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丁二、具足六度
这是一篇关于丁二、具足六度,实际上,在闻法过程中也具足六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消归自心,自我介绍,科判,重难点,教证理证,分层。
编辑于2025-06-13 10:16:30丁二、具足六度: 实际上,在闻法过程中也具足六波罗蜜多,正如一切法行之窍诀一《现证续》中所说:“奉献花座等,随处戒威仪,不害诸含生,于师生正信,无散闻师教,解疑问难题,闻者具六支。” (那么,闻法期间如何具备六度呢?)在闻法之前,摆设法座,铺陈坐垫,供养曼茶罗以及鲜花等,即是布施度;随处做些洒水清扫等善事,遮止自己不恭敬的威仪,即是持戒度;不损害包括蝼蚁在内的含生及忍受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即是安忍度;断除对上师及正法的邪见,满怀虔诚信心、满怀喜悦之情而闻法,即是精进度;心不散于他处而专心谛听上师的教言,即是静虑度;提出疑问、遣除怀疑、断除一切增益,即是智慧度。所有闻法者都应当具足六波罗蜜多。 丁三、依止其他威仪: 如《毗奈耶经》中说:“不敬勿说法,无病而覆头,持伞杖兵器,缠头者勿说。”又如《本生传》中说:“坐于极下地,当具温顺仪,以喜眼视师,如饮语甘露,当专心闻法……”依照此中所说,务必断除一切不恭不敬的威仪。
自我介绍
顶礼三宝三根本!各位学长好,末学是加2A1-28吕春萍,末学今天法供养《前行》第十三课第二部分,从“四、精进度:‘于师生正信’“,至“都应当具足六波罗蜜多。“
科判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甲一、闻法方式
乙一、发心
丙一、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
丙二、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
乙二、行为
丙一、所断之行为
丁一、法器之三过
丁二、六垢
丁三、五不持
丙二、应取之行为
丁一、 依止四想
丁二、具足六度
《前行广释》第13课
丁三、依止其它威仪
甲二、所讲之法
乙一、共同外前行
乙二、不共内加行
乙三、往生法
分层
丁二、具足六度
1、闻法时可具足六度
2、详说闻法时如何具足六度
丁三、依止其他威仪
1、正面说
2、反面说
教证理证
丁二、具足六度
1、闻法时可具足六度
1、具⾜六度的必要性
教证:《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讲过:行持大乘佛法,饶益众生,六度万行不可缺少。
公案:佛陀在因地时所有的⾏为均可摄于六度。
2、以⼀度可涵摄余度
反面破斥:并非有些人认为的:“我布施的时候不能持戒,持戒的时候无法安忍,安忍的时候没办法行持精进、禅定、智慧“,好像六种波罗蜜多是东山和西山一样完全分开。
以教证正面表述:《经庄严论》、《现观庄严论》《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尤其《现观》的最后几个加行,都讲了行持一度时其余五度可统统具足,强调这是大乘菩萨的最高境界,为正等加行圆满或者达到顶点的标志。
