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张幼仪
她是个如水般柔弱的女子,却也蕴含着如水般绵绵不断的力量。 经年累月默默向前流淌,不经意间便翻山越岭,冲刷过坚硬的岩石,以柔克刚,战胜了生活。
编辑于2025-03-16 14:42:11”人生海海“是一句闽南方言,意为人生像大海一样变幻不定、起落浮沉,但总还是要好好地活下去。在这个人世间,每个人都是鲜活的个体,不要因为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支柱,便去迎合别人的口味,更不要因为懒得去寻自己的目标,便把平庸的人生归咎于对别人的付出。
《单向度的人》着重批判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恶果。技术的进步让文化工业大行其道,通过电视、电台、收音机等侵入人们的闲暇时间;技术进步让人们满足于眼前的物质需要而遮蔽了对自由的追求。它认为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极权主义社会,它不通过强制去维护社会秩序,它通过在政治、生活、文化和思想方面的肯定性思维的渗透,将一切危害现有社会秩序的要素都消除在无形之中。从政治领域看,一度是社会革命力量的无产阶级,苏子和机械化对劳动量的和劳动强度的减低,随着蓝领工人白领化,随着服务业工人的增加,逐步丧失了否定性和革命性。
德谟克利特的思想遗产是多方面的,涵盖了哲学、科学、伦理学和认识论等多个领域。 他的原子论为现代科学奠定了基础,而他的伦理学思想则为人类追求幸福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德谟克利特的百科全书式知识追求精神也激励着后世的学者不断探索和发现。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人生海海“是一句闽南方言,意为人生像大海一样变幻不定、起落浮沉,但总还是要好好地活下去。在这个人世间,每个人都是鲜活的个体,不要因为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支柱,便去迎合别人的口味,更不要因为懒得去寻自己的目标,便把平庸的人生归咎于对别人的付出。
《单向度的人》着重批判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恶果。技术的进步让文化工业大行其道,通过电视、电台、收音机等侵入人们的闲暇时间;技术进步让人们满足于眼前的物质需要而遮蔽了对自由的追求。它认为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极权主义社会,它不通过强制去维护社会秩序,它通过在政治、生活、文化和思想方面的肯定性思维的渗透,将一切危害现有社会秩序的要素都消除在无形之中。从政治领域看,一度是社会革命力量的无产阶级,苏子和机械化对劳动量的和劳动强度的减低,随着蓝领工人白领化,随着服务业工人的增加,逐步丧失了否定性和革命性。
德谟克利特的思想遗产是多方面的,涵盖了哲学、科学、伦理学和认识论等多个领域。 他的原子论为现代科学奠定了基础,而他的伦理学思想则为人类追求幸福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德谟克利特的百科全书式知识追求精神也激励着后世的学者不断探索和发现。
张幼仪
人物简介
张幼仪(1900-1988),名嘉宣,1900年出生在江苏省宝山县,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为当时知名医生。张幼仪排行兄弟姐妹第八,曾就读于苏州师范学校、德国裴斯塔洛齐学院幼师教育专业。
人物经历
