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公基哲学板块5分速攻 1张思维导图死磕到底,白捡的分别错过
别小看公基哲学的5分——它很可能是你上岸的“关键砝码”! 很多人觉得“才5分,随便蒙吧”,结果笔试差0.5分败北,后悔莫及! 1.聚焦高频考点: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占80%分值,1小时就能掌握核心框架。 2.1张思维导图搞定:将“物质与意识”“矛盾规律”等核心概念串联,形象记忆,做题直接套用。 3.真题秒杀技巧:哲学题往往“题干即答案”,抓住关键词(如“根本”“决定”)秒选正确项。
编辑于2025-04-10 15:55:34别小看公基哲学的5分——它很可能是你上岸的“关键砝码”! 很多人觉得“才5分,随便蒙吧”,结果笔试差0.5分败北,后悔莫及! 1.聚焦高频考点: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占80%分值,1小时就能掌握核心框架。 2.1张思维导图搞定:将“物质与意识”“矛盾规律”等核心概念串联,形象记忆,做题直接套用。 3.真题秒杀技巧:哲学题往往“题干即答案”,抓住关键词(如“根本”“决定”)秒选正确项。
还在为公共基础考试中的公文题发愁吗?这张思维导图帮你彻底搞定!📚 聚焦事业单位考试中最常见的15种公文类型,从“通知”“通报”到“请示”“批复”,全部高频考点一目了然!💡 无论是格式要求、适用范围,还是写作要点,都用清晰的结构和关键词呈现,助你快速记忆、精准答题!✨ 备考时间紧?重点模糊?这张图就是你的提分利器!🎯 事业单位小伙伴赶紧收藏,轻松攻克公文题,离上岸更近一步!🚀
终于看完龙飞图推系列,点、线、面外加元素专题,吐血凝练笔记,掌握这些技巧,图推正确率80%以上绝对没问题~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别小看公基哲学的5分——它很可能是你上岸的“关键砝码”! 很多人觉得“才5分,随便蒙吧”,结果笔试差0.5分败北,后悔莫及! 1.聚焦高频考点: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占80%分值,1小时就能掌握核心框架。 2.1张思维导图搞定:将“物质与意识”“矛盾规律”等核心概念串联,形象记忆,做题直接套用。 3.真题秒杀技巧:哲学题往往“题干即答案”,抓住关键词(如“根本”“决定”)秒选正确项。
还在为公共基础考试中的公文题发愁吗?这张思维导图帮你彻底搞定!📚 聚焦事业单位考试中最常见的15种公文类型,从“通知”“通报”到“请示”“批复”,全部高频考点一目了然!💡 无论是格式要求、适用范围,还是写作要点,都用清晰的结构和关键词呈现,助你快速记忆、精准答题!✨ 备考时间紧?重点模糊?这张图就是你的提分利器!🎯 事业单位小伙伴赶紧收藏,轻松攻克公文题,离上岸更近一步!🚀
终于看完龙飞图推系列,点、线、面外加元素专题,吐血凝练笔记,掌握这些技巧,图推正确率80%以上绝对没问题~
哲学
哲学概述
哲学与世界观
1.世界观: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对世界的观点_——是什么”
2.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认识、改造世界的方法——怎么做”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
哲学与具体科学(指数、理、化等)
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
1.区别
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2.联系
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问题。”
1.何为第一性
唯物主义(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存在决定思维)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某种物质的具体形态(水、火、气)是世界的本原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性、不彻底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哲):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
唯心主义(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思维决定存在)
(1)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我、心、人、感觉、意志)看做世界本原
(2)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道、理、绝对观念、理念、上帝)看做世界本原
2.有无同一性
可知论(思维可以认识存在)
不可知论(思维不可以认识存在)
只有尚未认知没有不可认知
濠梁之辩(庄子vs惠子):“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1)细胞学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
“否定神创说”
(2)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德国物理学家迈耶、英国物理学家焦耳)
“运动、变化、发展”
(3)达尔文的进化论
2.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直接理论来源
(1)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运用和证明)
(3)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核心和顶端)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1)科学性
(2)人民性(本质属性)——“人民至上”
(3)实践性(首要/基本)——“指导人民改造世界”实践是检验认知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发展性/开放性——“与时俱进”因为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变革
(1)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2)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3)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
唯物论
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
1.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可知论),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物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具体形态:看得见,摸得着的(水);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水≠唯物论的“物质”)
2.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固有属性)。
1.基本形式:机械、物理、化学、生命、社会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与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2)脱离运动谈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3)脱离物质谈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3.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
(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静止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2)相对静止的两种形态
相对于一定参照系,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
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保持质的稳定性(量变积累)
(3)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
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联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两种错误主张
(1)把相对静止夸大为绝对静止的形而上学观点
“刻舟求剑”
(2)肯定绝对运动否定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三)时间和空间
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的,即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3.空间是指事物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的,即具有长、宽、高三度。
4.时空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1.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2.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反映)。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3.意识的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2)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人和动物的主要区别)
意识活动的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看到现象和本质&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3.方法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主观主义。
“实事求是”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1.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定义
(1)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性。
(3)规律可分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2.主观能动性
一是人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二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3.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辩证法
两个观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概念:事物之间(外部)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内部)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2)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
普遍性:时时有联系,事事有联系。
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均存在联系(×)
多样性:形式是多样的。
条件性:联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
(3)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
指由事物的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整体的主要环节时,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部分
指组成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其发展全过程的某一个阶段。
联系
相互依存
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整体。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部分。
相互影响
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
部分也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整体的观点要求我们在观察与处理问题时要着眼于有机整体;
部分的观点要求我们在总揽全局的前提下,处理好局部。
(4)联系观点的方法论意义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他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
2.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发展
(1)概念: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是运动;运动不一定是发展
(2)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发展与变化的关系:发展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变化不一定是上升的前进的。
所以发展一定是变化,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发展和变化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发展观点的方法论意义: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2)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辩证法的“总特征”
三大规律
质量互变的规律
1.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2.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2)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
③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和新的质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
④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3.方法论意义
(1)积极做好量的积累,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2)防微杜渐。
