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事业单位考试—经济
这是一篇关于经济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微观经济,宏观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编辑于2025-05-15 10:56:46经济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商品经济及其规律
商品经济的由来与发展
社会经济形态
分类
自然经济
生产是直接为自身的消费而进行的社会经济形态
生产目的是自知自足
商品经济
以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为一般基础的社会经济形态
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换
商品经济是交换经济
产品经济
未来的、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按需分配
要点
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的区分标准是生产目的
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只经历过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两种社会经济形态
人类社会一共有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三种经济形态
人类社会一共只有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两种社会经济形态(错误)
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
存在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这一前提的提出者是列宁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同时满足
商品及其属性
商品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劳动产品
成为商品要满足两个条件
是劳动产品
即是人类劳动制造的结晶,是人类创造出来的
如:大自然中的河水不是商品;农夫山泉的矿泉水是商品
劳动产品包括服务
如:盲人按摩、外卖配送、服装干洗、粉笔直播课都是商品
用于交换
劳动生产出来不是自给自足,而是为了与他人交换
如:妈妈织的围脖不是商品;商场中的售卖的围巾是商品
是双方的交换,不是单方面的捐赠或赠送
如:捐赠的物资、年会抽奖的奖品都不是商品
同时满足
商品具有二重属性(商品二因素)
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是价值的前提,只有商品才有价值
商品一定同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正确)
有价值一定是商品(正确)
有使用价值一定是商品(错误)
有价值一定有使用价值(正确)
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错误)
有价格的东西都一定具有价值(错误)
如:土地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但土地拍卖时有价格
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和社会属性
价值指从劳动中来的
能够体现人类劳动的社会关系
不同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区别,本质上都一样
如:手机和手机壳,造手机投入的劳动多,价值量大,造手机壳投入的劳动少,价值 量小,二者量上存在区别,但本质上都是劳动的体能消耗
使用价值
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的效用
即物品的有用性
如:水能解渴的属性和布料能御寒的属性都是其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不是人类创造出来的
与人社会制度无关
与社会关系无关
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使用价值是构成社会财富的内容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劳动的二重性
含义
具体劳动
各种形式的有用劳动
看得见的、外在的劳动表现形式
如:包饺子的时候有人馅料,有人包,有人煮,这些外在的动作都是人可以看到的
生产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的特点是无差别
不论是工作、学习、摸鱼本质都是体能的消耗、是无差别的
看不见的、内在的人类体能消耗
内在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如:包饺子有体力、脑力的消耗,体力消耗是一直在包饺子,脑力消耗是一直在思考如何把饺子包的更好
形成价值的实体
关系
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统一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次/两种不同的劳动(错误)
如:包饺子外在可以看到动作,内在看不到体能的消耗,包饺子的形式是具体的、外在的,消耗的体能是内在的,但是包饺子也只是干了一次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内在和外在是同时发生的
地位
劳动二重性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通常是单位商品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大小可以理解为商品卖多少钱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社会正常生产情况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 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不是在疫情休息期间或遇到了经济危机的时候统计的时间
关系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单位商品价值量是正比关系
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价值量是反比关系
个别劳动时间和单位商品价值量无关
个别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价值量无关
口诀:单位商品价值量,时间正比率反比,个别全都无关系
价值规律
地位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市场经济中存在价值规律
不是自然经济、产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在人类社会中始终都存在并发挥作用(错误)
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从长远、平均的趋势来看是等价的
现实生活中的每一次交换都是等价的(错误)
如:秒杀物品不是等价的
内容有且只有两个
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围绕价格上下波动(错误)
价格围绕使用价值上下波动(错误)
价值决定价格
供求决定价格(错误)