1900年1月29日(历庚子年十二月廿九日),张幼仪在江苏宝山出生,在其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八。 1903年,三岁,被母亲要求缠足,缠足数天后因二哥张君劢反对而停止。当时母亲问:“如果女儿不缠足,将来谁会娶她?”张君劢回答:“要是没人娶她,我会照顾她。” 1907年,她随父母举家由宝山迁至南京。 1912年,她考入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学费连杂费每学期五元。 1913年,在四哥张嘉璈向徐志摩的父亲建议她与徐志摩结婚,徐父同意。她第一次听到“徐志摩”的名字,父亲问她的观感,她只说:“我没意见”。徐志摩首次见到其照片时便以嫌弃口吻说:“乡下土包子!” 1915年,9月,她退学回家准备结婚。12月5日,她与徐志摩遵照父母旨意举行婚礼。婚后几星期徐志摩离家进修,先到北洋大学,后转至北京大学。 1918年,她待在徐氏老家侍奉公婆,并产下长子徐积锴,小名阿欢。同年夏季,徐志摩赴美国留学,入读克拉克大学。她二哥张君劢亦到欧洲留学。 1919年,她在徐家接受私人敎师敎导。同年,徐志摩克拉克大学毕业后,入读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 1920年,徐志摩在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后赴英国,入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当时16岁的林徽因热恋。同年冬季,张幼仪前往欧洲与徐志摩会合,在法国马赛下船后,两人先游览巴黎,然后坐飞机到英国。 1921年,徐志摩入读剑桥大学当特别生,她居于剑桥附近的沙士顿(Sawston)。正和林徽因热恋的徐志摩,得知张幼仪再次怀孕时,立即要求她堕胎及离婚,她不敢堕胎,说堕胎会死人,徐志摩冷酷地说:“坐火车还死过人呢,那么你就不坐火车了吗?”之后徐不辞而别、音讯全无,只留下她孤身一人,在绝望中她曾考虑自杀。后来,她只身到巴黎投靠二哥,之后随七弟到德国柏林。 1922年,她在柏林产下徐德生(洋名彼得),徐志摩匆匆赶来,拿着已写好的离婚书要她签名,她想先征求父母意见,但徐志摩要求她立即签署,因林徽因将返回中国。她签署离婚书后,徐志摩正式宣告这是中国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同年10月,徐志摩返回中国。 1922年,离婚后,张幼仪开始在德国柏林入读 Pestalozzi Furberhaus 学校学习幼儿教育。 1925年,3月19日,未足三岁的次子徐德生因病夭折。3月26日,徐志摩称奉母命前来,两人同游意大利(张幼仪后来发现,徐志摩出走欧洲的另一个原因是逃避他情妇陆小曼之夫王赓的死亡恐吓)。得知陆小曼和王赓离婚后,徐志摩返回中国。张幼仪之后移居德国汉堡,继续学业。 1926年,徐志摩之父徐申如邀请她返回中国:当时,徐志摩欲与陆小曼结婚,徐申如即向她征询意见。她由八弟陪同,通过西伯利亚铁路,返回阔别五年的中国。后来,徐申如收她为义女,并与妻子继续接受其奉养。她携长子徐积锴由硖石迁至北京。 1927年,他母亲及父亲先后辞世,徐志摩未有出席两人的丧礼。她在东吴大学教授德文。 1928年,她在四哥张公权协助下接管经营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并在短时间内使其转亏为盈。此后,她还开办云裳服装公司担任总经理,引入新潮时装式样,徐志摩亦入股云裳公司,并把自己的朋友介绍给她担任服装设计师。同时,她也进行股票交易操作。 1931年,11月18日徐志摩前至云裳公司取其订制衬衫;她在交谈中得知徐氏欲于隔日免费搭乘中国航空公司邮政飞机前往北平,并劝其为此事再三考虑。11月19日,徐志摩乘邮政飞机由南京到北平出席林徽因的演讲,中途坠机身亡。由于陆小曼拒绝认领徐志摩的遗体,张幼仪让自己的八弟陪着13岁的儿子徐积锴去济南认领遗体。在公祭仪式上,她更坚持以传统礼仪举行。 1934年,她协助兄长张君劢管理中国国家社会党之财务。 1944年,徐志摩之父逝世,张幼仪继续每月给予陆小曼三百元生活费(这生活费原由徐志摩之父给与陆),持续四至五年,直至翁瑞午通知她停止。 1947年,儿子徐积锴和儿媳移居美国,儿子后来当上土木工程师。 1949年,张幼仪于4月移居香港。之后,邂逅上邻居苏季之。当时苏季之已离婚,有一子三女,仍未有在香港行医的资格。 1954年,她与苏季之在日本举行婚礼。婚后,她帮助苏季之取得香港行医之资格及开办诊所两间。 1967年,她和苏季之共游欧洲,回到英国剑桥、德国柏林等当年自己住过的地方。之后她参与策划编纂台湾版《徐志摩全集》。 1972年,苏季之因肠癌病逝,葬于香港。 1974年,她移居美国纽约与儿子团聚。 并由侄孙女张邦梅(Pang-Mei Natasha CHANG)撰写了她的口述回忆录"Bound Feet and Western Dress"(中译本名《小脚与西服》)。 1989年,张幼仪逝世于纽约,并被安葬在芬克里夫墓园。
