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2课破斥两种妄见
这是一篇关于22课破斥两种妄见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修行流程--包括前行、正行、结行、未修中间。前行,是通过洒扫、供养、修习皈依、观想、集资净障、祈求加持这六加行,为座上修营造氛围和心灵环境。前行修好了,前行也是正行。我们这次讲的前行,包含很高的见地,把普贤七支行愿的观修原理讲得比较清楚。正行的重点是止观,结行则是回向。
编辑于2025-03-17 21:34:0222课破斥两种妄见
正确认识止观
是什么?
《道次第》和一般论典的最大不同在于,特别强调观察修,认为观察修和安住修是修行的两个层面,缺一不可
修行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以分别慧修观,一种是以不分别修止。观的特点是分别和观察,止的特点是不分别和安住。整个佛法修行也不外乎修止和修观。
为什么?
修行是从闻思修入手,所闻经教如理思惟之后,才能产生通达真理的智慧,闻思修在修行上是一个整体
在闻思修的过程中,有的层面是由现量契入,有的层面是通过比量而修
唯识认为,修行是由四寻思,获得四如实智。在中观、唯识等正见的指导下,重新观察并思考世界。在思考过程中,不断改变原有的错误认识,直到认识符合真理。这是改变认识的过程,需要用比量,也就是思惟。然后安住在这一状态,就容易契入空性了。大乘圣者在见道、修道的过程中,除了现量、不分别的安住外,也离不开数数思惟,离不开比量的观修。
怎么做?
我们每天会听到很多道理,必须通过思惟的转化,才能成为自己的观念。进而把这一观念落实到心行,以此观察世界,心就能逐渐从常见摆脱出来,生起出离心,获得空性慧。
唯识宗修道过程:五步骤
资粮位
加行位--抉择分是指加行位,是见道的因;加行道就是通过思惟来修行
通达位(见道)--见到空性
修道位--不断修空性观,消融烦恼习气
究竟位
让身、受用和福德常无间断,常修舍、护、净、长四法
舍是舍弃,比如舍弃财物,修习布施。 护是护持顺缘,因为学佛要集资净障,所以要保护有利于修行的顺缘,否则就很难修好
净是净化并改变逆缘。 长是对所修的布施等善行,以及对善缘的守护、逆缘的净化,以回向和欢喜心使之增长
什么时候应该修观,什么时候应该 修止?
是什么?
观和止是训练心行的两个重点,缺一不可。先要观,然后修止,安住于这个所缘。而且,止和观要反复运用。
如对善知识修信心,及暇满大义难得、念死无常、业果、流转过患、 发菩提心等,皆须修观。对于这些观念和心行,必须殷重无间地观修。
我们对菩提道需要建立的观念和心行,必须不间断地认真观修。
对修定来说,心没到位时需要作意并调整。如果已经到位,就不必作意, 否则不能安住了。
止有不同层次,即有所止和无所止;前者属于常规修行,有止的对象,否则很难安住。但最高的是无所止,心没有放在特定所缘,但也不会散乱。
为什么?
我们一直不能把自己拥有的身份当回事,也不能把死和无常当回事 在学佛前,我们早已形成各自的观念和心行。如果不下很大的功夫,很难从固有的观念和心行中走出来,所以要“殷重无间”,不断忆念。
修习菩提道,从依止善知识到念死无常,乃至发菩提心,都不是自动生起的,必须加倍努力,不断观修,因为这些离凡夫的观念和心行实在相差太远了。
我们内在的心行很复杂,总在不断变化。观修的目的,是把心调到准确的频道,安住于正知正念。
心不是那么老实,安住于一个所缘后,还会再跑。这时要再修观,调整到位后,再安住于此。
怎么做?
