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事业单位考试—数量
这是一篇关于数量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容斥问题,最值问题,浓度问题,经济利润问题,植树问题,排列组合与概率问题,行程问题,计算方法,工程问题,方程法,倍数特性法,代入排除法。
编辑于2025-05-15 10:52:49数量
代入排除法
适用范围
特定题型
年龄问题
多少岁、几几年
【引例】某人2012年的年龄是3的倍数,2013年的年龄是4的倍数,2014年的年龄是5的倍数,则此人2015年的年龄是()岁。A.56B.60C.61D.66
余数问题
“剩”、“余”、“缺”
【引例】一个数,除以7余3,除以8余1,这个数可能是多少?A.17B.18C.19D.20
多位数问题
三位数、四位数、五位数根据某些条件变化后,问多位数是多少
【引例】一个三位数,十位和个位对调,比原来大9,这个数可能是多少? A.121B.123C.125D.127
不定方程问题
未知数个数多于方程个数
【引例】3x+2y=10,求:x、y的值 A.3、2B.2、2C.2、3D.1、2
选项信息充分
选项为一组数(问法:分别/各)
例:甲乙共有100个,……,问甲、乙分别为: A.90、10B.85、15C.80、20D.75、25
选项可转化为一组数
例:甲乙共有100个,……,问甲有几个: A.90B.85C.80D.75
题目复杂,直接求解不易
具体技巧
先排除
奇偶
引例:年龄是个奇数,豹哥最小几岁? A.329B.289C.350D.492
倍数
尾数
再代入
代入原则
最值原则
问最大值,从最大的选项开始代入
问最小值,从最小的选项开始代入
从简原则
优先代入好算的选项
倍数特性法
定义
倍数特性是排除的一种方法,利用条件中的倍数,排错
整数倍的判定
常见数字
3的倍数:各位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
如:573(各位数字和为15,是3的倍数)
9的倍数:各位数字之和能被9整除
如:765(各位数字和为18,同时是3、9的倍数)
4的倍数:末两位能被4整除
如:520(20是4的倍数)、989804(4是4的倍数)
5的倍数:尾数0/5
如:100、365尾数是0、5,均是5的倍数
非常见数字
拆分
范围:所有数都可以拆分
拆成:n的若干倍±数
如:142是否为7的倍数,142=2+140,140是7的倍数,2不是7的倍数,所以142不是7的倍数
如:252是否为7的倍数,252=210+42,210和42都是7的倍数,所以252是7的倍数
余数型
前提
a、x均为整数
答案
若ax+b=答案,则(答案-b)是a的倍数
例:5人一组开黑,还剩3人,则共有()人 A.12B.13C.14D.15
若ax-b=答案,则(答案+b)是a的倍数
例:5人一组开黑,还少3人,则共有()人 A.12B.13C.14D.15
比例型
前提
A、B均为整数,m/n为最简整数比
假设
A/B=m/n
结论
A是m的倍数
B是n的倍数
A+B是m+n的倍数
A-B是m-n的倍数
注意
出现比例、分数、百分数、倍数,可考虑倍数特性
统一整理为A/B=m/n的形式,化成最简整数比
例题
已知冰箱:鸡蛋/鸭蛋=3/5, 则:(1)鸡蛋个数是3的倍数,设为3x。 (2)鸭蛋个数是5的倍数,设为5x。 (3)鸡蛋和鸭蛋总数是8的倍数,3x+5x=8x (4)鸡蛋和鸭蛋个数差是2的倍数,5x-3x=2x。
(1)鸡蛋个数与鸭蛋个数的比例是3:5(比例),鸡蛋/鸭蛋=3/5。 (2)鸡蛋个数是鸭蛋的3/5(分数),鸡蛋=鸭蛋*(3/5)→鸡蛋/鸭蛋=3/5。 (3)鸡蛋个数是鸭蛋的60%(百分数),60%=3/5。 (4)鸡蛋个数是鸭蛋的0.6倍(倍数),0.6=6/10=3/5
方程法
普通方程(组)
概述
未知数个数=方程个数
如:4x+8=28;(2x+3y=70,3x+7y=110)
步骤
设未知数
一般情况下
