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地球上的水
这是一个关于地球上的水的思维导图,将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涵盖所有核心内容,非常方便大家学习。适用于考试复习、预习,提高学习效率。赶紧收藏一起学习吧!
编辑于2025-06-08 10:50:10地球上的水
水循环
1概念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叫水循环 。
2.类型与环节
1)海陆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2)海上内循环:蒸发、降水。
3)陆地内循环:蒸发、植物蒸腾、降水。
3影响水循环环节的因素(考点)
蒸发
光照(正)
气温(正)
风速(正)
湿度(反)
裸露的水域面积(正)
决定当地的理论蒸发量的因素
当地可供蒸发的水量有多少
水汽输送
降雨
降雨的形成条件
影响降水的因素
地表径流
年降水量
流域面积(支流数量)
植被
地质条件(土壤质地):如喀斯特地貌、沙地河水易下渗,进而减少地表径流的流量
蒸发
下渗
地下径流
可结合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分析,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
4.意义
①使全球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了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②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③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④塑造着地表形态
⑤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水平衡
概念
某个地区在某一时段内,水量收入与水量支出的差额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蓄水变量=收入水量-支出水量
含义
长期来看,水量是收支平衡的收入=支出
但在某个区域、某个时段收支可能不平衡
收入>支出,水量增加
收入<支出,水量减少
公式
储水变化量=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
如果某地无储水变化,那么也可以表示为: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
任何一个闭合流域:降入流域的降水量=蒸发量+流出流域河水量。
闭合流域:当流域的地面、地下分水线重合,河流下切比较深,流域面积上降水产生的地面、地下径流能够全部经过出口断面排出者,称为闭合流域。
水平衡原理应用:结合区域水的收入和支出情况进行分析
收入:大气降水、河、湖、冰川融水、地下水输入、人工调水、灌溉
支出:蒸发、蒸腾、径流输出、下渗、人工取水
原理应用案例
修水库对河流径流及库区的影响
城市内涝的原因
分析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的影响
分析灌溉对土壤水盐运动的影响
湖泊湿地的盐度平衡
外流湖湖水的含盐量收支是平衡的,汇入河流带来的盐分由流出河流带走,湖水盐度不会变化,但如果流出河流受阻,盐分收支被打破,湖水盐度会升高,有可能变成咸水湖。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1.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体存在类型:
按存在的形态:固态、液态、气态
按存在的空间: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
2)陆地上的水体类型: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沼泽水、土壤水等
3)陆地水体之间具有相互补给关系。
2.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补给特点、时间、影响因素、主要分布)
雨水补给
特点
①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正相关,受气候影响,水量不连续,水量变化大
②该类河流流量一般较大(>10000m3/s)
补给时间
雨季
影响因素
与降水量成正相关(流量峰值与降水量峰值大致对应,但由于地表径流汇水需要时间,故一般7月降水量最大,但流量峰值出现8月)
主要分布
如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季风气候区等。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高山冰雪融水)
特点
①河流冬季断流(河流结冰并不是断流)
②流量在春季是减少的(前期有冰川和积雪融水混合,越到后期积雪会逐渐减少)
③流量最大的月份是7、8月份为夏汛(与气温的峰值对应)
④河流流量一般较小,只有300左右
⑤因河流流量较小,且对地面侵蚀作用弱,含沙量较低
补给时间
夏季——形成夏汛
影响因素
冰雪储量、气温(具有日周期变化和年周期变化)
分布地区
河流源地在高山、高原地区(海拔>4000)的河流。我国主要在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地区。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补给时间
春季——春汛(可补充土壤水分,改善墒情,缓解春旱)
影响因素
积雪量(冬季的降雪量)、气温、地形(是否利于积雪和雪的保存)
典型分布区
我国
东北地区、内蒙古中东部、北疆地区(阿尔泰山南麓-阿勒泰)
世界
多出现于亚寒带、寒温带、海拔较高处。
湖泊水补给
湖泊水位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并不是所有河流与湖泊都存在相互补给关系, 河流源头的湖泊,因湖泊水位高于河流,只有湖泊补给河流; 内流河一般注入湖泊,只有河流补给湖泊。