我们修依止心,要每天忆念上师功德 ;修念死无常,要从各个角度思惟死亡,才能对死亡生起迫切感,对生命生起极度珍惜。
比如依止法,是从不敬善知识,调到对善知识生起恭敬心。调到位之后,就不必再调,熟悉这种心行,让它的力量壮大就可以。如果此时再做什么,反而多此一举。安住于此就是止,止的时间长了就是定。所以调到一定程度就要安住,不要数数观察,没完没了地调,否则永远不会入定。
观察世间并生起厌离的过程,就像炼金师把金扔到火中冶炼,从而去除杂质。 对凡夫心及由此构建的妄想世界心生厌离,从凡夫心摆脱出来。 因为无始以来的根本烦恼、随烦恼和恶行,引发世间种种过患、轮回和痛苦。 现在我们要用智慧观察,认识到它带来的过患,对烦恼招感的苦果心生厌离。
对善知识的功德、暇满大义、三宝功德,以及善因感得乐果、菩提心的利益等法义,我们要以分别慧思惟观察。当心安住于善法时,是滋润而和谐的,能引发信心和恭敬心
因为不断思惟依止法,思惟善恶因果,我们对善法及善法产生的结果,能 生起欢喜和爱乐。当我们通过如理思惟,让心安住于善法,就像把金子拿到水中去洗,能使之调柔并去除杂质。
当我们有了这样的心行基础,再来修止观,就不必费很大劲了。否则,如果心行基础是 贪嗔痴,根本没有从凡夫心摆脱出来,直接就修止观,难度会非常大。
不这样做的过患
凡夫固有的心行,即不敬善知识等,就没办法灭除。
比如恒常的感觉,无因无果的感觉,人死如灯灭的感觉,以及对善知识的不恭敬,对拥有环境的不珍惜,不把现有人身当回事,反而在乎外在的、不值钱的东西。
如果我们不努力,就无法用恭敬心替代不恭敬的心,用无常想替代恒常想,用菩提心替代自私心。因为这些不恭敬、恒常想和自私心的力量太大了
例:当不敬善知识的心生起时,如果我们还数数分别,不断想着这个师长有哪些缺点,理所当然就被不敬的心主宰,觉得这个师长一无是处。
首先是摆脱凡夫心,必须用很大的力气调整,一不小心就会进入凡夫心的惯性。有些修行人不懂教理,不知道自己现有的心行基础是凡夫心,是贪嗔痴,却不分别,不调整,结果所有修行都是建立在凡夫心的基础上,修来修去,修了一堆我慢、习气、自以为是,甚至走火入魔。
当心安住于贪嗔痴时,是对立、冲突的,充满着不愉快,且难以驾驭。
修习禅定的两大障碍解决
昏沉
猛利无间地忆念三宝功德,对此生起由衷的欢喜和赞叹,像遇到珍宝一样,就能断除昏沉;关键是对三宝功德生起稀有、殊胜、难得的心。
掉举
有猛利无间念死无常及苦等过患之心,则易断掉举
原理?每个妄想的境界,都属于我们贪著的对象。 当我们思惟无常和恶趣苦的时候,支撑贪的心理力量就被抽离出来, 进入念死无常、出离心的频道,贪心就会垂头丧气。这种对治掉举的方法,就 是佛经常说的厌离心。观察修既能帮助我们对治昏沉,也能对治掉举。 这种对治要通过反复观察完成,否则,心就无法从颠倒妄想、邪知邪见、散乱 昏沉中走出来,自然也无法止于正念。
妄见
比较聪明灵活的人,只要修观就行了。而那些姑萨黎,就是不太爱学教理、专门修苦行的人,只要修止就行了。
谓黠慧者唯当观修,诸姑萨黎应唯止修?不对
为什么?不了解止和观的不同功用,就会产生错误观念,没有观,心没办法调整到位 ;没有止,就不能安住,没有力量。止和观,就是调整、熟悉,再调整、再熟悉的过程,进而成就这种心行。从训练心的角度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虽然是聪明的人,也要修止。否则,根本没办法完成心行训练。即使是那些专修苦 行者,也要通过思惟,对所依止的善知识修习恭敬心等。否则,恭敬心、念死 无常就无法培养起来。任何人都要这样训练,才能获得正知正念。
以分别慧观察,只是在闻思阶段才需要。如果在 实修阶段,就不应该分别。
误认以分别慧数数观察,唯当限于闻思之时,若求修慧则不应尔, 此执非理
把分别当作著相,当作成佛的障碍。
如理分别本身就属于修行的范畴。这种正确分别,是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分别当作修行的障碍,是没能区分非理作意(错误、执著的分别)和如理作意
四法行是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这就说明,听闻正法和如理作意也是修行的组成部分。 此外,八正道是修学的常道,其中第二点就是正思惟,可见,修行并不排斥正确思惟,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分别才是对的。