求谁设谁(避免陷阱,用得最多)
特殊情况下
设中间量
引例1:甲少得4分,乙的分数除以4后,两人分数相等,……,求乙? 答:设中间量,设相等的分数为x,则甲=x+4,乙=4x
设小不设大,一般设比之后的值
引例2:甲比乙的3倍多2,……,甲是多少? 答:设小不设大,设乙为x,则甲=3x+2。
按比例倍数设
引例3:……甲与乙的数量之比为2:3,……,乙是多少? 答:按比例倍数设,设甲为2x,乙为3x
减少分数计算,方便列式
列方程(组)
找到等量关系,列式
题干关键词:共、和、总计、多/少
解方程(组)
方程组:消元
加减消元
代入消元
不定方程(组)
概述
未知数个数>方程个数
如:4x+y=18;(2x+3y+5z=160,3x+7y+2z=230)
不定方程组先消元,变成不定方程,再求解
方法
未知数一定是整数
奇偶特性
未知数系数恰好一奇一偶时,考虑奇偶特性
引例:3x+4y=25,x=?(x、y均为正整数) A.2B.3C.4D.5
偶数倍是偶数,奇数倍不确定
加减法中,同奇同偶则为偶,一奇一偶则为奇
乘法中,有偶则为偶,全部为奇才为奇
倍数特性
未知数系数与常数有公因子时,考虑倍数特性
引例:7x+3y=60,x为多少?(x、y均为正整数) A.5B.6C.7D.8
解释:3y和60存在公因子3,考虑倍数特性,3y和60都是3的倍数,7x=60-3y=3*(20-y),等式右边是3的倍数,7x是3的倍数,7不是3的倍数,则x是3的倍数,只有B项符合
尾数法
当未知数的系数尾数为0或5时,考虑尾数
如:5x、15、10x、30x
引例:5x+3y=29,y=?(x、y均为正整数) A.1B.2C.3D.4
解释:5x的尾数为0或者5,29的尾数为9,则3y的尾数为9或者4
未知数不一定是整数(考得少)
特征
未知数不一定为整数
如:钱数
2种购买方案,求总和:x+y+z
方法
赋零法
赋任意1个未知数为零,赋值x或y或z为0,进而快速计算出其他未知数
一般赋系数最复杂的未知数为0,可简化计算
例题
例:有甲、乙、丙三种货物,若购买甲一件、乙三件、丙七件共需200元;若购买甲两件、乙五件、丙十一件共需350元。则购买甲、乙、丙共需()元。 A.80B.100C.250D.200
答:甲、乙、丙三者的单价未知,设三者的三家分别为x、y、z,单价不一 定为整数,满足条件(1),两种购买方案,求甲+乙+丙,符合(2),列式: x+3y+7z=200①,2x+5y+11z=350②,求x+y+z;赋值z=0,①*2-②:y=50,代入①:x=50,x+y+z=100,对应B项
最值问题
构造数列(和定最值)
题型识别
总和一定,求某个主体的最大值、最小值,此消彼长
方法
定位
确定求谁的什么值
反向
若求最大,其他尽可能小,从最小的开始构造
如:根据名次分为1、2、3、4,求第1名的最大值,其他尽可能小, 从最小的开始构造,第4名最小是1,第3名最小是2,第2名最小是3
若求最小,其他尽可能大,从最大的开始构造
如:根据名次分为1、2、3、4,求第4名的最小值,其他尽可能大,从最大的开始构造,第1名最大是100,第2名最大是99,第3名最大是98
注意:看题干是否有“各不相同”,没说,可以默认相同
求解
若结果不为整数,反向取整
如:最大为7.2,向下取整取7
如:最小为7.2,向上取整取8
例题
例题1
题目:要把19个苹果分给4个人,每人分的数量都不一样。则分得最多的人最少分几个?
答案:总和一定(19个苹果),求某个主体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定最值问题。 ①定位:根据名次分为1、2、3、4,求分得最多的人的最小值,设第1名最小为x ②反向:和一定,此消彼长,求第1名的最小值,其他尽可能大,从最大的开始构造,每人分的数量都不一样,且不能比第1名x大,第2名最大是x-1,第3名最大是x-2,第4名最大是x-3 ③求解:x+x-1+x-2+x-3=19,4x=25,x=6.25,苹果无法分半个,最小值是6.25,向上取整取7
例题2
题目:要把19个苹果分给4个人,则分得最多的人最少分几个?