3、要重视闻法方式。在闻法过程中调整威仪,也能具⾜六波罗蜜多。
2、详说闻法时如何具足六度
1、总说
教证:正如一切法行之窍诀一《现证续》中所说:“奉献花座等,随处戒威仪,不害诸含生,于师生正信,无散闻师教,解疑问难题,闻者具六支。”
消文释义
《现证续》:就是续部,为佛所说。一般的传统显宗的佛陀讲的都叫经,密宗的方面都叫续,(法师辅导)
六度
六度:六个到彼岸的方法。”度“即”梵语“波罗蜜多”,意为“到彼岸”。
对于大乘菩萨,修持六度主要是圆满自利。
分说六度
一、施度(檀波罗蜜或檀那波罗蜜):有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三种。布施可以度贪执。
二、戒度(尸波罗蜜或尸罗波罗蜜):戒也有三种,即防止一切恶行,修集一切善行和饶益有情。菩萨最根本的戒是饶益有情戒,就是一切为了利益众生,其余所有戒条都要服从这一条。持戒可以度毁犯。
三、忍度(羼提波罗蜜):谓菩萨由修忍辱,能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及外界一切寒热饥渴等之大行,无论业障魔障,即能断除瞋恚烦恼。
四、精进度(毗梨耶波罗蜜):即不懈息地努力于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事业。精进可以度懈怠。
五、禅度(禅波罗蜜、禅度波罗蜜或禅那波罗蜜):止观双运名禅,亦名静虑、三昧、三摩地、定。谓思维真理,定止散乱,心一境性,调伏眼耳等诸根,会趣寂静妙境。有四禅、八定及一切三昧等。禅定可以度散乱。
六、慧度(般若波罗蜜):即智慧,为自觉觉他而修智慧。智慧可以度愚痴。
支:支分,组成部分。
2、分说各度
布施度:“奉献花座等”
正说
在闻法前为上师铺陈坐垫,供养曼茶罗、花鬘、灯等
别说
或者在佛堂⾥、佛像前供养
共修时,对共修地点进行清扫、装饰,为共修提供⽅便,比如电视机
上供:将播放上师传法的⽅便设备作上师想
下施:给同修道友买一些水果、矿泉水等
总结
听法时尽己所能上供下施,就是布施波罗蜜多
实在没有钱,可以发愿下辈⼦布施
持戒度:“随处戒威仪”
正说
随处做些洒⽔、清扫、喷⾹⽔等善⾏,保持经堂整洁舒适
别说
正面说
随学⼤德,以欢喜⼼听法
究竟上安住远离一切戏论的三轮体空的境界中闻法
反面说
遮⽌⾃⼰身⼝意不恭敬的威仪,断除傲慢相及轻蔑他⼈的⾏为
安忍度:“不害诸含⽣”
1、不损害诸有情
听法时,⽆论有意、⽆意,都不伤害蝼蚁在内的含⽣
也不能损害旁边的⾦刚道友
2、忍耐求法苦行
听法时克服种种违缘,包括天气的冷热、传法时间比较长、为了闻法要产生花销
3、对法安忍
⽆论上师讲什么法都以欢喜⼼听闻,具⾜感恩之⼼
上师示现:对世间知识生厌烦心,但对出世间法无论深法、浅法都非常欢喜,包括看起来比较简单的《贤愚经》《释迦牟尼佛广传》。
反面教诫:不能安忍,是因为前世福报、个⼈善根不够
精进度:“于师⽣正信”
正说
断除对上师、正法的邪⻅、怀疑、嗔恨等不良⼼态,满怀虔诚信⼼、喜悦之情闻法。
断除对上师及正法的邪见,对上师三宝生起正信,是精进的基础。(法师辅导)
反面说
如果没有这个正信的基础,再精进也不是精进。比如小偷偷东西。
辨疑
世间法上其他的精进,比如勤奋努力地学习,算是精进吗?
