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布局九略》读书笔记
这是一篇关于《布局九略》读书笔记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前言,第一章 胜局 抓住局势胜负的关键,第二章 动局 掌握动荡局势的主动权,第三章 智局 跌宕中确保自己的立足点,第四章 变局 以变应变征服大多数人,第五章 稳局 努力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第六章 细局 专抓局部的关键之处,第七章 顺局 明察秋毫方能进退有序,第八章 巧局 夹缝之中做大生存空间。
编辑于2025-07-14 10:29:59领导团队化解危机的10大黄金策略 当危机来袭,卓越的领导者用这10种方法破局:从“永不放弃”应对无解困境,到“快速恢复”打破挫折停滞从“正视问题”扫清障碍,到“共同掌舵”分担重压更需穿透噪声沟通、主动迎战风险、打破经验桎梏、聚焦胜利场景、杜绝准备漏洞、凝聚团队力量若资源耗尽,整合外部支援是关键无论是求救信号还是环境资源,都是转机所在.
这是一篇关于人才测评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人才评鉴怎么评,二、人才评鉴的制度建设与组织建设,三、人才评鉴的技术建设,三、人才评鉴的技术建设,四、评鉴结果输出与应用,五、人才评鉴结果应用热点与趋势。
这是一篇关于信任与激励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前言核心内容,二、第一部分:未来的领导力:从指挥和控制,转向信任和激励,三、第二部分:如何成为一个信任和激励型领导者:基本信念与3项管家式领导原则,三、第二部分:如何成为一个信任和激励型领导者:基本信念与3项管家式领导原则,四、第三部分:克服成为信任和激励型领导者的5大障碍。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领导团队化解危机的10大黄金策略 当危机来袭,卓越的领导者用这10种方法破局:从“永不放弃”应对无解困境,到“快速恢复”打破挫折停滞从“正视问题”扫清障碍,到“共同掌舵”分担重压更需穿透噪声沟通、主动迎战风险、打破经验桎梏、聚焦胜利场景、杜绝准备漏洞、凝聚团队力量若资源耗尽,整合外部支援是关键无论是求救信号还是环境资源,都是转机所在.
这是一篇关于人才测评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人才评鉴怎么评,二、人才评鉴的制度建设与组织建设,三、人才评鉴的技术建设,三、人才评鉴的技术建设,四、评鉴结果输出与应用,五、人才评鉴结果应用热点与趋势。
这是一篇关于信任与激励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前言核心内容,二、第一部分:未来的领导力:从指挥和控制,转向信任和激励,三、第二部分:如何成为一个信任和激励型领导者:基本信念与3项管家式领导原则,三、第二部分:如何成为一个信任和激励型领导者:基本信念与3项管家式领导原则,四、第三部分:克服成为信任和激励型领导者的5大障碍。
《布局九略》读书笔记
前言
布局的定义:以对局势的期望和判断为基础,对行为准则和行动步骤的谋划。
布局高手的特质:需有洞悉时势的锐利眼光、抱负远大的志气雄心、果敢行动的勇气胆略、缜思善算的智慧匠心。历史上功名显赫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多为布局大师。
布局的灵活性:不可拘泥,需根据时与势的变化而变化,可从成败转换中观察其精微玄妙之处。
布局的两类划分
帝王之局:帝王身处九五之尊,布局要点一是“防”,以不被将死为目的;二是“御”,以上使下使人效命(韩非子的御人术在此适用)。运用得当者多为雄主或明君,如始皇帝、康熙。
英才雄略之局:这类人以匡扶天下为己任,具备雄才大略和优秀政治家、谋略家的素质,出将入相,布局后天下肃然,如曹操、诸葛亮。
布局的九大方略
以强布局:纯以力量取胜,强者为我所用,强敌征而服之。
以动布局:在动局中无论自身力量强弱,始终把握局势主动权,能做到者必脱颖而出。
以智布局:在艰危条件下,于闪转腾挪中找到立足点即为大智。
以变布局:以变应变,使自己的局面立于不败之地。
以稳布局:大稳局面形成后,不兴风作浪,识时务者为俊杰。
以细布局:沉下心抓住关键问题做全局文章,是经天纬地的大本事。
以顺布局:顺局中行顺应之道,要点在于明察和进退。