答:①定位:问分得最多的人最少分几个,设第1名最小为x。 ②反向:未提及互不相同,默认可以相同,求第1名最小,其他尽可能大,从最大的开始构造,第2名最大是x,第3名最大是x,第4名最大是x。 ③求解:x+x+x+x=19,4x=19,x=4.7,问最少向上取整取5。
例题3
题目:要把19个苹果分给4个人,每人分的数量都不一样。则分得最少的人最多分几个?
答:①定位:问分得最少的人最多分几个,设第4名最大为x。 ②反向:求第4名最大,其他尽可能小,从最小的开始构造,第3名最小是x+1,第2名最小是x+2,第1名最小是x+3。 ③求解:x+x+1+x+2+x+3=19,4x+6=19,4x=13,x=3.2,问最多向下取整取3。
例题4
题目:从某物流园区开出6辆货车,这6辆货车的平均装货量为62吨。已知每辆货车载重量各不相同且均为整数,最重的装载了71吨,最轻的装载了54吨。问这6辆货车中装货第三重的卡车最少要装多少吨?
答案:6辆车载货总量为6*62=372吨,和一定,求某个数值的最大值或最小值,(1)定位:要求装货第三重的卡车最少要装多少吨,设为x。 (2)反向:要使装货第三重的卡车载重尽量小,则其他货车装载量应尽量多,已知最重的装载了71吨,最轻的装载了54吨,由于每辆货车载重量各不相同,排名第二的要尽量大,不能大于71,则比71少1,为70;排名第四的不能超过x,则比x少1,为x-1;同理,排名第五的为x-2; (3)加和:71+70+x+(x-1)+(x-2)+54=372→3x=180→x=60
最不利构造
题型识别
至少……才能保证……
方法
保证数=最不利情况数+1
例题
例题1
题目:有4个红球,5个蓝球,8个黄球,至少拿几个,才能保证拿到红球?
答案:先拿出5个蓝球,8个黄球,最倒霉的情况=最不利数=5+8,再拿出1 个球一定能拿出红球,保证数=最不利数+1=5+8+1
例题2
题目:有4个红球,5个蓝球,8个黄球,至少拿几个,才能保证拿到6个相同颜色的球?
答案:先拿出4个红球,无法满足条件;再拿出5个蓝球,无法满足条件,最倒霉的情况是还拿出5个黄球,保证数=最不利数+1=4+5+5+1,保证数=最不利数+1=4+5+5+1
例题3
题目:有4个红球,5个蓝球,8个黄球,至少拿几个,才能保证拿到3个相同颜色的球?
答案:红球最多拿2个,蓝球最多拿2个,黄球最多拿2个,保证数=最不利+1=2+2+2+1
多集合反向构造
识别
都(同时、共同)……至少……
方法
常规方法
反向→求和→作差
题目:30名学生,其中23名小来,20名喜欢小照,18名喜欢帅志,问三 人都喜欢的至少有多少人?
答案:列式:总数-不喜欢=30-不喜欢,总数固定,要求都喜欢的最少,则要使不喜欢的人尽可能多,不喜欢小来、小赵、帅志的分别有30-23=7人、30-20=10人、30-18=12人,如果存在交集,则不喜欢的人数会变小,要使不喜欢的人数最多,则三部分没有交集,列式:30-(7+10+12)
无脑公式
公式
(A∩B)最小=A+B-全部
“全部”就是全部的数量(总体)
(A∩B∩C)最小=A+B+C-2*全部
(A∩B∩C∩D)最小=A+B+C+D-3*全部
(A∩B∩C∩D∩E)最小=A+B+C+D+E-4*全部
例题
题目:某单位在网上办公系统传阅了15份文件,甲阅读了9份,乙阅读了12份,丙阅读了10份,则甲、乙、丙三人共同阅读过的文件至少有多少份?
