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历史朝代概览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历史朝代概览的思维导图,涵盖三皇五帝到元明清-中国民国。总结全面细致,适合做为复习资料。
编辑于2025-03-25 21:15:40导论
时间要领→三分三合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开篇词
中华文明的肇事
夏商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秦汉帝国-420年
胡焕庸线以东、以南的传统农耕地区
胡焕庸线:黑龙江省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400 mm等降雨量线。(胡焕庸,地理学家)
中华帝国1.0版本
三国两晋南北朝-400年
仅西晋有10年左右即统一又和平的时期
匈奴、鲜卑、羯族、氐族、羌族,开始进入中原,参与争霸
交流、通婚、融合
隋唐帝国
中华帝国2.0版本
安史之乱后,五代十国
宋辽金+西夏
元明清帝国
蒙古帝国:横跨欧亚大陆
中华帝国3.0版本
空间要领→东西南北
东西 OR 南北
关西出将。关东出相
秦国和其他六国的分界线:函谷关。 关西:秦国核心统治区 关东:战国时代其他六国地盘
南北朝大分裂(近400年)→人们开始分南北
西晋:晋武帝司马炎,首都洛阳;八王之乱后,迁都南京→东晋 北宋:河南开封→南宋:浙江杭州
隋炀帝,开挖大运河,加强南北方的联系纽带
六大古都的形成
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长安、洛阳(黄河流域)
第三阶段:南京(南北)-长江流域
东吴率先在此定都,东晋、南朝
第四阶段:大运河
连接南北
第五阶段:开封、杭州
洛阳→开封;南京→杭州
纵深扩展
第六阶段:北京
元朝第一次在北京定都
中国历史朝代概览
三皇
燧人
伏羲
神农
五帝
黄帝
颛顼(zhuan xu)
帝喾(ku)
尧(唐尧)
舜(虞舜)
都,太原
夏
B.C.2070-1600(400年)
商
B.C.1600-1046(600年)
周
西周
B.C.1046-B.C.771(275年)
东周
B.C.770-B.C.256
春秋
240年
战国
274年
B.C.1046-256(790年)
秦
B.C.221-206(15年)
汉
西汉
B.C.206-A.D.25(210年)
东汉
A.D.25-220(195年)
B.C.206-A.D.220(426年)
三国
魏
220-265(45年)
蜀
221-263(42年)
吴
222-280(68年)
220-280(60年)
晋
西晋
265-317(52年)
东晋
317-420(103年)
256-420(155年)
南北朝
南朝
宋
刘宋
刘裕
齐
南齐
萧道成
梁
萧梁
梁武帝 萧衍
陈
陈霸先
北朝
元魏
拓跋珪
东魏
高欢
西魏
宇文泰
北齐
高洋
北周
宇文周
420-589(169年)
隋
581-618(37年)
唐
618-907(289年)
五代十国
五代
后梁
朱温
后唐
李存勖
后晋
石敬瑭
后汉
刘知远
后周
郭威
907-960(53年)
十国
宋
北宋
960-1127(167年)
南宋
1127-1279(152年)
960-1279(319年)
辽
907-1125(218年)
金
1115-1234(119年)
元
1206-1368(162年)
明
1368-1644(276年)
清
1644-1911(267年)
建国于1616年,初成后金
1636年改国号为“清”
1644年入关
中国民国
1912-1949(37年)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民国年=公元年-1911
夏商周
引言
寻根问祖
非洲大草原
20万年以前,演化为现代智人
7万年以前,从非洲大草原走出-有一支走了1万多年→东南亚
现代智人
尼安德特人
丹尼索尼人
已消失
罗德西亚人
地球上人类的共同祖先
并不是最强壮的
强壮并不一定是复合进化规律的
四大古文明
文明的标准:国家组织,不是部落状态 文字 冶金术,石器→金属 城市
苏美尔文明(两河文明)
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今伊拉克附近)
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
古埃及文明
非洲尼罗河流域
古印度文明
南亚印度河流域
文字:只发现700多图符
中华文明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多元一体(二里头文明主要是黄河流域-3700年)
浙江余杭-良渚古城遗址
距今5300-4300年
玉器-良渚文化的象征,承担着和夏商周青铜礼乐的功能
水稻距今1万年历史,驯化、种植水稻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明
“中国”名称的由来
西周. 青铜器:何尊
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 ‘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 乂:治理、安定
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文化
距今3700年
青铜-礼器、中国龙(绿松石)、中轴线观念的宫殿遗址
华夏第一王都→具有中央王朝性质
可能是夏文明的遗存
书籍:《最早的中国》许宏著
夏(前2070-前1600)-400年
《史记-五帝本纪》:炎帝、皇帝、尧、舜、禹
第一个家天下的王朝
禹→启
共17位王,最后一位王:桀(宠爱妹喜)
杞国-周朝诸侯国
大禹的后人→夏公
周朝贵族&遗民,封在宋国→宋公
五星连珠-天文现象
平均5000年出现一次
发生在大禹晚年-B.C.1953.2.23
方法论
很多时候,当我们认定一个问题应该有标准的、唯一的答案的时候,往往已经走入了歧途
更不要为了找到这个答案而过于依赖专家
涉及身体感受、情感困扰等疑难问题,需要自己摸索、判断,通过体验来拿主意
商(前1600-前1046)-600年
B.C. 17世纪-B.C. 11世纪
成汤,灭掉了桀
统治的核心区域
: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省得部分地区
“商人”
商朝人祖先
相土
开始驯养马、马车
亥
开始驯养牛、牛车
货物交易→“商人”
行商坐贾
跑大老远去兜售、寻找客户→商; 坐在那儿等客人找上门的→贾
迁徙、贸易活动
青铜文明
西亚传入,土耳其境内的赫梯人
铜、锡、铅-合金
模范的制作
司母戊大方鼎
祭祀母亲,戊:母亲名字
礼器
权力的象征
财富集中、剥削压迫。徒留到今天,供后人瞻仰、凭吊
甲骨文
乌龟腹甲&牛的肩胛骨
成熟的文字体系
说明在这之前文字早已存在
清朝末年1899年出土
巫术文化发达:占卜-祭祀
商朝文化留下的宗教档案
商朝的灭亡
纣王
《史记》:“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追逐于其间,为长夜之饮。”→宠爱妲己
《史记》:“帝纣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史记》中细节越丰富多彩、情节越跌宕起伏的故事,往往演义的成分越大
商朝晚期,酒文化发达
《尚书》:“沉酗于酒...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
商朝贵族酗酒失国
大邑商
西周(前1046-前771)-275年 都城:镐京
周武王
爷爷:季历;妻子:太任
帮助商朝阻击“鬼方”
妻子为商朝贵族之女
文丁(帝乙父亲)找个罪名杀了季历
父亲:周文王;妻子:商王帝乙的女儿
帝乙:纣王的父亲-《周易. 泰卦》-帝乙归妹-政治婚姻
励精图治-号称“西伯”
曾被纣王囚禁在羑里(河南安阳汤阴)-建立《易经》六十四卦体系
灭崇侯虎-嵩山附近-此后不久周文王去世
文王去世后,武王继位
武王→战略撤退-审时度势、神定气闲、深思熟虑
谋定而后动-耀兵孟津-两年后:牧野之战(大决战)-B.C.1046年,河南新乡市——灭商
创业容易守业难-居安思危
纣王儿子:禄父,继续管理商朝遗民
箕子-商朝忠臣-仍在世
《论语》-子贡:“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管叔、蔡叔、霍叔,留河南
叔:弟弟
灭商后不久,武王去世-成王即位
周共旦-武王弟弟
周成王即位时,年仅7岁
周公摄政
平定中原地区叛乱
管叔、蔡叔-禄父等叛乱
召公-追击禄父-河北中北部-受命建立“燕”
康叔-受命在朝歌故都建立“卫”
山东建立的诸侯国:齐国(北)-鲁国(南)
齐国第一任国君:羌族族长-太公望,即姜太公,自我融入,五个月→道家 鲁国:封给周公自己的,派长子伯禽前去治理,主张教育他人,三年→儒家
侯爵
微子启-纣王哥哥-宋公-受命建立“宋”
公爵
天命观
孔子:“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周人尊礼尚施,事鬼神而远之。” 中国文化,子嗣、孝道、传承。 在中国文化设计的人生意义中,功德、善报传递给子孙 《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现世的修行——“人间佛国”
德者,得也!
