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
这是一篇关于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s Design, ISD)是以系统化方法优化教学过程的科学流程,通常包含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五大核心阶段。以下是详细步骤及关键要点:,一、分析阶段(Analysis),二、设计阶段(Design),三、开发阶段(Development)。
这是一篇关于义务教育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 数感,2. 量感,3. 符号意识,4. 运算能力,5. 几何直观,6. 空间观念,7. 推理意识,8. 数据意识,9. 模型意识,10. 应用意识,11. 创新意识。
这是一篇关于精品课制作要求思维导图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课程内容,二、微课视频规范,三、课件规范,四、文档要求,五、附加说明。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第四组基本动作练习思维导图
面对孩子的特性需要把握的两个原则
幼儿园主题活动:甜蜜蜜的糖果
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
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s Design, ISD)是以系统化方法优化教学过程的科学流程,通常包含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五大核心阶段。以下是详细步骤及关键要点:
一、分析阶段(Analysis)
目标:明确教学问题、学习者特征及环境条件,为后续设计提供依据。 关键步骤:
1. 需求分析
任务:识别教学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距(如技能缺口、知识盲区)。
方法:
绩效分析(如企业培训中对比员工当前绩效与岗位标准)。
需求调查(如通过问卷、访谈收集学习者或利益相关者意见)。
输出:需求分析报告(含问题定义、优先级排序)。
2. 学习者分析
任务:了解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及社会特征。
认知特征:年龄、知识基础、学习风格(如视觉型/听觉型)。
情感特征:动机、兴趣、文化背景(如跨文化课程需考虑价值观差异)。
社会特征:团队协作能力、技术使用习惯(如在线学习偏好移动端或PC端)。
工具:
前置测评(如预测试检验基础水平)。
学习风格量表(如VARK模型)。
输出:学习者特征分析表(含群体画像与个体差异说明)。
3. 环境分析
任务:评估教学实施的物理与技术条件。
内容:
物理环境:教室布局、设备可用性(如实验室器材数量)。
技术环境:在线平台功能(如LMS的互动工具支持情况)、网络带宽。
输出:环境分析清单(含资源限制与潜在风险)。
二、设计阶段(Design)
目标:规划教学目标、内容结构、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 关键步骤:
1. 教学目标设计
任务:将需求转化为可观测、可测量的学习成果。
使用ABCD模型编写目标:
A(Audience):学习者(如“高中生”)。
B(Behavior):具体行为(如“能绘制细胞分裂图”)。
C(Condition):条件(如“在无参考资料的情况下”)。
D(Degree):标准(如“准确率≥90%”)。
分类目标(如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输出:教学目标列表(含优先级与关联性说明)。
2. 教学内容设计
任务:将知识分解为逻辑连贯的教学单元。
结构化:按主题、难度或技能层级划分模块(如将“编程基础”分为变量、循环、函数三部分)。
媒体选择:根据内容类型匹配媒体形式(如抽象概念用动画,操作步骤用视频演示)。
概念图(如用XMind梳理知识关联)。
故事板(如设计微课脚本时规划画面、旁白与互动环节)。
输出:教学内容大纲(含单元划分、媒体类型与时间分配)。
3. 教学方法设计
任务:选择促进学习者参与的策略。
策略匹配:
复杂问题:探究式学习、案例分析。
基础概念:讲授法、直接教学。
互动设计:
课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时投票。
在线:论坛辩论、协作编辑文档、虚拟实验室。
输出:教学方法说明表(含活动流程、规则与时间安排)。
4. 评价设计
任务:规划如何测量学习成果并反馈改进。
形成性评价:
课堂:提问、观察、小测验。
在线:自动评分题、学习行为数据分析(如视频观看完成率)。
总结性评价:
考试、项目报告、技能实操考核。
评价量表(如Rubric评分标准)。
数据分析工具(如Excel统计成绩分布)。
输出:评价计划(含工具、时间点与反馈机制)。
三、开发阶段(Development)
目标:将设计转化为可交付的教学材料与技术工具。 关键步骤:
1. 教学材料开发
任务:制作教材、课件、案例库等实体或数字资源。
文本材料:编写教案、学生手册、glossary(术语表)。
多媒体材料:
视频:录制微课、操作演示(如使用Camtasia剪辑)。
动画:用Vyond制作科学原理可视化内容。
交互式内容:H5页面、虚拟仿真实验(如Labster)。
输出:教学材料包(含源文件与使用说明)。
2. 技术工具开发
任务:配置或开发支持教学的技术系统。
在线平台:上传课程至LMS(如Moodle)、设置讨论区权限。
定制工具:开发学习分析仪表盘、自适应练习系统。
输出:技术工具原型(含测试账号与操作指南)。
3. 原型测试
任务:小范围验证材料与工具的可用性。
邀请5-10名目标学习者试用并反馈(如“这个动画是否清晰解释了概念?”)。
记录问题(如视频卡顿、导航逻辑混乱)。
输出:测试报告(含修改建议与优先级排序)。
四、实施阶段(Implementation)
目标:将开发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场景。 关键步骤:
1. 教学交付
任务:按设计流程组织教学活动。
传统课堂:
导入:通过问题或案例激发兴趣。
主体:按教案推进讲解、练习、互动环节。
总结:回顾重点并布置作业。
在线学习:
推送内容:按日程解锁课程模块。
监控进度:通过平台数据跟踪学习行为(如未登录者发送提醒)。
输出:教学实施记录(含课堂录像、学生参与度数据)。
2. 学习者支持
任务:提供个性化辅导与资源。
即时反馈:课堂问答、在线聊天室答疑。
补充资源:为学习困难者提供额外阅读材料或视频。
输出:支持记录(如辅导记录表、资源使用统计)。
3. 过程管理
任务:确保教学按计划推进并应对突发情况。
时间控制:使用计时器或平台倒计时功能。
纪律维护:制定在线课堂规则(如禁止无关话题)。
输出:过程管理日志(含调整记录与原因说明)。
五、评价阶段(Evaluation)
目标:评估教学效果并迭代优化设计。 关键步骤:
1. 形成性评价
任务:实时收集反馈并调整教学。
课堂观察:记录学生表情、参与度。
在线分析:查看视频观看时长、测验错误率。
输出:形成性评价报告(含改进措施,如增加案例数量)。
2. 总结性评价
任务:衡量整体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对比数据:前测与后测成绩、技能考核通过率。
满意度调查:通过问卷收集学生/教师评价(如“课程内容是否实用?”)。
输出:总结性评价报告(含成功经验与不足分析)。
3. 迭代优化
任务:根据评价结果修改设计缺陷。
更新材料:替换过时案例、修正错误内容。
调整方法:如将讲授法改为小组探究以提升参与度。
输出:改进方案(含时间表与责任人)。
六、关键原则
系统性:各步骤相互依赖,需整体规划(如分析结果直接影响设计方向)。
学习者中心:始终以学习者需求驱动设计(如根据学习风格选择媒体形式)。
迭代性:评价不是终点,而是持续优化的起点(如每年更新课程案例)。
灵活性:根据资源、时间、技术条件调整步骤细节(如敏捷设计中的快速原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