供求和价值共同决定价格(错误)
供求影响价格
供不应求
对卖方有利,称为“卖方市场”
供过于求
对消费者有利,称为“买方市场
作用
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棒子)
即调节社会资源
人才和资金会涌入利润高的地方
哪里赚钱资源指向哪里(指挥棒)
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鞭子)
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造成优胜劣汰的结果(筛子)
口诀“棒子鞭子筛子”
货币
概念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和价值形态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般等价物可以用自身价值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职能
价值尺度
自身价值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通过标价表现出来(首要职能)
如:衡量一台电脑价值5000元,就标价5000元
衡量价值尺度用的是观念上的货币
如:一台电脑卖5000元,不用直接拿着5000元的人民币放 在那里,而是用观念上的数字表现出来即可
流通手段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同时进行
如:甲在小卖部买冰棍,给了老板10块钱,老板给了甲雪糕,
基本职能
支付手段
延期支付、提前支付、钱货分离
如:赊销赊购、还债、定金、租金、工资、税款、利息
如:买生日蛋糕,老板会先收一部分定金
贮藏手段
作为社会财富进行贮藏
只有足值的贵金属、黄金、白银才是货币的贮藏手段,纸币、劣金属不能贮藏
世界货币
在世界市场上被作为一般等价物
如:美元、英镑等
延伸职能、后续职能
数字人民币
概念
数字人民币是由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
数字人民币由指定运营机构参与运营,与实物人民币等价
如:国有的五大行、支付宝、微信都在参与运营
数字人民币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
数字人民币国家法律规定使用的,由国家强制力保障,任何商家不能拒收
法偿性的体现
职能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支付手段
交易媒介
价值贮藏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
本质
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归国家、全体人民所有
生产资料指的是机器、厂房、原材料等死物,不包括工人
前提
以商品流通的发展为前提
特征
剥削雇佣劳动
无偿占有剩余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即:可以选择雇主
劳动力所有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口诀“自由的穷光蛋”
“劳动者/劳动成为商品”(错误)
剩余价值
定义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如:资本家雇佣工人Peter,每个月工作可以给资本家创造1万元的价值,资本家不可能将这1万元都给他,可能给他4000元工资,是劳动力的自身价值,剩余的6000元也是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为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剥削是最隐蔽的剥削
工人共创造了自身价值和剩余价值
工人创造自身价值的时间为必要劳动时间,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为剩余劳动时间
区分
资本分类
按能否创造剩余价值
可变资本(V,Variable)
指劳动力
工人工资
只有可变资本,才能生产剩余价值
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不变资本(C,Constant)
指生产资料
厂房、机器、原材料等
不能带来剩余价值
按价值的周转方式
流动资本
一次耗尽的资本
工资、原材料、燃料等
周转速度较快
商品卖出后一次就可以收回成本
固定资本
多次折旧的生产资料
厂房、机器设备、甲租的店面等
周转速度较慢
商品卖出后不能一次收回成本,要多次回本
比率
剩余价值率
作用
衡量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一般来讲,剩余价值率越大,资本家对工人剥削越严重
公式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利润率
利润率=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如:小明在家乡建服装厂,投入资本共2000万元。其中1750万用于修建厂房,购买机器、原材料,其余250万用于雇佣工人。如果服装厂生产出的服装共价值2500万元。则:c+v=2000,c=1750,v=250。利润=总收入-总成本=500;剩余价值=500;利润率p’=m/(c+v)=500/2000=25%;剩余价值率m’=m/v=500/250=200%;资本的有机构成=c:v=7:1
资本周转速度
区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标准
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针对所有资本家
绝对剩余价值
通过把工作日延长到超过必要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即加班,且没有加班费
劳动日的最高限度是生理界限
一天最多24小时,是工人的生理界限
相对剩余价值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 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即:提高劳动生产率
如:通过引入新技术、新机器等方式
针对个别资本家
超额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 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如:全社会生产一件帽子劳动时间是8小时,单位商品劳动时间为8小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8小时,一个帽子为5000元。但是某服装厂通过提高自己的效率,8小时可以生产2顶帽子,所以单位商品劳动时间为4小时,每一个帽子也是5000元,因为单个商品价值量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整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有变,所以还是5000元。该服装厂赚的总价值为10000元,比别人多赚了5000元,属于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暂时的,所以考试时问增加剩余的方法,只能选绝对和相对两 种,不能选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最后会转化为相对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与经济危机
资本积累
