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虚词
汉语虚词系统精要:兼词、助词、连词等如何构建句子逻辑? 【虚词分类】 1 兼词(如"诸""焉"):身兼宾语与主语双职,形成兼语句 2 助词:无实义却辅助语法结构,标记时态语气 3. 连词("而""则"):专司逻辑关联,串联并列/因果/转折关系 4. 介词("以""于"):构建时间/方位/方式等介宾短语作状语 5. 副词:修饰动作与性状,表程度/范围/否定(如"叵""虽") 掌握这些语法枢纽,解锁文言与白话的精密表达机制。
哲学探索人类思想与存在的终极边界。从政治哲学构建公正社会的正义原则与社会契约,到伦理学叩问善恶根基的道德判断与功利之争;美学思索艺术价值与主客观属性,逻辑学清理思维规则中的悖论与形式法则;认识论探索知识来源与经验理性之争,形而上学追问世界本质与自由意志。这些范畴交织成智慧的图谱,指引我们理解个体与社会、现象与本原的深层关系。
"人生如开车,中庸不是死守60码,而是灵活调整速度的智慧哲学! 核心思想:儒家《中庸》主张“适度平衡”,在动态调适中实现和谐。 三大生存法则: 1 致中和:让关系舒服长久,如夫妻吵架时寻求双方接受的方案 2 灵活应变:根据现实调整策略,像书店转型线上却不弃主业 3 拒绝极端:不躺平也不内卷,像吃饭七八分饱般找到自己的节奏。 中庸,是通往长久幸福的生存艺术。"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法理
虚词
代词
代替名词或名词短语的词类,代词可以指代人、事物、时间、地点、数量、性质等
人称
吾、余、予
我
吾日三省吾身
尔、汝、若
你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左传》)——你知道什么?你要是中年死了,你坟上的树都粗得能两手合抱了。
其、之
他的/他们的;他/他们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
指示
是、此、斯
这
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这种事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
彼、夫
对方、他们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他们的士气枯竭,我们的士气饱满,所以战胜了他们。
疑问
谁、孰
谁;哪一个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和徐公谁更美?
何、安、奚
什么;哪里;怎么
何以战?(《曹刿论战》)——凭借什么作战?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卫君等待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做什么?)
子主题
副词
副词是汉语中一类重要的虚词,主要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或整个句子,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语气、方式等意义。它不能修饰名词,也不能单独充当主语、宾语或谓语,通常在句中作状语(少数可作补语)。
时间
既、已、尝
已经;曾经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已经战胜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
将、且
将要;将近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北山愚公将近九十岁了。
范围
皆、咸、尽
都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村里的人听说有这个人,都来询问情况。
但、唯
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程度
甚、益、尤
很;更加;尤其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您的病在肌肉里,不治疗会更严重。
稍、略
渐渐;稍微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黔之驴》)——渐渐靠近它,小心谨慎地,不了解它究竟是什么。
否定
不、弗、非
不;不是
非淡泊无以明志(《诫子书》)——不内心淡泊就无法明确志向。
毋、莫
不要
毋妄言,族矣!(《史记·项羽本纪》)——别胡说,要被灭族的!
介词
主要用于引出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它们与句子中其他成分(如动词、形容词)之间的时间、地点、方向、方式、原因、对象、比较、被动等关系。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必须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词短语(又称 “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于(於)
表处所/时间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长勺作战。
在
表被动
受制于人(《赤壁之战》)——被人控制。
被
以
表工具/方式
以刀劈狼首(《狼》)——用刀砍狼的头。
用;凭借
表原因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凄清
因为
为(wéi)
表对象/目的
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尽心竭力了呢?
替;给;为了
表被动(wèi)
被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六国论》)——自己被杀,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耻笑。
因
表依据/趁机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史记》)——善于用兵的人顺着趋势引导作战。
顺着;趁机
从
表来源/跟随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
自;跟从
连词
主要用于连接词、短语、分句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并列、递进、转折、因果等)。连词本身不充当句子成分,但能帮助构建语言单位之间的语义关联,使表达更连贯、逻辑更清晰。
而
表并列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大钳子。
和;并且
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却比蓝草更青。
却;但是
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我曾经整天思索。
地(连接状语与动词)
表目的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嘱托我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来;用来
表因果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穿不如人。
且
表并列/递进
河水清且涟猗(《诗经》)——河水清澈且泛起涟漪
又;而且
表让步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普通人对这种情况也感到羞耻,何况是将相呢?
即使;尚且
虽
表假设/让步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即使;虽然
则
表转折或结果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就、却
助词
本身没有实际词汇意义,不能单独使用,也不充当句子成分,但能通过附着在词语或句子上,辅助表达语法关系、时态、语气或结构。
结构
之
定语标志:小大之狱(《曹刿论战》),大大小小的案件。
的
者
指代人/物:逝者如斯夫(《论语》),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
……的(人/物)
所
所+动词=名词性结构:所见所闻——看到和听到的(事物)。
无实义,组成名词短语
语气
矣
陈述语气: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刻舟求剑》)——船已经前行了,但是剑没有移动。
了(表已然)
也
判断句尾: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无实义(表判断)
乎
疑问语气:汝亦知射乎?(《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
吗;呢
哉
贤哉,回也
表感叹
啊
音节
凑足音节:路曼曼其修远兮(《离骚》)——道路漫长又遥远啊。
无实义(舒缓语气)
兼词
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指在句子中同时充当两种语法成分的词,通常是前一个动词的宾语,同时又是后一个动词(或形容词)的主语,即 “一身兼二职”。这种结构形成的句子称为兼语句。
诸
“之+于”
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
之于
焉
“于+是/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几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于此(在其中)
叵
“不可”
居心叵测——存心不可推测。
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