(教证):《入行论》中说过:佛子不须学,毕竟皆无有。是说一个大乘佛子,所有世出世间的学问都应该了解、精通,其目的是为了饶益众生,度化众生。就是说在世间法上如果非常精通,但是是为了自利,且执为实有,那不叫精进,其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离解脱越来越远。
理应生起正信
佛陀及法是没有错误的,不是我们生邪见的对境。我们对法不通达,对上师有邪见等等,是我们自身的问题,是我们智慧不够、心不清净。对此理应断除。
公案:常啼菩萨在法胜菩萨面前求法,法胜菩萨不仅显现有五蕴,还享受五妙欲,是这样一个讲法者。《宝积经》中讲过,有个僧人拥有六字大明咒的传承,但他的行为很不如法,法衣上面有很多粪便。求法者除盖障菩萨,没有生起不清净的心,恭恭敬敬地求走了六字大明咒的传承。
在断除对上师、正法的邪见,生起正信、正见的基础上,才能安住在对上师和法的虔诚信心、欢喜心中闻法,这就是精进度。(法师辅导)
教证:《入行论》:进即喜于善。
反面例子
一位法师讲法时,眉飞色舞、手舞足蹈,非常开心,弟子却听得愁眉苦脸。
世间的课堂也是如此,学生的表情、态度不好,比如“个个生嗔恨心,以非常不悦的态度来听”,也会影响到老师讲课。
从因的角度劝说理应精进
听受⼤乘佛法的机会极其难得,需要具备⽆量福德、因缘,因此应该珍惜。
静虑度:“⽆散闻师教”
正说
⼼不妄想纷⻜或散于他处,要从最开始到结束之间,⼀直专⼼致志,⼀⼼⼀意谛听。
静虑的范围(法师辅导)
一心不乱
不净观、数息观、慈悲观、缘起观。
寂止
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专注、什么分别念都不生起。
在修行的时候专注于所缘的法
缘着上师的法音、法本的意义,心不散于他处,不松不紧,专心谛听上师的教言,该听的听该记的记,该在心里体会的在心里体会。
反说无静虑度
例子
不专注闻思佛法,打妄想,下课后一问三不知,好像听课时没带耳朵一样。
世间课堂上学生开小差的种种表现。
其过患
⽆法通达佛教的甚深义。
对治⽅法
经常串习放下其他一切琐事,久之必能养成专注的习惯。
例子:鹦鹉那样的旁生,经常训练的话,都会说“嗡玛呢巴美吽”。
智慧度:“解疑问难题”
正说
向上师请教,或道友之间研讨辩论,遣除怀疑、邪⻅、增益。
消文(法师辅导)
增益
所谓的增益是本来不存在,但有人说存在。
例子:有人认为佛法有过患,认为上师有过患,这就是增益。
损减
本来存在认为不存在,比如前后世、业因果本来是存在的,但你认为不存在,就是损减。
增益当中包含损减。
如何“解疑问难题”
1、上师讲法,和世间学校老师讲课不同,不能随便提问、打断。应该在上师讲完之后提问,或者别人走后单独提问。其实很多的疑惑在听法的过程中就可以解决。
自己的感悟:首先,听不懂不是上师讲法的问题,是自己的问题,不应该因为自己的问题,打断课堂。其次。法义是前后连贯的,就像法师所说的那样,把问题保留下来,继续听,这个问题或者就会解决。
2、存疑的地方要深入思考,先要靠自力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再问,这样才会一点就通、水到渠成,印象会很深刻。
自己的感悟:我们学生当中学的好的不一定爱问问题,爱问问题的学生不一定真懂了,不一定能学好。有的学生一下课就往老师办公室跑,问问题,可是所问的问题往往没有深入思考、沉淀过,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这一类学生一般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多占用资源,多问老师,自己就会占有优势,其实未必。因为知识从老师那里到他那里,必须经过他自己大脑的领会消化。
3、通过祈祷上师的方式解决问题。祈祷上师加持,然后问题就可以以不可思议的方式解决。要养成这样的习惯。
4、或者把问题存在心里,等过一段时间,课程推进了,自己的智慧增上了,触类旁通,这个问题就会得么解决。
