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化运动》—春秋战国时期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化运动》相关知识点与知识框架,添加了相关补充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随若Gypsy
政治
列国纷争
表现
春秋五霸:晋文公、齐桓公、楚庄王等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影响
初步实现了局部统一, 有利于民族交融
各国变法图强,推动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演变
政治特征
诸侯纷争,政治秩序动荡;兼并战争,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华夏认同
由于戎狄蛮夷等族逐渐融入,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春秋时期,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
经济社会
农业
铁犁牛耕
(铁器时代)
兴建水利灌溉工程
都江堰
郑国渠
芍陂
推动社会分工,促进工商业繁荣
手工业和商业
战国手工业分工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2.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渠,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3.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4.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变法
背景: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目的:富国强兵
结果: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代表:商鞅变法
BC356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经济: "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
政治:奖励军功;推行县制,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社会:强制大家庭拆为个体小家庭;实行什伍连坐
影响:顺应历史潮流,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思想文化
儒家
孔子
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意为关爱他人
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推行“仁政”,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整理六经;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
孟子: "人性善";仁政
荀子: "人性恶”;隆礼重法
道家
老子
“道”是万物本源;天人合一; 辩证法;无为而治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
其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庄子:逍遥自由
阴阳家(邹衍) : "相生相胜”
墨家(墨子) :节俭;“兼爱”"非攻”尚贤”等
法家(韩非子)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士人阶层崛起
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
各国统治者出于竞争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
百家争鸣的内涵
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百家争鸣是战国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各家主张
1.儒家的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他们的学说从不同角度发挥并补充了孔子的思想,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提供了理论基础。
2.道家的代表是庄子,他的思想比老子更加消极、保守。
3.墨家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4.法家则适应专制集权的社会趋势,主张以法治国,君主独裁,反映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思想。
5.研究逻辑学的名家。
6.探讨军事理论的兵家。
7.试图说明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阴阳家。
内容提要
对应《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化运动》
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变局。
军事方面列强争霸,合纵连横;
政治方面封建体制逐渐瓦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的国家逐步在各国建立;
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均有极大的进步,商业也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
文化方面产生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