认为修定就是把心安住于无分别的三摩地,之前 不能修观,否则会成为入定(三摩地)的障碍
入定有两个步骤。1.修分别让心安住于正念。如果未安住于正念入定,那是“妄想定”,2.心安住于正念了不再分别,入定
认为三摩地只是由观察完成,也是不对的。如果你已经安住了,还在不断分别,也没办法入定。把观修绝对排斥在三摩地之外,将两者对立起来,是错误的。
20课正行修法
总说修法
“所谓修道者,即于善所缘,如欲而能令心安住之谓也
修道是什么?是让心安住于善所缘
所缘种类:普遍-五遍行(触、作意、受、想、思)、六种根本烦恼(贪、嗔、痴、慢、恶见、疑)二十种随烦恼,以及善和不善等心理
所缘境是什么?一种是内心影像,一种是已经成为现实的
为什么要依心的原理修止观?心和境是一不是二,心生则种种法生、心随境转
为什么要修止观? 心念无常,但它们的生起也需要有条件,有对境; 如果要主宰幸福和命运,必须训练我们的心。
所缘是什么?就是所认识的境界;“四缘生诸法”,分别是因缘、增上缘、所缘缘和等无间缘
什么是四缘?因缘是一切法生起的因和相应的缘, 增上缘 是能对事物产生增上作用的, 所缘缘 有善和不善之分,每种心理必须有相应对象,才能引发心的活动。我们现在需要寻找善的所缘,以此引发善心。 等无间缘主要指心法。
怎么做? 在训练心行过程中--必须依特定的所缘,培养特定的心行。按数目、次第形成习惯,以生起猛利、坚固的心,需要克服散漫、放逸、随意、自以为是等习气,按预定的功课修具足正念正知而修--任何一种观修都是在培养正念正知。所谓正念,是以善所缘境帮助 我们获得正念。稳定之后,才能把正念延续到一切境界,包括不善的所缘。
观和止的差别是什么?有分别一心为观,无分别一心为止。 观--是有分别的,要以思惟来调整,要用心,要动脑筋。 止--是没有分别的,已经确定所缘、一种心理状态,不再动脑筋,安住在这个状态,熟悉它。
举例:修依止法 所缘必须是师长功德,在修习过程中要净信为本,念恩生敬, 不断忆念师长功德,忆念师长对修学的作用,引发恭敬、珍惜的心理,并让不恭敬的心不起作用。 什么是观---- 在观修过程中不断忆念师长功德,把恭敬和珍惜的心调动起来 什么是止----就是让心长时间安住在恭敬和珍惜中 观的特征是有分别,是对所缘境观察、思惟、判断。 修成的特征:见到师长哪怕只是想到名字,就能生起恭敬和珍惜之心 轮番修: 如果修不起来, 或是一段时间后,这种恭敬和珍惜之心又没了,就要重新开始修。修到位了, 再把心安在上面。 如果凡夫心来了,对师长生起 寻过之心,就要再忆念师长功德,把心调到恭敬和珍惜的频道。
依止法,一方面是净信为本、 另一方面是念恩生敬:胜佛恩、说法恩、加持恩、遂求恩
修依止法
依止的胜利
这八大好处包含修学的一切利益 第一是能得佛位, 第二是诸佛欢喜, 第三是一切魔眷不能为害, 第四是烦恼恶业自然遮止, 第五是善缘增长, 第六是世世不离善知识, 第七是不堕恶趣, 第八是暂时与究竟安乐如愿而得。
不依止的过患
第一,轻蔑根本上师就等于轻视佛陀,因为我们要视师如佛。 第二,扰乱师意,让师长生起嗔心,“如其所乱一刹那,即摧毁一劫善根,得一劫地狱苦”,可见罪过很重。 第三,修再高的密乘法门也不会成就。 第四,不如法依止,学习教法就是在种地狱的因。 第五,没有生起的功德不会生起,已经生起的功德也会像树苗缺水一样,逐渐减少。 第六,将来修行和生活中的障缘很多。 第七,没有善知识引导,很容易造作恶因,将来会在三恶道没完没了地呆着。 第八,生生世世与善知识睽违,没有因缘遇到善知识。
修行流程--包括前行、正行、结行、未修中间。 前行,是通过洒扫、供养、修习皈依、观想、集资净障、祈求加持这六加行,为座上修营造氛围和心灵环境。 前行修好了,前行也是正行。 我们这次讲的前行,包含很高的见地,把普贤七支行愿的观修原理讲得比较清楚。 正行的重点是止观,结行则是回向。最后的未修中间,是在起心动念、行住坐卧乃至睡眠中,训练正知正念。 并通过读诵经教、亲近善知识等,为修行创造善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