(3)坚持适度原则,即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划清界限,防止过犹不及。
否定之否定规律
1.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2.肯定、否定
肯定: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 否定:事物中促使它灭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转化为其他事物的方面。
3.辩证的否定观(创新)
(1)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3)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它的积极因素。
(4)辩证的否定观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
4.否定之否定
(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①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6. 方法论
(1)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2)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
(3)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正确对待前进和曲折。
对立统一(矛盾)规律
1.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基本属性)
(1)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3)二者联系:斗争性寓于同一性
3.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1)含义: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指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外部矛盾。
(2)关系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
“孟母三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普遍性
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讳疾忌医”
(2)特殊性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同一事物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事物不同方面有不同矛盾
(3)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4)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及其意义
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打蛇打七寸”“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辩证关系
①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②主要矛盾决定和制约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也影响和反作用于主要矛盾
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及其意义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次要方面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是药三分毒”“瑕不掩瑜”
辩证关系
①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②主要方面支配和决定次要方面,次要方面也影响和反作用于主要方面
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④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方面决定的
怎么做——主次矛盾怎么看——主次方面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辨证关系
①两点论是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视次要方面,反对只顾一方,忽视另一方的形而上学一点论。
②重点论是必须分清主次,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反对不分主次的形而上学均衡论。
③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
五对范畴
原因和结果
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
2关系特点:因果联系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非任何前后相继现象存在因果关系。
必然和偶然
1.概念
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
2.地位
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守株待兔”——偶然当必然
可能和现实
1.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
2.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各种趋势。
内容和形式
1.概念
内容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形式是指构成内容各种要素的结构或内容的外部表现形式
2.辩证关系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国体(内容)—政体(形式)”
本质和现象
1.概念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现象(苹果落地、水往低处流)是个别的,片面的,本质是同类现象的共性(万有引力)
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现象在外,可感官感知;本质在内,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2.辩证统一
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决定现象,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
认识论
三大核心
实践
1.概念:实践是指人类(特有)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不是一个人)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观点,它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由主体(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客体(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中介(工具、手段及运用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2.基本特征
(1)客观物质性:主体、对象、手段、结果等过程是客观的。
(2)直接现实性:实践与认识的区别(把头脑中的观念转变为现实存在)。
(3)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与生物消极适应活动的区别。
(4)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
3.基本形式
(1)物质生产实践:农民种粮、工人制衣
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革命、阶级斗争
(3)精神文化的创造实践:科学实验
认识
认识的概念: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两大规律
1.认识的发展规律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借助于感观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借助于抽象思维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辩证关系
相互依赖
A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
B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1)理性认识本身发展的要求,通过第二次飞跃,可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
(2)实践本身的要求,可以使理论指导实践,实现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唯一)
认识的途径(直接经验-实践;间接经验-书本)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新问题、新的认识工具)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真理本性决定
实践特点决定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反作用
一是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二是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真理
1.概念
真理: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谬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
2.特征
(1)客观性
A.真理中包含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只有一个)
B.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2)具体性(相对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真理的两重属性,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2)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
①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3)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
历史唯物主义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划分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看法。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
2.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生活,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
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不平衡性。
洪仁轩《资政新篇》超前
(2)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
(1)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能力,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
(2)生产力要素
实体性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工具)和劳动者
智能性或渗透性要素:科学技术、科学管理、教育
(3)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劳动者是最活跃的主导因素。
2.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属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平等)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相互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1.经济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
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成一定社会的基础。
2.上层建筑
(1)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
(2)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复杂庞大的体系,由该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个部分组成。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群众史观
1.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
(2)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
2.个人(反面人物、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历史人物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历史事件,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但不能超越人民群众的作用。
3.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人的本质和价值
1.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2.人的价值
(1)个人的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
(2)个人的自我价值,即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1.经济社会形态划分
5种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3种社会形态
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商品经济,产品经济
2.技术社会形态划分
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