答案:三个主体,代入公式:A+B+C-2*全部=9+12+10-2*15=1
容斥问题
集合
两集合
公式
总数=A+B+都不-A∩B(背)
例题
题目:30人是来来的粉丝、35人是照照的粉丝,喜欢来来也喜欢照照的有5人, 10人两个都不喜欢,求班级总数?
答案:总人数=30+35+10-5
三集合
标准型
适用题型
分别给出两两交集(既……又)
如:有三个主体,且给出A∩B、A∩C、B∩C
公式
总数=A+B+C+都不+A∩B∩C-A∩B-A∩C-B∩C(背)
例子
一共有200人,28人喜欢泰山,30人喜欢华山,42人喜欢黄山,8人既喜欢黄山又喜欢华山,10人既喜欢泰山又喜欢黄山,5人既喜欢华山又喜欢泰山,3人喜欢这三个景点,则不喜欢这三个景点中任何一个的有多少人?
非标准型
适用题型
统一给出满足两者
如:参加两项、喜欢两种
公式
总数=A+B+C+都不-满足两项-2*满足三项(背)
例子
参加合唱活动的有189人,参加象棋活动的有152人,参加羽毛球活动的有135人,参加两种活动的有130人,参加三种活动的有69人,不参加任何一种活动的有44人。该单位的职工人数为多少?
方法
公式法
题目中所给、所求都是公式中的一部分
画图法
情形
题目中所给、所求出现“只A”
方法
画图
几个集合,画几个圈
标数字
从交集开始标数、不重不漏
加和求解
根据选项,观察尾数
例题
题目:某科学家做了一项实验,通过向若干只狒狒提供不限量的香蕉和香肠以研究其食性。结果表明,90%的狒狒有进食,其中吃香蕉的狒狒是吃香肠的狒狒数量的3倍,而两种食物都吃的狒狒是只吃香肠的狒狒数量的2/3,则未进食的狒狒是只吃香蕉的狒狒数量的比例是多少?
答案:有香蕉、香肠2个集合,出现“只吃香蕉”,是只满足某一种情况,考虑画图法,画两个圈代表2个集合,方框内、圈外为“都不”,从交集开始标数,图中有4个封闭空间,要求4个封闭空间不能重复,但是题目没有给出具体数,给比例求比例, 考虑赋值法。设两个都吃的狒狒数量为2,则只吃香肠的狒狒数量为3,吃香肠的狒狒数量为5,已知“吃香蕉的狒狒是吃香肠的狒狒数量的3倍”,则吃香蕉的狒狒数量为15,只吃香蕉的狒狒数量为13,共有13+2+3=18个狒狒进食,已知“90%的狒狒有进食”,则狒狒总数=20,未进食的狒狒数量为2,所求=2/13
容斥最值
根据公式列式,分析最值情况
答案:给出两两之间交集,考虑标准型公式:全部=A+B+C-A∩B-A∩C-B∩C+A∩B∩ C+都不,代入数据:全部=23+21+20-8-6-10+x+5→总数=45+x,要想总数最大,x 要最大,三门功课都90分以上的不可能超过6人,x最大为6,所求=45+6=51
经济利润问题
常规经济
必背公式
常用方法
方程法(找等量关系)
情形
给具体带单位(元、件、个)的数值
例子
商店购入400件同款春装……总共获利15000元……
赋值法(一般赋成本)
情形
无具体带单位的数值(给比例,求比例)
例题
题目:一批商品按50%的利润率定价;后来打8折销售,打折后的利润率为多少?
答案:没有出现任何带单位的具体值,只给了比例,求的利润率也是一个比例。赋值进价为100,定价为150,打8折后,售价为120,(120-100)/100=20%。
分段计费
计算方法
先按标准分开计算
计算之后再汇总
例题
题目:出租车3公里内起步价8元,超出3公里的部分每公里2元。 行驶12公里,收费多少元?
答案:0~3公里范围内无论走多少公里,收费都是8元。 总收费=8+(12-3)*2=8+9*2=8+18=26元
函数最值
题型特征
单价(单利)和销量此消彼长
求最大销售总额(总利润)
方法
设提价或降价次数为x,列方程,销售总额/总利润=()*()
令总销售额/总利润为0,解得x1、x2
当x=(x1+x2)/2时,取得最值
例题
题目:单价为30元,可卖出16件。若单价每提升3元, 销量会降低1件。请问当单价定为多少元时,销售总额最高?