《尚书》:“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
“敬天保民” 的政治观念
积德累仁
改变命运的正确姿态
《资治通鉴》-荧惑守心
西汉后年,汉成帝,“丞相方进薨”——荧惑守心(火星进入天蝎座位置)——翟方进自杀 司马光评:“天道不謟,不贰其名。祸福之至,安可移乎?” (不謟: 不疑;不谄媚 ) 宋国,宋景公,“天高听卑。君有仁人之言三” “藉其灾可移,仁君犹不忍为,况不可乎?” “孝成欲诬天,人而卒无所益。可谓不知命矣。” “三月丙戌,帝崩于未央宫。” 真国学 V.S. 伪国学,功利主义心态不可为
六合之外,存而不论
逆料天意,妄希天命
《论语》:“仁者无忧,智者无惑,勇者无惧。”
所有到你面前的东西,勇敢的承担起来→知名 知名的最高境界是达命,了然于命,知命达命安于命
《易经. 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礼仪之邦-礼乐文明
《论语》:“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礼:规范人们的行为
乐:陶养人们的心性
封建制度
封邦建国
统治阶层由三部分组成
周人及其盟友
商朝遗民中的精英分子
土著领袖
真正形成华夏共同体
西周灭亡
衰亡原因
外因:战争-西北(犬戎、玁狁)、东南(东夷)
内因:贵族势力膨胀、周天子权威衰弱
周厉王(第十为王-倒数第三)
道路以目
道路上碰到熟人,用眼神打招呼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堵住河流不允许流动,迟早要决堤
贪财敛财和外部战争处于胶着状态,需大量经费-需要集中财富&权利
B.C.841,贵族&国民联手,被流放到彘,生活了14年,贵族迎立周宣王(厉王儿子)
周宣王
贵族和宣王站在了一条线上-宣王中兴
周 V.S. 玁狁
《诗经.小雅》→《六月》-《出车》-《采薇》
田园诗与战火的交响曲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普通夫妇的情感
深沉厚重而又波澜不惊,传统女性伟大的含蓄美
戎狄步步紧逼
周幽王
B.C. 771年,被犬戎和诸侯叛军联手攻杀在骊山之下
褒姒-烽火戏诸侯 “T“ or ”F” ?
很多历史故事之所以能够流传甚广,往往是因其中有很多反常理的细节博取眼球。 越是精彩的故事,可靠性越是值得怀疑。 一个时代的转折、一个王朝的颠覆一定有其非常复杂的原因,不可能仅仅因为男女的感情。这些故事往往是一种套路化的、简单化的对于历史的观察和解释。 夏,桀-妹喜 商,纣王-妲己 周,周幽王-褒姒 唐,唐明皇-杨贵妃
褒姒:冷淡风-娘家姓姒
各种史料,年龄错乱
伯服(褒姒所生)
伯仲叔季、孟仲季 原配夫人所生的嫡长子,才配叫“伯” 刘邦-刘季 孙策,字伯服;孙权,字仲谋 曹操,字孟德
Maybe 申氏勾结犬戎,夺位成功
故事:原配夫人的父亲-申伯-勾结犬戎,入侵-褒姒被犬戎抢走
宜臼(原配夫人所生)-迁都洛阳-周平王
进入东周阶段
东周(前770-前256)-550年 都城:洛阳
洛阳在镐京的东边→东周
春秋(240年)-霸主政治
郑庄公-周平王→周桓王(周平王孙)
周郑交质-“心不由中,质无益也。”
射向天子的箭→礼崩乐坏的开端
春秋五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第一位霸主:齐桓公
尊王攘夷,齐桓公缔造秩序的努力
尊王:对内
尊的是“以王为代表的秩序”
忠臣:忠于让国家长治久安的秩序与原则,而不是忠于君子本人。——大忠,社稷之臣 对事不对人,认理不认亲
攘夷:对外
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存邢救卫-“邢迁如归,卫国忘亡”
《论语》:“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孔子:“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德行自带号召力
助手:管仲
楚国
汉阳诸姬,楚实尽之
楚庄王-问鼎(多重?)
