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进化生物学
这是一篇关于进化生物学思维导图,该内容综述了生物进化的多方面视角和影响因素,强调了基因、环境、性选择和社会结构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法理
进化生物学
一. 进化生物学的由来及现状
1.进化:进步性的发展和退步性的进化
2.进化论
- 达尔文进化论
1. 进化论由达尔文提出,解释了物种起源与多样性。
自然选择是进化论的核心机制。
2. 进化论不断发展,融合了遗传学等多学科成果。
拉马克学说 - 物种演变和共同起源 - 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 -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 人工选择 - 分子进化中性论 - 现代综合进化论(杜布赞斯基等) - 米丘林学说
二. 生命及其在地球上的起源
生命的本质
- 生命物质基础
- 化学成分同一性 结构有序性与功能复杂性
- 生命活动基本规律
- 熵:表示个体系统混乱程度物理量
生命起源学说
- 原始的自然发生论- “神创论”
- “生生论”“宇生论”- 新自然发生论
遗传密码进化 最早为 GNC
三.细胞的起源与进化.
原始细胞的起源模式
- 超循环组织模式 - 阶梯过渡模式
细胞的进化历程
- 35 亿年前的几十亿年出现原核细胞 - 真核细胞的起源
1. 35亿年前,原始细胞进化为原核细胞,含核酸和简单酶。
2. 原核细胞结构简单,不能分化,有的发展成细菌或蓝藻。
3. 蓝藻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对地球环境有巨大影响。
4. 真核细胞起源于原核细胞,通过膜内折和内共生等方式进化。
5. 真核细胞具有核膜和复杂内膜系统,形成多种细胞器。
6. 真核细胞的起源推动了生物向多细胞化方向发展。
真核细胞起源意义
- 为生物性分化和有性生殖打下基础 - 推动生物向多细胞化方向发展 - 促成了三极生态系统的建立
四.生物发展史
1. 生命起源于约40亿年前的原始海洋,经历化学进化形成简单有机体。
2. 单细胞生物向多细胞生物进化,是生物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3. 古菌域、细菌域与真核域三大生命领域分化,奠定生物多样性基础。
4.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快速涌现多种复杂生物形态。
5. 登陆事件:水生生物向陆地迁移,开启陆生生物时代。
6. 恐龙时代:中生代爬行动物主导地球生态系统。
7. 哺乳动物崛起,伴随恐龙灭绝后的生态位填补。
8. 人类进化:从猿到人,智力与社会结构逐步发展。
1. 人类进化起点:猿类,逐渐分化出智人祖先。
2. 智力提升,工具使用成关键进化标志。
3. 语言能力发展,促进社会互动复杂化。
4. 狩猎采集生活,推动社会组织形成。
5. 农业革命,定居与人口激增加速进化。
6. 社会结构分化,文明萌芽与等级制度。
7. 智力与社会共进,塑造现代人类社会。
八.生物的宏观进化
1. 宏观进化涉及物种形成、灭绝及生物多样性的长期变化。
1. 宏观进化研究物种从起源到灭绝的漫长历程。
2. 物种形成是宏观进化的关键环节之一。
3. 生物多样性随时间发生显著宏观变化。
4. 宏观进化探讨生物群落的整体演变趋势。
5. 灭绝事件对生物多样性有重大影响。
6. 宏观进化涉及遗传、环境与物种互动的综合作用。
7. 物种适应性进化是宏观进化的重要表现。
8. 生物地理分布随宏观进化而发生变化。
9. 宏观进化揭示生命树的不断分枝与演化。
2. 生物地理学研究物种分布与地理历史的关系,揭示宏观进化模式。
3. 适应性辐射是物种快速分化,适应新环境的关键宏观进化现象。
4. 进化树构建展示生物间亲缘关系,反映宏观进化历程。
1. 进化树直观展现生物间亲疏,勾勒宏观进化蓝图。
2. 进化树分支揭示生物分类,反映进化历程脉络。
3. 通过进化树,生物亲缘一目了然,进化轨迹清晰。
4. 进化树构建,生物间关系层次分明,进化史呈现。
5. 进化树展示生物宏观进化,亲缘远近尽在图中。
6. 进化树是生物亲缘关系的图谱,记录进化历程。
7. 进化树描绘生物进化路径,亲缘与历程一目了然。
七.物种与物种的形成
物种定义
是分类学的基本单元,是互交繁殖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离,并在自然界中占有一个特殊的生态位
物种形成
- 可遗传的变异→原材料 - 选择→方向 - 隔离→必要条件
隔离机制
- 合子前隔离 - 合子后隔离
六.生物的微观进化
1. 微观进化涉及种群内基因频率的自然选择与遗传漂变。
2. 突变是微观进化的原材料,增加种群遗传多样性。
3. 基因流促进种群间基因交流,影响微观进化速率。
1. 基因流增加种群遗传多样性,加速微观进化过程。
2. 种群间基因交流通过基因流实现,促进适应性进化。
3. 基因流减少遗传漂变影响,稳定微观进化速率。
4. 自然选择在微观进化中筛选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
- 正态化选择 - 单向性选择 - 分裂性选择 - 平衡性选择 - 性选择
5. 性选择通过繁殖成功差异影响种群基因频率。
1. 性选择导致繁殖成功差异,进而影响种群基因频率。
2. 繁殖成功高的个体基因更易传递给后代。
3. 性选择作用于繁殖特征,改变种群基因组成。
4. 雄性间竞争影响繁殖成功,驱动种群基因变化。
5. 雌性选择配偶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分布。
6. 性选择通过繁殖竞争优化种群基因库。
6. 遗传重组在微观进化中重新组合基因,产生新基因型。
五.生物表型的进化.
形态结构的进化
1. 形态结构进化是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直接体现。 2. 自然选择推动生物形态向更有利于生存的方向进化。 3. 形态结构进化涉及基因频率在种群中的变化。 4. 进化过程中,形态多样性增加生物适应不同生态位的能力。 5. 形态结构的微小变化可累积导致显著进化。 6. 共生关系促进生物间形态结构的协同进化。 7. 形态结构进化受遗传变异、突变及重组驱动。 8. 生物发育机制的改变影响形态结构的进化路径。
新功能的起源的基本方式
- 功能的强化 - 功能的扩大 - 功能的更替
行为的进化
- 先天性行为 - 学习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