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信仰与人生
这是一篇关于信仰与人生的思维导图,人生是学习的过程,宗教信仰影响人类社会发展,信仰对个人而言主要在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七夕活动策划
南北粽子
绘本阅读理念
创作工具思维导图
快速阅读核心技巧
自媒体教学笔记
茶文化旅游
演讲活动策划方案
2010年管综:学者追求真理
《老年社区服务》项目单思维导图
信仰与人生
前言
人生是学习的过程,究竟应该学什么?取决于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人生问题大体可分为两类 :一是现实的问题,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一是永恒的困惑我是谁?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并没有随着科技发展找到答案。
宗教给我们指明了一条向内寻找的道路——由调心,而安身立命 ;由修心,而明心见性。
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宗教信仰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就个人而言,主要在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及为人处世的方式。
以下,重点从佛教的角度,探讨信仰与人生的关系。
一、信仰可以建立道德准则
在一个社会中,如果不讲道德,缺乏做人规范,终将导致人人自危的结果。
道德似乎只是社会的要求,而非个人所需。甚至会觉得,遵守道德就意味着吃亏。关键是认识道德的价值。只有认识到位,才能在生活中自觉践行。。
1.立足于世间哲学
道德和高尚理想有关。有正向的人生追求,才会遵循相应的道德准则,脱离这 一背景,道德就会被架空。
必须重建价值体系。当有德君子真正受到推崇,目标导向才会随之改变。
2.立足于对神的信仰
人们相信宇宙中有万能的主宰神,既决定现世幸福,也决定未来归宿。
当神的权威不断受到挑战后,,由信神带来的道德约束力也在随之减弱。
3.观道德观是依托佛陀揭示的生命发 展规律而建立——那就是人性论和因果观。
首先是人性论基于对自身的认识,说明人为什么要遵循道德。
善心所和道德行为可以造就健康的人格,高尚的生命品质;而不善心所和不道德行为, 则使人格和生命品质由此堕落。
从心行的产生,到人格的建立,不是佛菩萨说了算,而要遵循客观规律,也就是我经常说的“心灵因果。道德行为具有现前和究竟两种利益
道德观不需要借助外在权威,而是可以从自身实践来检验的,在当今社会更具有普世性,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它不仅有利于个人成长,也有利于社会和谐
二、信仰可以引导精神追求
1.对永恒问题的追求
哲学是通过理性思考认识世界,是推理、玄想而非实证,无法直达本质
必须开发生命本具的智慧,向内而非向外探寻
2.对完善人格的追求
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有自我拯救的能力。
成就佛菩萨那样的生命品质,就要通过修行摆脱魔性,完善人格,进而修定发慧,所谓“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3.对文化艺术的追求
从石窟造像到唐人写经,也是人们为表达对佛教的虔诚所作。附带成了艺术品。
中国的书画、诗文讲究意境所谓意境,就是思想境界,这也离不开佛法
【三、信仰可以使人心态超然
1.以缘起法审时度势
轮回观,让我们看到生命的长度。心性论,让我们看到生命的深度。
从更高的角度审视生命,看到现在拥有的一切,是遵循因缘因果的规律,所谓“缘聚则生,缘散则灭”。
佛教所说的随缘,就是以智慧审时度势,根据当下因缘作出最佳选择,然后在因上努力,并接纳任何结果。
2.从缘起法认识空性
色是指存在的现象,从本质上说是空的,只是条件关系的假相
佛法认为众生有两面性,既有佛性,有觉悟潜质,也有魔性,有三毒烦恼。
心本来就有无住的智慧,有不粘著的能力,只是被无明遮蔽
真正体证空性,安住于空性,不仅能接纳现实中的一切变化,即使是面对生死,也能自在无碍。
四、信仰可以培养慈悲大爱
1.有我之爱是有限的
只要有“我”,就会有自己和他人的分别,有亲疏、好恶的分别,有民族、国家的分别。就会产生二元对立,彼此冲突。有“我”的爱,再大也是有限的,不能遍及一切。
2.无我才能慈悲大爱
佛教所说的慈悲大爱是平等的,无分别的
无我”,这不是说你不存在,而是要否定我们对自己的错误认定。
只有体认无我的智慧,认识到自己和众生本是一体,利他才会成为必然的选择
菩萨之所以能成就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正是把众生和自己视为一体,
我要走向觉醒,并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觉醒、离苦得乐。生起这种愿望,才是成为大乘佛子的标志。
子主题
除了发愿,更要通过不断练习,把菩提心的修行落到实处。
慈悲,就是与乐拔苦。从调动恻隐之心开始,到培养仁爱之心,圆满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种修习是有次第的
从对一个人练习,到对十个人练习,到对百人、千人、万人练习;从对有关系的人生起慈悲,再对没关系的人生起慈悲;从对喜欢的人生起慈悲,再对不喜欢的人生起慈悲;从对人类练习,再对一切众生练习。
五、信仰可以解决生死归宿】
1.死亡并不是结束
除了轮回,佛法所说的涅槃、往生和菩萨道思想,为我们指明了生命的真正归宿。
生命不只是这一生,而是在无尽的流转中,由生向死,死而复生。
涅槃是对迷惑烦恼的彻底平息,是证悟不生不灭的境界,包括有余依涅槃和无余依涅槃。
净土法门也是解决死亡焦虑的重要途径
阿弥陀佛所发的悲愿,可以通过信愿行积累资粮,由一心念佛,借助佛力往生极乐
菩萨的无住涅槃是证悟后为大悲所驱动,继续在轮回中救度众生
2.临终关怀
佛教把生命分为四个阶段,出生时是生有,在世时是本有,死亡时是死有,此生结束到下次受生之间叫作中有
当一个人离开世界时,如何从此生过渡到下一生。除了往昔业力,临终一念也很关键。
佛教非常重视临终关怀,要在生死关头为临终者作好心理引导,让他放下尘世的一切牵挂,了解未来去向,对弥陀悲愿充满信心,愿离娑婆,愿生极乐。
六、信仰可以找回自己】
手机综合症、晚睡综合症等时代病,也已成为世界性问题
人也是一个产品,需要通过正确方法来打造。
一方面,是通过闻思经教,接受智慧和觉醒的教育,从而调整观念,解决人生困惑
另一方面,是通过止观禅修平息烦恼
我们以三宝为皈依对象,但这不仅是指佛像、教法、僧众这些外在的住持三宝,还有内在的自性三宝,
我们依止善知识,正是为了通过听闻正法,依教奉行,最终认识自己
结束语
通过对智慧文化的学习,断恶修善,成就高尚品质,为社会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