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二、获得幸福的方法
这是一篇关于二、获得幸福的方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何为幸福,1.树立正确的认识,2.不住于相。众生流转生死的根源是无明,所以正见才是解脱痛苦之本。我们要解脱生死,获得幸福,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七夕活动策划
南北粽子
绘本阅读理念
创作工具思维导图
快速阅读核心技巧
自媒体教学笔记
茶文化旅游
演讲活动策划方案
2010年管综:学者追求真理
《老年社区服务》项目单思维导图
二、获得幸福的方法
何为幸福
世人追求的这些幸福,在佛法看来都是有漏的
世间所谓的幸福总是蕴含着烦恼
1.树立正确的认识
众生流转生死的根源是无明,所以正见才是解脱痛苦之本。我们要解脱生死,获得幸福,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正确的认识
1.相信因果
可佛法告诉我们:众生业力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作为万物存在的基本规律,因果法则远非我们以为的那么机械而单一
认识因果
首先要相信有善有恶
其次要相信有业有报,即善的行为形成善业,恶的行为形成恶业
第三,要相信有前生后世
生命是相续不断的,今生仅仅是其中一个环节
它还有着无穷的过去和无尽的未来,而因果正是贯穿其中并连接三世的纽带
最后还要相信有圣有凡,即生命层次有高低之分
生命是能改造的,它既会因为道德净化而升华,也会因为烦恼炽盛而堕落
因果揭示了生命延续的规则
如果我们希望未来生命中拥有财富,现在就应该广修布施
假如我们希望长寿,就要珍惜一切众生的生命,不仅慈悲不杀,还要积极地放生、护生
假如我们希望相貌庄严,就要培养忍辱之心,不论冤亲都和颜相向
假如我们希望出身高贵,就要恭敬父母,恭敬师长,恭敬有德之人,同时不轻视地位卑贱的人,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2.相信无常
概念
一切有为法都不能逃脱生灭变化的规律,即无常
心念是无常的
凡夫,总是心随境转
身体是无常的
生命从朝气蓬勃的青年一天天走向衰老
生命随时都有病变乃至死亡的可能
国家和社会是无常的
《三国演义》开宗明义:“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古代史,我们可以看到
周末七国纷争,并入于秦
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并入于汉
汉末三国兴起,晋朝统一
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财富也是无常的
佛经说,财富为五家所有
大水可以冲走财富,大火可以烧毁财富,黑势力可以抢去财富,官府可以没收财富,还有不肖子孙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纵观历史,的确很难有一个家族能保持永远的富贵
世界也是无常的
无常使世界进步发达,也使文明最终走向毁灭
3.相信缘起性空
缘起概念
缘起是佛法的核心思想,贯穿于整个教义
佛教的因果观也是因为它建立在缘起基础上,因需要在缘的推动下才会结果
无常也是同样,因为万物是众缘和合的,所以才会处于无常变化中
缘起又是宇宙万物的发展规律
缘起分类
缘起主要包括四缘,分别是因缘、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所谓“四缘生诸法”
因缘
是事物生起的直接条件。比如我们在土壤中播下一颗种子,这就是亲因缘
增上缘
是推动事物成长的外在条件,比如种子需要土地、水分、人工、阳光等成长条件,这些是增上缘
所缘缘
即所缘的外境,是心法生起的缘。比如眼识生起要有色境,耳识生起要有声境,色声之境就是所缘缘,是心识生起的重要条件
等无间缘
心念如流水般相似相续,一念接着一念。在心识活动中,不可能同时出现两个不同的念头,必须待前念过去后,后念才能随之生起。而前念就是后念生起的等无间缘
一切事物无不是缘起的
比如眼前这张桌子
小到心识的生起,大到整个宇宙,都是众缘和合而成的
佛陀让我们用缘起法观察世界,是要求我们透过缘起现象通达空性
性空概念
自性,即不由因缘、固定不变的自体
缘起法没有固定不变的实质,缘起的当下就是性空
性空并不否定现象。我们不仅要认识到事物的本性是空,也要认识到假相宛然,这才是符合中道的认识
从心经经典了解性空
《心经》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段经文主要告诉我们:缘起与性空不二。这也是佛菩萨以智慧对宇宙人生所作的透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说缘起有与自性空为一体。很多人对佛法所说的“空”认识不足,或以为空在色外,或以为色灭才空,因而对空产生种种误解。事实上,佛法所说的“空”是建立在缘起有的当下,不可以离开缘起有去寻找另外的空性。“度一切苦厄”,是说我们只有认识到这个道理,才能度脱种种烦恼。
2.不住于相
提出问题
众生因为住于虚妄相而起烦恼,并由此造业,导致种种痛苦
如果想要从中解脱,必须断除对一切假相的执著。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解决问题的答案就是不住于相
不住于相的解释
以智慧透视一切,认识到因果和无常的规律,认识到空性了不可得
只有洞悉事物真相,我们才不会被它的假相所迷惑,从而避免贪嗔痴,避免由执著带来的痛苦
金刚经中的无住生心
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陀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无住生心”。无住,就是不住于相
菩萨在修布施时要不住于相
不住相布施,就是在修布施时观三轮体空,不住于能施的我相、受施的他相及所施的物相
如果在布施时心有所住,则布施有限,功德也有限
布施时心无所住,则布施无限,功德也像虚空般不可思量
菩萨在度众生时也要不住于相
菩萨广度一切众生,却不可住于度生相,不可有能度的我相,所度的众生相
在学佛过程中也要不住于相
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人们在学佛前会住于世间相,学佛后又会执著佛法。其实只要是住相,一样会成为修道的障碍
在修证过程中,同样要不住于相
须陀洹没有得须陀洹果的相,斯陀含没有得斯陀含果的相
《金刚经》中处处都在提醒我们不住于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实相者即是非相”
六祖的《坛经》不住于相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正体现了般若无相的道理
祖曰:“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烦恼与菩提仅在著境与离境的一念之差,住相就是烦恼,不住相则是菩提
对于见性成佛,祖曰:“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
对于佛法修证,六祖同样以无住生心概括了禅宗的三大要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