对河流起到削峰补枯,调节径流的作用,河流流量较稳定
地下水补给
河流水与地下水的水位高低关系
河流流量较为稳定
3.水资源
1)水资源的衡量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量。
2)水资源短缺原因及解决措施
①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
②时间分布不均→修筑水库;
③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节约用水;
④人口多、工农业发达,生活、生产需求量大→适度控制经济规模,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
⑤水资源污染→保护水源、防治污染。
水文灾害
洪水灾害
暴雨洪水
4—9月;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降水多且集中;地势低,雨季河流排水不畅;人类不合理活动
融雪洪水
4—5月融雪洪水(东北高纬度地区),7—8月融冰洪水(西部山区)
随气温升高,积雪、冰川融化形成洪水
冰凌洪水
初冬和初春;河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
初冬时下游河段先封冻,初春时上游河段先解冻,从而引起上游河水越过下游冰面,溢出两岸,形成洪水
风暴潮灾害
台风风暴潮
7—10月,8月、9月最为集中;东南沿海
台风(热带气旋)引起
温带风暴潮
春季和秋季;渤海和黄海沿岸地区
温带气旋和冬季风引起
海水的性质与运动
1.海水的性质
1)海水的温度
①影响因素:太阳辐射(纬度)、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运动、海水深度、洋流等。
②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a.垂直分布:从表层到海底,水温递减,1 000米以内变化较大,1 000米以下变化小。
b.水平分布:表层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降低。
c.季节分布:同一海区的表层水温,夏季普遍高于冬季。
③海水温度的影响:影响海洋生物分布(数量、种类和生活习性)、海洋运输、气温等。
2)海水的盐度
1含义:表示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 指1000g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多少。
2影响因素:温度、降水量与蒸发量、洋流、入海径流、结冰与融冰等。
3分布规律
a.表层:从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递减,呈马鞍形分布。
b.垂直方向:在中低纬度海区,表层盐度较高,随深度的增加,盐度降低;在高纬度海区,表层盐度较低,随深度的增加,盐度升高。
4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制盐(盐场)、制碱、海水淡化、海水养殖。
3)海水的密度
①主要影响因素:温度(反相关)、盐度和深度(压力)(正相关)。
②分布规律
a.水平分布: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纬度海域的海水密度大致相等
b.垂直分布: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因纬度而异。通常情况下,在中低纬度海区,一定深度内海水密度基本均匀,往下(一般至1 000米深)随着深度的增加,海水密度迅速增大,再往下则密度变化很小。在高纬度海区,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较小。
c.特殊分布:有时随深度增加,海水密度会突然变小,海水浮力也突然变小,出现“海中断崖”现象。
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航行(深海探测、潜艇)、海底电缆
2.海水的运动
1)海水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海浪(风浪、海啸、风暴潮):海岸工程(修建海堤或种植海岸防护林)、开展运动项目、发电、灾害。
②潮汐:海岸工程、航运交通、军事活动、环境研究与污染治理、发电及渔、盐、水产业等。
③洋流(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航行、污染、渔场。
2)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模式
3)特殊的环流模式
①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冬逆夏顺)
②南半球的西风漂流:以南极为中心呈顺时针方向环绕南极大陆,寒流性质。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全球气候:促进高低纬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
②大陆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③海洋生物: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易形成大渔场;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渔场。
④海洋航行: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寒暖流交汇处或寒流流经地区易形成雾;洋流带来的冰山会影响航行安全。
⑤海洋污染: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3.海—气相互作用
1)海—气相互作用的过程
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源地与热量源地,大气主要以风的形式向海洋输送能量。
2)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①对水量平衡的影响:海—气相互作用参与的水循环,有助于全球的水量平衡。全球的水量平衡是水循环的结果,而水循环必须通过大气环流来实现。
