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七章:课程
教师招聘,教师招考,教育综合,教育学。课程是指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综合,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编辑于2021-08-24 10:24:53第七章:课程
1.课程及影响课程的因素
课程的概念
广义
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综合,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
是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的意义
课程是学校人才培养蓝图的具体表现
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
*1918年 美国 博比特 出版了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1949年 拉尔夫泰勒 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公认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格莱
内涵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有关科学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组成不同的学科,分科进行教学。每门学科的教材要根据科学的系统性、连贯性进行编制。
特点
重视成人的生活和准备
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
强调训练的价值
优缺点
优点
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缺点
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
布拉梅尔德
内涵
改造主义课程论,认为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特点
不太关注学科的知识体系,而是认为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的社会问题来组织,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
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
杜威(经验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奈勒(存在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
内涵
包括经验主义课程论和存在主义课程论,【经验主义课程论】认为:应该彻底否定各种以学科主题为中心的传统观点,主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等为价值取向,以儿童的社会活动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和教学。//【存在主义课程论】认为:在确定课程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承认学生本人在为自己的存在负责,即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决定。
特点
学习者的兴趣是基础
学生位于控制的中心
课程类型
按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分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按课程内容的学科综合程度来分
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
按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来分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分
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
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根据课程任务来分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影响课程的因素
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要求及其提供的可能(社会因素)
一定时期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知识因素)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学生因素)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定教,要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这一思想,更加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等。
基本理念
三维目标观
教学的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
综合课程观
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
内容联系观
课程内容的教学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学习方式观
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发展评价观
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的作用
校本发展观
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体现在:
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总目标
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且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改进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课程结构
总
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
课程类型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科目比重
将语文所占的比重从原来的24%降至20-22%,数学由原本的16%降至13-15%,并对其他传统优势科目所占比重进行了适当的下调。
将下调后积累下来的课时分配给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校本课程。
新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
均衡性
是依据全面发展的理论和素质教育的思想提出的,即我国要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和谐、均衡发展的人。体现在三方面:
课程类型的规划设计必须均衡
课时安排的规划设计必须均衡
课时内容的规划设计必须均衡
综合性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体现在三方面:
加强学科的综合性
设置综合课程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选择性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
课程内容
课程标准的制定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体现出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三大特征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选择和发展的机会。
教材的编写
教材管理由“国编制”转为“国审制”
适当降低知识难度,大量引进现代信息
密切联系生活,关注学生个体经验
重视活动设计,鼓励学生探究创造
尊重师生个性,给师生广阔的发展空间
课程实施
在学生观上
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正确地认识和看待学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在学习方式上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师观上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在教学行为方面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课程管理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课程评价
课程实施评价部分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教师评价方面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课程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学生评价方面
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
认定考试知识学生评价的方式之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面临的困难
城乡差异明显,农村课改进程存在一定的难度
课程资源缺乏,经费投入不足
校本教研不够深入,教师缺少专业知识
部分课堂教学存在单纯追求形式的现象
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概念
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的系列化活动。
课程目标
概念
课程目标是有关某门教学科目或某项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指标体系。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受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课程计划
概念
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课程计划作为教育主管部门 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确定工作步调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制定依据
根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
构成
教学科目的设置
学科顺序
课时分配
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编制的原则
整体性
基础性
开放性
课程标准
概念
即教学大纲或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构成
说明部分
正文部分
其他部分
教师参考用书、学生课外活动、教学仪器等
新课程标准的构成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意义和功能
在国家层面,它标志着公民素养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具有统一性、普遍性和强制性。
在学校教育层面,它标志着素质教育的落实有了根本依托
在教材层面上,它标志着教科书走向多元化有了可能
在教学层面上,它标志着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确立有了保障
理解和执行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的说明部分
严格执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教师应将课程标准作为自己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前后衔接,任课教师通过课程标准可以领回自己所教年级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中的位置和目标。
教科书
概念
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馈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结构
编排要求
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
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和符号标出,使之鲜明、醒目
封面、图表、插图等要力求清晰美观
字体大小要适宜,装订要牢固,规格大小、厚薄要适度,便于携带
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通常采取直线式和螺旋式两种)
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要注意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在教学中的应用
认真钻研和深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目之间,各篇范文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掌握教科书的框架、脉络、知识、技能体系,并且通过教学,使学生也要理解和大体掌握。
透彻理解教科书中每个张杰的内容,备课中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关键设计教学过程,设法调动一切教学手段,把重点和难点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信息。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科书,包括有关图表、附录都应当重视。
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灵活引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为学生所能理解的有关学科的新知识。
结合本地区的需要,适当补充本民族、本地区的乡土教材。
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充分运营好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