自己的感悟:法要不停地学、反复地学。在学《中观根本慧论》时,第一遍时非常吃力,第二遍复习时就快一些了,但仍然没有太懂。等到学《中观四百论》时,后八品胜义谛的部分,和《中观根本慧论》的推理是相通的,才有些明白原来是这样的,增进理解了。
别说
以辩论遣除增益,增上智慧
正面说
真理越辩越明:佛教的真正意义,通过互相辩论才能深入领会。
通过各种⽅式,将疑惑在智者⾯前摧毁⽆余,对佛陀所讲的逻辑推理,⽣起稳固的定解。
反面说
以开放、持久的⼼态对待辩论,不要陷于狭隘的心态,认为对方是在挑毛病、进行个人攻击,因此开始生气,于是偏离法义,防卫、反击,甚至从此心存芥蒂。
3、总结:闻法时的六波罗蜜多务必要具足。对应原文:”所有闻法者都应当具足六波罗蜜多。“
教证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略论》中说过:“若能具足六度而修学,其力尤大。”
教诫(法师辅导)
我们既然已经了知六般若蜜多具足对闻法者利益非常大,那就理应打开封闭的心,努力具足六度,让自己很快得到广大佛法的受益。
很快得到广大佛法的受益
3、其他善行也要具足六度
修行如何具足六度
教证:汉地藕益大师:念佛亦当真足六度;念佛时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念佛时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念佛时不挂怀是非人我,即大安忍;念佛时不间断、不夹杂,即大精进;念佛时不随妄想驰逐,即大禅定;念佛时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如此称之为真念佛。
放生如何具足六度
放生本来是无畏布施,同时还具足财布施、法布施,这是布施度;从小乘来讲,不害众生就是持戒,从大乘来讲,直接间接利益众生就是持戒,在放生过程中,既不害众生也利益了众生,这是持戒度;放生时忍耐严寒酷暑、艰难困苦,以及他人的谣言或攻击,这是安忍度;不管再怎么辛苦、再怎么劳累,每年春夏秋冬不间断地放生,这是精进度;放生过程中,没有什么其他目的,只是一心一意想让众生离苦得乐,这是静虑度;通过念咒语、念经文加持所放众生,为其播下解脱种子,或者以三轮体空的方式来摄持放生,这是智慧度。
传法如何具足六度
教证:阿琼堪布的观点,不但闻法者应具足六度,传法者也同样如此:不怀有求得名闻利养的奢望而讲经说法,即是布施度;对他众没有冷嘲热讽、不屑一顾等行为,即是持戒度;自己能接受甚深法义,闻法者屡屡询问也不嗔不恼,即是安忍度;日日夜夜讲经说法,不厌其烦,即是精进度;心专注佛法的词句和意义,即是静虑度;通过三轮体空、如梦如幻的境界摄持讲法,令弟子闻思有所长进,即是智慧度。
4、结论:无论行持任何善法都应具足六波罗蜜多。
丁三、依止其他威仪
一、应舍之行为
总说教证
如《毗奈耶经》中说:“不敬勿说法,无病而覆头,持伞杖兵器,缠头者勿说。”
《入行论》云:“无病而覆头,缠头或撑伞,手持刀兵杖,不敬勿说法。”
分说各种人
不敬
对不恭敬的人不能说法
比喻:世间人学习文化知识,尚且要懂得尊师重道
⽆病⽽覆头
以披单等盖着头的人面前,不能传法
除非有病而特殊开许
持伞
天气炎热或者下雨时,撑着伞听课也不行
除非上师开许
事例:上师如意宝在五台山讲《文殊大圆满》时,下起了倾盆大雨,上师没有开许弟子打伞,有意让大家苦行,以示对佛法的恭敬。
持杖
拄着拐杖
持兵器
手拿兵器
缠头
缠着头的人面前,也不能讲法
其过失
对⾃⼰:是堕⼊旁⽣或地狱的因
教证
《极乐愿文大疏》云:“尤其是在听法时,如果没有聚精会神、洗耳恭听,那么必将犹如在覆口的容器上注水一样,任何法义也无法铭记于心。如果在此时说绮语,则成为自他闻法的障碍,经中说此为舍法罪业,将转生为鹦鹉。”
《梁皇宝忏》中也说:“闻说法语,心不飡(同“餐”)采,后生长耳驴中。”
公案
《赛美经》中还记载,佛陀在世时,有个人假装听了三年的法,表面上一直规规矩矩,可是心不诚,始终怀有杀生、偷盗等恶念,最后堕入地狱,感受寒热等苦。
听受佛法时心不专注,甚至在下边说三道四、交头接耳,一会儿发信息,一会儿吃瓜子,一会儿偷偷地聊天:“哎,最近身体怎么样?来来来,我们开个‘小会’,那边讲什么不要紧!”