齐桓公-楚成王(庄王爷爷)
风马牛不相及
牛马发情,齐国的牛马不可能跑到楚国来找配偶
管仲指控楚国罪名:小罪、虚罪
在此之后,齐桓公油尽灯枯,以后的世界会怎样,他也管不了了
晋楚争霸
晋献公
与齐桓公在茫茫人海中失之交臂
晋献公-骊姬(小老婆)
儿子:晋文公(重耳)
在外流亡19年
接手晋国,在位9年去世
晋献公-晋文公-晋襄公-晋灵公
“灵”,一般不太灵 灵,荒唐胡闹、胡作非为
晋灵公→六卿执政
宋襄公
泓之战中败给楚国,不久后去世
城濮之战(山东鄄城)
晋文公在诸侯争霸舞台上的初试身手,大获全胜
晋军“退避三舍”→诱敌深入
晋文公-楚成王→退避三舍(三十里为一舍,行军一天的距离)
秦穆公
晋文公去世后,乘机向东扩展势力范围
晋襄公-秦穆公→《左转.崤之战》
晋襄公缁衣出征(孝服染黑):缁,黑色
战败后,遂霸西戎,局限于西部边陲
楚庄王
邲之战,大败晋国
儿子:楚共王
鄢陵之战
楚共王被射瞎一只眼睛
晋国获胜
春秋争霸过程中最后一次大规模战争
陈灵公-夏姬
夏征舒(夏姬儿子)射杀陈灵公→篡位
楚庄王出马,夏被五马分尸
申公巫臣
县:边疆地区的军事要塞,理论上直属于国君,国君派信任能干的大臣去管理
,劝楚庄王和他弟弟不娶夏姬,庄王去世后两年,带夏姬私奔
楚庄王的得力助手,改革派→楚国贵族势力迫害→逃到晋国
夏姬的形象被创造出来,一个让女人替男人的欲望背锅的故事。
五次大规模争霸战
BC. 632-575,晋文公即位→楚庄王去世(五十多年时间)
城濮之战
晋国VS楚国→晋胜
崤之战
晋国VS秦国→晋胜
邲之战
晋国VS楚国→楚胜
鞌之战
晋国VS齐国→晋胜
鄢陵之战
晋国VS楚国→晋胜
吴越争霸
吴国
巫臣看中了这支草莽蒙昧的力量
晋国派巫臣出使吴国
帮助吴国建立了军事、外交两大系统
吴于是始通于中国
《左转》:“子重、子反于是乎一岁七奔命,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
楚,疲于奔命
吴王阖闾
伍子胥
楚平王,娶太子媳妇,杀忠臣伍奢和他儿子伍尚,伍奢另一个儿子即为伍子胥,逃到吴国
败楚国
鞭尸楚平王
孙武
军事思想家、实践家
著《(吴)孙子兵法》
儿子:夫差
吴王夫差
越国
核心区域:浙江绍兴一带
越王勾践
败吴国,阖闾不久后去世
被夫差大败,派使者求和
十年,卧薪尝胆,修养生聚,败吴国
最后一位霸主,春秋接近尾声,进入战国
春秋末年,勾践迁都连云港(琅琊)
鲁哀公-三桓专权-求助越国
长条形,拓宽国土
遇楚怀王
被楚怀王所灭
晋楚争霸的副产品
晋国→吴国
楚国→越国
战国(274年)
晋国,昔日西压强秦,南制雄楚
BC.403年,三家分晋,开始战国
战国初期的标志性事件一
魏氏、赵氏、韩氏
战国七雄
齐国、秦国、楚国、魏国、赵国、韩国、燕国
齐国
田氏代齐
姜→田
战国初期的标志性事件二
田恒
70多个儿子
人丁兴旺,宗族强盛
齐威王
围魏救赵
魏国打赵国,围困邯郸(赵国首都),向齐国求救
田忌、孙膑
桂陵之战(齐国VS魏国)
魏军败
孙膑
双腿折断,无法行走-著《齐孙子兵法》
田忌赛马
莫掉进惯性思维。曹丕、曹植送曹操出征,文章牌-感情牌 不要中了别人的套路
赢得齐国器重
马陵之战
减灶法
败庞涓(魏国统帅)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遂成竖子之名! 庞涓&孙膑,鬼谷子门下同门师兄弟。 庞涓→魏国;孙膑→齐国-田忌赛马 庞涓迫害孙膑,使其残疾,孙膑逃到齐国
齐国的崩溃
齐闵王-苏秦→伐宋
元气大伤,得罪赵国&齐国
五国伐齐,逃到楚国,被杀
齐国一蹶不振
齐襄王
传统戏曲小说,落难公子穷途末路,爱心小姐赠金后花园
田单-火牛阵
乐毅被换,田单反攻为胜
秦昭襄王-试探赵国-齐国帮助-秦兵撤退不久,齐襄王去世
魏文侯-魏斯
武功
吴起
孙吴(孙武-吴起)
战国初期头号战神-欺负秦国
河西郡(黄河以西)-牢牢掐住秦国东进的路径
乐羊(名将)
三年,灭中山国
有人做事,有人拆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魏文侯用人的气度和魄力
文治
西门豹
《西门豹治邺》-扫黑除恶
李悝变法
《法经》
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典
商鞅去秦国路上唯一带的一本书
战国法家的鼻祖
战国初期第一强国
苏秦
纵横:苏秦的无间道-战国中期
合纵
南北方向上的诸侯国结盟:苏秦
连横
东西方向上的诸侯国结盟:张仪
战国:军事家的时代,改革家的时代,纵横家的时代
纵横家: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洛阳人
秦昭襄王-芈月
苏秦去早了,权力还在母亲和舅舅手里
落魄而归
“但使我有洛阳二顷田,安能佩六国相印。”
燕昭王
封武安君,出使齐国
劝齐闵王吞并宋国
死间之计
被齐闵王车裂于市
士为知己者死
知遇之恩,让他扬名利万
燕国
始封祖先:召公(西周两大辅臣之一)
区域:河北保定以北,北京一带
燕王哙-太子平-国相子之
齐宣王-孟子
赵武灵王-公子职(燕昭王)
燕昭王
千金买马骨,励精图治16年
VS齐国,却三军覆没
苏秦
封武安君,出使齐国
乐毅
结盟秦、赵、魏、韩,率军伐齐→势如破竹
伐齐将成,燕昭王去世
燕惠王临阵换将,犯大忌
逃回赵国
有人说,他代表赵国
楚国
秦惠文王-楚怀王
秦孝公儿子、秦昭襄王父亲
秦孝公:启用商鞅变法
拆散楚齐同盟
张仪:魏国人→连横派策士
楚怀王-张仪-屈原
《史记》-楚怀王病死秦国
司马迁拿到的史料就是错的
没有历史学家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个历史学家不行就两个
《史记》是很伟大的作品,可以崇拜,但不要迷信
越国伐楚
越国被楚怀王灭
赵国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改革
骑马射箭战术及配套的服装
成为战国中期较强大的国家
儿子:赵惠文王
赵惠文王
与秦昭襄王联手,重创齐国
秦昭襄王,在位57年
比赵惠文王即为早8年,退位晚15年
赵惠文王,在位34年
赵惠文王去世的次年,芈月(宣太后)去世,紧箍咒摘除,当年年底,秦昭襄王流放了他舅舅穰侯魏冉