以巧布局:身处夹缝中空间有限时,巧是有效的布局智慧(需具备相应天资)。
以圆布局:通融达变,坚韧不拔且包容一切,以此可布成任何局。
布局的意义:考校智慧、胸怀和气度,普通人领会学习后,以布局心态和技巧经营人生事业,易接近成功。
第一章 胜局 抓住局势胜负的关键
胜局的核心:当位居权力峰顶、可靠力量取胜、渴望操控全局时,可重拳出击,以王者气势为底蕴,以驾驭别人的智慧为手段,以全局一统为依归,实现强者为我所用,强敌征而服之。
当断则断,不断则乱
核心观点:布局者实施布局理念时,会遭遇既得利益力量的阻挠,此时需一往无前,因为强局棋谱中没有后退。
案例:秦王嬴政平叛与掌权
秦王嬴政亲政后,为抓权需摧毁吕不韦为首的官僚集团和嫪毐为首的宫廷集团。
公元前238年,嫪毐伪造御玺和太后玺调兵进攻蕲年宫作乱,嬴政沉着应对,派昌平君、昌文君镇压,叛军溃败。
事后,嬴政严惩叛乱者(枭首、车裂、灭宗、迁刑等),将太后迁往雍城。
公元前237年,罢免吕不韦相国之职,令其迁往河南;因吕不韦在诸侯中威望高,嬴政写信斥责并令其迁蜀,吕不韦饮毒酒自杀。
结果:嬴政在两年内扫清统治障碍,确立个人威望,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用人之道,不拘一格
核心观点:用人关系到布局胜败,强者布局多靠人才力量赢得优势,需重用对自己有用的人。
案例:秦王嬴政重用尉缭
背景:嬴政准备对东方六国发起最后一击,担忧六国“合纵”,且秦国缺乏谙熟军事理论的军事家指挥战将、制定整体进攻计划。
尉缭献策:以秦国强大为基础,用财物贿赂各国权臣以扰乱其谋略,耗费不过三十万金即可消灭诸侯。
嬴政对尉缭的态度:言听计从,使其享受与自己相同的衣食,表现谦卑。
尉缭对嬴政的评价:缺少恩德,心似虎狼;困境中可谦卑待人,得志后会轻易吞食人,故萌生离去之意。
嬴政的应对:追回尉缭,提升其为国尉(掌管全国军队,主持全面军事),留住人才并发挥其优势,同时避免其不同意见影响整体布局。
结果:尉缭为秦统一出谋划策,其阵法思想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得到证明。
要勇于放下强者的架子
核心观点:以强势布局但不能以强力待人,对能服务大局的能人应放下架子,必要时弯腰低头。
案例:秦王嬴政请王翦出征灭楚
背景:嬴政决定攻取楚国,李信称需二十万人,王翦坚持非六十万人不可,嬴政认为王翦年老胆怯,派李信与蒙武率二十万人攻楚,结果先胜后败。
嬴政的转变:认识到王翦的正确性,亲往频阳请王翦“出山”,诚恳道歉并同意其六十万兵力的要求。
王翦的策略:为消除嬴政疑虑,多次请求赐美田宅园,以表无反叛之心。
结果:王翦率六十万大军苦战一年灭亡楚国,嬴政因知错就改、用人不疑赢得部下信任。
闻过则改是强者本色
核心观点:强者的成功不仅在于结果,更在于能挑战并改正自身弱点,闻过知后立即改正,避免错误对大局造成更大伤害。
案例:秦王嬴政撤销“逐客令”
背景:韩国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兴修水利以消耗秦国力,阴谋被嬴政发现后,宗室大臣借机建议驱逐六国在秦客卿,嬴政下达“逐客令”。
李斯的劝谏:李斯在被驱逐途中写下劝谏书,指出逐客会损害秦国利益。
嬴政的反应:认识到错误,立即收回“逐客令”,追回李斯并恢复其官职,后李斯官至廷尉、丞相。
对郑国的处理:郑国说明水渠修成对秦有万世之利后,嬴政令其继续主持工程,水渠建成后使关中成为膏腴良田,增强秦的经济实力。
意义:体现了嬴政闻过则改的强者风范和智者胸怀,为统一六国保留了人才和实力。
第二章 动局 掌握动荡局势的主动权
动局的特点:乱世之中局势波动不止,布局者难看清方向和把握机会,布好动局不易。
典型代表:曹操是善布动局的高手,能在动荡中摸清“不动”规律,牢牢掌握主动权,从群雄并起中杀出一条血路。
从结交开始布好人生第一局
核心要点:声誉影响升迁与发展,“无名鼠辈”成为成功人士可运用“亲近法”,曹操深谙此道。
汉代用人特点:重视地方清议(舆论鉴定),士子需广泛社交、博取清议权威赞誉。
曹操的做法
结交方式:与年轻名士结为朋友,向年长名士求教,争取他们的了解和帮助,树立不与宦官腐朽势力同流合污的形象。
具体事例:少年时与袁绍相交,吊唁袁绍母亲时与王儁感慨天下将乱;与李瓒交往深厚,李瓒临终嘱子投靠曹操;与何颙谈学论政,获其“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的评价。
结果:曹操在士人中名声扩大,为后续施展才能提供基本条件。
学会掌握伸与屈的分寸
核心要点:以屈求伸是力量薄弱、身处逆境中的竞胜之道,不同“屈身”行为决定能否有所作为。