答案:设提价次数为x,销售总额y=(30+3x)*(16-x),令y=0,30+3x=0、16-x=0,解得x1=-10,x2=16。当x=(x1+x2)/2=(-10+16)/2=3时,销售总额最高,问的是单价,单价=30+3x=30+3*3=39。
工程问题
三量关系
总量=效率*时间
考查题型
给完工时间型
特征
出现两个及两个以上完工时间
一个主体或多个主体一次性完成这件工作花费的时间
如:甲做3天跑路了,乙接着做4天完成整个工程:3天和4天是分成两个不同阶段,不属于给完工时间型工程问题
如:一项工作,甲单独做4小时可以完成,乙单独做6小时可以完成,那么甲和乙合作需要多少小时能完成?这就是给完工时间型工程问题
步骤
赋总量
时间的最小公倍数
算效率
效率=总量/时间
根据过程列式求解
例题
题目:一项工作,甲单独做4小时可以完成,乙单独做6小时可以完成,那 么甲和乙合作需要多少小时能完成?
答案:(1)赋总量(时间的最小公倍数)。赋值为4和6的最小公倍数12。 (2)算效率:效率=总量/时间,甲=12/4=3,乙=12/6=2。 (3)根据过程列式求解。看问什么,t=w/p=12/(3+2)=12/5小时。
给效率比例型
特征
给效率比例关系
一般情形
直接给效率比例关系
间接给效率比例关系
给等量关系,整合出效率比例
例:甲干2天的工作相当于乙干3天的一半。 甲*2=乙*3*(1/2)→甲:乙=3:4
特殊情形
给人数或机器数
默认每人/每台机器效率相同
赋每人/每台机器效率为1
步骤
赋效率
满足比例即可,可适当放缩
一般情况下,比值是多少,直接就赋多少
算总量
总量=效率*时间
根据工作过程列式计算
例题
一般情形
题目:一项工作,甲乙两人工作时的效率之比为5:2,两人合作6天可以 完成,问乙单独工作需多少天完工?
答案:(1)赋效率:,赋值甲为5,乙为2。 (2)算总量:(5+2)*6=42。 (3)根据工作过程列式计算:t=W/P=42/2=21天
特殊情形
题目:某茶园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采摘。前4天安排了20名采茶工,完成了五分之一的工作量。如果再用10天完成全部采摘,至少还需要增加多少名采茶工?
答案:(1)赋效率,赋值每人效率为1。 (2)计算总量,20*1*4=80=1/5W,工作总量W=80*5=400。 (3)列式,假设每天人数为x,400-80=x*1*10,解得x=320/10=32。 故至少还需要增加的人数为32-20=12人。
给具体单位型
特征
给出具体工作效率或工作量
例:要修5000米的路(出现具体米数),每天修300米(出现具体效率), 甲比乙每天多修10米(出现效率差值的具体值)
方法
方程法
设未知数
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行程问题
基础行程
基本公式
路程=速度*时间
单位换算
时间
1h=60min=3600s
速度
1m/s=3.6km/h
等距离平均速度
公式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V̅=2V1V2/(V1+V2)
记忆:2积除和
适用范围
直线往返
去的速度是V1,回的速度是V2,去和回路程相同,可以用到等距离平均速度公式
等距离两段
B点是A、C的中点,AB段速度是V1,BC段速度是V2,符合等距离平均速度公式
上下坡往返
AC是上坡,设为V1,设为V2,走的距离是相同的,可以用等距离平均速度公式
例题
题目:甲往返两地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答案:去的速度为V1,回的速度为V2,去和回走的路程相同,假设都是S,则V̅=S总/t总=2S÷[(S/V1)+(S/V2)],可以约分,得到2÷(1/V1+1/V2),继续整 理,对分母进行通分,变成2÷[(V1+V2)/(V1*V2)]=2V1V2/(V1+V2)
