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外力作用及地表形态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外力作用及地表形态的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比较系统全面地归纳了这一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高中自然地理内力作用及其地貌思维导图,归纳了内力作用导致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的含义和形成岩石的类型,和地貌的基本概念等知识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外力作用及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
风化作用(实质是“大块变成小块”)
类型
物理风化(主要与温差有关)
干旱地区多发 eg.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化学风化(主要与化学反应等因素有关)
湿热地区多发
生物风化(主要和生物有关)
生物聚集地多发
冻融风化(季节性的气候和昼夜的温度变化)
高纬度高海拔冰缘地区多发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表现:风力经吹蚀和磨蚀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
作用结果: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风蚀地貌
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例:我国西北地区的雅丹地貌)
Tips: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
流水侵蚀
侵蚀
表现:水的流动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
作用结果:①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②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分布地区: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瀑布、丹霞地貌、砂岩地貌、岱崮地貌等)
Tips: 丹霞地貌成因是低洼地带沉积物经过氧化后形成红色的砾岩,后来随着地壳的抬升,岩层断裂,经流水、风等的侵蚀切割崩塌后就形成了丹霞地貌。
溶蚀
表现: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过程(溶解和沉淀)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与沉积、重力崩塌等)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形成的地貌
作用结果: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分布地区: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喀斯特地貌)
冰川侵蚀
表现:冰川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体现了冰川挖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作用结果: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
分布地区:有冰川分布的高山、高纬地区(挪威峡湾、北美五大湖)
海浪侵蚀
表现:海浪以各种方式对岩石海岸进行侵蚀。
作用结果:形成海蚀陡崖,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海蚀台
分布地区:滨海地带
搬运作用(是一个过程,不产生地貌类型)
风力搬运
影响:飞沙走石
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及滨海地区
流水搬运
影响:泥沙俱下
分布地区:湿润、半湿润地区
海浪搬运
影响:物质迁移
分布地区:滨海地区
冰川搬运
分布地区:冰川分布地区
堆积作用
冰川沉积(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地区)
表现:①冰川在移动过程中融化,其中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②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
影响:形成冰碛地貌、冰碛湖形成冰碛地貌、冰碛湖
流水沉积
表现:①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慢。②有分选性,即沉积物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反之后沉积
影响:河流出山口: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河漫滩,冲积平原 河流入海口:三角洲
风力沉积(干旱半干旱地区)
表现:气压梯度力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速减慢。
影响:堆积物质以沙粒为主:沙漠(沙丘)
典例:新月形沙丘、黄土高原
海浪沉积(滨海地带)
表现:海浪遇倾斜海岸,速度减慢
影响:沙滩、贝壳堤
固结成岩
表现
结果
使地表趋于平坦(例如削低高山、填平洼地)
表现形式
风化作用
主要影响因素:温度、水、生物等
作用:使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塑造条件
主要影响因素:运动状态的水、冰川、空气等
作用: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搬运作用
主要影响因素:风、冰川、流水等
作用:移动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主要影响因素: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作用: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含义
岩石的风化侵蚀物质经过搬运、沉积形成松散的沉积物,经过一定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化学的作用,进而使沉积物固结变硬
关系图
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