曹操的屈伸之道
屈身积蓄力量:献帝兴平二年,曹操任兖州牧时,因无地盘屈身于陈留太守张邈,受其节制,同时争取任峻、鲍信等人归附,积蓄实力。
直言进谏:见各路义军不思进取,指责并提出军事部署建议,但未被张邈等人采纳。
独立发展:汴水失利后重建武装,北归后不再返回酸枣,与袁绍接触但因分歧渐多,逐渐发展个人势力,与袁绍关系若即若离,直至官渡之战前成为对头。
特点:该挺身而出时挺身而出,该屈居人下时毫不犹豫,屈中带刚,赢得尊重。
绝不与貌似强大的人合作
核心要点:动局中强弱瞬息转换,分辨不清强者真伪易自取其祸,曹操善于判断并拒绝与貌似强大者合作。
具体事例
拒绝董卓:董卓控制献帝时任命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料定其终将失败,偷偷离开洛阳,公开反对董卓。
反对王芬政变:冀州刺史王芬等人密谋政变,拉曹操入伙,曹操认为其不具备成功条件,明确反对,后王芬失败自杀。
拒绝袁绍立帝:袁绍与韩馥谋立刘虞为帝,征求曹操意见,曹操反对,认为废帝会造成更大混乱,拒绝归附袁绍,心生消灭袁绍之意。
原则:有远见,料定庸主只能得势一时;有大抱负,不轻易被人使用,而是想有朝一日使用别人。
以开阔的胸襟接纳尽量多的人
核心要点:大局凭众人智慧布成,成就大业者需尽揽天下英才,而这源于博大胸襟和恢宏气度。
曹操的用人之道
理念:“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渴望延揽天下人杰,任天下之智力,争天下之归心。
对待刘备:明知刘备是劲敌,仍敬重并试图拉拢,虽谋士建议杀掉刘备,但曹操认为杀之会失天下心,拒绝下手。
争取孙权:赤壁之战后,多次试图拉拢孙权,《与孙权书》站在平等立场劝导合作,孙权曾有称臣表示。
接纳降将与反对者:荀彧、郭嘉等从袁绍处来投,曹操予以重用;官渡之战后,烧掉部下与袁绍往来的降信,安抚人心;魏种叛逃后被捉,曹操因惜其才而释放任用。
结果:短时间内形成“谋士如云,战将如林”的局面,统一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与刘备、孙权形成三分天下之势,且曹操得二,得益于其用人气度。
第三章 智局 跌宕中确保自己的立足点
智局的核心:局面大势未定,若强者占据好位置,后来者难有立足之地。智者能在混乱中看清局势,于竞争中找到机会,以独到智慧在闪转腾挪中确保立足点。
对局势了然于胸
核心要点:光有大志不够,需有真本事,才能在乱局中立足。诸葛亮的突出之处在于布局前有洞悉局势的能力,其《隆中对》体现了对天下大势的精准判断。
《隆中对》的主要内容
指导思想:群雄混战中,“人谋”是取胜关键,曹操以弱胜袁绍的经验可借鉴。
天下势力分析:曹操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政权稳固,地势险要,民心归附,可作外援不可吞并。
刘备的发展计划
近期目标(三分天下):夺取荆州(刘表不能固守,是用武之地)、益州(刘璋愚昧软弱,民殷国富却不知抚恤,智能之士渴望明主),并与孙权结盟。
远期目标(统一全国):治理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务;待天下有变,派上将率荆州军北上宛城、洛阳,刘备亲率益州军攻入秦川,以兴汉室。
诸葛亮的选择:看重刘备的领导素质和对自己的重用,认为其虽当前实力弱,但有发展潜力,愿辅佐其成就大业。
在“共赢”上做文章
核心要点:布局者需精通“共同利益”的重要性,靠其联结双方,使局面向自己倾斜。诸葛亮通过外交手段促成孙刘联盟,体现了以智布局的特点。
背景:曹操南下荆州,刘备兵败长坂,处境危急,而孙权意识到曹操是共同敌人,派鲁肃联络刘备。
诸葛亮的外交行动
出使东吴:受任于败军之际,前往柴桑会见孙权,分析局势,以激将法说服孙权抗曹,指出双方合作的共同利益——对抗曹操以保全自身。
联盟成果:孙权决定迎战,派周瑜等率3万兵与刘备会师,孙刘联军在赤壁大破曹军,曹操退回北方,为三国形成奠定基础。
关键因素:找到蜀吴两国的战略共同利益,将两盘局合在一起布,击退强大的魏国,展现了外交智慧和布局能力。
把错走的棋摆回到原来位置
核心要点:智不仅在于见事明、理事精,还在于能排除阻力,纠正错误,使局势回到正确轨道。刘备死后,诸葛亮拨乱反正,确立联吴灭魏国策。
背景:蜀国因荆州归属与东吴对立,决策失误(关羽被杀、刘备东征失败),导致实力受损,若继续对抗,将被魏国所灭。
诸葛亮的举措
统一内部思想:针对北伐信心不足的问题,发布《正议》作为动员令,反驳魏国劝降,坚定北伐决心。