含义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即资本家将榨取到的剩余价值用于扩大生产规模,购买更多厂房、设备,招聘 更多劳动力,从而赚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动力
赚取更多剩余价值
结果
两级分化
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
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
经济危机
实质
生产相对过剩
工人想买但买不起
根源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即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理论
资源配置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有两种: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
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
又称指令型经济
对生产和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
概述
依靠市场手段对资源进行配置的经济体制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到决定性作用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到基础性作用(错误)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自发性
不当行为
关键词:假冒伪劣、欺诈、污染环境、非法垄断
快速识记:为了挣钱不择手段、制假售假坑蒙拐骗
盲目性
跟风
关键词:盲目、盲从、跟风、一哄而上
快速识记:信息不灵多赔少赚,一哄而上没有主见
滞后性
调节周期长
关键词:事后、滞后
快速识记:事后调节浪费时间,耗费资源农业多见
基本特征
市场主体的自主性
企业自主决策
市场关系的平等性
竞争地位平等
市场行为的竞争性
市场发展的开放性
对内对外开放
市场运转的有序性
相对有序
计划经济VS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经济手段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多少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市场机制
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反映商品市场上产品的供求同价格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运行
价格机制是商品市场中最敏感、最灵活、最核心、最重要的一种市场机制
市场的导向作用是通过价格机制来表现的
供求机制
供求机制反映价格与供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价格、竞争等市场机制的作用都离不开供求机制
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反映的是竞争同供求关系、价格变动、资金和劳动力流动等市场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
引起竞争的直接原因正是不同生产者在交换中所获得的经济利益的差别
风险机制
风险机制反映的是经营利益与经营风险(亏损、破产)之间的相互联系
基本特征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所有制形式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公有制经济
范围
国有经济
也称全体所有,归全体中国人共同所有
典型代表是国有企业
如:能源(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金融(我国的一些大银行 都是国企)、通信行业(移动、联通、电信、铁塔)
集体经济
归一部分人共同所有
典型代表是村集体
以一个自然村为单位,村里的土地归村民集体所有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地位
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
口诀:“公主体国导”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 (多种所有制经济)
范围
个体经济
个体户
私营经济
外资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地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态度
鼓励、支持、引导
“权宜之计/缓兵之计”(错误)
三个有利于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又有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把物质基础、政治基础、群众基础集中在一起实现统一的宏观调控(集中力量办大事)
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VS同等富裕VS同步富裕
同等富裕
财富程度一样
同步富裕
步调一致,同时富裕
共同富裕
允许合理差别,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
收入分配
社会生产环节
生产
物质从无到有的生产过程,起决定性作用
分配
确认所有权的过程
如:粮食分配给张三,衣服分配给李四
常见分配形式是工资(货币形式)
交换
让渡所有权的过程
如:张三让渡部分粮食给李四,李四让渡一两件衣服给张三
如:拿钱买东西,将货币所有权让渡给别人,别人把物品的所有权让渡给你
消费
消费是目的
如:纸张、烟草等原材料,经过加工后成为卷烟,是生产;生产完后给工人发工资是分配,工人拿钱买其他东西是交换;王某买到烟抽掉,是消费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
前提
公有制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都在公有制范围内
国企、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都在公有制范围内
在公有制范围内,必须体现劳动,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具体形式
工资
奖金
如:绩效工资
津贴
额外的劳动消耗
如:值夜班(比白班累)、高温天气工作(比正常天气累),针对额外劳动消耗给的钱
津贴VS补贴VS财产性收入
津贴
看到“津”对应津贴,属于按劳分配
补贴
看到“补”对应补贴,不属于按劳分配
福利性质的收入
如:车补、房补
在单位工作,无论干活多与少都会给,没有体现劳动
财产性收入
过程没有劳动
如:收房租,收房租的过程没有劳动
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管理要素分配
有特殊的管理才能,职务是高管
如:总经理、CEO的工资
按资本要素分配
利息收入
股息分红
技术入股后获得的股票或股息分红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购入公司的股票获得股息分红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
股票交易收入
按技术要素分配
科技工作者提供新技术的收入,转让专利、转让技术的收入、技术入股
按劳动要素分配
在私企、外企工作获得的工资