确保国策前后一致; 有利于培养人才队伍
非常优秀的剑客
廉颇&蔺相如→《将相和》
太子即位
平原君(赵惠文王弟弟)
儿子:赵括→纸上谈兵
父亲:赵奢-名将-马服君
蔺相如评:不知合变
赵括-白起
绝食46天-人吃人
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
秦国
秦昭襄王
白起
侵略韩国,攻城拔寨→上党郡
平原君(赵惠文王弟弟)-老将廉颇接受上党郡
山雨欲来风满楼,长平之战的序幕缓缓拉开
秦国扫六合
四个阶段
杨宽《战国史》
第一阶段:魏国独大
马陵之战
齐国VS魏国
庞涓死,标志阶段一结束
第二阶段:齐国领先,秦赵并强
燕秦赵魏韩五国联军伐齐
和齐国有宿怨的燕国出头,赵国&秦国做后台老板,出钱、出粮
齐国被打垮
第三阶段:秦国&赵国两强并恃
长平之战
秦国获胜
战国的谢幕仪式
第四阶段:秦国一统天下
秦国扫六合
诸子百家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孔子-儒家
理想主义者
礼乐秩序
不是一种特权模式
是一张权利、义务、责任、道德的复杂关系网
生平
出生:BC. 551年9月28日
祖上为宋国贵族,因内乱逃到鲁国
出生后不久父亲去世,母亲一手带大(颜徵在)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五十岁出仕-鲁定公
齐景公-晏子
鲁定公-齐景公,友好会面
不费一兵一卒,齐景公归还鲁国三块土地
隳三都运动
城墙高-军事叛乱的据点
平叛乱
菩萨心肠,金刚手段
五十六岁,周游列国
道不同,不相为谋
十三年的流亡生活
年近古稀,回到鲁国
整理典籍-登坛设教
中国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文武并重
六艺:书、数、射、御、礼、乐
文化内容&武士精神
文武双全的士大夫-陆游、辛弃疾、范仲淹
清朝,皇权专制主义
不需要那么多人都有头脑,也不需要那么多人懂武艺 满族统治者不允许汉人习武
手无缚鸡之力的酸秀才
不配称儒生
专制主义统治淫威,八旗子弟也只会提笼架鸟了
曾国藩、左宗棠,文攻武略双全的儒家士大夫
核心思想
仁
自我修养的层面(最高境界)
仁者爱人 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
仁人≠毫无原则做好人
辅助概念:直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真诚的表现 OR 虚伪的表现
仁首先是真诚
仁者爱人
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
礼
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规范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作为个体的社会意义:冠-婚-丧-祭
独立人格的“人”,不是谁的依附品
自己的行为空间
人与人之间的界限
学
如何达到仁与礼
《荀子》第一篇→“劝学”
提高境界&修养
不“怨”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心理健康
身体健康
人格培养
分数再高,学历再高, 不见得是一个健康人
墨子-墨家
原名墨翟-宋国大夫
生活年代略晚于孔子
严密的团体组织
儒家:松散的学会组织
理工直男
直肠子
核心思想
非攻
公输班→鲁班
早期中国历史上的科学之光
兼爱
兼相爱,交相利
无差别的爱
爱的两种属性
①私人情感体验
情感层面
②公共道德的爱
道德层面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文科男
老子/庄子-道家
庄子
隐士的思想
战国中期
楚威王(楚怀王父亲)-聘庄子当宰相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处乎材与不材之间,物物而不物于物
核心思想
逍遥
《逍遥游》
齐物
《齐物论》
庄子粉丝
陶渊明-苏东坡
法家
中国政治实际操作层面影响很大
战国中期:申不害
韩国宰相
战国末年:韩非
法家理论集大成者
韩国-些许口吃
《韩非子》
守株待兔-自相矛盾-买椟还珠等
韩非&李斯→同为荀子学生
秦始皇赏识-出使秦国-李斯嫉妒-喝毒药死于狱中
历史观念,主张历史在变化
儒道墨-厚古薄今、以古讽今
先王之法,治当世之民→守株待兔
为变法主张提供依据
中国古代有法家,无法治?
中国:君主控制,驾驭臣下的一套方法
为专制君主服务的思想
罗马:王在法下-King under the law
秦汉帝国 中华帝国1.0版本
秦国
边陲小国
开国君主:襄公-周平王
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
国力蒸蒸日上
崤之战-败给晋国-被锁在关中地区
中原争霸→绞肉机-秦国恰好远离
人头攒动、竞争激烈的地方,有机会、也有风险
秦献公-秦孝公
变法图强
秦献公早年在魏国做人质,魏文侯-李悝
商鞅-秦孝公(在位18年)
耕&战-立木赏金
只适用于战争年代
不适合经济发展、社会建设
变法-触动既得利益集团
秦昭襄王(赢则,又名稷)
B.C 306年
秦昭襄王(秦始皇曾祖父)
在位57年,熬死赵武灵王-赵惠文王,并发动长平之战
秦孝文王(赢柱)
B.C 250年
秦庄襄王(赢子楚)
B.C 249年
秦始皇帝(嬴政)
其人
B.C 246年
只有时势造英雄,没有英雄造时势
只能是顺势而为
异人(秦始皇父)
安国君(秦始皇爷爷)-太子
二十多个儿子
最宠爱的:华阳夫人
被派到赵国做人质
遇吕不韦
奇货可居
投资500金+500金+600金
侍妾-让给异人→秦始皇母亲
改名子楚-华阳夫人楚国人
长平之战次年出生于邯郸(赵国),度过童年
曾祖父秦昭襄王去世,9岁被送到秦国
尉缭评秦始皇:“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睚眦必报、残忍、阴狠
秦国成功原因
