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3
这是一个关于佛教徒的人生态度3的思维导图,主要探讨了出世与入世、无情与多情、随缘与进取等佛教相关的人生态度话题。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七夕活动策划
南北粽子
绘本阅读理念
创作工具思维导图
快速阅读核心技巧
自媒体教学笔记
茶文化旅游
演讲活动策划方案
2010年管综:学者追求真理
《老年社区服务》项目单思维导图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3
出世还是入世
佛教所说的世界就是时间加上空间。
我们平时说的世界通常指这个地球。
有情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取决于自身的认识能力。
大众对世界的态度。
贪著
对自我的探索。
对财富地位,家庭感情以及我们拥有的一切的探索。
厌离
首先追逐五欲是很辛苦的,一旦享乐超出所需,就会带来身心两方面的负担。
生活水准提高生存压力增长屡屡受挫,求而不得走向另一个极端。
有人生性情高出于自我保护不愿同流合污。
看到世界的荒谬和生命的虚幻,觉得追求什么都没意义,没兴趣,甚至找不到活着的理由。
佛教对出离世态度
佛教的出家绝不是遇挫后的无奈,躲避,而是看到世间真相后的主动超越。
佛教所说的放下是对贪著的出离,不是厌世,不是和世界断绝关系,而是获得超然的心态。
出世心做入世事。
有出世的超然
无限的慈悲
利益众生
一方面要发心纯正,不是为沽名钓誉,或是为了任何其他的目的而做。
要有智慧,虽然倾力帮助众生,但内心是超人的,没有我像没有被帮助者也没有帮助他这件事。
无情还是多情
情是情感
七情六欲
物情,人和人之间感情
佛教如何看待情爱
痴
是无明,
贪
有黏著的特点。
我执
从自我出发的一份占有
法情
建立在信仰和恭敬的基础上是没有染污的。
出家人不仅要对三宝师长道友建立没有染污的情感,还要对一切众生心生慈悲。这种情感必须建立在智慧认识的基础上无我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痴贪我执的基础上。
多情乃佛心
这个多情不是通常所说的多愁善感或滥爱,而是对众生的大慈大悲是平等清静无限的大爱
发菩提心是发愿利益,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进一步还要尽未来际,践行这种大爱。
这种爱是智慧的,没有无明和我执,这种爱是清净的,没有染污和占有,这种爱是平等的,没有亲疏和分别,这种爱是无限的,就像阳光普照一切,大地承载万物,没有任何众生被排除在外。
随缘还是进取
学佛首先要认识因缘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古彼灭。
一即一切
随缘基础理论
随缘无我,无我随缘。
随缘真正含义
随缘的前提是跳出自我的感觉,以理性开放的心态看清各种因缘,然后做出智慧的选择。
随缘众生是在看清因缘的情况下,知道什么样的引导最适合对方。然后从这个角度切入,首先让对方欢喜,然后善巧引导,最终还是为了利益众生。
随缘的智慧非常重要,无论世界法还是出世间的成就,都离不开对因缘的如实观察。
随缘和进取的关系。
随缘才能更好的进取
世人所说的审时度势正是随缘的前提。
随缘对修行和人生的意义。
我们要解决痛苦,就要从智慧的高度找到真正的痛苦之因。佛法告诉我们,所有痛苦都来自内心的贪婪仇恨,愚痴,这才是根据。
佛陀在菩提树下对12因缘的观察和追溯,才找到真正的苦因同时也发现每个生命还具备觉悟的潜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迷惑和烦恼。
无论世间还是出世间的成就,都要在看清缘起的前提下,顺势而为,精进努力。以随缘和进取不矛盾。
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学习并运用缘起的智慧,这样才能跳出主观的错误认识,放下我执,从更高的角度认识一切。
真正认识缘起,就能了知空性了知诸法实相,这就是生命的觉醒和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