公有制范围内属于按劳动分配,私有制范围内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
按土地要素分配
地租
农民对地有承包权,在此基础上设立经营权,把经营权流转给别人收地组
房租
在做题时优先选择按土地要素分配,如果没有这个选项,可以选择按资本要素分配
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 (按全部经营成果分配)
个体户
国民收入分配
初次分配
国民收入首先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
主要针对企业,企业发的工资属于初次分配
再分配
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在全社会范围继续进行的分配
如:粉笔给王某发了30000元年终奖,5000元的工资,属于初次分配,王某收到奖金后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属于再分配的内容
再分配的工具是国家财政及各种经济杠杆
再分配的三种形式
税收
主要是个税
社会保障
如社会救济、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公益慈善
转移性支付
此处的转移性支付特指财政划拨
如:上海市财政比较有钱,转移支付一千亿给了中央财政,中央财政把这些钱给到青海,各级政府间的转移性支付,缩小了东部和西部的贫富差距,实现相对公平
第三次分配
民间自发进行,社会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
公益慈善
分配格局
金字塔型
橄榄型
最理想、最稳定的收入分配格局
哑铃型
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险
基本纲领(最核心)
缴纳形式:五险,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社会救助
最低纲领
保障最基本的生活
如:给贫困户发放低保、救济金,给灾民发救济金
社会福利
最高纲领
主要针对福利机构
如:国家开的养老院、福利院,自己只出很少一部分,高出的部分由国家负责
如:国家免费打新冠疫苗
社会优抚
特殊纲领
针对军人、烈士家属
政府指导
社会互助
补充纲领
公益慈善
社会成员互相帮助
微观经济
“经济人”假定 (“理性人”假定)
“经济人”被视为经济生活中的一般的人的抽象,其本性被假设为利己的
“经济人”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合乎所谓的理性的,即都是以利己为动机, 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的最大经济利益
注意:不是为获得社会的最大利益
提出者是亚当·斯密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
著作是《国富论》
被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
研究对象
需求
含义
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影响因素
价格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与价格的变化成反比关系
商品自身价格是影响需求的最主要因素
需求法则研究的是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与需求数量的关系
相关商品价格
替代品的价格提高,则对该商品的需求增加,反之亦然
互补品的价格提高,则对该商品的需求减少,反之亦然
利率
需求量与利率成反比
消费偏好
需求量与消费者的偏好成正比
收入
对于多数商品来说,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成正比
价格预期
预期商品将来的价格走势
需求量与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成正比
如:黄金现在的价格是250元/g,据预测一个月后价格会涨到300元/g,此时会买进黄金。若黄金价格在下个月会跌到200元/g,现在不会买
广告宣传
需求量与广告宣传成正比
需求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
作用
衡量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商品自身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
类型
需求缺乏弹性,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小
必需品
如:粮食、药品
需求富有弹性,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大
奢侈品
如:冰箱、电视、手机
需求收入弹性
作用
衡量消费者的收入变动幅度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幅度
分类
正常品
随着收入的增加,需求量相应上升
奢侈品需求量增长幅度大
必需品需求量增长幅度小
劣等品
随着收入的增加,需求量减少
假货、地摊货
供给
含义
在一定时期内,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生产的商品数量
影响因素
产品成本
供给量与商品的成本成反比
其他因素不变,该商品生产成本上升,利润会下降,供给量会下降
商品的价格
供给量与商品的价格成正比
供给法则研究的是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与供给数量的关系
其他因素不变,该商品价格上升,利润上升,则供给量会上升
生产技术的变化
供给量与技术水平成正比
相关商品价格
替代品的价格提高,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反之亦然
如:A商品价格提高,A商品的供给量上升, 对替代品B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减少
互补品的价格提高,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亦然
如:A商品价格提高,A商品的供给量上升, 对互补品B商品的供给量也会增加
政府的税收或补贴政策
政府税收增加,供给量下降
政府补贴增加,供给量增加
供求法则相关名词
需求法则
总效用
总效用是指从消费一定量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
如:吃三个包子带来的总的满足程度就是总效用
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如:吃第一个相对于没吃包子时新增的满足程度叫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同一物品的每一单位消费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满足程度是不同的,随着所消费 的数量的增加,该物品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供给法则
机会成本(择一成本、替代性成本)
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价或丧失的潜在利益
潜在收益损失
决策时应选择机会成本少的方案
机会成本等于被放弃的方案中,收益最大的方案所带来的收益
如:暑假去奶茶店打工收益5000元,兼职家教收益8000元,业余写小说收益10000元 1、选择去奶茶店打工,机会成本是10000元(放弃的方案中的最大的) 2、选择业余写小说,机会成本是8000元
沉没成本
