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漫话东坡》深度读书笔记
这是一篇关于《漫话东坡》深度读书笔记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作者,一、家族基因:耕读世家的底蕴,二、手足情深:苏轼与苏辙的“难兄难弟”,三、红颜相伴:三位女性的生命馈赠,四、不同阶段的朋友,五、宦海沉浮:从庙堂到江湖的蜕变,六、思想与艺术:超越时代的灵魂之光,七、经典故事:跨越时空的生命印记,八、后世影响:永恒的文化图。
编辑于2025-05-13 11:25:56这是一篇关于《漫话东坡》深度读书笔记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作者,一、家族基因:耕读世家的底蕴,二、手足情深:苏轼与苏辙的“难兄难弟”,三、红颜相伴:三位女性的生命馈赠,四、不同阶段的朋友,五、宦海沉浮:从庙堂到江湖的蜕变,六、思想与艺术:超越时代的灵魂之光,七、经典故事:跨越时空的生命印记,八、后世影响:永恒的文化图。
这是一篇关于《虫洞书简》-给青少年的74封信 (王溢嘉)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作者与书籍全景扫描,二、章节深度解析体系,三、延伸价值网络。
这是一篇关于段位:赢家是怎么练成的作者:戈旭皎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前言,第一章守拙·量力而行,不打无准备之仗,第二章若愚·深藏不露,捂紧自己的底牌,第三章斗力·借力打力,资源不用是浪费,第四章和合·善打圆场,适时给人台阶下,第五章用智·三思而行,多思慎行能成事,第六章应变·进退有度,把握分寸人缘好,第七章虚实·扬长避短,将优势充分发挥.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漫话东坡》深度读书笔记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作者,一、家族基因:耕读世家的底蕴,二、手足情深:苏轼与苏辙的“难兄难弟”,三、红颜相伴:三位女性的生命馈赠,四、不同阶段的朋友,五、宦海沉浮:从庙堂到江湖的蜕变,六、思想与艺术:超越时代的灵魂之光,七、经典故事:跨越时空的生命印记,八、后世影响:永恒的文化图。
这是一篇关于《虫洞书简》-给青少年的74封信 (王溢嘉)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作者与书籍全景扫描,二、章节深度解析体系,三、延伸价值网络。
这是一篇关于段位:赢家是怎么练成的作者:戈旭皎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前言,第一章守拙·量力而行,不打无准备之仗,第二章若愚·深藏不露,捂紧自己的底牌,第三章斗力·借力打力,资源不用是浪费,第四章和合·善打圆场,适时给人台阶下,第五章用智·三思而行,多思慎行能成事,第六章应变·进退有度,把握分寸人缘好,第七章虚实·扬长避短,将优势充分发挥.
《漫话东坡》深度读书笔记
作者
莫砺锋,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
一、家族基因:耕读世家的底蕴
1. 祖父苏序:侠气与诗性的矛盾体
传奇轶事:
性格豁达,曾拆毁香火鼎盛的“茅将军庙”,直言“此妖魅惑众,岂可久留?”
抗灾豪举:旱灾时开仓赈济灾民,散尽储粟数千石,笑称“与其让粮食烂在仓里,不如救活乡亲!”
文化反叛:拒绝为文集作“序”,叮嘱子孙以“叙”“引”代之,留下“苏序不写序”的趣谈。
2. 父亲苏洵:从游侠到文豪的蜕变
成长轨迹:
少年浪荡:二十七岁前沉迷游历,娶妻生子后仍离家远游,自称“江湖散人”。
发愤苦读:乡试落榜后闭门研读六经,常“焚膏继晷,手不释卷”,终成一代古文大家。
教子之道:亲自编撰教材,以《战国策》教苏轼纵横之术,以《史记》授苏辙史笔精髓。
3. 母亲程夫人:贤妻良母的典范
家教智慧:
拒绝贪财:发现家中地窖藏匿财物,果断填埋,告诫家人“非分之财,虽一毫不可取”。
以史明志:与苏轼共读《范滂传》,激励儿子“能做范滂,我便为范滂之母”,奠定苏轼刚烈性情。
勤俭持家:织布耕种补贴家用,苏轼晚年仍感慨“母氏劬劳,躬亲井臼”。
二、手足情深:苏轼与苏辙的“难兄难弟”
1. 年少同窗:从“对床夜雨”到宦海沉浮
童年趣事:
东坡幼时顽皮,常与子由偷摘邻家枇杷,被父亲罚抄《论语》十遍。
青年同游:嘉祐四年(1059)父子三人赴京,途经三峡,苏轼作《入峡》诗,子由和诗“山川不改旧,日月自更新”。
2. 宦海相依:患难中的守护
政治同盟:
新法之争:苏轼反对王安石激进变法,苏辙亦上书直言“青苗法扰民”,兄弟同遭排挤。
乌台诗案:苏轼下狱,子由冒死上书愿以官爵赎兄罪,感动神宗,终得减刑。
流放岁月:苏轼贬惠州,子由贬雷州;苏轼贬儋州,子由贬循州,二人隔海唱和,互赠药物衣物。
3. 文学共鸣:诗词中的兄弟情
经典篇章: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以哲理化解离愁。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借月抒怀,寄寓手足相思。
三、红颜相伴:三位女性的生命馈赠
1. 王弗:贤内助的智慧光芒
闺房谏言:
苏轼年轻气盛,宴饮常误交损友。王弗立于屏后观察,事后提醒:“此人言语浮夸,必非善类。”
苏轼偶得奇石,欲赠友人,王弗劝阻:“君子不夺人所好,况此石乃天然造化?”
