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伍尔夫随笔
这是一篇关于伍尔夫随笔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怎样读书,书与人生,淑女女性,名著选读。她的随笔通常不拘一格,文字优美,思想深刻,给人以启迪。
编辑于2025-03-23 10:29:35【生命科学:探索生命的奥秘与改变的可能】 生命科学如今不仅研究生命的形成与过程,更致力于改变生命本身,领域日益多样化和专门化。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到系统分类学,科学家们整理自然界的复杂现象,揭示生命共有的特性。 案例中,爱德华·威尔逊痴迷秩序,乔治·克莱因探索癌细胞的秘密,而爱的华詹娜则踏上无尽的生命旅程。他们的共同点?对知识的热爱如侦探般执着,对生命怀有深切责任感。家庭教育塑造坚毅性格,但成功还需坚持、运气与内化的专业能力。创造力源于在混沌中识别模式,将梦想化为现实,最终因真相而感动这正是科学家的心流之旅。
文字的力量:在创作中重塑世界 文字领域为我们提供了标杆、竞争与成长的机会,让创作成为对抗现实混乱的庇护所。从斯特恩的“理解便是宽恕”到赫克的诗歌解放,作家们以文字见证生活,在理性与感性的平衡中孕育作品。创作始于一个词或形象,由潜意识引导,最终以独特的形式呈现。沉浸于文学、内化经典、聆听内心,我们得以用文字构建更清晰的世界,理解自我与他人的情感。写作不仅是表达,更是对复杂人性的探索与回应。
"创造力永不衰老:晚年才是人生的黄金创作期!研究发现,30至70岁人群的创造力始终保持稳定,许多突破性成就恰恰诞生于生命后期。真正的智慧需要跨越学科边界,将感知与判断融会贯通。衡量生命价值的标准不在世俗成功,而在于我们与宇宙建立的深刻联结。 关键启示:1保持灵性觉醒,在创造美中获得永恒2.亲手制作实物(比如陶罐)是最纯净的存在证明3.文化进化与意识拓展才是终极使命。面对无限宇宙,每个年龄都是新的起点山外永远有更高的山峰等待攀登。"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生命科学:探索生命的奥秘与改变的可能】 生命科学如今不仅研究生命的形成与过程,更致力于改变生命本身,领域日益多样化和专门化。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到系统分类学,科学家们整理自然界的复杂现象,揭示生命共有的特性。 案例中,爱德华·威尔逊痴迷秩序,乔治·克莱因探索癌细胞的秘密,而爱的华詹娜则踏上无尽的生命旅程。他们的共同点?对知识的热爱如侦探般执着,对生命怀有深切责任感。家庭教育塑造坚毅性格,但成功还需坚持、运气与内化的专业能力。创造力源于在混沌中识别模式,将梦想化为现实,最终因真相而感动这正是科学家的心流之旅。
文字的力量:在创作中重塑世界 文字领域为我们提供了标杆、竞争与成长的机会,让创作成为对抗现实混乱的庇护所。从斯特恩的“理解便是宽恕”到赫克的诗歌解放,作家们以文字见证生活,在理性与感性的平衡中孕育作品。创作始于一个词或形象,由潜意识引导,最终以独特的形式呈现。沉浸于文学、内化经典、聆听内心,我们得以用文字构建更清晰的世界,理解自我与他人的情感。写作不仅是表达,更是对复杂人性的探索与回应。
"创造力永不衰老:晚年才是人生的黄金创作期!研究发现,30至70岁人群的创造力始终保持稳定,许多突破性成就恰恰诞生于生命后期。真正的智慧需要跨越学科边界,将感知与判断融会贯通。衡量生命价值的标准不在世俗成功,而在于我们与宇宙建立的深刻联结。 关键启示:1保持灵性觉醒,在创造美中获得永恒2.亲手制作实物(比如陶罐)是最纯净的存在证明3.文化进化与意识拓展才是终极使命。面对无限宇宙,每个年龄都是新的起点山外永远有更高的山峰等待攀登。"