以往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成本
如:花50元买电影票,但没去成,电影票钱不会退还,买电影票的50元就是沉没成本
实际损失,无法挽回的损失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连续地投入生产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的连续投入增至一定限度后,产量的增量将会逐渐递减,直至最后使产量绝对地减少
如:投入第1袋化肥时,带来的产量增加幅度比较多,投入第2袋化肥时,带来的产量增加幅度开始变少,投入的第3袋化肥带来的增加幅度更少,增加幅度递减。投入第3袋化肥时产量已经达到最大,达到了最优。继续投入第4袋,产量不仅没增加,反而减少,出现“烧苗”现象,即“肥田出瘪稻”
市场类型
完全竞争
竞争特别强,完全没有垄断
厂商数量非常多
产品在价格、质量水平上无差别
最接近的是农产品市场
如:生产土豆、水稻的市场
进入、退出门槛很低
极端市场,无需打广告
最理想的市场类型,不可能实现
垄断竞争
竞争性比垄断性强
厂家数量较多
垄断竞争的产品性质有差别,产品有特点、有卖点
如:洗发水可以主打防脱、主打去屑
典型代表是轻工业市场
如:洗发水、化妆品、服务业
进入、退出门槛不高
寡头垄断
厂商数量不多,只有几家(至少有两家)
产品有差别或无差别
有差别
差别寡头
如:通讯行业的移动、联通、电信,不同的套餐产品有差别
无差别
纯粹寡头
如:中石油、中石化,油的质量几乎一样,价格也近乎相等
典型部门是重工业
完全垄断
垄断特别强,没有一点竞争
市场上数量有且仅有一家
产品有特点
典型部门是公用事业
如:国家电网
极端市场,无需打广告
宏观经济
宏观调控
概念
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
由宏观经济学之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
特点
宏观而不是微观
间接而不是直接
主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
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
这里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往往指GDP的增加
坑:促进经济发展
增加就业
概要
充分就业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在实际统计中,一般用失业率来衡量一国的就业状况
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力人口
未满18周岁的人、退休的人,不属于劳动力人口
失业类型
摩擦性失业
短期的失业
找工作(包括暂时没找到工作)、跳槽或异地流动
结构性失业
产业结构调整,劳动者不具备新产业所需要的技能
既有失业人口,也有空缺岗位
概要
国家出现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属于发展中的正常情况
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自然失业率
一个国家的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则该国家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
周期性失业
凯恩斯提出
经济发展过程有复苏期、繁荣期、萧条期、衰退期,历史上一般10年为一周期
萧条期、衰退期有效需求不足所导致周期性失业
无论是谁工作机会都会减少
季节性失业
短暂的情况
由于一年四季的季节变化所导致的间歇性生产
概要
周期性失业和季节性失业都有一定周期性
周期性失业是经济发展的大周期,季节性失业是一年四季的变化
稳定物价
概述
稳定物价就是抑制住通货膨胀、避免通货紧缩、维持币值的稳定
通货膨胀
含义
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表现
货币贬值
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
例:春节期间水果价格高不是通货膨胀,因为不是持续的,过完年价格会恢复
原因
货币发行量过多
社会总需求过大
在经济特别繁荣时期会出现大家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特别大的情况,此时经济增速过快,超过社会能够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此时价高者得,物价就被哄抬上去了
影响
对收入固定者、、储蓄者不利
对债权人不利,对债务人有利
适用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
适用工具
财政政策工具
国家预算增收减支
税收增加
财政投资减少
财政补贴减少
基建型国债少发
回收型/回收资金型国债多发
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卖出有价证券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央行提高再贴现率
上调利率
通货紧缩
含义
流通的货币量少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表现
货币升值
物价普遍持续下跌
维持币值
稳定物价的核心是稳定币值
稳定物价不是指物价固定不变
物价可以温和地上涨、下跌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防止过度的贸易顺差和逆差
顺差
出口(收入)>进口(支出)
逆差
出口(收入)<进口(支出)
顺差、逆差平衡是最好的
顺差越多越好(错误)
一个国家的贸易顺差扩大,则其外汇储备会增加,反之会减少
口诀:两增一稳保平衡
手段
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宏观调控最主要的手段
主要指的是各种经济政策
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产业政策等
经济手段是间接手段
经济调节手段
宏观调控
看得见的手
提出者是凯恩斯
著作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市场手段
看不见的手
提出者是亚当·斯密
著作是《国富论》
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主要是制定经济法规和运用经济法规
制定经济法规叫作经济立法
运用经济法规叫作经济司法
法律手段是间接手段
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主要包括行政命令、指示、规定、指标、禁止、整顿等
行政手段是最有强制力的手段
行政手段是直接手段
注意:宏观调控也有直接手段
财政政策
概述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国家预算和税收等财政手段,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来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的一种经济政策
种类
扩张性财政政策
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
政府多花钱,少收钱
紧缩性财政政策
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
政府少花钱,多收钱
基本手段
国家预算
国家制定财政收支计划
税收
地位
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渠道
特性