火车过桥
完全通过桥
S=L桥+L车
车身完全在桥上
S=L桥-L车
相对行程
相遇追及
相遇
通用公式
S和=V和*t
V和:两人各自的速度加和
类型
直线相遇
两人同时相向而行
S和:两人各自走的路程加和
环形相遇
同时同点出发、反向相遇
S和:相遇n次,S和=n圈*每圈长度
相遇1次,S和=1圈*每圈长度
相遇2次,S和=2圈*每圈长度
相遇n次,S和=n圈*每圈长度
直线两端出发多次相遇
S和:第n次迎面相遇,S和=(2n-1)*S
S:两人出发时相距的距离
追及
通用公式
S差=V差*t
V差:两人相差的速度
类型
直线追及
两人同时同向而行
S差:追及刚开始时两人相差的距离
环形追及
同时同点出发、同向追及
S差:追上n次,S差=n圈*每圈长度
追上1次,S差=1圈*每圈长度
追上2次,S差=2圈*每圈长度
追上n次,S差=n圈*每圈长度
流水行船
公式
V顺=V船+V水
V逆=V船-V水
注意
上游→下游,是顺水
下游→上游,是逆水
静水速度=船速
漂流速度=水速
排列组合与概率问题
排列组合
基础概念
分步分类
分步
分成几个步骤
分步相乘
题目:打算吃完饭去看一部电影,有3个餐厅、5部电影可供选择, 则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择?
答案:整个计划分为两步,第一步吃饭,第二步看电影。 3个餐厅中选1个,5个电影中选1个,3*5=15种
能用“既……又……”造句
如:既要选择一个餐厅,又要选择一个电影
分类
分成几个类别
分类相加
题目:要选择1个地点约会,有3个博物馆、4个主题游乐园、 5个运动馆开放,有多少种不同的约会选择?
答案:把去博物馆、去主题游乐园、去运动馆的情况相加,3+4+5=12
能用“要么……要么……”造句
如:要么选博物馆,要么选游乐园,要么选运动馆,选择其中一个
排列组合
排列
概述
从n个物品中选择m个排成一列,有多少种排法?
题目:从8个同学中任选2人分别去数学比赛和英语比赛,有多少种情况?
答案:8个同学中选择2个人,必须安排谁去数学、谁去英语,
题目:4个同学坐成一排,有多少种情况?
答案:4个同学抽出来4个排位置,涉及到人一般有顺序,用
交换位置对结果有影响
计算
=从n开始往下乘m个数
=7*6*5=210(从7开始往下连续乘3个数)
=5*4*3*2*1=120(从5开始往下连续乘5个数)
=6,6个东西中选1个,有6种选法
组合
概述
从n个物品中选择m个组成一组,有多少种选法?
题目:从8个同学中任选2人一起去参加比赛,有多少种情况?
答案:8个人选2个人,用组合,只要选出来完成任务就行,
交换位置对结果无影响
正面思考复杂,可以考虑反面
所求=总情况数-反面情况数
问题:已知M、N两地间有6条并联网线,每条网线能通过的最大信息量分别为1,1,2,2,3,4。若要从6条网线中任选3条,且要求能同时通过的最大信息量之和至少为6,则共有多少种选择方法?
答案:信息量之和至少为6,要≥6。1+3+4≥6,2+2+3≥6,2+3+4≥6,正向很难,可以考虑反向。所求=总情况数-反面(信息量之和<6),观察网线,最小的信息量之和是1+1+2=4,比4大一点是1+1+3=5,1+2+2=5,可以把网线标号为a、b、c、d、e、f,和为4:可以选a、b、c,也可以选a、b、d。和为5:为1+1+3,a、b、e,1种情况。1+2+2,a、c、d或者b、c、d有2种情况。反面总情况有2+1+2=5种,代入计算,所求=C(6,3)-5=20-5=15
计算
=(5*4*3)/(3*2*1)=10
上角标的数字加和=下角标的数字,就可以进行转化
例子:C(5,3)=C(5,2),5个同学选3个扫大街和5个同学选2个同学在教室是一样的
=5,5个东西中选1个,有5种选法
常用方法
枚举法
题型特征
选项的情况数≤10
例题
题目:小王在商店消费了90元,口袋里只有1张50元、4张20元、8张10元的钞票,他共有几种付款方式,可以使店家不用找零钱?