伍尔夫随笔
怎样读书
读书的自由与限制——听从内心不被他人限制:读书应听凭自己的天性和头脑来得出自己的结论,不能带着成见和苛求。应该敞开心扉去探索隐秽曲折的字里行间、去了解作者
怎样读小说?——体验命运:小说就像一栋建筑那样复杂,其用词以及对情感的把握如果不是亲自尝试是不能体会其中艰险。不同的小说主题不同,但自身是和谐一致的,读者需要有敏锐的感受力和大胆的想象力才能在两本不同题材的小说中来回跳跃。
怎样读传记和回忆录——乐趣、好奇:传记和回忆录可以帮助理解文学或了解名人,也可以演练和提高自己的创造力。每一本书点亮的是不同的时代、场景和人物。带着好奇心按响门铃寻找其中的宝藏。
怎样读诗歌——沉浸:不注意事物的细节,只沉浸在某种意境当中,随某种有规律的反复出现的节奏而漂浮
书与人生
这就是生活——读吴德福德牧师的日记:他的日记实实在在的呈现出一个人,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平庸而又像迷一样令人费解的生活。
金钱与爱情——托马斯库兹传:处于世俗的泥潭之中,爱情和亲情这两种最纯粹的感情也不免被污染,但对真挚感情的追求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即使困难重重、他人百般阻挠和嘲笑。
生病与读书——肉与灵:1、为什么对肉体的疾病造成忽略?对零魂的过于探索导致对肉体的忽视、对疾病的逃避、描述语言的匮乏。2、病人想很多很乱或者脱离社会远离群体导致心理问题(压抑、焦虑)。世界像天空一样冷漠,时而明亮时而阴沉,一如既往无可奈何又安慰人心。3、生活的波涛滚滚向前、永远不会停止,人们依旧挣扎绝不放弃希望和幻想——粗俗不堪的幻想。4、人的幻想超越现实、超越理性直击心灵,描述生活这张大网之下真真切切不完全属于自己的一个个个体的隐忍挣扎以及无可奈何之下的痛和喜。
生活与小说家——写作不是词语、事件或细节的堆砌,而是对生活的提炼:小说家可怕地暴露在生活中,冒着被生活误导乃至愚弄的风险参与生活、观察生活,从生活中获取精华(现实人性、信仰、道德、爱、虚荣……)并抛弃糟粕(华丽的文字、无意义的事件、故弄玄虚的写作方式)直击生活的某种特定本质,讲述生活的真谛——复杂又无尽的现实
淑女女性
关于女人的书——关于女人的书有很多,教授、学究、社会学家、甚至一无是处的男人都对女人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写的书给人留下一种火辣辣的印象,表现为嘲讽、感伤、惊奇、谴责以及愤恨-复杂的隐蔽的愤恨。这些书正是借着情绪的红光,而非在真理的白光照耀下写出来的。
文学与性别——文学分为男性文学、女性文学以及无性之分的中性文学。中性文学的作品是纯粹的,不带杂质的,只诉诸人类灵魂中那一片无性疆域。他们从不煽情,只是给人以教诲,使人从善,使人向上。那里既没有偏执的性别感情,也没有狂热的同性思想,使读者之间也少了许多分歧。
女性与小说——18世纪前几乎没有女性小说,18世纪后女性写作一直以小说为主要表现形式,为什么? 这是一个历史问题,曾经历史一直是男性的,而不是女性的。法律习俗、社会环境、社会导向导致女性生活局限于起居室里 而被排斥于其他生活领域之外。19世纪后,法律习俗和日常生活的无数细微变化,使女性时间上选择更加自由。小说作为一种易适应的文体引得需要照顾家庭的女性尝试。 女性性别带来的两个问题:由于女性身份被排斥于其他生活领域之外导致生活经验偏狭;由于女性意识的反抗导致的愤怒情绪,使女性小说家无法达到真正的艺术高度。因为好的作品既不男性化也不女性化,而在于人性自然本色的流露。 然而即使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女性自由写作还是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语言的男性化、男性价值观的打压、女性日常生活过于平淡乏善可陈。