2. 王闰之:平凡中的伟大
患难扶持:
黄州窘迫时,变卖首饰换粮,亲手制作“二红饭”(糙米掺红豆),调侃“此乃东坡御膳”。
苏轼贬谪惠州,她毅然随行,临终前紧握苏轼之手:“愿来世仍为君妇。”
3. 朝云:灵魂知己的绝唱
禅意人生:
在惠州,苏轼指腹问众人“此中所盛何物”,众人皆赞“文章”“见识”,唯朝云答:“一肚子不合时宜。”苏轼抚掌大笑,引为知己。
临终诵《金刚经》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苏轼作《西江月·梅花》悼之:“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四、不同阶段的朋友
前辈忘年交
欧阳修:北宋文坛领袖,他赏识苏轼的才华,对其文章给予高度评价,助力苏轼步入文坛。
知己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他们与苏轼在文学上相互切磋,共同进步。
陈师道:虽曾因苏轼而丢官,但仍对其敬仰有加。
李廌:才华横溢,深受苏轼器重。
僚友
马正卿:二十年前与苏轼有交往,后在他生活困顿时伸出援手,帮他申请开垦东坡。
患难之交
参寥:在苏轼被贬黄州时,毅然前往陪伴。
佛印:与苏轼交情深厚,常一起谈禅论道。
谪地长官
徐大受:黄州太守,对苏轼非常友好,批准他开垦东坡。
平民朋友
潘丙、郭遘、古耕道:黄州当地人,帮助苏轼开垦东坡。
五、宦海沉浮:从庙堂到江湖的蜕变
1. 乌台诗案:一场文字狱的标本
狱中惊魂:
御史台狱吏酷刑逼供,苏轼写下绝命诗:“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弟弟苏辙冒死上书:“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依为命……愿纳在身官,以赎兄罪!”
阴谋出笼:
因苏轼作诗讥讽新法,李定、舒亶、何正臣、张璪等人罗织罪名,欲置其于死地。
狱中受审:
“柏台霜气夜凄凄”,苏轼在御史台狱中遭受严刑逼供,但他坚贞不屈。
营救与出狱:
多方人士积极营救,包括弟弟苏辙上书请求赎罪。最终苏轼免于一死,被贬黄州。
2. 黄州五年:涅槃与重生
开垦东坡:
身披蓑衣,脚蹬芒鞋,率全家垦荒种麦,自嘲“东坡居士”之名源于此。
修筑雪堂,作《雪堂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文学创作:
在黄州期间,苏轼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其文学成就达到高峰。
3. 惠州儋州:流放中的文化突围
南迁途中:
苏轼被贬惠州、儋州,一路上历经艰辛。
惠州生活:
在惠州,苏轼虽身处逆境,但仍关心百姓,与当地人民相处融洽。他品尝美食,如荔枝,还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
儋州生活:
儋州条件更为艰苦,但苏轼依然乐观豁达,他教书育人,传播文化,与当地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六、思想与艺术:超越时代的灵魂之光
1. 哲学维度:儒释道的完美融合
儒家担当:
心系苍生,杭州疏浚西湖,徐州抗洪筑堤,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注脚。
佛家超脱:
参禅黄檗禅师,悟“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道家洒脱:
醉卧雪堂,题壁“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演绎“天地与我并生”的逍遥。
2. 文学艺术:千古风流的文化坐标
诗词巅峰: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放派扛鼎之作。
《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禅意人生的终极表达。
散文境界:
《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魏晋风流的宋人演绎。
书画造诣:
《黄州寒食帖》:“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枯木怪石图:以简练笔触勾勒“胸中盘郁”,米芾评“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
七、经典故事:跨越时空的生命印记
东坡肉传奇:
黄州猪肉贱如土,苏轼创制慢炖法,百姓效仿,遂成“东坡肉”。后传至日本,演变为“东坡煮”。
河东狮吼:
陈慥(季常)惧内,苏轼戏作《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雪堂的建立
苏轼在黄州开垦东坡后,在那里建了一座房子,取名“雪堂”。他在雪堂里读书、写作、会友,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与佛印的故事
苏轼与佛印是好友,两人经常一起参禅论道。有一次,苏轼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说:“我看你像一尊佛。”苏轼听后哈哈大笑,说:“我看你像一堆牛粪。”佛印听后并不生气,反而笑着说:“心中有佛,眼中才有佛;心中有粪,眼中才有粪。”这个故事体现了两人的智慧和豁达。
儋州教书
苏轼被贬儋州时,当地文化落后,缺乏教育。他不顾年老体弱,主动担任教师,教授当地百姓读书识字,传播中原文化。他的行为深受儋州人民的敬仰和爱戴。
儋州遇险:
谪居儋州时,苏轼夜游桄榔林,遇盗贼持刀威胁。苏轼镇定吟诗:“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盗贼感佩,跪谢而去。
八、后世影响:永恒的文化图腾
民间信仰:明清时期被尊为“文曲星”,民间供奉“苏文忠公”神位,祈求文运亨通。
国际传播:日本“俳圣”松尾芭蕉受其启发,开创“蕉风俳谐”;林语堂《苏东坡传》将其推向西方世界。
现代启示:余秋雨称其为“中国文化史上最自由的灵魂”,其豁达与韧性成为当代人对抗焦虑的精神资源。
九、结语:
苏轼的一生,是“入世”与“出世”的完美平衡,是“天才”与“凡人”的真实对话。
他用诗文照亮千年暗夜,以人格征服万世人心。正如林语堂所言:“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