利,承担了将收取的现金流量支付给最终 收款方的合同义务
分析所转移金融资产的 风险和报酬转移情况
转移所有权上几乎所有风险和报酬 终止确认
保留所有权上几乎所有风险和报酬 继续确认
既没有转移也没有保留 第(6)步
分析企业是否保留控制
保留 继续涉入
重新定义资产:担保金额VS账面价值 孰低
重新定义负债:担保金额+中介费(担保合同公允价值)
借:银行存款 继续涉入资产 投资收益 贷:应收账款 继续涉入负债
深度价外期权(极小可能行权)→已转移
价内期权(可能行权)→未转移
未保留 终止确认
会计处理
终止确认
损益金额的确认
因转移收到的对价 - 所转移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 ± 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 公允价值变动转出
继续确认
继续确认所转移金融资产整体
因转移金融资产收到的对价确认为一项金融负债
该金融负债与被转移的金融资产分别确认和计量,不得相互抵销
继续涉入
总原则
按照继续涉入的程度继续确认被转移金融资产,并相应确认相关负债
供担保方式 继续涉入
继续涉入资产
金融资产账面价值VS担保金额 孰低
担保金额:企业收到的对价中,将可能被要求偿还的最高金额
继续涉入负债
担保金额+中介费(担保合同公允价值)
担保合同的公允价值:提供担保而收取的费用
金融工具减值
方法
预期信用损失法
适用范围
资产
债权投资、其他债权投资、租赁应收款、合同资产
负债
部分贷款承诺和财务担保合同(交易性金融负债除外)
减值模型
购买或源生时已发生信用减值
损失确认范围:整个存续期
利息收入:摊余成本 × 经信用调整的实际利率
购买或源生时未发生信用减值
初始确认后信用风险未显著增
损失确认范围:未来 12 个月
利息收入:账面余额(未扣除减值)× 实际利率
初始确认后信用风险已显著增加但未发生信用减值
损失确认范围:整个存续期
利息收入:账面余额(未扣除减值)× 实际利率
初始确认后发生信用减值
损失确认范围:整个存续期
利息收入:摊余成本(账面余额减已计提减值准备)× 实际利率
特殊情形
较低信用风险
可以简化处理,即企业可以自行选择按三阶段模型或者简化模型进行处理
应收款项租赁应收款合同资产
不含重大融资成分(必须简化处理)(1年以内)
按照整个存续期内预期信用损失的金额计量损失准备
包含重大融资成分(可以简化处理)(1年以上)
企业可以分别对应收账款、合同资产、应收融资租赁款作出不同的 会计政策选择,采用简化模型或三阶段模型进行处理
委托贷款、财务担保、关联企业的资金借贷、其他应收款(比较复杂)
为三个阶段进行会计处理,不得采用简化处理
减值计提(后续可以转回)
一般情况
借:信用减值损失 贷:债权投资减值准备 坏账准备 租赁应收款减值准备 预计负债(贷款承诺及财务担保合同) 其他综合收益-信用减值准备
合同资产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合同资产减值准备
其他债权投资
借:信用减值损失 贷:其他综合收益
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的区分
是否存在无条件避免交付现金 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合同义务
能无条件避免赎回
强制付息义务
议事机制不能自主决定股利支付
分类为金融负债,否则可能分类为权益工具
利率跳升机会和幅度无上限
潜在不利条件下与其他方交换(期权执行)
金融负债
是否通过交付固定数量 的自身权益工具结算
基于自身权益工具的非衍生工具
交付可变数量→金融负债
其他情形→权益工具
基于自身权益工具的衍生工具
满足“固定换固定”的条件→权益工具
其他情形→金融负债
或有结算条款
由发行方和持有方均不能控制的未来不确定事项(如:股价指数)
分类为金融负债
不可避免支付现金
分类为权益工具
几乎不可能...
只有在清算时
可回售工具
企业对所有金融负债之间 均不得进行重分类
满足条件时,金融负债 与权益工具可以相互重分类
金融负债→权益工具 账面价值计量(无差额)
权益工具→金融负债 公允价值计量(差额计入资本公积)
金融负债
“以公允价值计量...计入当期损益”
交易费用→投资收益
因企业自身信用风险变动引起的该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计→其他综合收益,未来处置时不得转入当期损益,应转入→留存收益
其他
交易费用→初始确认金额
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贷:交易性金融负债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交易性金融负债
借:财务费用 贷:应付利息
借:交易性金融负债 应付利息 贷:银行存款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套期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