需要女性进行不断的努力、坚持和反抗、创造或者改造语言、打破更正现行的价值尺度、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甚至去关注唯有诗人予以关注的大问题——人类的命运、人生的意义。踏入精深写作领域——散文、批评、历史、传记,研习文学。 小说是一种关于人、关于自然、关于神、关于大千世界的陈述,是一种力图将不同事物联系在一起的尝试。小说有两套秩序,一种是经小说家的幻想而重新获得的秩序,一种是生活中的常规秩序(男性主导)
女性莎士比亚——要莎士比亚时代的女人写出莎士比亚戏剧是不可能的,那个时代女性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没有多余的时间、父母的偏见、事俗的约束、社会的压力都在逼迫他们就范,他们不可能会有别的生活。
书里的两种女人——先读历史再读诗歌,由两者拼凑出来的女人是一种非常奇怪的双面人。在想象中她极为重要,而在现实中她又微不足道。在历史著作中她们只是匆匆而过,很快就消失在背景中。
女性写作的局限——18世纪中期女性偷偷写小说以此增加私房钱。为18世纪末期市民街层女性开始写作打下基础。 简.奥斯丁《奥曼与偏见》:她在1800年前后就能心平气和的写作,不怨恨、不哀诉、不恐惧、不愤怒,也不说教。她不固执,没有任何想不通的东西。 夏洛蒂. 博朗特《简爱》:她的文字中有一种愤愤不平的情绪,这种情绪使她扭曲、愤怒、冲动。她本该写笔下的人物,现在却在写她自己这种愤怒。其实是当时所有女人的愤怒——她们被束缚在起居室里的愤怒,他们对远方的渴望无法实现的愤怒。 乔治.艾略特远离了嘈杂的起居室,逃到偏远的小木屋,却仍然逃不过世人的责难。在社会习俗面前,她只能忍气吞声、只能自我禁闭——逃进盛约翰树林里的一座荒梁小屋。而她只是爱上了一个寡夫,并和他生活在一起。可同样的情形下的男人呢?
人生的冒险——如今越来越多的女人开始写作,并且尝试除小说以外的书。他们的事业得到了扩展、思想变得较为精深,开始将写作当做一种艺术看待。读玛丽.卡米盖尔《人生的冒险》词句之间衔接断裂、人物情节堆积太多、情节秩序被打乱、复杂的女性关系、描写除家庭之外的女性生活、女性身份、女性友谊和日常小事。人性生性懒惰和因循守旧,但没有对男人的敌意和对世俗的恐惧。作为小说家她本质上具有某些高层次的优点,有一种广泛又专注又自由的感受能力。 伍尔夫的思考:男女之间相互认识非常有限,而且充满偏见。女人除了关心家庭,生活也有其他兴趣。女人不是男人的附属物,而是人格独立的自己。女人也可以尝试陆军、海军、政治等不同的职业。女性为男人的天赋发挥起很大作用。两性各有其因优势、人与人之间的不同非常重要。默默无文的生活自有其重要性。出于真诚嘲讽才能发聋振聩,才有丰富的喜剧性,才能不断发现新的事实。事物本来的面目或许是乏味的。 不必浪费时间去抱怨,也不必因为别人反对而不惜毁掉自己平静的心流,为的只是能够外出旅游旅行、体验生活和多了解一点世界,而充分发挥自己广泛、专注、自由的感受能力。
名著选读
读《蒙田水笔》——能兴之所至的讲述自己、能把自己灵魂中的不安骚乱乃至缺陷和盘突出。尽管拿着笔却从不摆架子,从不装的一本正经。能够保持个人灵魂的独立性、具备独立人格而非习俗的奴隶。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准则,只是讲述平平常常朴素生活中的日常。思想灵活、灵魂自由,不以原则义务或职责为约束,而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内心(上帝的指引和良心的监督)的均衡感努力使生活保持在一定限度内的平静、自由、随和。能够将灵魂显露给他人或好友,尽情享受人生旅途之美。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一个人的灵魂律动,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律动着,与读者之间的那层纱变得越来越薄,越来越透。