与徐志摩 的婚姻
张幼仪和徐志摩的婚姻很多人都唏嘘不已,原本是门当户对的两家,结果却以悲剧收场。张幼仪是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也是徐家满意的儿媳妇。他为徐志摩生了两个儿子,还曾追随徐志摩去过英国伦敦。尽管张幼仪付出了这么多,可最后她和徐志摩还是离婚了。张幼仪是1990年出生在江苏省宝山县,她的祖父是清朝知县,父亲是一位名医。张幼仪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八,曾就读于苏州师范学校,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女子。张幼仪15岁左右便在父母的安排下,嫁给了徐志摩。 但是,徐志摩对张幼仪并没有什么感情,在婚前的时候他看了张幼仪的照片,之后便用很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也从没有正眼看她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他对张幼仪也是不理不睬。 婚后的张幼仪,一心在家相夫教子恪守妇道,虽然得不到徐志摩的真爱,但是她对徐志摩、对徐家确是毫无保留的付出。 尽管后来徐志摩提出了离婚,但是离婚后她仍然会服侍徐志摩的双亲,并尽心抚养她和徐志摩的儿子,同时,她还竭尽全力地帮徐志摩策划诗集,《徐志摩全集》正是在她的帮助下策划出版的。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觉得张幼仪爱错了人,在感情中付出了那么多却得不到任何回报,但爱情有时候就是如此。因为爱,所以才会不顾一切想为他多做点什么,哪怕没有回报她也心甘情愿付出。我想这也是爱情中很伟大的一点吧!虽然最终没能得到徐志摩情对她的爱,但是张幼仪却以自己的才能、以对徐志摩父母的孝顺、以事业的独立成功赢得了徐志摩的尊重!
渣男徐志摩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著名诗人,也是新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他是金庸的表哥,金庸还在小说里讽刺过他,比如天龙八部里有一个恶人叫做云中鹤,徐志摩曾经就把云中鹤当作自己的笔名。 徐志摩离婚之前就看上了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那首著名的现代诗《再别康桥》就是为林徽因而写。梁启超是徐志摩的老师,是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在参加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礼时,还写了一篇演讲稿,这篇演讲稿着重讽刺徐志摩和陆小曼。 徐志摩虽然追求过林徽因,但是林徽因很清楚自己的定位。她可以和徐志摩探讨诗文,但是绝对不能接受徐志摩。林徽因是民国时期的一位才女,他们曾经在诗会上认识。他和梁思成在国外完婚归国后,就去了东北任教。 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后,也天天手忙脚乱。陆小曼吸食鸦片,还和富家子弟暧昧不清,徐志摩因此经常和她吵架。自从林徽因回国后,他就把心思放在了林徽因身上。 徐志摩先喜欢林徽因,后喜欢陆小曼。由于追求林徽因不成,就把生活放在了酒场上。一次他参加朋友的聚会,与陆小曼相遇。他很欣赏陆小曼的才干和气质,尽管陆小曼当时已婚,但是他也不在乎,最后还是和陆小曼走在了一起。 左图:徐志摩和陆小曼
谁说女子 不如男
和徐志摩维持了7年的婚姻结束后,张幼仪选择和二哥一起去德国进修。她在那里攻读幼儿教育,还努力学习英语和德语。尽管封建思想一直束缚着张幼仪,但是她还是主动去接受西方的新思想。她不但增长了见识,还在金融领域拓宽了自己。 1925年,她失去了小儿子。尽管这件悲痛的事给了张幼仪很大的打击,但是她仍然选择和八弟一起重归故里。徐申如把自己名下的一处房产转移给了张幼仪,供她和长孙徐积锴一块居住。但是张幼仪并没有因为多一处房产而就此“安居乐业”,而是做起了大事。 她在上海的静安路开了一家服装公司,自己担任总经理。当时女子投身商界的人并不多,而张幼仪就开始占了一席之地。她把西方的新式服装引进国内,吸引了不少达观显贵。她还请了模特顾问,照着新款样式去定制服装。 张幼仪在金融领域很有思想,她开的服装公司很快吸引了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因为当时银行在面临倒闭的风险,银行的董事长就请她来任职副经理。她把银行的服务范围扩大,很快让银行的生意有所好转,还荣升为副总裁。 张幼仪做的一系列大事使她成为了商业奇才,她的经营战略让很多人动容,在金融领域也让商界大佬对她刮目相看。她在银行一直坚持到解放后,直到银行收归国营。她不仅是商业奇才,在教育方面她也是一把能手。