春秋中期-战国早期,离中原争霸舞台远,保存实力
商鞅变法,为秦国提供制度保障
秦昭襄王超乎寻常的在位期限
秦朝法治
普遍认为:严刑峻法
赭衣塞路,囹圄成市
“不孝弃市”
有儒家观念
一般人重视实质正义,秦朝更重视程序正义
接近现代法治
书同文、车同轨
秦国文字:文字变化少、质朴——继承的多
地域特色少,异体字少(楚国的鸟虫篆很漂亮,但不便于推广)
方块字-读音&字形分离
吴语等南方语接近中古音(唐代)
不用隔一段时间就文艺复兴
贯穿几千年的文明
中国文化的两个特点
农业社会
农耕文明
二十四节气-风俗习惯
商业、手工业始终只属于点缀品
血缘关系
堂亲-与自己同姓的父亲亲戚
表亲-与自己不同姓,母系/姑母家的亲戚
古代:表亲可通婚
缘由
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封建制度
秦始皇的去世-B.C.210年
沙丘:死了商纣王、赵武林王、秦始皇
长子:扶苏
蒙恬处作监军ing
小儿子:胡亥
二世皇帝
处死秦始皇数十个儿子、女儿
重修阿房宫
赵高的政治阴谋
联合:丞相李斯→假传诏书
除去李斯,成为丞相→指鹿为马
斩杀胡亥,立其侄子子婴——伏杀赵高
秦二世皇帝(赢胡亥)
B.C 209年
秦朝的失败
陈胜-吴广起义
秦始皇逝世后一年-大泽乡起义
推翻暴政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倒下
子婴在位46天,刘邦率军攻破咸阳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画上句号
秦朝仅仅维持了15年时间
秦朝失败的原因
商鞅变法-双刃剑:单纯的小农经济无法支撑庞大的帝国(管仲-零关税-歌舞伎)、战争机器-打击学术思想
独立的思考→创新,外来人
商鞅-变法图强--魏国
连横派策士-张仪-魏国
远交近攻策略-张禄-魏国
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李斯-楚国、尉缭-魏国
蒙骜-蒙恬父亲-齐国人
归纳
经济结构单一,战时经济没有调整到和平时期的经济建设轨道上
打击学术思想,人才匮乏
“天下无异议,则安宁之术也(李斯)”
文化浩劫-焚书坑儒(李斯)
单纯强调法的意义,对老百姓缺少仁爱
楚汉相争
五年的拉锯战,刘邦取胜
刘邦
亭长:基层干部的痞气(市侩、无赖)
八年时间,从一介草根成为皇帝
知人善任
汉初三杰
萧何
最优秀的后勤部长
张良
最优秀的谋士
韩信
最优秀的军事家
谋士陈平
曾经是项羽部下
反间计-谋士范增、大将钟离昧,与项羽离心离德
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刘邦的领导艺术—— 驾驭诸多豪杰之士
懂得虚己,虚怀若谷
海纳百川,不问出处
能够容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用人不疑
项羽
楚国贵族
祖父项燕-最后一任统兵大元帅
年轻时跟随叔叔-项梁-与世无争
跟随项梁起兵-副将(24岁)
项梁被章邯战败
“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谋士:范增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建议:拥立新时代的楚怀王-熊心
天下大事定矣,君王自为之,愿乞骸骨
陈平→因遭受怀疑辞官还乡-半路病死
破釜沉舟-九战九胜秦军
诸侯上将军
正面战场-抗下了秦军主力
刘邦抄小道进咸阳
鸿门宴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放弃关中,自立西楚霸王
废除郡县制,模仿西周分封诸侯-不公平公正
停战协议-楚河&汉界
结局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史记》
为政不平,主约不信
被困垓下-兵少食尽
四面楚歌
乌江自刎
西汉
都城“长安”
汉高祖(刘邦)
B.C 206年-(12)
明礼义
《资治通鉴》-杀丁公-树反面典型
正确的价值导向、是非观念
惩戒偷机、端正人心
王陵、陈平、周勃
汉惠帝(刘盈)
B.C 194年(7)
强势&贪婪的母亲,吕太后-吕雉
B.C 187年(8)
独揽大权-诸吕之乱
功臣集团V.S.吕氏集团
B.C 180 吕雉病重后
功臣挑起事端-政治事变
吕氏家族遭灭顶之灾
汉文帝(刘恒)
其人
B.C 179年(16)
刘邦第四子
创立文景之治
懂”平衡“之道
各方权利结构的平衡,汉文帝自己让步、妥协→维持平衡
没有让自己的小舅子窦广国当丞相
申屠嘉:御史大夫(副丞相)→丞相
门不受私谒!
自己的让步、妥协
冲突:申屠嘉-邓通
汉文帝宠臣邓通。汉文帝做梦:黄龙飞天,背后推他一把的人,长相一样-邓通(一说文帝的男宠) 文帝允许申屠嘉困辱邓通
汉文帝-刘濞
吴王刘濞bi4(刘邦侄子),自己儿子与刘启下棋,刘启操起棋盘打死。刘濞不去朝觐,汉文帝并未责怪,送几和杖
贾谊-《治安策》
贾谊《过秦论》 臣窃惟今之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比喻势力强大的诸侯王)
汉景帝(刘启)
B.C 156年
七国之乱
意义:从此,汉朝中央政府最终掌握了主动权,从此以后地方诸侯再也没有能力以军事叛乱的形式反抗中央了——为汉武帝时代集中精力对抗匈奴打下了基础
策划、住持者:吴王刘濞-62岁
刘濞的儿子在汉文帝时期下棋时被汉景帝用棋盘打死
晁错-建议汉景帝削藩-却没有能力善后-被腰斩
”谋始尽善,克终已稀,始而不谋,终则何为。“
大将周亚夫-开国功臣周勃儿子-平叛
汉文帝给汉景帝留下的后手→遇到大事,此人可用
三个月的腥风血雨,汉景帝凭借周亚夫有惊无险,渡过难关
文景之治
汉武帝(刘彻)
汉朝 V.S. 匈奴
汉高祖-刘邦时代
统一草原的匈奴帝国-统一中原的秦帝国
几乎是统一时间建立的
白登之围/平城之围
B.C.200年 平城(大同)之外的白登山,刘邦被困白登山七天七夜 ——匈奴给了汉朝一点颜色看看
冒顿单于-刘邦
mao du2 匈奴第二任单于
刘邦亲自领兵外出-刘敬探查
化解