答案:问“共有几种付款方式”,为排列组合问题。观察选项 ,情况数均小于10,考虑枚举法,先枚举面值大的钞票。 (1)1张50元,2张20元,0张10元; (2)1张50元,1张20元,2张10元; (3)1张50元,0张20元,4张10元; (4)0张50元,4张20元,1张10元; (5)0张50元,3张20元,3张10元; (6)0张50元,2张20元,5张10元; (7)0张50元,1张20元,7张10元。一共有7种方式
捆绑法
题型特征
在一起/相邻/相连
方法
先捆,把相邻的捆绑起来看成一个整体
注意:捆绑过程需考虑内部有无顺序
再排,把捆后的“整体”与其他进行排列组合
例题
题目:3男生和3女生站成一排,3个女生必须站在一起,有几种情况?
答案:出现了关键词“必须在一起”,女生站在一起,需要考虑顺序,3个女生内部需要考虑顺序为A(3,3)。女生看成一个整体与男生排序,一共4个整体排序,是A(4,4)。既要把女生捆绑,又要把男生和女生进行排序,用乘法,A(3,3)*A(4,4)
插空法
题型特征
不在一起/不相邻/不相连
方法
先排:先安排可以相邻的元素,形成若干个空位
再插:将不相邻的元素插入到符合条件的空位中
例题
题目:4个男生和2个女生站成一排,2个女生不能站在一起,有几种情况?
答案:先排男生,4个男生排位置是A(4,4),4个男生形成了5个空,从空 位中选出2个女生插进去,交换位置对结果有影响,用A(4,4)*A(5,2)。
错位重排
方法
错位重排数=前面两个错位重排数加和*前面元素个数
4个主体的错位重排数(考试经常考):(1+2)*3=9
5个主体的错位重排数(考试经常考)(2+9)*4=44
6个主体的错位重排数(考试不会考)(9+44)*5=265
考试主要考查4个主体的错位重排数为9、5个主体的错位重排数为44(记住即可)
例题
例题1
答案:某单位从下属的5个科室各抽调了一名工作人员,交流到其他科室,如每个科室只能接收一个人的话,有多少种不同的人员安排方式?
答案:“某单位从下属的5个科室各抽调了一名工作人员,交流到其他科室”,即每个人不能回到自己的科室,为5个人的错位重排,结果为D5=44
例题2
题目:A、B、C、D、E、F,6个人一人拿出一只袜子,只有A闻自己的袜子,有几种情况?
答:排列组合问题,只要出现确定的就不用管,相当于是5个人的错位重排,对应44
例题3
题目:A、B、C、D、E、F,6个人一人拿出一只袜子,只有一个人闻自己的袜子, 有几种情况?
答案:6个人中选择1个人闻自己的袜子,C(6,1),还剩5个人,不闻自己的, 对应44,C(6,1)*44
例题4
题目:A、B、C、D、E、F,6个人一人拿出一只袜子,有两个人闻自己的袜子, 有几种情况?
答案:先选择2个人闻自己的袜子,没有顺序,C(6,2),剩下4个人错位重排, 对应9,C(6,2)*9。
概率问题
给情况求概率
概述
没有已知的概率,求概率
基本公式
例题
题目:5个男生、3个女生,任选2个人参加培训,都是女生的概率?
答案:总情况数从8个里面选2个,概率是C(8,2),选女生的概率是C(3,2), P=满足要求的情况数/总情况数=C(3,2)/C(8,2)=3÷[8*7/(2*1)]=3/28
给概率求概率
概述
有已知概率,求概率
方法
分类相加
P=P1+P2+P3+……
能用“要么……要么……”造句
题目:买同一期彩票,一等奖中奖概率为1%,二等奖中奖概率为5%, 三等奖中奖概率为10%,买一张彩票,中奖的概率为多少?
答案:要么中一等奖,要么中二等奖,要么中三等奖,分类相加, 所求=1%+5%+10%=16%
分步相乘
P=P1*P2*P3*……
能用“既……又……”造句
题目:买同一期彩票,一等奖中奖概率为1%,二等奖中奖概率为5%, 三等奖中奖概率为10%,买两张彩票,都中三等奖的概率是多少?
