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概况
魏晋南北朝历史概况,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涵盖所有核心内容,非常方便大家学习。适用于考试复习、预习,提高学习效率。赶紧收藏一起学习吧!
编辑于2025-03-13 11:27:36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概况
三国鼎立局面
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曹操打败袁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赤壁之战
208年,曹军与孙权、刘备在赤壁决战,曹军大败,无力南下,三足鼎立局面奠定。
夷陵之战(猇亭之战)
三足鼎立,局面明朗
220年,曹操病死,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史称蜀汉。 229年,孙权称帝(先称王后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魏蜀吴的经济与政治
魏
背景——东汉末年,一方面察举制已经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由于天下大乱,察举制已经不能正常运行。
曹丕代汉前,为获得世家大族的支持,推行九品官人法为世家大族势力的发展提供机会。
九品中正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选才依据——前期:门第和德行,后期:主要为门第。阶级固化,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影响——在制度推行之初,中正官素质较高,较好的履行了选才之责,选拔了一些有用的人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才评定权完全控制在中正官手中,朝廷几乎没有用人之权。由于中。中正官几乎是世家大族的代表,所以他们选出来的人才往往出自世家大族,到曹魏政权后期,家世门第成为做官最重要的途径。
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政策鼓励——曹魏时期大力推行屯田制,(目的:军事需求),北魏时期推行均田制,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研制新农具,推广新技术——曹魏时,马钧改进翻车,用于农业灌溉,嘉峪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者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
新修水利——曹魏时,兴建和修复了许多梁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处都要通渠灌溉。
蜀
刘禅继位后,诸葛亮采取法治政策,有效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扭转政治风气,为对抗曹魏,诸葛亮派邓芝与孙权重修好,吴蜀联盟重新建立,一直维持到蜀国灭亡。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中南,后又先后进行五次北伐,总体并未成功。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奖励耕织的政策,减轻赋役征敛,责令官吏劝课农桑。发展屯田外戚,还设置专门机构管理都江堰,确保农田灌溉渠。重视织锦业。
吴
孙权执政后重用江东大族(以顾、陆、朱、张四姓为主)。通过复刻制和世袭领兵制保障这些大族的郦食其。
推行屯田制,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兴修水利工程。造船和青瓷制造业最为突出。
230年,孙权派将军魏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乘船到达台湾。这是文献记载有关内地与台湾交通的最早记录。
西晋与东晋
西晋的短暂统一
嘉平元年(249)司马懿发动军事政变,史称高平陵之变,掌握曹魏政权。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三月,孙皓投降,吴王瑞,至此,西晋结束了90年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
八王之乱——公元290年,晋武帝去世,司马哀即位,为晋惠帝,惠帝毫无执政能力,多名皇族诸侯王纷纷起兵争夺中央政权。严重削弱了西晋统治者自身力量。
西晋统一后,推行占田制,从法律上承认农民已占有的土地,如数额不够,还可按规定占足,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田租和户调,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自耕农经济,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西晋末年的混乱
五胡乱华。 永嘉之乱——公元311年,匈奴贵族与羯族等联军攻陷洛阳,俘虏晋惠帝。
公元316年,匈奴族军队围长安,晋愍帝出降,西晋灭亡。
东晋的建立 与士族擅政
司马睿在南北士族的支持下,在江南重建政权,建都建康。史称东晋。 东晋政权是在南北士族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偏安政权,因而也是西晋门阀士族统治的继续和发展,门阀政治是东晋政治最显著的特点去。
琅琊王氏,颖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先后门阀专政。
门阀政治:皇帝权利小,士族权利大 特点去——1.政治上,世家大族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3.生活上,士族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4.文化上,士族生活优越,争做名士,占据高级文官职位,崇尚清谈。
形成原因: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好抢地主势力的发展,2.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3.政治保证,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兴衰历程:萌芽于东汉,形成于曹魏,巩固于西晋,鼎盛于东晋,渐衰于南朝,消亡于唐末。
衰落原因:1.自身腐朽,腐朽奢华的生活,与生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2.东晋、南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庶族乘机逐渐典掌机要。3.候景之乱的冲击,晋朝南渡士族“侵略殆尽”。4.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5.唐末农民起义的打击(彻底扫荡结束士族制度)
影响:消极——士族制度的政治,经济特点,决定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往往特别尖锐,导致南北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士族田庄经济强化了封闭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腐朽集团,越到后期越发腐朽,是一群社会寄生虫。 积极——经济上,田庄经济是封建大地主所有制,士族占有大量劳动力,农民依附于世家大族,有较为保障的生产条件,这对封建经济的发展显然有利。在民族关系上,士族士大夫在推动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士族生活优渥有条件从事文化事业,因而东晋南朝时期在哲学、文学、书法、绘画、科学上有较多的成就,并且富有特色。
士族——东汉末年出现,1.世代为官,且为高级官吏,2.学术修养极高,3.经济,政治上有很大影响力。 庶族——低级地主
东晋的北伐 与北府兵
349、353年,东晋的褚裒、殷浩先后北伐,均以失败告终,354、356、369年桓温进行三次北伐,最终被前秦或前燕打败。
谢玄为兖州刺史,从聚集在当时京口,广陵的 北方流民中招募士兵,训练出一支精锐的军队,号称“北府兵”。 (北方:前秦首领苻坚陆续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北方,338年,淝水之战,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投鞭断流,东晋胜利,北方又战乱。)
东晋灭亡
刘裕与桓玄对峙,最终结果是桓玄被杀,晋安帝复位,刘裕操纵政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东晋灭亡。
南朝政权更替