说法(1): 陈平-枕边风
匈奴的阏氏yan zhi
站不住脚
说法(2): 刘邦称臣、给好处
如若刘邦一死,汉朝分崩瓦解,一片内乱,不易管理
结果:刘邦回来后,和亲+财务
吕雉时代——吕太后收到匈奴挑衅信
“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汉书.匈奴传》
樊哙
樊哙老婆是刘邦老婆吕雉的妹妹(吕雉是他大姨子)
选择和亲,历史没有留下她的名字
一生的幸福,换来了十几年的和平
汉文帝-刘恒时代
匈奴挑衅
休养生息
汉武帝-刘彻时代
马邑之谋;从此,汉朝和匈奴交战——30年
B.C.133年(汉武帝23岁) 雁门郡-马邑县(今山西中部) 当地搞贸易的聂壹,和王恢商量,将匈奴引诱至边境,埋伏骑兵发动奇袭 汉武帝决定支持,主动出击 飞将军-李广 牛羊无人看管,匈奴常年畜牧,发现了异常——马邑之谋无功而返 这个结果需要有人来负责,否则无法向反对派交代——王恢自杀
三个阶段
前15年,汉朝取得很大的胜利,这15年可以分为3个阶段
卫青建立朔方城→河套四郡
B.C.127年 匈奴打到上谷郡(张家口一带) 河套地区:黄河呈“几”字形,以“几”字形的横为界,以南的地区被称之为“河南地”,今鄂尔多斯至呼和浩特一线以南,形状像马的套子,故称“河套地区” 卫青及其部下,取得河套四郡(部下苏建,苏武父亲) ——卫青,被封长平侯
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
霍去病——卫青的外甥 张骞&李广,另外两位抗击匈奴的将军 匈奴失去焉织山脉+祁连山脉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嫁父无颜色 使我今神人,使我不得祭于天 今天甘肃的行政版图大致完成 河西四郡,张掖/酒泉/敦煌等
决战-漠南无王庭
两年后,B.C. 119年,大决战 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 最优秀、最精锐的给了霍去病 霍去病: 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瀚海 (匈奴的圣山狼居胥山祭天) “两军之出塞,官私马十四万匹”——回来的三万匹
张骞通西域
起因
矛盾:月氏-匈奴
国家,位于敦煌 匈奴杀月氏国王,用头盖骨做饮器
招募张骞,联合月氏,夹击匈奴
过程
没走多远,张骞被匈奴扣压十余年,娶妻生子
走错方向,至大宛
今乌兹别克斯坦
传至大月氏
结果
岁月久远,月氏已复仇之心
返回汉朝,被匈奴扣压一年多
共历经13年
100多人的使团,回来的只有他和仆人两个人
出使6年后,诱敌之计-马邑之谋
一带一路的开拓者——凿空
第一位踏上“丝绸之路”的人
驼铃此起彼伏
玄奘前边的路和张骞重合
其人
B.C 140年登基
智囊:主父偃
建议 建立朔方城
今巴彦淖尔,黄河以北——和鄂尔多斯相望(黄河以南)
晚年-巫蛊之祸
甘泉宫
追求长生
原因:汉武帝和太子性格差别+对如何治国理解的不同
一代雄主
后宫
陈皇后
巫蛊案
汉武帝信天命——巫 汉武帝第一位皇后,陈皇后(陈阿娇) 汉武帝姑母的女儿,他表姐 不能生育 卫子夫,汉武帝百般宠爱 女巫,压胜(诅咒你痛恨的人)、媚道(争宠) 结果:汉武帝大怒,女巫被杀,陈皇后被废 卫子夫成为皇后
皇后-卫子夫
生长子刘据
汉武帝29岁
母以子贵
卫子夫被封皇后 同年,车骑将军卫青率领3万骑兵出雁门关(今山西)打匈奴,获胜
温顺宽厚
上嫌其材能少不类己
巫蛊之祸
-被陷害造反-被杀 晚年,汉武帝意识到太子被冤,建造“思子宫”
弟弟:卫青
B.C.106,卫青去世
好友公孙敖
妻子为卫子夫姐姐,公孙敖太太因巫蛊案入狱,公孙敖被牵连,腰斩
赵婕妤-妃嫔
生刘弗陵
尧母门
刘弗陵,怀胎14个月出生 尧的母亲怀尧的时候,也是14个月
李夫人
李夫人的三角集团和卫子夫的三角集团,两败俱伤
集美貌和智慧于一身
晚年宠冠后宫
生子刘髆
儿子昌邑王刘贺
哥哥李广利
晚年
下了历史上第一道《罪己诏》
反省穷兵黩武
两年后,去世
临终托孤-刘弗陵(8岁)
四位辅政大臣
霍光
辅政大臣之首
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
性格:为人忠瑾
金日磾mi
上官桀
养马得赏识
桑弘羊
财政改革
国营专卖 《盐铁论》
B.C. 99年,司马迁受腐刑
腐刑:类比腐朽之木 原因:为好友李陵辩护——李陵之祸。 李陵未能以身殉葬,而是投降了匈奴。司马迁为其辩护,认为投降是出于无奈、另有苦衷
汉昭帝(刘弗陵)
其人
B.C 86年
8岁即位,赐母死,防太后专权
B.C. 74年暴病身亡,年仅23岁,无子嗣
霍光
休养生息
发展经济/缓和民生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B.C. 81年,盐铁会议
汉昭帝14岁,汉朝主政的大司马霍光接受建议,召开了盐铁会议: 文学贤良 VS 御史大夫桑弘羊 中心议题:是否罢盐铁酒榷均输平准 盐铁官营、酒类专买 均输:在郡国设置均属官,负责收取各地民众向朝廷进贡的土特产品,再拿到附近价高的地方出售,讲钱交给中央 平准:中央设置平准官,用价低买进、价高卖出的方法平抑物价 春天二月开始讨论,秋天七月朝廷才有所决断(取消酒的专卖,铁和盐保留)
刘贺(昌邑王)
汉昭帝侄子
霍光迎立-汉武帝之孙
骄纵贪玩/轻率躁进/虑事不周
登基后立马提拔自己人 与旧官僚集团形成矛盾冲突 皇太后,走废黜皇帝的程序——皇太后只说了一个字:“可” (皇太后,18-19岁,其外公-霍光)
在位27天被废️
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退位时,气定神闲、引经据典、张口就来,讲了一句话:“闻 天子有诤臣七人,虽亡道不失天下!”——出自《孝经》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政治人物不能简单地用道德来评判 ——权力斗争
迎立汉武帝曾孙刘询(汉宣帝)
汉宣帝(刘询)
其人
B.C 73年登基——汉武帝曾孙
西汉中兴之君
刘据的孙子
稳坐皇位,端了霍家
虚己敛容,礼下之已甚!