答案:既要第一张中三等奖,又要第二张中三等奖,分步相乘, 所求=10%*10%=1%
植树问题
基础植树
两端植树(单侧)
10米长的路,间距为2m/棵,两端植树棵数=10/2+1=6棵
单端植树、环形植树(单侧)
楼间植树(两端都不植)(单侧)
题目中有很多端点时,为了不重复计算端点,可以先用楼间植树的公式算出树的棵树, 再加上端点数的棵树
不移动植树
特征
已知前后间隔,求不移动的棵数
步骤
找总长
求前后间距的最小公倍数
套公式
例题
题目:两端植树(单侧),已知总长18米,开始间距是2米/棵,现在需要将间隔调为3米/棵,求不移动的棵数
答案:相同间距树不需要移动,说明间距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是2、3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是6,每6米有一棵不移动,不移动棵树=18/6+1=4
浓度问题
基本公式
如:90克水中加入10克糖,溶质为糖,溶剂为水, 溶液总质量=糖+水=10+90=100克, 浓度=10/(10+90)=10%
解题方法
方程法
根据混合前后的等量关系(一般溶质不变),列式解方程
题目:10%的A溶液x克,20%的B溶液y克,混合后浓度为14%,求x:y
答案:混合前后溶质不会发生变化,根据溶质不变列式:10%x+20%y=14%*(x+y), 百分号可以约掉,10x+20y=14*(x+y),5x+10y=7x+7y,2x=3y。x/y=3/2
线段法
适用条件
两种溶液混合,浓度均已知
方法
混合之前写两边,混合之后写中间,距离与溶液成反比
例题
题目:10%的A溶液x克,20%的B溶液y克,混合后浓度为14%,求x:y
答案:混合之前的10%和20%写两边,混合之后的14%写中间。距离之比=(14%-10%):(20%-14%)=4%:6%,距离和溶液成反比,x/y=6%/4%=3/2
赋值法
适用条件
给比例,求比例
方法
哪个量不变,给哪个量赋值
题型一
适用条件
溶质不变(反复蒸发水/加水)
方法
对溶质赋值,一般赋为浓度的公倍数
例题
题目:某盐溶液加入水混合后的浓度为4%,再加入同样多的水浓度变 为3%。如果再加入同样多的水,则溶液的浓度变为?
答案:反复加水,溶质不变,赋值溶质为4%和3%的公倍数12,已知溶质、浓 度,可以求溶液。第一次加水后,溶液=12/4%=300克,第二次加水后,溶液 =12/3%=400克,溶液质量差为100克,说明加水量为100克。第三次再加入同 样多的水,浓度=12/(400+100)=12/500=2.4%
题型二
适用条件
溶液不变(倒出、再用水加满),默认起初是满的
方法
溶液倒出n/m后加满水,浓度变为原来的(1-n/m)
例题
例题1
题目:一瓶浓度为50%的溶液,倒出1/10后,再加满水,此时浓度变为?
答案:赋值溶液为100,100*50%*(1-1/10)÷100=50%*(1-1/10)=45%,赋值的100实际上没有用到,以后遇到这类题目直接代入结论计算即可
例题2
题目:从一瓶浓度为25%的消毒液中倒出3/5后,加满清水再倒出3/5,又加满清水,此时消毒液的浓度为?
答案:25%*(1-3/5)*(1-3/5)=25%*(2/5)*(2/5)=10%*(2/5)=4%
溶液等量混合
溶液等量混合之后的浓度等于平均值
题目:10%、15%、20%、35%酒精溶液各50毫升混合,浓度为?
答案:混合后浓度=溶质/溶液=(50*10%+50*15%+50*20%+50*35%)/(50*4)=(10%+15%+20%+35%)/4=20%
计算方法
找最小公倍数
短除法
基本方法
分解到两两之间没有公因数
存在小数的方法
可以同时放大相同的倍数,再缩小相同的倍数
找1和0.8的最小公倍数,可以同时放大10倍, 变为找10、8的公倍数为40,再缩小10倍,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