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九章: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招聘,教师招考,教育学。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出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的活动。
编辑于2021-08-24 10:26:45本书于我而言,有用的更多是“如何存钱”的思路,故只节选了前三章的内容整理为思维导图。 知行合一,通过复盘,总结如下: 1.提高意识:进出意识,数字意识,比例意识; 2.存:①定时定量存款,比例为收入10-50%不等,量力而行。(方法1:提前存,每月工资发后先按数目存;方法2:每日存,剩下的计算每天支出预算,没花完的部分存起来)②每天记账,定期复盘分析,找出“奶茶因子”,如若因情绪买单,就进行方法3:等额存,每消费一笔,就存一笔。③定期把手头的钱数一数; 3.用:①每次用钱,做好预算。②只为当下买
读书可以激发想象力,让想法变得更加丰富。除此之外,读书还能够让人看到在自己十分熟悉并深信不疑的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根本无从想象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整体结构-目录:史前人类、欧亚大陆、非欧亚大陆(1500年前)、孤立地区(1500年前)、西方世界。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本书于我而言,有用的更多是“如何存钱”的思路,故只节选了前三章的内容整理为思维导图。 知行合一,通过复盘,总结如下: 1.提高意识:进出意识,数字意识,比例意识; 2.存:①定时定量存款,比例为收入10-50%不等,量力而行。(方法1:提前存,每月工资发后先按数目存;方法2:每日存,剩下的计算每天支出预算,没花完的部分存起来)②每天记账,定期复盘分析,找出“奶茶因子”,如若因情绪买单,就进行方法3:等额存,每消费一笔,就存一笔。③定期把手头的钱数一数; 3.用:①每次用钱,做好预算。②只为当下买
读书可以激发想象力,让想法变得更加丰富。除此之外,读书还能够让人看到在自己十分熟悉并深信不疑的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根本无从想象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整体结构-目录:史前人类、欧亚大陆、非欧亚大陆(1500年前)、孤立地区(1500年前)、西方世界。
第九章:思想品德教育
德育及其意义
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出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的活动。
意义
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务
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体道德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目标
概念
道德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达到总体规格要求,亦即道德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道德目标表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确立的依据
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小学阶段
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使他们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
小学德育培育的重点
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初中阶段
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
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
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
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高中阶段
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
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
具有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内容
道德教育
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
引导学生形成一定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
心理健康教育
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
法制教育
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把一定的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规律(分析题)
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和交往中能动的实现的
道德活动是促进外界的德育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
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和交往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知(道德认识)
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基础。
情(道德情感)
意(道德意志)
行(道德行为)
是衡量一个人的政治思想觉悟高低和道德品质好坏的标志。
知情意行四个环节彼此渗透、相得益彰。其中知是起初,行是关键,情意是调节,四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品德的形成是从知开始的,循序渐进,以形成行为习惯为终端。但知情意行各要素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往往不平衡,表现出“情通礼不通”“语言的巨人,行为的矮子”等反常现象。这说明品德心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但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从而使德育过程呈现出多端性。因此,知情意行都可以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开端。但从何入手,则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德育过程伴随这一系列复杂的矛盾,其中最基本的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和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是驾驭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心理内部矛盾是个体思想品德发展的内在动力,所以德育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教育不能代替自我教育,自我教育也不能代替教育者的教育。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育途径
直接的道德教育
学校设立专门的道德教育课
思想品德课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优点
在学科教学日益智育化且未寻找到有效的办法通过学科教学实施德育的形势下,单独设立道德课,至少可以使学校德育的实施在课程和时间上得到最低限度的保证。
开设单独的道德课,有利于系统而全面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通过其他途径,则难以取得这样的效果。
如果教法得当,道德课还可以迅速地促进学生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敏感性的发展。
难题
设立单独的道德课,本意是加强学校德育,但把道德教学和学科教学相提并论,实际上贬低了学校德育的价值和地位。
道德领域宽泛而松散,无明显的界限,很难限定在一套固定的课程里进行教学。
道德课实为关于道德知识的教学,与其说是德育,不如说是在实施智育,道德不仅仅是知识,且难以用讲授科学知识那样的方法讲授道德。
现代学校学科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和学生留给道德教学的时间非常有限,这样学校通过道德课进行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极可能落空。
间接的道德教育
指在学科教学和学生的集体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
强调学科教学作为德育最经常、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
学生集体生活包括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以及班主任工作等形式。其中,班主任工作时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
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
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的概念
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
定义
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德育工作要把无产阶级的政治方向方针放在首位。
基本要求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疏导原则
定义
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基本要求
江明道理,疏通思想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定义
是指教师在进行德育工作时要重视组织培养学生集体,并通过这一集体来教育集体中的每一位成员,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基本要求
重视学生集体的建设
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的转变影响集体
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处理好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知行统一
定义
知行统一是重要的教育原则之一,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既要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又要重视学生做出相应的行动。
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定义
指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同时辅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和批评教育。
基本要求
坚持正面教育,首先要动之以情
应弄清情况,有的放矢
要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要注意场合
要让孩子学有榜样
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定义
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基本要求
“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
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
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定义
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依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基本要求
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严格要求学生
因材施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定义
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续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基本要求
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互相配合
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和一致。
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的概念
德育方法是指用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他们品德的方法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
定义
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基本要求
明确目的性
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注意时机
以诚待人
情感陶冶法
定义
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方式。
基本要求
创设良好的情境
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实践锻炼法
定义
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基本要求
目的明确,计划周密
坚持严格要求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注意检查和坚持
自我教育法
定义
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式。其方式包括: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慎独等
基本要求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兴趣和自觉性
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榜样示范法
定义
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基本要求
选好学习的榜样
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品德评价法
定义
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引起学生愉快或痛苦的体验进而强化或纠正学生某种行为的方法。
基本要求
提高对奖惩关系的认识
目的明确,具体有度
客观公正,有利于团结
奖励为主,抑中带扬