读《鲁滨孙漂流记》——笛福在书中始终保持他所特有的那种透视力和平衡感。打破上帝、人类、自然这三大事物的崇高性质。描述一些既不崇高也毫无热情可言的生活常识。不知不觉我们发现自己也用他那种目光观察海上景象:以那种精明谨慎、循规蹈距和讲究实际的原则来加以理解。他从不热情洋溢,只关心自身利益,注重实际,只说那些真实的具体的情况,将一些平凡的举动讲的令人起敬,把一些琐碎的事物描绘的美妙动听。他从不停下来议论而是以宏大的气魄和质朴的风格不间断的把事情原原本本的讲出来。 现实自有其力量,一切都以现实为核心。
读《感伤的旅行》——扫除小说创作中的陈规旧套,让小说家和读者像聊天似的直接对话。将人心中极其细微而又顺息万变的种种感情、幻想和冲动分毫不差、绘声绘色的描摹出来,并将流动不定的东西和稳固不变的东西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按自己的个性引导我们去和他笔下的人交往。他认为世上没有永恒的价值尺度,真正重要的总是些小事(人们脸上转瞬即过的表情、无意间的举动),以一种随心所欲、迂回曲折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个旅行故事,一个独属于他的内心世界。同时在书中斯特恩处处想提醒读者,证明自己是有道德感的这一点反而适得其反,导致写法单调。在今天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面对坎坷人生的勇气以及卓越的写作才能,是一个苦中作乐的哲学家、道德家和导师。
读《沃森一家》——简.奥斯丁独具慧眼能洞察人们的内心奥秘,他选择日常锁事来写小说,他从不回避什么,也不曾有忽略的地方,她耐心准确的叙述着既不想纠正什么错误,也不想消除什么弊端,只是想把人们的嘴脸写出来。他的嘲讽恰如其分,从不有意暗示我们去从中领悟到什么,反而使他笔下的蠢人也显得光彩夺目。他凭借某种特殊的天份、成熟的判断力和材质使我们领悟仁慈、诚实和真挚。采用双视角对比的手法描述人物复杂的性格特点,使读者感到好笑和无聊的同时又给人艺术之美和庄严之感。他将一件小事写的意味深长,以他端庄、沉静、秀气的文笔。他在24岁正才华横溢的时候死了。
读《简爱》与《呼啸山庄》——夏洛地.博朗特的书中并不关注人生的普遍问题,而是以自我为核心囿于自我申诉。他所感受到的印象仅限于自身生活的四壁,而且深深打上了自我的烙印,她的人物性格单纯不变、情节生硬粗糙、思想并不深刻,但其中充满诗意、充满内心情感和欲望。 艾米利.博朗特的写作动力是他冷眼旁观看到了一个陷入极大混乱而又四分五裂的世界,于是写一本书将它呈现出来。小说暗示出潜伏在人性表象下面的力量可将人性提升到崇高的境界。关于这一思想他的抒情诗已明明白白表述过。他使人的生命摆脱了原本依附的肉体将人的灵魂勾画出来。
读《儿子与情人》——文章简洁明晰、手法流畅,从容不迫、强劲有力、恰到好处。遣词造句自然得不留痕迹,同时使读着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催促我们朝另一个更远的目标行进这种迫切性,这种超越情节和人物的远大目标使小说的情节被减缩到了极简化的程度。 一种永不满足的渴望,一种无比强烈的肉体欲念,一种对出身与对现状的不满使他总是从某个特定的角度看待事物,不附和他人、不继承传统、无视过去和现在,只对将来充满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