B.C.68年,霍光去世
两个主题
调整政治运作模式,屏蔽霍家的政治影响力
削弱霍氏兵权,放乱于未萌
霍光:持身无术、齐家无方
班固批评霍光:“不学无术、闇于大理”——《汉书》,二十四史中的第二部 “不学无术”的出处
仁、明、武
汉元帝(刘奭shi)
其人
B.C 48年
西汉开始走下坡路
老师-萧望之
汉成帝(刘骜ao)
B.C 32年
汉哀帝(刘欣)
B.C 6年
汉平帝(刘衎kan)
B.C 1年
孺子婴(王莽摄政)
A.D. 6年
[新]王莽
A.D. 9年
20年
更始帝(刘玄)
A.D. 23年
东汉
都城“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
A.D. 25年
光武中兴
汉明帝(刘庄)
A.D. 58年
汉章帝(刘炟da)
A.D. 76年
汉和帝(刘肇)
A.D. 89年
汉殇帝(刘隆)
A.D. 106年
汉安帝(刘祜hu)
A.D. 107年
汉顺帝(刘保)
A.D. 126年
汉冲帝(刘炳)
A.D. 145年
汉质帝(刘缵zuan)
A.D. 146年
汉桓帝(刘志)
A.D. 147年
汉灵帝(刘宏)
A.D. 168年
汉献帝(刘协)
A.D. 190年
中心主题
主题
主题
主题
隋唐帝国 618-907(289年) 中华帝国2.0版本
唐高祖(李渊)
618
唐太宗(李世民)
627
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
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谏官:魏徵
唐高宗(李治)
650
皇后:武则天(撩小妈“武才人”)
委政武后,衰颓始
二圣临朝
唐中宗(李显)
684
又名“李哲”
唐睿宗(李旦)
684-690年
武则天与李治的第4子
武则天垂帘听政
武后(武瞾zhao4)
690年,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
上官婉儿/狄仁杰/张柬之/郭子仪
骆宾王《讨武檄文》《讨武曌檄》
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82岁去世
一代女皇 14岁入宫(李世民),“才人”,赐名“武媚”,存在感不高
立下“无字碑”,任后人评说→让位儿子李显
唐中宗(李显)
705年
复唐国号
韦皇后——被皇后毒死
妹妹:太平公主
唐睿宗(李旦)
710
唐玄宗(李隆基)
其人
712年
开元中兴——唐朝巅峰
李旦第3子,又称“李三郎”(武则天孙子)
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45年
宰相
姚崇/张九龄
李林甫
张九龄退位,李林甫接位——16年的李林甫时代 李林甫: 打击太子势力 重用蕃将 嫉贤妒能 手下:杨钊(杨国忠,杨贵妃堂哥,李隆基赐名“国忠”) 李林甫死后仅5天,杨国忠即被任命为右相,是为杨国忠时代
杨国忠
杨国忠: 杨贵妃堂兄 杨国忠时代:三年半,崩裂于马嵬驿之变 “旧世界的太阳正在西坠,虽日华灿灿,但已奄奄一息,行将一去不复返了。”——[美] 芭芭拉.塔奇曼《八月炮火》 与太子李亨的斗争
武将
王忠嗣
因莫须有的“与李亨交好”,遭到李隆基无情的政治清算
哥舒翰
 “杨国忠不能救,由是始畏翰。”——《资治通鉴》
高仙芝
封常清本是其手下,由于边令诚的私恨,致使12/18,赐死高仙芝和封常清 一世英雄,死后陈尸于一张破主席上
封常清
西北军,三大名将
安禄山
东北军
郭子仪&李光弼
李杨之恋
抢儿媳妇 杨玉环
本为寿王李瑁的媳妇
李瑁母亲武惠妃为争位,害死3位皇子
骊山-华清宫
安史之乱,曾干预太子监国
马嵬坡之变——缢死
“他曾经是我的东,我的西,我的南,我的北......我的正午,我的夜半,我的话语,我的歌吟;我以为爱可以不朽:我错了。”——[美]诗人W.H.奥登
相遇:56岁-22岁→相离:72岁-38岁(16年)
他们必须相爱,而后死亡将他们分开
盛唐诗人
王昌龄
王昌龄从被贬地辗转回乡,路过亳州时被嫉妒他才华的闾丘晓莫名杀害
757年去世,59岁
王维
死于懊悔与自责,或至少促其死亡
761年去世,61岁
李白
与王维同龄
762年去世,62岁
高适
765年去世,61岁
岑参
769年去世,55岁
杜甫
770年去世,59岁
安史之乱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渔阳:今天津市蓟州区 鼙鼓(pi2) 历时7年2个月
天宝十五载(756)→弃长安
府兵️→边军(内重外轻→内轻外重)
71岁的李隆基决定亲征洛阳
未果-12/12 洛阳失守
安禄山-33天拿下洛阳
范阳起兵,范阳-洛阳800公里(日行30公里——26.7天,30天) 范阳:今涿州市(范阳县) 洛阳:唐帝国仅次于长安的通知中心;今河南省洛阳市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756年,安禄山称帝,自称雄武大帝,国号大燕,建都洛阳
转折点,金戈铁马→声色犬马
颜真卿
从兄:颜杲卿-舌头(gao3)
《祭侄文稿》
天下第二行书,即颜杲卿儿子颜季明,真迹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与王羲之《兰亭集序》、苏轼《寒食帖》齐名
李希烈-“守吾兄之节,死而后已”
安禄山亲封的两个宰相:达奚珣+陈希烈
终年77岁
哥舒翰&杨国忠交恶
哥舒翰亲近太子李亨(李隆基授意下)
李隆基&杨国忠 催促出潼关作战
中伏击圈,20w大军土崩瓦解,劫后余生者8k余人
被俘的哥舒翰在安禄山脚下屈膝投降,将前半生的沙场荣耀葬送于这一跪中。 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 一年后,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在兵败洛阳之前,随手杀掉了哥舒翰 死亡是一面镜子,反射出生命在它面前做的各种姿态是如此的徒劳
李郭
李光弼&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真正主角
郭子仪:知人善任+调兵遣将(战略层面)
李光弼:战场天才
安禄山
【糖尿病】洛阳称帝后,痴肥、长满毒疮;近乎双目失明
正德二载正月初一,被长子安庆绪和亲随李猪儿杀(儿子+阉人)
起兵14个月,称帝1年——腹破肠流
史思明
设计杀掉安庆绪,自立为大燕皇帝
改范阳为燕京
长子史朝义发动兵变,囚禁-勒死-骆驼运尸体回洛阳
终年59岁
史朝义最终在一片树林中自缢而亡
李宝臣/田承嗣/李怀仙——威震中晚唐的“河朔三镇”