对他⼈:对具不如法⾏为的⼆⼗六种⼈,⽐丘若说法,则犯恶作罪
教证
《三戒论》云:“二十六种说法聚:听者立卧己低坐,前行自行道边缘,覆头手抄披单者,拊肩抱项戴顶髻,戴帽冠鬘缠头者,乘象马与轿车者,着履拄杖持盖者,持兵器剑弓箭者,披甲者前不说法。”
二、应取之行为
总说教证
如《本生传》中说:“坐于极下地,当具温顺仪,以喜眼视师,如饮语甘露,当专心闻法……”
分说各种行为
坐于极下地
闻法弟⼦应坐的⽐上师低,不能平起平坐,更不能比上师高
即便上师在图像⾥,也要有恭敬⼼
上师如意宝一次讲法时的显现:批评一部分坐得比上师高的弟子
依靠电视听法时最好坐在地上,除⾮有⼀些特殊情况
当具温顺仪
具足温顺,调柔威仪,杜绝暴躁、不如法的⾏为
以喜眼视师
以欢喜的眼神看着上师
如饮语⽢露,当专⼼闻法
如饮⽤⽢露般专⼼谛听
对应取之⾏为科判内容总结
《父子合集经》:“善巧方便说法师,能示真实无为道,志求寂静菩提者,应当恭敬常亲近。”
上师法相:善巧⽅便善知识(依⽌四想)
所说之法:真实⽆为道(依⽌四想)
弟⼦法相:志求寂灭菩提之⼈(依⽌四想)
依⽌⽅式:以欢喜⼼、恭敬⼼⻓期依⽌,断除⼀切不敬威仪(具⾜六度,依⽌其他威仪)
务必要以欢喜心,恭敬心长期依止善知识,断除一切不敬的威仪
重难点
重点
外在的形式重要吗?
在正式闻法之前,我们先学习闻法方式,包括发心和行为,行为又分所断之行为和应取之行为,所断之行为包括”法器之三过“”六垢“”五不持“,应取之行为包括”依止四想“,以及这节课的内容”具足六度“和”依止其他威仪“,要求得多而又细,如果没有正确的见解,尚未闻法,我们已经先为闻法方式所障碍,觉得很麻烦,没有必要,或者说不是全都有必要。
其实,行为是心的反映
如果我们的内心足够重视、恭敬,必然会反映到我们的行为上来。比如说,见大领导、到大场合,我们会觉得手脚都没地方放,其实就是我们正在规范我们的手脚,连手脚怎么放都必须重新考量,不能再像平时那样。再假设一下,如果我们被人劫持,威胁生命,是不是也是战战兢兢,对方说什么我们都是言听计从?实际上我们被轮回的敌人害得惨不可言,现在到了转折、救命的时候,理应前所未有地引起重视,理应对解救我们的上师三宝万分恭敬。我们有多少不重视、恭敬,恰恰说明我们有多少不明白我们自己的处境。
用形式引领内容
当然,对上师三宝真正生起完全的恭敬、信心,需要一个不断增上的过程。在还没有完全到达时真正的境界时,用形式引领内心也是一种方式和必要。世间人常说的形式主义,用形式带动内容,或者说重视仪式,也有相应的作用,比如婚礼,用程式、服装道具、见证人等等,增上对婚姻重视、铭记、规范。
难点
我真正皈投上师三宝了吗?
消归自心
我学佛是为了什么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有多少误区?我学佛是为了什么?为了给自己镀一层金,为了攀比,为了保养轮回。有时候也起到一些疗愈病痛、制止烦恼的作用。但根本上,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这个轮回。学佛这么长时间,远远没有认识到这个轮回的苦,它虚幻的本质、面目。因此在闻法时难以做到正确的”闻法方式“。
我重视”闻法方式“了吗?
明了闻思佛法的意义
1、闻法一产生定解一修行一自他解脱、证悟。
2、闻法自身即是功德。
3、闻法贯穿成道的始终。即便是登地的菩萨们在佛面前也需要不间断地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