恢复联吴:克服国内反吴情绪,派邓芝出使东吴,打消孙权对蜀主幼弱、联蜀引魏攻的顾虑,促成联吴抗魏国策实施。
意义:扭转错误航向,为北伐创造有利外部环境,体现了纠正错误的智慧和魄力。
越是逆境越要积极挑战
核心要点:逆境是布局的障碍,布危局、逆局需要勇气和毅力,迎接挑战是大勇也是大智。诸葛亮北伐虽面临诸多困难,仍积极应对。
北伐的困难
国力有限:蜀国人口少,征兵和军粮供应压力大。
地形与运输艰难:蜀魏边界多山地高原,运输军粮耗费巨大,人力动员率和军粮损耗率高。
诸葛亮的应对措施
全面准备
政治:确立集权体制,协调统治集团内部关系,厉行法治,使政治清明。
经济:实行先农后战,重视水利(如都江堰),加强盐铁业和丝织业管理,促进商业。
军事:平定南中叛乱使其成为后方,改进兵器装备,加强军队训练。
把握时机与战略部署:趁魏文帝曹丕去世,进驻汉中作为前进基地,确定先取陇右的迂回战略,分阶段实现北伐目标(夺取陇右→关中→洛阳)。
败后整顿:街亭战败后,严明赏罚(斩马谡、重赏王平),反思过错(承担领导责任,自贬三级),减兵省将以提升战斗力,使蜀军恢复士气。
意义:在逆境中积极挑战,展现了坚韧和智慧,为蜀国延续和北伐事业奠定基础。
第四章 变局 以变应变征服大多数人
变局的核心:变局中存在更多不确定因素,布局者的每一步都可能影响局面走向。需洞察先机、以变应变,占据制高点,征服大多数人,让人们顺着自己的意愿变化。
对象变了策略也要变
核心要点:布局过程中面对的对象发生变化,措施必须随之调整。忽必烈即位后打破传统,采用汉法,进行多方面改革,以适应统治需求。
具体改革措施
政权机构建设:秉着“立经陈纪”“鼎新革故,务一万方”的原则,设立中央和地方政权机构。中央设中书省总揽政务,地方设行中书省、廉访司、宣慰司及路府州县四级机构,多任用汉人儒士,虽保留部分蒙古贵族职位,但多为象征性。
军事制度改革:1263年明确军民分治,1264年设立枢密院作为最高军事机构,掌握军权;保留怯薛制(亲兵),由皇帝直接控制;将军队分为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加强对军队的控制,确保兵权牢牢在握。
发展生产与剥削方式:推行重农政策,创置劝农机构,鼓励农桑,保护农业生产,广兴军屯、民屯,颁布《农书》推广技术,恢复农业生产力,赢得汉人文士和农夫的拥护。
靠纲纪说话,靠法度办事
核心要点:稳定局面需要完善的法制,不能随意处事。忽必烈进行法制建设,努力做到靠纲纪和法度办事,树立新形象。
法制建设内容
法律制定:开国初期参用金朝“泰和律”,1271年禁止使用后,于至元二十八年颁布《至元新格》,包含选格、治民、理财等十个章目,虽规模有限,缺乏完整刑法,但具有行政法等性质。
刑罚特点:推行宽刑政策,“天饶他一下,地饶他一下,我饶他一下”,死刑仅绞、斩两种,减少残酷刑罚;重视人命,强调未经认真审判不得随便杀人,部分死囚改判淘金服役。
礼仪制度:制定朝仪,让大臣按次序参拜;建立祭祀、庙享制度,与汉法接轨,增强统治的合法性。
局限:因民族传统和习惯,改革不彻底,存在南北中原异制的情况,但仍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有人愿意跟随才是硬道理
核心要点:在除旧革新的变局中,聚拢有影响力的人才是布局成功的关键。忽必烈重视人才,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和任用人才。
人才策略
征召与优待:多次颁布诏令征召士人、医生、卜筮等各类人才,范围广泛;对被征召者给予良好待遇(住高级宾馆、丰厚物资供应),禁止慢待士人,营造尊士氛围。
举荐与重用:鼓励大臣举荐人才,如刘秉忠、姚枢、许衡等举荐了众多名臣;对举荐的人才信任重用,如张文谦、王恂等成为朝廷重臣;后期因“缺少汉人”,采纳程文海建议征召南方汉人,发挥其才能。
效果:博得了“度量弘广、知人善任”的美名,吸引大量人才聚集麾下,为统治提供了人才支撑。
及时改错是善于应对变局的表现
核心要点:人都会犯错,知错就改是布大局者的优秀品质。在变化的局势中,及时改错能将变局转为胜局,忽必烈善于纳谏,及时纠正错误。
纳谏与改错事例
危急时刻纳谏:1260年,蒙哥去世,阿里不哥谋夺位,忽必烈采纳郝经《东师议》,与宋议和、轻骑速归、收缴印玺,顺利即位。
接受治国建议:1265年,许衡上《时务五疏》,建议继续行汉法、设中书省、立纪纲、兴教育等,忽必烈予以采纳,推动政务改进。
重视监察与言路:设立御史台及地方行御史台、廉访司,选拔名儒或重臣担任监察官员,监督吏治;鼓励御史官员讽谏,及时了解政治得失,知错即改。
特点:不偏信偏从,对正确劝谏放下面子采纳,坚持错误则不改,直至临终仍以善于纳谏著称,为应对变局提供了保障。