安史之乱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渔阳:今天津市蓟州区 鼙鼓(pi2) 历时7年2个月
天宝十五载(756)→弃长安
府兵️→边军(内重外轻→内轻外重)
71岁的李隆基决定亲征洛阳
未果-12/12 洛阳失守
安禄山-33天拿下洛阳
范阳起兵,范阳-洛阳800公里(日行30公里——26.7天,30天) 范阳:今涿州市(范阳县) 洛阳:唐帝国仅次于长安的通知中心;今河南省洛阳市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756年,安禄山称帝,自称雄武大帝,国号大燕,建都洛阳
转折点,金戈铁马→声色犬马
颜真卿
从兄:颜杲卿-舌头(gao3)
《祭侄文稿》
天下第二行书,即颜杲卿儿子颜季明,真迹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与王羲之《兰亭集序》、苏轼《寒食帖》齐名
李希烈-“守吾兄之节,死而后已”
安禄山亲封的两个宰相:达奚珣+陈希烈
终年77岁
哥舒翰&杨国忠交恶
哥舒翰亲近太子李亨(李隆基授意下)
李隆基&杨国忠 催促出潼关作战
中伏击圈,20w大军土崩瓦解,劫后余生者8k余人
被俘的哥舒翰在安禄山脚下屈膝投降,将前半生的沙场荣耀葬送于这一跪中。 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 一年后,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在兵败洛阳之前,随手杀掉了哥舒翰 死亡是一面镜子,反射出生命在它面前做的各种姿态是如此的徒劳
李郭
李光弼&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真正主角
郭子仪:知人善任+调兵遣将(战略层面)
李光弼:战场天才
安禄山
【糖尿病】洛阳称帝后,痴肥、长满毒疮;近乎双目失明
正德二载正月初一,被长子安庆绪和亲随李猪儿杀(儿子+阉人)
起兵14个月,称帝1年——腹破肠流
史思明
设计杀掉安庆绪,自立为大燕皇帝
改范阳为燕京
长子史朝义发动兵变,囚禁-勒死-骆驼运尸体回洛阳
终年59岁
史朝义最终在一片树林中自缢而亡
李宝臣/田承嗣/李怀仙——威震中晚唐的“河朔三镇”
马嵬驿兵变(wei2)
在饥饿和疲惫中之中,逃亡的沮丧情绪被逐渐放大,在马嵬驿,禁军的怒气到了一个临界点。 这时候,只要有几个聪明人在背后挑唆,甚而是有组织地制造愤怒和推波助澜,那么,怒火就可燎原,引燃一个王朝。
陕西省咸阳市,距长安110里
上下两半场:诛杀杨国忠、缢杀杨贵妃
直接策划和指挥者:禁军最高长官陈玄礼
李亨主谋说,可能性更大(李亨-宦官李辅国-陈玄礼)
重回长安
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完全复原
五代同堂
一堂五天子
2年多的安宁日子
宦官-李辅国
权倾朝野
太上皇复辟论-迁居太极宫
高力士被流放
孙子-李豫
即李俶chu4
唐代宗
即位后,派人暗杀了李辅国
孤寂中郁郁而终,享年78岁
唐肃宗(李亨)
称帝三部曲
马嵬驿之变
遮道请留
灵武称帝
756年,46岁,灵武称帝
灵武,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
李隆基很配合
实力使然:朔方军
大义和民心
本朝传统
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
李隆基 先天政变
太上皇的权力:蜀地的权力
山人李泌
相逢于戎马倥偬(kong3 zong3)
出则联辔,寝则对榻
事无大小皆咨之,言无不从
李璘-李白
永王李璘,意图称帝江南
政治抱负严重超越政治才华而不自知的悲剧人物
半年:逼宫父皇、追杀亲弟李璘、赐死皇子
文官
宰相-房琯
自负、清谈
草率行事
身在凤翔中枢的杜甫曾为其上疏叫屈
刑部尚书-颜真卿
武将
郭子仪
“吾之家国,由卿再造。” 凉薄本就是君王本色!
李光弼
张巡
+许远-睢阳保卫战(sui1)
闾丘晓-畏敌不进
王昌龄从被贬地辗转回乡,路过亳州时被嫉妒他才华的闾丘晓莫名杀害
李嗣业
陌刀:人马俱碎
死于后期攻打史思明之时
王思礼(曾为哥舒翰副手)
香积寺之战
李嗣业:陌刀军阵(以步制骑)
回纥骑兵ge1
唐军大胜、光复长安
共用一年三个月
李隆基去世后13天,驾崩——终年52岁
唐代宗(李豫)
762
唐德宗(李适kuo)
780
唐顺宗(李诵)
805
即位1年驾崩(45岁)
唐宪宗(李纯)
806
唐穆宗(李恒)
821
唐敬宗(李湛)
825
17岁,死于宦官之手
唐文宗(李昂)
826
唐武宗(李炎)
841
唐宣宗(李忱chen)
847
唐懿宗(李漼cui)
859
唐僖宗(李儇xuan)
873
黄巢作乱,打入长安,称帝
朝廷反抗,黄巢自缢——手下:朱温
12岁即位,享年26岁
唐昭宗(李晔ye)
889
朱温打入长安
唐哀宗(李柷)
904
享年16岁
907年,朱温即位——“五代十国”始
中心主题
主题
主题
主题
元明清 中华帝国3.0版本
元
明
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31)-1368
明惠帝-朱允炆
建文(4)-1399
明成祖-朱棣di4
永乐(22)-1403
明仁宗-朱高炽
洪熙(1)-1425
明宣宗-朱瞻基
玄德(10)-1426
明英宗-朱祁钰
景泰(8)-1450
明宪宗-朱见深
成化(23)-1465
明孝宗-朱佑樘cheng1
弘治(18)-1488
明武宗 朱厚照
正德(16)-1506
明世宗-朱厚熜cong1
嘉靖(45)-1522
明穆宗-朱载垕hou4
隆庆(6)-1567
明神宗-朱翊钧yi4 1573
万历(48)-1573
明光宗-朱常洛 1620
泰昌(1)-1620
朱熹宗-朱由校 1621
天启(7)-1621
朱思宗-朱由检 1628
崇祯(17)-1628
清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616
清太宗-~太极 1627
清世祖-~福临 1644
顺治(18)
清圣祖-~玄烨 1662
康熙(61)
清世宗~胤禛yin4 1723
雍正(13)
清高宗~弘历 1736
乾隆(60)
清仁宗~颙琰yong2 yan3 1796
嘉庆(25)
清宣宗~旻宁min2 1821
道光(30)
清文宗~奕𬣞zhu3 1851
咸丰(11)
清穆宗~载淳 1862
同治(13)
清德宗~载湉 1875
光绪(34)
~溥仪 1909
宣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