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综合,教师招考,教师招聘。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亦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编辑于2021-08-24 10:22:47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及其作用
概念
定义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亦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广义
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其结构层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广义的课程目标包含了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狭义的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下位概念,
狭义
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所确定的总体要求。
基本特征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有鲜明的政治方向,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
联系
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
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得不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都是由国家规定的
都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都是全国统一执行
区别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包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
教育目的一般包括“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包括“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比较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意义
对受教育者而言,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的成长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调控着年青一代的发展。
对教育者而言,教育目的为教育者组织和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了指导,使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具有明确的方向。
对教育活动而言,教育目的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保证教育活动的连贯性和科学性。
功能(作用)
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教育目的是对教育结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评价作用)
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爱伦 凯、福禄培尔
基本观点:教育目的应该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天然需要来制定,因为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
基本观点:教育目的就是使个人社会化,使个人适应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
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
代表人物:杜威
基本观点:前者是“活动里面的目的”,后者是“外面强加给教育活动的目的”;进而提出“教育无目的论”,实则是“内在目的论”,认为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
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
代表人物:斯宾塞&杜威(前后者)
基本观点:
(前者)认为教育目的就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教育的主要人物就是教会人们怎样生活,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后者)主张“教育即生活”,即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人学会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本领。
确定的依据
首先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还要反应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需求
还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含义
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还包括人道德的发展和人个性的充分发展。
地位
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必需的社会条件
人的发展和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
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加剧工人片面发展
现代机器大生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人的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
资本主义制度阻碍和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条件下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和方法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
组成部分
德育
含义
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主要任务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培养学生具有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智育
含义
是教育者以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来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主要任务
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
发展学生智力
体育
含义
授予学生体育卫生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增强体质,发展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的教育。
主要任务
指导学生锻炼身体,促进身体机能的发展
使学生掌握体育的科学知识和正确体育锻炼技巧机能
使学生掌握卫生保健知识
美育
含义
运用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特点
形象性
情感性
主要任务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
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机能,发展艺术创作能力
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文明行为习惯
劳动技术教育
含义
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知识和生产机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教育。
主要任务
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
使学生掌握现代生产基本原理和基本生产技术知识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只有把“五育”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使受教育者形成合理的素质结构,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五育”并举并非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德育和智育更具有基础性。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
教育目的
基本精神(精神实质)
总要求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质量标准
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发展
根本特点
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
素质教育观
概念
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观。
特征
全体性
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
主体性
发展性
基础性
全面性
开放性
创新性
发展
内容
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倡导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部分人的发展。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倡导在教育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教育还要尊重并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实施的途径
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
逐步建立起的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在素质教育北京下,新课改带来的教学观的转变可以总结为:
“以教育者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
“教学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学习”
“重结论轻过程”——>“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关注学科”——>“关注人”
各种学校管理、课外活动
学校管理
课外活动
是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班主任工作
班级是有组织地展开素质教育活动的基层单位。
实施的方法
让教师成为素质教育者
素质教育的成败相当成都上取决于老师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
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