第五章 稳局 努力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
稳局的核心:即使布局者地位稳固,局面仍可能暗流汹涌,处置不当则稳局变危局。需以稳健方式、有条理步骤,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稳局稳如泰山。
最大限度地听取各方意见
核心要点:布稳局需及时了解下情,通过最大限度听取各方意见做出正确决策,实现政通人和。康熙热衷御门听政,是对此的重要实践。
御门听政的改进与作用
背景:辅政时期,诸司章奏由少数辅政大臣内廷议定,汉大学士不得参与,鳌拜等借机篡改以谋私。
措施:康熙走出内廷,与大臣直接见面共商国是,参与官员广泛(大学士、学士、九卿等),制约辅政大臣,及时发现并制止擅权行为。
调整与完善:最初要求官员一同启奏,后因官员不便(居住远、交通难等),调整听政时间(春夏七时、秋冬八时),简化非必要官员齐集要求,允许年老患病官员免奏,罢除纠劾失仪官员以畅所欲言。
效果:及时了解下情,集思广益,避免决策偏颇,提高政务效率,是康熙朝政治特点之一,促进了清朝强盛。
符合大多数才能调动大多数
核心要点:家事国事归根到底是人的事,少数压不过多数,需从多数立场考虑,才能稳固大局。康熙废除不合理律令、尊儒等举措体现了这一点。
具体举措
修订《逃人法》
背景:清初《逃人法》带有民族压迫特征,严惩窝主及邻右,引发汉民不满,激化满汉矛盾。
改革:康熙四年修订,严惩借逃行诈者,减轻窝主及相关人员处罚(改流徙尚阳堡,免邻右流徙),地方案件由督抚审理(多为汉人或汉军旗人),照顾汉族地主利益,获其拥护。
尊孔崇儒
背景:孝庄皇太后等反对尊儒,而康熙认为儒家学说有助于治道,主动学习汉文化。
措施:康熙八年亲往太学祀孔,行三跪六叩礼;十六年作《日讲四书解义序》,抬高孔孟地位;二十三年南巡祭孔庙,题“万世师表”额;恢复八股取士,满足汉族士大夫需求。
效果:赢得汉族士大夫好感与支持,缓和民族矛盾,稳固统治基础。
胆识和手段是获胜的两个支撑点
核心要点:胆识与手段是操纵局面稳上加稳的关键,无胆乏识则难成大事。康熙在撤三藩中的表现体现了这一点。
撤三藩的过程与策略
三藩问题:吴三桂(云南)、尚可喜(广东)、耿精忠(福建)拥兵自重,垄断军政财权,搜刮百姓,与中央矛盾尖锐。
撤藩准备:康熙亲政后采取限制措施(收回兵权、裁减兵额、严令禁绝与民争利、更换云贵总管等),整顿财政、扩编军队、缓和矛盾以争取民心。
撤藩实施: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清廷决定全藩撤离;吴、耿二藩试探请撤,康熙同意;吴三桂反叛,康熙冷静应对,派兵防守要地,停撤耿、尚二藩,集中打击吴三桂,发布诏书声讨其罪行并招抚叛军。
平叛策略:军事上增派大将军统一指挥,政治上“剿抚并用”,先招抚耿精忠、尚之信,再集中力量攻吴三桂;重用汉将(如赵良栋),采纳速战建议,最终平定叛乱。
意义:顺应国家统一趋势,巩固中央集权,展现了康熙的胆识、果断及军事部署能力。
了解真相才能决策正确
核心要点:稳局的稳固基于正确决策,而正确决策源于对事实的了解。康熙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官员实情,确保全局稳定。
了解官员的方法
常规考察:京察(京官,六年一次)、大计(地方官,三年一次)、军政(武官,五年一次),分等奖惩,但易流于形式,故增设“两年举劾”制,京堂官可随时甄别下属。
亲自考察
注册考核:京官因病因事缺席需登记,康熙通过登记簿掌握出勤情况以定奖惩。
陛辞考察:新任督抚提镇赴任前陛见,康熙与其研究地方问题及前任得失,了解其能力见识。
批阅题疏:从官员奏疏中发现办事态度与能力,如韩世琦推诿、布喀卸责,均予以惩处。
巡视考察:南巡等出巡中考察官吏,如发现通州知州等庸劣者革职,根据政绩任免官员,了解民情吏治。
亲信密奏:后期依靠亲信大臣密奏了解官员真实情况,如通过李煦密奏查清江南科场案中噶礼与张伯行互参之事,虽密奏非绝对可靠,但能反映部分实情。
效果:有效约束官吏行为,掌握真实情况,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稳固统治。
第六章 细局 专抓局部的关键之处
细局的核心:无重大变故、大起大落或生死存亡时,布局者宜从局部入手,抠细节、抓关键。创业难,守业更难,守业之难在于大事已定但小问题不断,需以细心思、小手段防止小问题变大。
示之以明,惩之以威
核心要点:布局者为消除势力集团侵扰,需有明辨是非的慧眼,让对方感受到威猛。乾隆处理宗室势力集团的举措体现了这一点。
