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传染病学—冠状病毒感染
冠状病毒感染重点内容,详细介绍了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的不同病症,包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内容。
编辑于2025-05-14 11:23:14冠状病毒感染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定义
SARS冠状病毒(SARS—Co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飞沫、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密切接触传播
起病急,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
干咳少痰、腹泻
严重者—气促、呼吸窘迫
病原学
果子狸与SARS-CoV传播密切相关,但可能只是病毒的中间宿主
蝙蝠可能是SARS-CoV祖先株的自然储存宿主
56℃90min/75℃30min可灭活病毒
对乙醚、三氯甲烷、甲醛、紫外线敏感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患者
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
接触传播
实验室传播
易感性和免疫功能
普遍易感,青壮年多,男女比例1:0.87
患者家庭成员、医务人员—高危人群
发病机制
尚不清楚,可能是免疫损伤
病理
肺部病理改变最为突出
双肺明显肿胀,镜下可见弥漫性肺泡病变、肺水肿、透明膜
小血管内微血栓,肺出血➕散在小叶性肺炎➕肺泡上皮脱落、增生
病程3周—肺间质纤维化,造成肺泡纤维闭塞
肺门淋巴结充血、出血、淋巴组织↓
临床表现
潜伏期1~16天(常3~5天),病程分三期
早期(1~7天)
起病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38℃,伴畏寒
头痛、肌肉酸痛、乏力
干咳、胸痛、腹泻
常无呼吸道卡他症状
3~7天出现下呼吸道症状—干咳血丝痰、肺部体征不明显
部分患者—少许湿啰音、肺实变体征
进展期(10~14天)
发热、乏力加重
频繁咳嗽、气促、呼吸困难,被迫卧床休息
易发生呼吸道继发性感染
少数患者—ARDS
恢复期(2~3周)
发热渐退,症状、体征逐渐消失
肺部炎症改变恢复较为缓慢(体温正常后再过2周)
轻型—症状轻,病程短
重型—症状重,进展快,易出现ARDS
儿童症状<成人
孕妇妊娠早期易流产,妊娠晚期孕妇病死率↑
老年症状不典型
少数患者(近期手术,有基础疾病)不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WBC正常/↓
淋巴细胞↓
CH3+,CD4+,CD8+T淋巴细胞↓(CD4+↓明显)
血小板计数↓
血生化
ALT、LDH↑
血氧饱和度↓
血清学
ELISA、IFA检测血清中SARS-CoV抗体
分子生物学
RT-PCR检测SARS-CoV的RNA
细胞培养分离病毒
影像学
肺实变、磨玻璃
白肺—进展迅速,呈大片状阴影,心影轮廓消失,仅在肺尖、肋膈角有少量透光阴影
肺部阴影吸收、消散较慢,阴影改变程度范围可与临床症状体征不相平行
并发症
肺部继发感染、肺间质改变、纵隔气肿、皮下气肿、气胸、胸膜改变、心肌病变、骨质缺血性改变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
与SARS患者密切接触史
发病前2周曾前往/居住于SARS流行区
临床表现
起病急,发热—首发症状,体温>38℃,偶有畏寒
伴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
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干咳、少痰
胸闷、呼吸加速、气促、明显呼吸窘迫
肺部体征不明显,少许湿罗音/肺实变体征
实验室检查
WBC正常/↓,淋巴细胞↓,血小板计数↓
标本中分离出SARS-CoV—可靠证据
RT-PCR
ELISA—IgG/IgM特异性抗体滴度升高≥4倍
治疗
总原则—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期治疗,所有患者应集中隔离治疗,疑似病例与临床诊断病例分开收治
监测病情变化(发病后14天内)
症状、体温、呼吸、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分析
血象、胸片、心肝肾功
一般、支持和对症治疗
卧床休息、营养支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持续鼻导管/面罩吸氧(1~3L/min)
物理降温,解热镇痛(儿童禁用水杨酸类)
镇咳、祛痰
糖皮质激素
早期应用指征(任一一条)
严重中毒症状,高热≥3天
48h内肺部阴影超过50%,且占双肺总面积1/4以上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推荐剂量
甲泼尼龙—80~320mg/d—必要时加大剂量,大剂量应用时间不宜过长
病原/特异性免疫治疗
早期抗病毒—蛋白酶抑制剂(利托那韦、洛匹那韦)
抗细菌感染
增强免疫功能
中药辅助治疗
重症病例处理
吸氧—SpO2≥93%
无创人工通气—氧流量≥5L/min,SaO2<93%/经充分氧疗SpO2≥93%,但呼吸频率≥30次/min
有创正压通气—上述仍不改善
ECMO—细胞因子风暴导致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
预防
控制传染源
疫情报告
隔离治疗患者
隔离观察密切接触者
切断传播途径
社区综合性预防
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严格隔离患者
实验室条件要求
保护易感人群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定义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引起的一种以肺炎为主要临床表现,并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的具有明显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病学
传染源—具有临床症状的新冠病毒感染者、隐性感染者
潜伏期有传染性(1~2周)
发病后3天内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飞沫传播(主要途径)
接触传播
患者粪便、尿液中的病毒可存在于建筑物的污水排放系统、排气系统
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患病后/接种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程度免疫功能
临床表现
潜伏期1~14天,多为2~4天
轻型、中型—发热、干咳、咽干、咽痛、乏力➕肌肉酸痛、嗅觉味觉丧失、鼻塞、流涕、腹泻、结膜炎
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
血清学检查
病原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
诊断
诊断标准
新冠病毒感染的相关临床表现➕任一一条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新冠病毒抗原检测阳性
新冠病毒分离、培养阳性
恢复期新冠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为急性期≥4倍
临床分型
轻型
临床症状轻微,影像学未见肺炎表现
中型
影像学可见特征性新冠病毒感染肺炎表现
重型(任一一条)
气促,呼吸频率≥30次/min
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氧饱和度≤93%
PaO2/FiO2≤300mmHg
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肺部影像学显示24~48h内病灶进展>50%
危重型(任一一条)
出现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
出现休克
合并其它器官功能衰竭,需ICU监护
治疗
根据病情确定治疗场所
一般治疗
抗病毒治疗
免疫治疗
糖皮质激素
重型、危重型治疗
加强对患者动态监护
呼吸支持
中医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