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把布施 持戒等六度说成魔业?因为这些行为是建立在我法二执得基础上,是带着执著去修布施等善行,使之成为不清净得生死业。要把布施和对布施得执著分开。
修布施属于依他起:对布施行产生执著,生起我法二执,是遍计所执。经中把布施说成生死业,是针对布施生起我法二执,而不是说布施是魔业
佛经告诉我们,如果你的心住于所缘,就像《金刚经》所说得,于色生心,于声 香 味 触法生心,是需要忏悔得。这两者须分清
《修次第末编》进一步批判引申:如果产生错误理解,把布施等一切善行等同于我执和法执,认为他们有我相,有法相,是和空性不相应的。出现什么结果,我们修布施时要有舍心,同时要不断防范不善念,这些都属于善分别。但按照前面逻辑,善念和善分别就等同我法二执。事实上,善行善念和对善行善念产生的我法二执两个东西,应分开。佛经只是否定我法二执,并不否定善行善念。
整个修行就是破除我法二执。
佛法修学中,不论解脱道还是菩萨道,都重视如理思维,需要通过观察修建立心理引导,完成菩萨道的修行,这个过程离不开思维分别,也离不开布施等善行
整个修行都是建立在思维的基础上。通过如理思维对这些修法生起极大的信心,并决定如何修行。完成菩萨道的修行。如果将善分别等同于法我执,会造成见和行的极大对立。事实上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接着论证二者不相违背
成佛成什么?就是成三身四智。三身即法身 报身 化身。在因地修行要彻底扫除人我执和法我执的相,认识到我和法都是无自性的。中观的整个理论就是讲缘起性空,破除自性,对无自性空的中道正见生起坚定信解。通过对内在身心和外在世界全面审察,发现没有任何独存不变的东西,就是无自性的空性见。
了知一切法是无自性,了知一切法的缘起。如是因 如是果。
要通过教理树立正见,改掉偏差。不论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要以智慧观察发现没有丝毫自性,由此安立胜义谛。从因果不爽的角度,从一切法的差别安立名言概念,就是世俗谛,说明世俗和胜义谛是相辅相成的。缘起性空是彼此互助。方便与慧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