具体事例
处理允禄、弘晳集团:乾隆初政时,庄亲王允禄为首形成小势力集团,乾隆初期容忍,后发现其“私相交结,往来诡秘”,担心“尾大不掉”。以“结党钻营”“图谋不轨”等罪名处置:弘升被逮,允禄被革去部分职务,弘昌、弘普被削爵,弘晳因仿国制设官、问卜不轨被永远圈禁。
惩戒宗室与警示百官:借盘查仓库之事,指责宗人府对亲王郡王处分不当,严处都察院官员,最终罚王爷们俸一年,警示百官需依法处理事务,不得徇私或故意重处。
特点:玩弄权术,既惩戒亲贵,又维护自身名声,强化皇权,使清朝后期未再发生皇族重大冲突。
养才智为我所用
核心要点:得才者得大局。乾隆重视人才,通过多种方式笼络江南士绅文人,争取其支持与爱戴。
具体举措
南巡笼络:南巡考察民情、吏治,争取江南士绅支持。《四库全书》编纂时,对献书多者(如鲍士恭等)赏赐《古今图书集成》,献书百种以上者赏《佩文韵府》;将三套《四库全书》藏于江南三阁,供士子阅读。
启用与嘉奖官员:起用休致或居家官员(如陈世倌复为大学士);对献诗文人通过恩科考试授官或功名,扩大江浙录取名额,试题结合实际(如《海塘得失策》)。
推崇文人与祭祀名人:与沈德潜、钱陈群等文人唱和,加恩提拔;祭祀御道30里内历代名人祠墓(如四次祭明孝陵,题匾保护),缓和与汉族士子矛盾,增强其对清廷的认同。
束下以严,督下以勤
核心要点:因循守旧会阻碍局面发展,布局者需看清真相,以严束下、以勤督下,保持局中生机与活力。乾隆针对不同官员群体提出整治要求。
具体措施
整治中央九卿:指出九卿“谨慎自守多,勇往任事少”,存在懒散(候奏不耐而归)、推诿(遇事互推,拖延塞责)等问题,要求其深谋远虑国家大计,而非仅循例办稿。
要求科道御史尽责:科道本应“绳愆纠谬,激浊清扬”,但存在条陈少、言不切当或“搪拾浮器”等问题。乾隆改革选拔方式(先通行引见,后恢复九卿保荐加考试),确保言官素质。
规范督抚行为:督抚需“处官事如家事”,以“察吏”为“安民”根本,督察属官;反对多设科条扰民,强调“得人则治”,注重官吏人选而非频繁更张法令。
管束后宫与宦官:规定皇后不得干政,以“宫训图”教化后妃;宦官奏事需改姓王,严禁干政,违者严惩(如处死谈论外廷官员的太监),避免明朝宦官乱政重演。
自己退一步让下属进两步
核心要点:主局者若过度役使民力,会引发不满;若自己退一步,可让众人得实惠,布顺局者需明此理。乾隆南巡时尽量避免扰民,体现了这一点。
南巡的自我克制与利民举措
减少铺张:虽筹备南巡耗费巨大,但多次下令不得铺张骚扰百姓,要求行宫“明窗净几”即可,御道无需张灯悬彩;为避免拆桥劳民,改乘小船。
保障民生:允许商船在御舟抵达前两三天避入支港,过后即放行,避免影响河运;鼓励商人操办差务,增加百姓收入,防止官府敛财;避开农忙,不影响生产。
顺应民意:允许沿途百姓观瞻,满足其“仰仰天颜”的愿望,途中向百姓点头微笑,不避风寒,展现亲民形象。
反思与约束:对南巡中新建景观的劳费表示不满,屡谕反对奢侈,力求在达到政治目的的同时,减少对百姓的滋扰,赢得赞誉。
第七章 顺局 明察秋毫方能进退有序
顺局的核心:当布局者在实力、地位上拥有绝对主动权,局势顺利平稳时,布局可如行云流水,但顺局易使人自满、被表象蒙蔽,导致进退失措。顺局多依赖前人基础,要将其推向大胜局,需明察秋毫,把握进退尺度,此类布局者堪称翘楚。
切忌才识平庸自守
核心要点:乾隆认为才识平庸、安于现状是为官无能的表现,因此采取“考核人才,各取所长”的策略,制定了一套人才考核办法。
考核方式与措施
引见考核:通过官员容貌、应对表现形成初步印象,但也承认其局限性(“甄核于奏对之时,类乎皮相”)。乾隆自信通过多年阅人,“人才大概,差无遁形”,但仍会辅以进一步调查(如对唐灿的考察)。
定期考核:沿用“京察”(京官,六年一次)、“大计”(地方官,三年一次)、“军政”(武官,五年一次),淘汰品行差、懒散、老弱等不合格官员;增设“两年举劾”制,军政长官可随时举劾下属功过。
年龄限制:重视对年老官吏的考察,规定部员属官50岁以上需详察,京官二、三品65岁以上需亲考,知县、总兵年龄限制更严,避免年老力衰者贻误地方事务。
效果:通过多种考核方式,为清政府选拔了一批能干官僚,支撑了乾隆朝前期、中期的繁荣。
做人万不可器局太小
核心要点:布顺局者易养成颐指气使、气量狭小的习惯,而气量太小则难成大事。乾隆主张“做人万不可器局太小”,力求器局宏大、魄力强劲。
具体体现
宽宥前朝罪臣:对汪景祺案、查嗣庭案中牵连的亲属、族人予以赦免;起用雍正朝获罪但有才华的臣子(如张楷、彭维新等),恢复其官职,甚至委以督抚重任。
豁免亏空与起用降将:宽免大量亏空钱粮的官员,允许其及子孙正常铨选;起用因罪降革的八旗将领(如法海、李楠等),使其成为朝中重要力量。
