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天下秩序与华夏共同体演进(夏商周时期)(1)
这是一个关于天下秩序与华夏共同体演进(夏商周时期)(1)的思维导图,主要概述了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发展以及华夏共同体的演进过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天下秩序与华夏共同体演进(夏商周时期)
华夏共同体的孕育
中华文明核心区
夏商时期是中华文明的最早发展阶段,也是早期国家初创的时期。中华文明核心区在这一时期初步形成,被“天下”各族群认可为“共主”的中央王朝出现并逐渐稳固。族群交流范围主要集中于中原及周边地区,文化层面的交流范围则远超王朝疆域,文字文化圈逐渐稳固。
夏朝处于早期国家初创阶段,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氏族组织结构。
夏中后期,标志着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核心区已在中原形成。
“内服”“外服”
商朝以国都为核心的“王畿”地区被称为“商”,也称作“大邑商”。
“王畿”之外是“四土”,包括东土、西土、南土、北土。
“王畿”与“四土”又被称为“内服”与“外服”。商朝对“内服”实行直接统治,对“外服”的邦族则一般不干预其内部事务。
文字与青铜器
文字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载体,也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内部各族群间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目前所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材料是发现于安阳殷墟的商朝后期的甲骨文。
青铜器的大规模使用也加强了商朝与周边族群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
周边族群也给中原文字文化增添了若干新词。
华夏共同体的形成
周初分封
先周文化是一个多源融合的文化。
为了在广大的疆域内建立起稳定的政治秩序,周朝实行分封制,册命了数量众多的诸侯,分赴各地建立邦国。
分封制客观上打破了自夏商以来聚族为邦、一族一邦的局面,使“天下”各族群大规模混居杂处,给各族群在血缘和文化上的交流融合创造了条件。
周礼秩序
西周是一个初步完成疆域统合和族群统合的统一王朝。
周初建立新政治秩序开“华夏”观念之端倪,也催生了“华夷之辩”的出现。
天下各族应当归属于一个统一政治秩序的观念,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这是中国能够出现大一统王朝以及各族得以凝聚成中华民族的重要前提。
“周到”路网
“金道锡行”从长江中游向中原地区输送铜、锡矿产的道路转运系统。
“周道”以宗周丰镐和成周洛邑为两个中心,向四周发散,将周朝的两个政治中心和重要的诸侯列国联系起来。
华夏共同体的发展
从“诸夏”到“华夏”
“诸夏”是一个复数概念,先有了一个个“有夏”之邦,再有这个集体的统称。个体边界是明确的,一般就是一个邦族,因此“诸夏”作为一个集体的边界也是相对明确的。
从“诸夏”到“华夏”,不仅仅是从复数概念变成了单数概念,也从若干邦族的集合体变成了一致认同的共同体,这意味着内部个体界限的逐渐消弭。
到春秋战国之际,中原族群分界已经相当模糊,无论是原来的“诸夏”还是“夷蛮戎狄”,都基本融入华夏共同体。
杂处与通婚
春秋时期,戎狄与诸夏列国杂处的情形非常普遍。
战国时期,华夏人群开始与北方草原族群杂居交融,也对“流沙以西”和巴蜀以南的人群逐渐有了进一步了解。
跨族婚姻的家庭。
“同问”与“共祖”
周朝建立后,“汉字”文化圈进一步扩展。文字所承载的文化对“西戎”“北狄”“东夷”“南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各族群间的文化交融。
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族群开始酝酿出更深层次的文化共性,形成了共同的祖先认同。
黄帝是各族共同祖先这一观念的形成,是春秋战国时期各族群不断交流融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