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大礼议》尤淑君
“大礼议”是明朝嘉靖年间(1521 - 1539 年)围绕皇统继承问题展开的一场政治斗争,核心是嘉靖皇帝朱厚熜与以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在嘉靖帝生父兴献王尊号问题上的激烈争议。这一事件持续数年,对明朝中后期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尤淑君以此为研究对象,旨在深入剖析事件背后的政治、文化等因素。
这是一篇关于《了不起的敦煌》巫鸿等18万,250622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尾声-顾春芳,穿越-张元林,聆听-顾春芳,想象-陈菊霞,观摩-何鄂,波澜-郑炳林、马振颖,供养-张先堂,探索-杭侃,回望-郑炳林,重返-荣新江,引论-巫鸿。
这是一篇关于《垂向时间:地质学家的计时簿》【美】马西亚.比约内鲁德250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八、后记,七、垂向时间、乌托邦与科学,六、大加速(人类世),五、大气层的变化,四、地球的步伐,三、时间地图集,二、垂向时间的意义,一、垂向时间的魅力。
这是一篇关于《盛夏方程式》【日】东野圭吾250602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解读,故事线,人物关系。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大礼议》尤淑君
一、大礼议肇因、经过及结果
1.1 肇因
‧ 正德帝无子,朱厚熜以外藩入继大统[1](@ref)[3](@ref)
‧ 继嗣(认孝宗为父)VS继统(尊生父为皇考)之争[1](@ref)[9](@ref)
‧ 《武宗遗诏》措辞模糊引发身份认定冲突[1](@ref)[8](@ref)
1.2 经过
‧ 三阶段博弈:
- 初期(1521-1523):杨廷和派主导“濮议论”[1](@ref)[8](@ref)
- 转折(1524):左顺门事件,杖毙17名官员[1](@ref)[9](@ref)[10](@ref)
- 后期(1524-1545):礼制改革与理论建构[1](@ref)[10](@ref)
1.3 结果
‧ 嘉靖帝胜利:生父称宗祔庙(睿宗)[10](@ref)[12](@ref)
‧ 杨廷和集团倒台,张璁等议礼新贵崛起[9](@ref)[17](@ref)
‧ 开启嘉靖革新与短暂中兴[10](@ref)
二、从《献皇帝实录》到《明伦大典》
2.1 文本编纂链
‧ 《献皇帝实录》:确立兴献王历史地位[1](@ref)[12](@ref)
‧ 《大礼全书》:初步整合“人情论”体系[12](@ref)
‧ 《明伦大典》(1528):最终定本,增欧阳修“尊亲”观点[12](@ref)[14](@ref)
2.2 政治功能
‧ 统一官方叙事:诬指反对派“不忠不孝”[12](@ref)[13](@ref)
‧ 操控历史书写:影响明清史家评价(如《明史》)[12](@ref)[13](@ref)
‧ 巩固皇权:构建“继统不继嗣”理论合法性[1](@ref)[14](@ref)
三、礼制更定的政治文化意义
3.1 礼制改革措施
‧ 显陵改制→建世庙→升祔太庙[1](@ref)[10](@ref)
‧ 郊祀改制:天地分祀,太祖配享[1](@ref)[12](@ref)
‧ 庙制重组:太宗改称“成祖”,仁宗移祧[10](@ref)[12](@ref)
3.2 深层目的
‧ 重塑宗统:小宗变大宗,巩固皇权[1](@ref)[10](@ref)
‧ 礼制私化:以“孝”之名突破宗法限制[12](@ref)[13](@ref)
3.3 社会影响
‧ 宗族崛起:默许民间建祠祭祖,族产制度普及[12](@ref)[13](@ref)
‧ 礼秩混乱:僭越现象增多,功利风气盛行[12](@ref)[17](@ref)
四、从“大礼议”看嘉靖朝政治文化
4.1 权力结构剧变
‧ 皇权膨胀:扼杀“为王者师”士大夫理想[1](@ref)[16](@ref)
‧ 阁权工具化:首辅更迭频繁(杨廷和→张璁→严嵩)[1](@ref)[17](@ref)
‧ 言官失语:左顺门事件后道德权威崩塌[1](@ref)[9](@ref)
首辅难为
杨廷和
张璁
夏言
严嵩
4.2 政治文化异化
‧ 党争萌芽:议礼派VS护礼派埋下门户之争[9](@ref)[17](@ref)
‧ 谄媚成风:青词宰相、议礼邀宠现象泛滥[17](@ref)
‧ 思想控制:阳明学与“人情论”合流强化皇权[12](@ref)[13](@ref)
4.3 历史定位
‧ 转折点:明代君臣关系从共治走向专制[1](@ref)[16](@ref)
‧ 王朝危机:礼法失序加速晚明政治崩溃[1](@ref)[16](@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