效果: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平息了群臣对严猛政治的不满,增强了统治阶级向心力,提升了乾隆的政治威望,为其统治奠定坚实基础。
思路清晰,进退有度
核心要点:布局者若思路混乱,顺局会生不顺;思路清晰才能掌握进退尺度。乾隆采用“以权驭下,统御臣属”策略,眼光犀利,处置得当。
具体手段
恩威并施:对河督高斌,令其陪斩以震慑,释放后使其感恩图报,最终累死治河工地;对开仓赈济的颜希深之母,不仅不罚反而升颜希深为知府,赐其母三品衔,激励官吏为民效力。
奖惩分明:因工部修理太庙庆成灯领银过多且敷衍解释,严惩全堂官员(降级、调用、罚俸),警示百官谨慎勤政;对陈世倌等体恤民情的官员虽有揶揄但实则赞扬。
秘密监察:派亲信秘密调查督抚是否营私舞弊,且调查者亦被调查,摒弃满汉之别,根据情报批示,确保吏治清明。
宜慎勉,莫自满
核心要点:天资高亦需求学,地位高亦需尊师,善求师者才能具德具才。布顺局者需自身与他人都“宜慎勉,莫自满”,以“学”求“生”,让顺局更顺。乾隆“勤读好学,以学养生”的方略体现了这一点。
学习经历与成果
少年教育:6岁起接受严格正规教育,持续近22年,每日学习超10小时,诵经研史、吟诗作文、骑马射箭,12岁前熟读《诗》《书》等,后精研《易经》《史记》等,奠定深厚汉文化基础。
学以致用:从书中汲取治国经验,14岁开始写读书笔记(如《读韩子》等),范围广博;推崇儒家经典和宋代理学,以经学为根基,主张“先道德而后文章”,将所学用于统治。
影响:精通汉文化帮助其成功统治,成为清朝皇帝中的佼佼者,其著作(如《乐善堂全集》)反映了青少年时期的思想与经历,为施政提供了理论支撑。
第八章 巧局 夹缝之中做大生存空间
巧局的核心:人生布局有刚、柔、巧之分,需依环境和个人所长选择。若身居要津却需为掌权者服务,身处上下夹缝中,最稳妥的制胜之道是以巧取胜。巧能让人脱颖而出、化险为夷,虽难布但为做大生存空间必须布。
懂得让人喜欢的要诀
核心要点:人要在众人中立足,首先需被喜欢和接受,否则巧局无从谈起。纪晓岚在清代官场左右逢源,其关键在于不触动君主逆鳞,以机智赢得认可。
纪晓岚的做法
初露锋芒:入翰林院后,以捷才与文思闻名,元宵观灯时挂出“猜谜”谜联,难倒百官,被乾隆注意;应对乾隆以白鹤、鸡冠花为题的诗作考验时,能随机应变(如将“黑鹤”融入诗意、为白鸡冠花颜色变化找合理背景),展现才华。
关键契机:为平定准噶尔叛乱作《平定准噶尔赋》,三千言一气呵成,用典准确、文辞优美,巧妙歌颂乾隆英明,获乾隆赏识,得以扈从承德纂修《热河志》,进一步拉近与乾隆的距离。
核心策略:凭借超常智慧和政治技巧,让精明的君主接受自己,避免触动逆鳞,以才华和应对能力赢得信任与喜爱。
学做一个机智的高手
核心要点:布巧局者的机智术值得研究,古往今来许多成功者靠机智开拓成功之路。乾隆多变,纪晓岚以机智应对,展现高超应变能力。
机智事例
济南游赏应对:陪乾隆游大明湖历下亭时,乾隆问是否有文人诗文,纪晓岚脱口而出杜甫“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而和珅无言以对,尽显其学识与反应。
泰山封禅应对:登泰山时,乾隆以《论语》“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语上也”难纪晓岚,纪晓岚立即以《论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焉”应对,自然流畅,获众人叹服。
特点:能在君主考验中快速调动学识,灵活应对,将情境与学识结合,展现机智与才华。
摸准对方的脾气办事
核心要点:摸准对方脾气并投其所好,是布巧局者的巧胜准则。纪晓岚熟悉乾隆脾性,顺势而为,赢得认可。
具体表现
应对“无书不读”考验:乾隆因纪晓岚自夸“无书不读”,让其背《皇历》,而纪晓岚恰好熟读,对答如流,获乾隆“无书不读”赐评,“两脚书库”雅号更广为人知。
投乾隆数字雅好:乾隆对数字敏感,南巡时让纪晓岚作含十个“一”字的七言绝句,纪晓岚即景吟出“一篱一橹一渔舟,一个艄公一钓钩,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贴合景致且数字准确,获乾隆夸赞。
效果:通过摸准乾隆脾气和喜好,精准应对,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乾隆心中的地位。
在实事上不可乱用机巧
核心要点:巧有大小之分,小巧者投机钻营,大巧者外饰巧智、内实敦厚。处理具体实事时,应以大巧取胜,不可乱用机巧。纪晓岚因海升案与和珅结怨,体现了这一点。
海升案详情
