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抑郁症是什么?
这是一篇关于抑郁症是什么?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临床定义与诊断,流行病学特征,病因学研究,神经生物学机制,治疗方法与效果,预后与复发,特殊人群抑郁症,共病状况与管理,预防与早期干预。
这是一篇关于新入职员工购物清单的思维导图,能够帮助你快速思考新入职的时候需要准备什么东西,主要内容包括:办公用品,职业着装,通勤必备,数字工具订阅,心理与适应准备。希望这个思维导图对你有用,如果喜欢我,快来关注我吧!我会持续发布对你有用的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抑郁症自测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自测量表类型,自测核心维度,自测结果解读,在线自测资源,自测后行动建议,自测的适用场景。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人际关系处理
人际交往思维导图
人生导航
处理人际关系6项原则
进行头脑风暴的准则的思维导图
自卑与超越
超强思维训练课
逻辑填空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抑郁症是什么?
临床定义与诊断
诊断标准
DSM-5标准:持续2周以上的抑郁心境和兴趣丧失
ICD-11标准:情绪、认知和神经植物性症状组合
严重程度分级:轻度、中度、重度
核心症状
持续性情绪低落
兴趣与愉悦感丧失
精力减退与疲乏感
诊断工具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贝克抑郁问卷(BDI-II)
患者健康问卷(PHQ-9)
流行病学特征
全球患病率
全球患病人数约2.8亿(WHO 2023数据)
终生患病率约15-18%
女性:男性比例约为2:1
年龄分布
首发年龄多在20-30岁
青少年患病率近10年上升40%(JAMA Psychiatry 2020)
老年抑郁症患病率12-15%
地区差异
高收入国家诊断率高于低收入国家
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1.5-2倍)
文化因素影响症状表达方式
病因学研究
生物学因素
神经递质失调
5-羟色胺系统功能异常
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降低
多巴胺系统调节障碍
神经内分泌异常
HPA轴功能亢进
皮质醇水平异常升高
遗传因素
一级亲属患病风险增加2-3倍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关联研究
5-HTTLPR基因多态性
心理社会因素
早期不良经历
童年期虐待与忽视
依恋关系障碍
压力事件
重大生活变故
慢性应激状态
认知因素
负性认知图式
习得性无助感
归因方式偏差
环境因素
社会支持缺乏
经济困难与社会不平等
季节性因素(季节性情感障碍)
神经生物学机制
脑结构改变
海马体体积减小(Meta分析,n=2937)
前额叶皮质灰质体积减少
杏仁核活动增强
神经环路异常
默认模式网络(DMN)功能异常
前额叶-边缘系统环路失调
奖赏回路敏感性降低
神经可塑性改变
BDNF表达下降
神经发生减少
突触可塑性受损
治疗方法与效果
药物治疗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
有效率约60-70%
起效时间通常2-4周
常见副作用:恶心、性功能障碍
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
对疼痛症状效果更佳
停药综合征风险较高
其他抗抑郁药物
米氮平:改善睡眠和食欲
伯氨喹:快速起效(1-2周)
阿戈美拉汀:改善睡眠质量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CBT)
有效率约50-60%
复发率低于单纯药物治疗
线上CBT近年效果显著(JAMA 2021)
人际关系治疗(IPT)
特别适用于人际关系问题引发的抑郁
疗程通常12-16周
正念认知疗法(MBCT)
对预防复发效果显著
与传统CBT效果相当
物理治疗
电休克治疗(ECT)
对药物难治性抑郁有效率70-90%
适用于严重自杀风险患者
经颅磁刺激(TMS)
非侵入性,副作用少
FDA批准用于治疗抑郁症
迷走神经刺激(VNS)
适用于难治性抑郁症
长期疗效优于短期
预后与复发
复发风险
首次发作后5年内复发率约50%
两次发作后复发风险增至70-80%
三次及以上发作复发风险达90%
预后影响因素
早期干预改善长期预后
治疗依从性与预后正相关
共病状况(如焦虑障碍)增加复发风险
长期管理策略
维持期治疗(发作后6-12个月)
巩固期治疗(复发高风险患者)
生活方式调整与社会支持
特殊人群抑郁症
围产期抑郁症
产后抑郁发生率10-15%
筛查工具: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
对母婴关系和儿童发展影响深远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
表现特点:易怒多于悲伤
学业表现下降常为首发信号
自杀风险高于成人抑郁症
老年抑郁症
常与躯体疾病共病
认知功能下降风险增加
治疗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
共病状况与管理
焦虑障碍共病
共病率约40-60%
增加治疗难度和自杀风险
需同时针对两种障碍治疗
躯体疾病共病
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1.5-2倍
糖尿病患者抑郁共病率约25%
双向影响:互为危险因素
物质使用障碍
酒精使用障碍共病率约30%
增加治疗复杂性和自杀风险
需同时治疗两种障碍
预防与早期干预
高危人群筛查
有家族史个体
慢性躯体疾病患者
重大生活事件后人群
社区干预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普及
基层医疗机构筛查
学校心理健康项目
早期预警信号
睡眠模式改变
社交退缩行为
兴趣减退与快感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