宋——————齐——-——梁——————陈 420-479——479-502——501-557——557-589
江南社会经济发展
原因:1.南朝统治者比较重视农业,注重发展文化。2.北方人口大量南迁,补充了劳动力带来先进生产工具、技术。3.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江南经济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农业——烤田法,出现既能引水灌溉又能将水排泄入江的水利工程,围湖造田。 手工业——纺织业:八辈之蚕、蜀锦,造纸业:洛阳、长安、扬州、建业,制瓷业:北方创制白瓷,南方青瓷。冶铁技术:百炼钢,灌钢
北魏统一北方 和孝文帝改革
北魏统一前的北方状况
刘渊建国到北魏统一北方,(304-439)期间,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和汉族官僚地主在混战割据中纷纷建立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以淝水之战分为前两个时期。 前期304年刘渊称汉王到383年淝水之战止,有四个政权对立,主要为前后赵的并立和前燕与前秦的对峙,后前秦统一北方。 后期,淝水之战后北方分裂到439年北魏再度统一北方,出现12个政权。
北魏统一北方
背景——北魏建国后,经过整一个世纪的努力,对北方的统治逐渐巩固,但是仍有许多问题影响着北魏的发展。为缓和阶级矛盾,消除民族敌对情绪,北魏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去。
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439年统一北方。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背景——在统一北魏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北魏太武帝死后,北魏政治腐败,鲜卑贵族对各族百姓强取豪夺,阶级矛盾也日渐尖锐,农民起义频频发生。为了缓解矛盾,北魏统治者努力限制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是鲜卑贵族进一步封建化,并与汉族地主紧密结合,更有效的统治各族民。
改革内容
推行均田制——把国家控制的土地(露田)分配给农民种植谷物,另外还分给桑。农民必须向官府交租,服役。这样一来,开垦的天地增多,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北魏政治的收入也相应增加。
推行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改变原来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是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以户为单位收取田租,征派户调和徭役,以人口为征税依据。
设立三长制——是北魏基层的行政组织,它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地方基层政权,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北魏孝文帝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官吏自筹,惩治贪污。
迁都洛阳——为了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北魏政权,孝文帝决心把国都从平城迁到洛阳。439年正式迁都洛阳。
原因,目的,作用:①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减轻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巩因了政权。②政治上,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③经济上,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④军事上,远离了北方强敌柔然的骚扰,巩固了政权,更便于经略南方。
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等,这是汉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意义: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明高度发展一奠定了重基础。
改革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并且影响深远的一次封建化改革。 ①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 ②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去,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后期至隋 唐建立前的北方状况
528年,阴河之变,尔朱荣完全控制北魏政权。
534年,高欢建立东魏。——550年,高洋改东魏国号为北齐,
535年,宇文泰建立西魏,创建府兵制。——556年,宇文觉改西魏国号为北周。
557年,宇文邕率军攻灭北齐,为全国统一创造条件。
魏晋南北朝的思想、 文化与科技
思想
宗教流传——道教在民间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也吸收儒学的精髓,渐趋中国本土化。
道教的创造——葛红著有《抱朴子》一书,他称原始道教为“妖道”“鬼道”,把利用道教进行斗争的农民成为“女干党”,“群愚”。
陶弘景建立了道教史上第一个成熟的神仙体系,被后世称为“道家之尼父”。
范缜——《灭神论》:该书坚持物质第一性原则,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是一部无神论的著作,提出“形神相即”和“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主张,驳斥佛教三世轮回和因果报应。
魏晋玄学: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糅合儒家经义后产生的一种哲学思潮。
四次灭佛——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帝李炎,后周世宗柴荣。 统治者灭佛原因:寺院经济与统治者争夺劳动力及赋税。
文化
建安诗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璨、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加上曹操、曹植、曹丕三父子。
陶渊明田园诗、南北朝民歌、
骈文:魏晋时期产生的一种新的文体,讲究对仗,《哀江南赋》
小说:志怪小说,东晋干宝《搜神记》,志人小说(轶事小说),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批评:曹丕《典论 论文》,南朝刘思勰《文心雕龙》是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萧统召集文人编辑的《文选》,选录春秋战国至梁代的诗、文、辞赋700多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书法:钟繇与胡昭并称“胡肥钟瘦”,与王羲之并称“钟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
绘画:曹不兴是我国佛教画的始祖,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雕刻: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科技
数学
刘徽,魏晋,《九章算术》《海岛算经》
运用极限理论,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率,“割圆术”开创圆周率研究的新阶段。 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的体系
祖冲之,南朝,《缀术》
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的杰出数学家。
农学
贾思勰,北魏,《齐民要术》
是我国现存最早和最完整的农书,北方生产经验
地理学
郦道元,北魏,《水经注》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专著
医药学
王叔和,西晋《脉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皇浦谧,西晋,《针灸甲乙经》
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葛洪,东晋,《肘后急救方》
是一部急救手册,实用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