案情:员外郎海升与妻争执致其死亡,谎报自缢,小舅子贵宁不服。和珅欲牵连阿桂,主张重验,纪晓岚等初验为自缢,贵宁控告包庇。
结果:复查发现无缢死痕迹,海升承认杀人。乾隆斥责纪晓岚等因海升是阿桂姻亲而顾虑奉迎,将其交部严议,王士等被革职流放伊犁。
启示:在具体事务中,需秉持公正,不可因私情或投机而乱用机巧,否则会招致祸患,纪晓岚因此案未入军机处,成为终生遗憾。
巧局最惧硬碰硬
核心要点:刚则易折,柔能克刚。巧局中避免硬碰硬,以柔应对是生存之道,纪晓岚在曹锡宝弹劾和珅案中的表现体现了这一点。
曹锡宝弹劾案
背景:御史曹锡宝弹劾和珅家人刘全逾制,欲借此扳倒和珅,咨询吴省钦,却被其泄密给和珅,和珅提前销毁证据。
结果:乾隆查无实据,斥责曹锡宝,甚至暗示纪晓岚可能指使,曹锡宝革职留任后气愤而死,纪晓岚被免都察院长官之职。
纪晓岚的应对:未硬出头,仅以诗表达对曹锡宝的同情与自身处境的无奈,选择以巧存身。
启示:在权势不对等的夹缝中,硬碰硬往往无济于事,以巧避祸、保存自身是无奈却必要的选择。
第九章 破局 坚忍互用赢取人生大局面
破局的核心:有人以坚挺布局,有人以柔韧布局,而集坚与忍于一身且运用自如者,能以圆融通达的气度取胜。圆是布局的顶级智慧,无论局势如何,掌握圆通之道便可驾轻就熟,无往而不赢。
做大事者,敢想敢做还要敢拼
核心要点:成就大事者需有敢想的野心、敢做的魄力和敢拼的决心,通过周密策划和果断行动实现目标。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的过程体现了这一点。
具体事例:后周世宗柴荣病逝后,7岁的恭帝继位,政权出现真空。掌握军权的赵匡胤与赵光义、赵普密谋兵变:
舆论准备:指使边关谎报军情(契丹与北汉联合入侵),获取出兵机会;散布“点检为天子”的谣言,制造天命所归的氛围。
周密部署:率军至陈桥驿后,假意醉酒,纵容将士拥立,以“严令士兵禁止剽劫”为条件接受皇袍;派人与京城将领石守信等里应外合。
果断行动:返回开封后,未遇激烈抵抗,仅韩通反抗被杀;迫使后周旧臣承认新政权,当日登位,改国号为宋,实现政权更迭。
启示:成功需筹谋策划、勇于实践、不畏挑战,这是逆袭的关键。
稳定局面,先要让人佩服
核心要点:新政权建立后,稳定局面的关键在于赢得人心,尤其是旧臣的认可。赵匡胤通过留用旧臣、严惩新贵等方式,展现气度与智慧,稳定局势。
具体举措:
留用旧臣:登基后全部录用后周旧臣,甚至保留宰相范质职位,虽范质对兵变不满,但在赵匡胤的优待下未公开敌视,为新政权服务。
约束新贵:对恃功欺人的新贵严加处理,如京城巡检王彦升夜扰宰相王溥并敲诈钱财,被贬为唐州刺史,以儆效尤。
效果:消除旧臣对新政权的疑惧,使其安心任职,稳定了京城及四方局势,为宋朝初期的稳定奠定基础。
让隐患在萌芽时消散于无形
核心要点:破局后需及时消除潜在威胁,防患于未然。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策略,以和平方式解除兵权隐患,是此智慧的典范。
具体过程:
解除禁军兵权:建隆二年,赵匡胤设宴款待石守信等禁军将领,以“当皇帝难,恐部下拥立你们”为由,劝其放弃军权,建议他们赴地方享清福。将领们次日称病辞职,禁军兵权收归皇帝。
联姻安抚:与被释兵权的将领联姻(如妹妹嫁高怀德,女儿嫁石守信、王审琦之子),消除其“鸟尽弓藏”的疑虑。
解除地方藩镇兵权:采用类似方式,召藩镇将领入朝,劝其告老还乡,以文官接任地方军职,消除地方割据隐患。
意义:避免了武力夺权可能引发的动荡,既解除威胁,又保留君臣情义,是政治智慧的体现。
既要放权,又要懂得控权
核心要点:权力的收与放需平衡,过度集权扼杀活力,过度放权则易失控。赵匡胤通过改革制度,实现集权与牵制的平衡,巩固统治。
具体措施:
收回财权:中央派京官主持地方税收,路设转运使、州委通判管财政,规定地方财赋除必要开支外全部输送京师,限制官员私自牟利,切断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分化相权:降低宰相威望,分割其实权,以新任命官吏顶替要害部门职位,保持旧臣待遇但剥夺实权;官员任期短暂(三年或二年一任),防止其生根盘据。
牵制地方:地方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另设通判监督,形成相互牵制;避免武臣插手地方,防止地方势力坐大。
效果:形成上下相制、机构重叠的官僚体制,国家大权集于皇帝一身,加强了中央集权,确保了赵宋王朝的长治久安。
作 者:东篱子 编辑整理:泉州·晴天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