强制性
不交不行
无偿性
交了白交
固定性
按时按量交
税率
拉弗曲线
税收并不是随着税率的增高而增高,当税率高过一定点后,税收的总额不仅不会增加,反而还会下降(税率不是越高越好)
财政投资
典型是基建
如:建高铁、大桥
财政补贴
如:政府补贴新能源汽车
如:政府给灾民发救济金
国债
分类
基建型国债
若题目未说明国债的目的,此时默认为基建型国债
回收型/回收资金型国债
区分
中央政府发行的公债(国债),属于财政政策
央行买卖国债,属于货币政策
财政收支
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
财政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
财政收入主要包括税收、利润、公开发行的债券、各种行政收费
财政支出
公共财政支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
财政支出是一级政府为实现其职能对财政资金进行的再分配
货币政策
含义
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以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的经济政策
注意:调节货币的供应量,而非需求量
中国人民银行
性质
国务院组成部门,中国的中央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
职能
国家的银行
监理国库
银行的银行
监督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
发行的银行
发行人民币,即印钞功能
下辖机构
国家外汇管理局
管理外汇储备
中国印钞货币总公司
印钞
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最灵活、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政府(具体由中央银行代表)规定的商业银行对于存款所必须保持的准备金的比例
最猛烈的工具,被称为“一剂猛药”的货币政策工具
再贴现率
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
货币政策“三大法宝”
利率
利率也称利息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借贷资金额即本金的比率
汇率
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
如:1美元=7人民币,人民币是本币,美元是外币,比率关系是1:7
一般来说,本币汇率降低,即本币对外币贬值,能起到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
出国留学相当于进口别国的服务,是消费他国的货物、服务,与进口同理
一般不用来治理通货膨胀,主要是影响进出口
若题目指出政府做了XXX,此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都可以选择; 若表述为央行做了XXX,此时要选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学名词
国内生产总值(GDP)
概念
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内,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生产的价值计入GDP
地域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作用
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
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计入GDP
当期最终产品
按市场价值计入
用于出口的产品
无论是原材料还是中间产品、最终产品,都算入GDP
因为出了国境线了
正当经济活动
不计入GDP
中间产品
二手商品
自给自足的商品
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性生产
地下交易
不开票的
如:跳蚤市场卖自己做的蛋糕、提供贴膜服务
非法交易
如:赌博、毒品
国民生产总值(GNP)
强调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不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生产的价值,都计入GNP
国民概念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变动的指标
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当 CPI 增幅>3%时,就是通货膨胀
发电用煤价格上涨影响 CPI(错误)
我国在电的价格上是统一的,由国家管控
2021 年我国 CPI 增幅是 0.9%
生产者物价指数( PPI)
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
发电用煤价格上涨会影响发 电厂原材料的采购,PPI 上涨
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
PPI 上涨,可 能会导致 CPI 上涨
财政赤字
一国政府在每一财政年度开始之初,总会制订一个当年的财政预算方案
若 实际执行结果收入大于支出,为财政盈余;支出大于收入,为财政赤字
通常赤字增加,容易导致通货膨胀
欧盟财政赤字率安全警戒线为 3%
财政赤字的4个弥补方法
动用历年结余
增加税收
增发货币
会加剧通货膨胀
发行公债
最佳方法
基尼系数
作用
用于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
衡量一个经济体内部的贫富差距大小
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差异越小
标准
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
通常把 0.4 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
2016 年我国公布出来的基尼系数是 0.465
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
基尼系数低于 0.2 表示收入绝对平均
0.2~0.3 表示收入比较平均
0.3~0.4 表示收入差异相对合理
0.4~0.5 表示收入差距 较大
0.5 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恩格尔系数
概述
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 额的比重
衡量生活水平高低的指标
恩格尔系数与生活水平成反比
恩格尔系数越低越好
我国 2021 年恩 格尔系数是 29.8%
公式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100%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
恩格尔系数在 59%以上为贫困
50%~59% 为温饱
40%~50%为小康
30%~40%为富裕
低于 30%为最富裕
在我国运用这一标准进行国际和城乡对比时,要考虑的不可比因素
消费品价格比价不同
如:我国农产品价格、食品价格偏低
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如:城市里吃外卖,农村小城镇自己做饭,可能恩格尔系数很低
由社会经济制度不同所产生的特 殊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