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八上北京版地理
八上北京版地理总结,包括世界的海洋和陆地、世界的气候、世界的居民、世界不同地域的发展差异四部分内容。
编辑于2021-08-20 08:53:31八上北京版地理
世界的海洋和陆地
海洋和陆地的分布
大洲与大洋
大洲
地球表面有连续而广阔的海洋陆地,被海洋分割包围
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29%,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地球可分为陆半球和水半球,陆半球的中心位于经度0度,北纬38度,水半球的中心位于经度180度南纬38度,任何一个半球上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
大陆与附近岛屿合称为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各大洲特点)
亚洲与欧洲陆地相连,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乌里大黑土)
北美洲与亚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与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非洲与亚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与欧洲的分界线是直布罗陀海峡
大洋
海洋的主体部分叫做洋,边缘部分称为海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大印北冰)(面积大到小)
太平洋面积最大,平均深度最深,约占世界海洋面积1/2,太平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深达11034米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南北方向近似“S”,约占世界海洋面积1/4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大部分位于热带,北部封闭,南部敞开
北冰洋是面积最小,平均深度最浅,纬度最高,温度最低的大洋,大部分洋面常年覆盖3至4米的冰层
陆地地形
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表格)
海底地形
包括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
海洋和陆地的变迁
海洋变迁
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以及填海造陆等人类活动
海陆变迁的证据:在喜马拉雅山发现岩石中有海洋生物化石,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址和古河道,华北平原的形成(华北平原7000多年前是一个大海湾,山东丘陵原为海中一个大岛)
大陆漂移学说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即大约两亿年前各个大陆是一个相互连接的整体,周围是一片海洋,其后大陆分裂成几块,并向着不同方向漂移分离
论据南美洲东北部和非洲西南部轮廓形状基本吻合,南美洲东部和非洲西部古老地层顺序大致相同,南美洲东南部和非洲南部发现了2.3亿年前的相似的植物化石
板块构造学说
定义: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欧亚,太平洋,印度洋,非洲,美洲,南极洲板块)
内容: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认为:一些裂谷是板块分离而形成的,一些山脉是板块相向移动并碰撞挤压形成的
(表格)
火山地震带
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解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带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世界的气候
气温与降水的分布和变化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其分布具有一定规律)
气温的分布与变化
一月平均气温和七月平均气温以及年平均气温都是反映一个地区气候特征的重要指标
一月份北半球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0摄氏度以下,南半球大部分地区在20摄氏度以上 南极洲,亚洲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平均气温最低,大洋洲大地内部平均气温最高
七月北半球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20度以上,南半球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0摄氏度以上 南极洲平均气温最低,非洲北部和西洲西部平均气温最高
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逐渐降低
降水的分布和变化
赤道附近地区降水量多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量较多
大陆西岸降水量较少
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量一般多于等于地区
两极地区降水量少
主要的气候类型
(表格)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世界气候的分布受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地形等多种因素影响
(表格x2)
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气候对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的影响
光照的多少和气温的变化,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同样气温和降水的差异会影响农作物的分布
对工业城镇和交通建设的影响
建筑物的朝向,门窗大小,地基的深浅和建筑材料的选择,必须适合当地的气候条件
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各地居民的服饰、饮食、民居和交通工具等有明显差异
人类活动对气候和空气质量的影响
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并大量砍伐森林,使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温升高,造成气候异常变化
排放出大量有害的气体,造成大气污染,产生臭氧层空洞和雾霾天气等环境问题
必须大量植树造林,保护地面水系来改善城市的局部气候
世界的居民
人口和人种
人口增长与分布
联合国定7月11日为世界人口日,到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总数已经达到了70亿
世界上约90%的人口分布在北半球,北纬20度—北纬60度分布着世界上约80%的人口
世界上人口的70%分布在亚洲和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三大洲的总面积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50%,但人口总数不到世界人口的30%
中低纬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人口稠密;沙漠,雨林,高原山地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人口稀少
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的危害
资源问题:水资源短缺,耕地减少,粮食短缺
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
社会问题:就业困难,饥饿,居住条件差,交通压力增大,教育医疗困难难以解决
人口增长过慢的危害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人种及其分布
根据肤色发型,面部特征,体毛等外部体质特征,人类可分为三个主要人种
白种人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南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等地区
黄种人分布在亚洲,北美洲,南美洲
黑种人分布在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部分地区
语言和宗教
主要语言
联合国使用六种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
(分布)
三大宗教
(表格)
聚落
城市和乡村
聚落是人的居住地,是人类为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集聚定居的场所
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城市具有一定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聚集的居民点,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目前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
乡村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居住的场所,乡村有农村和渔村的区别
聚落与环境
聚落多建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地形,水源,气候等因素,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破坏等
世界不同地域的发展差异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分布特点
(图)
发展水平的差异
在世界范围内,发展中国家多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称为南方 发达国家多在北半球及南半球北部,称为北方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被称为南北对话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被称为南南合作
发展中国家在历史上作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发达国家,许多国家出产矿产品和农产品,但价格低,生产的产品为初级加工品,教育水平低
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效率都很高,工业自动化程度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教育水平高
国际经济合作
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世界各国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生产水平等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国际经济合作
经济合作的主要方式有工程承包,劳务合作,技术合作,发展援助和国际投资等
国际经济合作参与者之间是合作关系,应当相互尊重主权和坚持平等互利
重要的国际组织
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欧盟
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
亚洲划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六个地区
大洋洲除了一小部分划到东南亚,其他部分划分为一个地区
欧洲划分为欧洲西部和欧洲东部两个地区
非洲划分为北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两个地区
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及格陵兰划分为北美地区,北美洲的其他部分和南美洲划分为拉丁美洲地区
南极洲划分为一个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