"苏张幼仪"
张幼仪在生活中接济了很多人,包括陆小曼。就连她的儿子徐积锴和儿媳妇上学的费用张幼仪都有接济。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去世后,张幼仪把公公安葬好后就去了香港。 她在香港遇到了她晚年的丈夫苏纪之,苏纪之是她的邻居,带子女在上海行医。苏纪之离过婚,张幼仪和他交往时有一种亲切感。1953年,张幼仪打算和苏纪之结婚时,还问了儿子的意见。而徐积锴的回答也让她感到意外,他不仅支持,还会视苏纪之为亲生父亲。 “母亲守节30年,已经抚养我长大,如今能找到伴侣,何尝不是一件幸事呢?”这是徐积锴在信中回复母亲的大概意思。1967年,张幼仪和苏纪之去了英国剑桥和德国柏林,还去过和徐志摩居住的小屋。感伤原来自己也年轻过,也被现实毒打过。 当苏纪之去世后,张幼仪搬去了美国纽约。1988年,张幼仪在纽约去世,享年88岁。 张幼仪去世后,儿子在她的墓碑上刻了四个字“苏张幼仪”。尽管这四个字跟徐志摩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但是这却是对徐志摩最大的嘲讽。 对于张幼仪爱不爱徐志摩,张幼仪二哥的孙女曾经在问过她,他说:“如果照顾徐家人和徐志摩算是叫作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的吧。他一生遇到的几个人里面,说不定是我最爱他。”其实短短的几句话,也能看出张幼仪的真实情感。
才女落幕
新中国的才女就这样落下了帷幕,她在徐志摩和她遇到的几个人里面,她活得时间最长。她经历了婚姻的不幸,但是却奉献了自己的大爱。她的故事经得起后人的品读,还会一直被女性视为模范。她用她的一生警戒女性,遇到自私的男人,不是选择报复,而是要让他后悔。 作为德才兼备的好女子,她把能做的都做了,她用智慧为晚辈铺了一条阳光大道。她没有让儿子徐积锴成为徐志摩那样的人,也没有让儿媳再经历她的悲剧。还让孙子和孙女都在他们的事业中开创了一个新天地,如果徐志摩在天之灵能看到这一切,也会很欣慰吧!
人物语录
“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有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外一个人。” “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历史评价
晚年,张幼仪曾对侄孙女张邦梅说: 她是个如水般柔弱的女子,却也蕴含着如水般绵绵不断的力量。 经年累月默默向前流淌,不经意间便翻山越岭,冲刷过坚硬的岩石,以柔克刚,战胜了生活。 她,才是真正的赢家。 当人们都在为徐志摩的浪漫、热诚、痴心和执著着“摩”时,回看当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对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是无情而残酷的。由于是包办婚姻,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那样鄙弃张幼仪。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徐志摩更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她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徐志摩对她的漠视,源于对封建礼教的厌恶,张幼仪深受旧式中国礼教的束缚,个性沉默坚毅,举止端庄,料理家务、养育孩子、照顾公婆,打理财务都甚为得力。但是这些优点,在张扬独立自我的诗人眼里就是没有见识,呆板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