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这是一篇关于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六、重点易错字词,五、知识拓展,四、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三、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二、安史之乱,一、学科素养提升。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导图
桃花源记思维导图
曹刿论战思维导图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学科素养提升
唯物史观
安史之乱是唐朝统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引发社会动荡,推动王朝兴衰更替。
时空观念
安史之乱(755-763年),唐朝由盛转衰。
907年唐朝灭亡。
历史解释
唐玄宗后期腐败、节度使权力过大引发安史之乱。
战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农民起义不断,最终导致唐朝灭亡。
史料实证
依据《旧唐书》《新唐书》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家国情怀
认识内乱危害,培养居安思危意识。
从唐朝兴衰中汲取教训,明白稳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
二、安史之乱
原因
唐玄宗晚年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节度使权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局面。
安禄山势力膨胀。
过程
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
763年唐肃宗重用郭子仪,在回纥援助下平叛。
影响
唐朝由盛转衰。
社会经济遭受极大破坏(尤其是北方)。
中央权力衰微,藩镇割据形成。
三、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背景
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严重。
民众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黄巢领导起义军攻入长安,881年建立大齐政权。
最终被藩镇节度使镇压。
唐朝受到致命打击。
唐朝灭亡
907年,节度使朱温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四、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概况
北方: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
南方: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十国)。
北汉(割据太原)。
特点
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政权更迭频繁,开国君主均为掌握兵权的武将。
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战事不断,政局动荡。
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北方人口迁入,经济发展。
历史趋势
各地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统一因素不断增长。
后周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基础。
五、知识拓展
统一趋势
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成为必然趋势。
唐玄宗启示
国家角度
居安思危、防止腐败、注重民生、协调中央与地方平衡。
个人角度
戒骄戒躁、坚守信念、亲贤远佞。
六、重点易错字词
安史之乱
外重内轻
安禄山
节度使
由盛转衰
藩镇割据
黄巢起义
致命打击
朱温
五代十国
延续
必然趋势
梁唐晋汉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