②对热量平衡的影响:全球热量是平衡的,低纬地区的热量盈余等于高纬地区热量的亏损,是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将热量从低纬地区源源不断输送到高纬地区的结果。
3)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
①厄尔尼诺: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如秘鲁和智利沿海,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温润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导致旱灾或森林大火
②拉尼娜:赤道附近中东部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
河流
基本概念
河流: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性或周期性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这就是河流。
水系:河流沿途接纳众多支流,并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
内流河与外流河
外流河以海洋为最终归宿,注入海洋
内流河注入内流湖泊或沼泽,或因渗漏、蒸发而消失于荒漠中
流域及分水岭
每一条河流和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部分陆地面积便是河流和水系的流域
由两个相邻集水区之间的最高点连接成的不规则曲线,即为两条河流或两个水系的分水岭
水文特征
水位(高低;季节变化、年际变化)
流量的大小
河道特征
河床的高低(河床底部泥沙淤积情况)
河道的宽窄
径流量(大小;季节变化、年际变化)
参考地表径流的影响因素
含沙量(大小;季节变化)
(1)含义:单位体积的水中所含的干沙的质量。单位是kg/m3 或 g/m3。
(2)影响因素
对地面、河床的侵蚀和搬运的能力
降水强度、时间
径流的流量和流速
地表及河床的抗侵蚀能力
土质疏松且深厚
基岩河岸抗侵蚀能力强
植被覆盖率
植被具有减缓径流流速和流量的作用
人类活动
上游修建水库,水位上升,与上游落差减小,泥沙沉积,下游含沙量减少
结冰期(有无、长短)
温度
纬度、地形、海陆位置
水文
①深度大、面积大、容量大,降温慢
②盐度(越高,不易结冰)
③水域封闭度:水域越封闭,流动性差,冬季降温快
④流速(流速快,不易结冰)
风力大小
越大,不易结冰
有地热能
内部热能释放,不易结冰
汛期(有无、出现季节、长短)
补给
凌汛现象(有无)
含义
汛是一种由于河道结冰或融冰积成的冰坝阻塞河道,使河道不畅而引起河水上涨的水文现象。有时冰凌聚集,形成冰塞或冰坝,大幅度地抬高水位,轻则漫滩,重则决堤成灾。
多发季节
冬(结冰)、春(融冰)季节
形成条件
河流有冰期
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
流速(快慢)
地形
流量
水系特征
流程
流向
流域面积
支流数量
水系形状
河网密度
河道宽窄、深浅、曲直状况
落差大小、峡谷多少
流域的综合开发
航运价值
自然因素:径流量(大小、季节变化),地势落差、流速,水位,冰期,河道(深浅、宽窄)、通航时间、里程等
流域人口、城市分布;陆路交通便捷度-水陆联运; 流域经济发达程度;辐射范围、市场腹地(客货需求量)
水能开发
流量的大小、季节变化
地势落差,流速快
湖泊
湖泊的形成
形成条件
湖盆
积水
常见类型划分
按湖盆成因划分
构造湖
成因:因构造运动(地壳运动)所造成的坳陷盆地,积水而成的湖泊。
特点:岸线平直,岸坡陡峻,湖水深,多呈狭长状。
火山湖
(1)成因:火山死亡或休眠后,火山口封闭,形成湖盆,积水成湖。
(2)特点:外形呈近圆形
冰川湖
(1)成因: ①冰蚀湖-冰川刨蚀出地表凹地,积水成湖; ②冰碛湖-冰川消融,冰碛物堆积,阻塞河道,积水成湖。
(2)特点:大小、形状不一,常密集成群分布。
堰塞湖
(1)成因:堰塞体(火山熔岩、滑坡体、冰碛物、风沙沉积物等)堵塞河道,形成拦水堤坝、积水成湖
(2)危害: ①河水上涨会危及上游沿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②堰塞体被湖水不断冲刷、侵蚀、溶解而发生决堤,湖水倾泻而下,下游泛滥成灾。
牛轭湖
(1)河流改道(截弯取直),原河道废弃而成
(2)特点:多呈弯月形或牛轭形,水深较浅。
潟湖
是由海岸带被沙嘴、沙坝或者珊瑚礁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
人工湖
按湖水的矿化度
淡水湖
咸水湖
按湖泊与海洋的关系
内流湖
外流湖
湖泊的水文特征
水量
①入湖径流量(降水量、冰雪消融量、地下水补给量) ②蒸发量 ③集水(流域)面积 ④人类活动(影响入湖径流)
季节变化
透明度
①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越大,射入湖水中的光量越多,透明度越大; ②含沙量(悬浮物质) ③生物(浮游生物) ④人类活动-工农业污染物排放
结冰期
盐度
河流从上游带来大量盐分
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无河流流出,盐分逐渐累积
生物
水温、光照、溶解氧、饵料、水域面积、湖盆地形(影响湖水深度)、⼈类活动
湖泊的效应
调蓄作用(削洪补枯-防洪抗旱)
大湖效应
大湖效应指冷空气经过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增温增湿,在向湖岸遇冷形成降水的现象,通常是以雪的形式出现。
湖陆风
调节气候(缩小温差,增加湿度)
保护生物多样性
经济效应:水产养殖、旅游开发、康养休闲、航运开发
湖泊的演变
湖泊萎缩
降水减少、湖岸泥沙淤积增强,入湖径流减少、蒸发强烈(加剧)、人类活动用水增加。
湖泊深度变化
①湖泊变浅:入湖⽔量减少;湖床淤积严重;
湖泊变深:入湖⽔量增加;湖盆不断下陷
湖岸线变化
①湖岸线密集,湖床陡;反之,湖床平缓。
②湖床越平缓,岸线变化越大;
湖泊的特殊性
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